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農業(yè)綠色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品質已成為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茉莉花作為一種具有廣泛市場需求的經濟作物,其種植效益直接影響到農民的收入和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對綠色農產品的青睞,茉莉花的市場需求日益增長。但土壤肥力下降、病蟲害頻發(fā)等問題成為制約茉莉花產業(yè)發(fā)展的瓶頸。所以本研究旨在通過探索培肥土壤和茉莉花優(yōu)質高產栽培方法,為茉莉花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科學依據(jù)和技術支持。
1示例種植園土壤現(xiàn)狀分析
1.1土壤肥力狀況
1.1.1養(yǎng)分含量
位于橫州市六景鎮(zhèn)的示例茉莉花種植園,經過多批次、多點位的土壤檢測,結果顯示該種植園土壤氮含量平均為 120mg/kg 屬中等水平,雖能滿足基本生長需求,但為實現(xiàn)高產優(yōu)質目標還需進一步提升。磷含量僅為 25mg/kg ,鉀含量為 80mg/kg ,均偏低。有機質含量占比為 1.8% ,遠低于優(yōu)質土壤標準 3% 。氮、磷、鉀的不均衡及有機質的匱乏影響茉莉花對養(yǎng)分的獲取。
1.1.2酸堿度
該區(qū)域土壤 pH 平均為5.5,呈酸性,略偏離茉莉花適宜范圍6.0\~6.5。酸性環(huán)境下,磷有效性降低,易與鐵、鋁結合形成難溶性化合物,被土壤固定。研究表明,此 pH 下植物對磷的吸收利用率低于 20% 。土壤酸性限制了茉莉花對磷的攝取,影響其正常生長發(fā)育。需調整土壤酸堿度,提高磷元素有效性,以保障茉莉花健康生長。
1.2土壤物理性質
1.2.1質地
六景鎮(zhèn)茉莉花種植園土壤質地經專業(yè)分析為黏土,黏粒含量高達 45% 。這種黏土結構緊密,通氣性和透水性較差。在實地觀察中發(fā)現(xiàn),茉莉花根系在這樣的土壤中生長和延伸受到明顯阻礙,根系難以舒展,側根和須根數(shù)量相對較少。據(jù)統(tǒng)計,在黏王質地土壤中生長的茉莉花根系,其伸展范圍較疏松土壤中的減少約 30% ,這直接影響了根系對水分和養(yǎng)分的吸收效率。
1.2.2孔隙度
土壤總孔隙度為 40% ,其中通氣孔隙度僅為 8% ,遠低于理想狀態(tài)下通氣孔隙度應達到的 15%~20% 這一標準。這使得土壤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受限,根系在缺氧環(huán)境下,呼吸作用受到抑制。通過對根系呼吸強度的測定,在該土壤環(huán)境下,根系呼吸強度較正常通氣條件下降低了約 40% ,從而影響根系正常生長和功能發(fā)揮,導致茉莉花植株地上部分生長緩慢、葉片發(fā)黃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1.3土壤微生物群落
借助先進的高通量測序技術對土壤微生物群落進行全面分析,發(fā)現(xiàn)該種植園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如芽孢桿菌、放線菌等的數(shù)量相對較少。每克土壤中芽孢桿菌的數(shù)量約為 105 個,放線菌的數(shù)量約為 104 個,而在健康優(yōu)質的茉莉花種植土壤中,每克土壤中芽孢桿菌和放線菌的數(shù)量通常均為 106~107 個。與此同時,有害真菌如鐮刀菌的數(shù)量較多,每克土壤中鐮刀菌的數(shù)量約為 103 個。微生物群落結構失衡使得茉莉花發(fā)生土傳病害的風險大幅增加。據(jù)調查,在該種植園,根腐病發(fā)病率約為 15% ,枯萎病發(fā)病率約為 10% ,而在正常微生物群落結構的種植園中,這兩種病害的發(fā)病率通常可控制在 5% 以內。
2培肥土壤措施及效果
2.1有機肥施用
2.1.1措施
在種植前,充分考慮橫州市六景鎮(zhèn)的農業(yè)資源特點,每畝施人經過3個月充分腐熟的農家肥(雞糞、牛糞按3:2比例混合)2000kg ,并利用深耕機械深翻入土 25cm ,使有機肥與土壤充分混合。在茉莉花生長期間,每年追施商品有機肥 500kg/ 畝,分2次進行。春季萌芽前,結合春季灌溉,將商品有機肥均勻撒施在植株周圍,然后淺耕入土,使肥料與土壤初步融合;采花后,再次追施商品有機肥,采用溝施的方式,在植株兩側開 10~15cm 深的溝,將肥料施入后覆土,促進植株在采花后快速恢復樹勢。
2.1.2效果
經過一年的有機肥施用,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提高至 2.5% 。土壤結構得到明顯改善,通氣性和透水性增強。通過對土壤容重的測量,施用有機肥后土壤容重從 1.45g/cm3 降至 1.35g/cm3 ,表明土壤變得更加疏松。茉莉花植株生長得更加健壯,葉片濃綠且寬厚,葉片厚度增加了約 0.2mm 。病蟲害發(fā)生率降低,與未施有機肥的地塊相比,病蟲害發(fā)生率降低了 30% 2。經統(tǒng)計,在施有機肥的地塊中,炭疽病發(fā)病率從 8% 降至 5% ,紅蜘蛛蟲口密度減少了約 40% 。
2.2合理施用化肥
2.2.1措施
依據(jù)土壤檢測詳細數(shù)據(jù)以及茉莉花不同生長階段的養(yǎng)分需求特點,制定科學精準的化肥施用方案。在春季萌芽前,土壤溫度逐漸回升,此時每畝施入尿素 15kg 、過磷酸鈣 20kg 、硫酸鉀10kg ,以滿足新梢快速生長對氮、磷、鉀的需求。在花芽分化期,為提高花芽分化質量和數(shù)量,每畝追施磷酸二氫鉀 10kg ,通過葉面噴施和根部追施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植株對磷、鉀元素的高效吸收。在采花期間,每隔15天追施一次復合肥(N:P:K ∴ 15:15:15),每畝用量 10kg ,以補充開花過程中大量消耗的養(yǎng)分。每次施肥后,及時進行灌溉,促進肥料溶解和根系吸收。
2.2.2效果
合理施用化肥使茉莉花植株養(yǎng)分供應更加均衡,花芽分化數(shù)量顯著增加。經統(tǒng)計,與常規(guī)施肥相比,花芽分化數(shù)量增加了25% ?;ㄆ谘娱L,從原來的平均50天延長至60天左右。茉莉花產量提高了 20% ,花朵大小均勻,直徑平均達到 2.5cm ,較之前增加了 0.2cm ,品質得到明顯提升。花朵