藏友們收藏景泰藍時,除了通過色彩和工藝進行辨識,還需注意景泰藍制品呈現(xiàn)的“三少”特征。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是在銅器的表面嵌以銅絲或金銀絲,從而在形成花紋的四周施以各色琺瑯質(zhì),組成花紋,最后經(jīng)高溫燒制而成。它起源于阿拉伯國家(大食國),在元代傳入中國,最初被稱為“大食窯”。到了明代,匠人們把這種工藝和傳統(tǒng)的金屬鑲嵌技術(shù)結(jié)合,還參考了陶瓷工藝,最終發(fā)展成為中國人自己的民族工藝。到了明宣德時期,這種工藝已經(jīng)相當成熟,在景泰年間達到鼎盛,因此得名“景泰藍”。
一般而言,琺瑯器質(zhì)具有薄、平、光、艷、雅五個優(yōu)點,按不同的加工與施釉方法處理,有鏨胎琺瑯、掐絲琺瑯、淺浮雕琺瑯和畫琺瑯。掐絲琺瑯和畫琺瑯的區(qū)別,是按制作時釉面圖案有線與無線來區(qū)分的,前者是掐絲顯現(xiàn)花紋,然后填以琺瑯料;后者是涂以琺瑯后,再在上面畫出花紋。
明代琺瑯器由內(nèi)廷御用監(jiān)制燒造。有紀年款標識的掐絲琺瑯器,僅見宣德、景泰、嘉靖、萬歷年號。明代景泰藍分為早、中、晚期,各具特色。
明代早期(明初至宣德朝):這一時期的景泰藍都為御用監(jiān)制造,極其講究,掐絲瀟灑自如,釉料純正,砂眼亦非常少,多為景泰藍傳世精品。但如今,其市場拍賣價格比不上同時期的瓷器,所以,這個時期的景泰藍制品有較大的升值空間。
明代中期:纏枝蓮花紋的花瓣增多、趨瘦且尖端成鉤狀,花心下方的花瓣松垂,并出現(xiàn)云頭紋或五瓣花形裝飾,葉片變小并簡化或成逗點狀。對掐絲末端的處理是卷成小圓圈,有些釉料呈半透明狀,比前后期的釉色都要透亮。釉層的厚度較早期的薄,云紋錦尚未規(guī)則化,行云紋與如意云頭紋摻雜應用。
明代后期:景泰年間以后生產(chǎn)的景泰藍無論從數(shù)量與質(zhì)量都已經(jīng)難以與明代早期相比,但真品景泰藍目前保持著明朝景泰藍拍賣的較高紀錄,如景泰掐絲琺瑯纏枝蓮蓮型捧盒在2002年就拍賣到了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明代中晚期景泰藍釉料基本是進口釉料,但整體景泰藍的制作工藝稍差,胎體較明早期輕薄、砂眼多,保存好的不多,整體價格比不上后來清代乾隆造辦處制作的景泰藍。尤其是明代晚期民間生產(chǎn)的一小部分景泰藍,質(zhì)量更劣質(zhì),價格也就相對不高。這個時期的景泰藍藏品還有一些升值空間。
清代琺瑯器在繼承明代的傳統(tǒng)上,結(jié)合西洋畫琺瑯制作工藝,并有所創(chuàng)新。清代琺瑯器的款式多種多樣,制款方法有鑄鏨、刻、填、鏤空等。款式字體包括楷、篆、仿宋,其中以楷書最為常見。清康熙、雍正、乾隆在宮廷中聘請西方傳教士、建筑師、藝術(shù)家等,主張吸收西方的先進文明??滴鯐r期,西方傳教士將畫琺瑯(法國始創(chuàng))禮品進獻給朝廷,并傳授西方的畫琺瑯工藝。清初內(nèi)廷武英殿設“琺瑯作”,康熙五十七年與養(yǎng)心殿“造辦處”合并??滴鯐r期的掐絲琺瑯分為粗絲淡釉和勻絲濃釉,掐絲比明代細密均勻,釉色雖不及明代,但胎骨厚重堅實,以杯、碗、盒、盤、爐等小型器為主。
乾隆時期的琺瑯器制作最為繁榮,做工超過了明代。釉面多用錦地。色彩有天藍、寶藍等,并新創(chuàng)粉紅、綠、黑等色。品種除爐、盒、盤、文房等器物外,還出現(xiàn)宮廷陳設的桌椅、床榻、屏風等大型器皿。乾隆時期的鍍金技術(shù)遠勝于明代,琺瑯器鍍金厚重,至今仍光彩照人。
道光時期的琺瑯器用黃、紅、粉紅做地色,做工精良、富麗華貴。清代掐絲琺瑯除宮廷造辦處御制外,清代末期北京民間作坊也很興盛,并出現(xiàn)專營琺瑯器的商號。其中江蘇揚州的王世雄有掐絲“琺瑯王”之稱。
作為收藏品的景泰藍,我們在器型的選擇上應該以人物、動物為佳。多數(shù)明代的景泰藍制品值得收藏。明代藏品的質(zhì)料透亮,紅色像昌化的雞血、紫色猶深色的舊紫晶、藍色似藍錠、白色似凝脂、淺綠色發(fā)藍、黃色類似姜汁摻雜黃米,其絲胎都是黃銅,鍍金為大鍍,器物上均有砂眼。乾隆時期,無論何種顏色,其料都不透亮。因為明代透亮的料子,到此時已經(jīng)見不到了。所以清代的絲胎大多是紅銅,鍍金是火鍍,乾隆所制的以黃、白兩色為佳。景泰藍精品的釉色整體清晰明快、層次分明。真品的潤色自然統(tǒng)一,劣品因不是用琺瑯填釉因而會有大面積的串色和砂眼。
藏友們收藏景泰藍時,除了通過色彩和工藝進行辨識,還需注意古代景泰藍作品呈現(xiàn)的“三少”特征。
一是明清景泰藍作品人物題材少。由于受掐絲和點藍等工藝的限制,除花鳥、山水、吉祥圖案、動物、幾何圖案之外,很少有人物類紋飾。
二是明清景泰藍釉料品種少。在明清景泰藍的制品中,釉料的色調(diào)種類很少,大多限于大藍、大綠、大紅、大黃、大黑、大紫、瓷白(較現(xiàn)代瓷白略顯透明)和鈷藍(國產(chǎn)呈綠頭,進口呈紫頭)等,基本上都是純色釉?,F(xiàn)代景泰藍制品與明清景泰藍制品區(qū)別之一就是釉料?!胺凵奔捶奂t色,可以作為一個斷代標準,清乾隆以前是沒有的。
三是明清景泰藍作品少有“潤色”。由于釉料顆粒大、品種少,清乾隆以前的景泰藍作品少有潤色。兩色釉對接時沒有過渡色,也沒有色度、色相、明度的漸變推移的層次。而現(xiàn)代的絕大部分景泰藍制品除特殊要求外,一般都是要潤色,并且有時一個色相要調(diào)至十余種明度,此外還增加了許多細部的描繪,這樣大大提高了圖案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F(xiàn)代景泰藍作品較古代的作品更加鮮明,對比起來更加細潤。
此外,我們還要關(guān)注景泰藍的包漿和款識?,m瑯器在制作完成后,釉面有強烈的釉光感,鍍金處呈黃亮色。但是琺瑯器經(jīng)過了歲月洗禮,受到空氣的氧化、輻射、灰塵等污染以及人為擦洗,加之有些人終日愛不釋手地把玩,琺瑯器釉面光澤會逐漸變暗,日積月累形成的皮殼,我們稱之為包漿。
其實,區(qū)分景泰藍的真假并不難,關(guān)鍵是要掌握一些鑒定的技巧。你如果看到一件沒有砂眼卻又號稱是古董的景泰藍就要小心,這很有可能是不具備太高藝術(shù)價值的現(xiàn)代劣質(zhì)景泰藍工藝品。因為一般古董的特征是釉料表面存在砂眼現(xiàn)象,針眼般大小,是由于古時提純技術(shù)不高,導致釉料中硼酸鹽含量過高,因此在燒制過程中雜質(zhì)氣化而產(chǎn)生小孔。而到了乾隆時期,隨著工藝的改進,砂眼現(xiàn)象減少,而今砂眼現(xiàn)象幾乎可以杜絕。
目前,明代的景泰藍精品的價位最高,大件的器物一般在百萬元以上,清代的則在幾十萬元左右,后期仿品一般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比如清雍正御制掐絲琺瑯雙鶴香爐拍出過1.295億港元的高價,明代萬歷掐絲琺瑯龍紋大罐也拍出2100萬港元的價格。
當代大師的作品升值也比較顯著,比如張同祿的《祥龍晉寶》拍出2000萬元、鐘連盛的《盛世歡歌》在二手市場漲到75萬元。此外,中端價位的景泰藍實用器市場增速較快,像茶具、文房用品的市場份額從2020年18%升至2025年的28%。從整體市場趨勢方面觀察,純手工的景泰藍制品在行情較好時,每年增值空間為30%~40%。近年來,拍賣行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如中國嘉德設“宮廷藝術(shù)”專場,線上平臺成交額猛增,新藏家可以通過線上參與買賣,國際藏家則涌入香港市場尋找機會。
收藏者還可以從琺瑯器的總體意境去辨別真?zhèn)维m瑯器,老器的絲工細膩流暢,造型穩(wěn)重古樸,色彩華麗,可謂金碧輝煌,而新仿者則不然。此外,收藏者要想更多地了解琺瑯器的辨識,就應多去北京故宮、頤和圓等皇家殿堂去看看琺瑯器,記清楚各時期琺瑯器的造型、紋飾、圖案、釉色、款識特征,與市場中所見到的琺瑯器相對比,就不難辨識老器與高仿器的區(qū)別。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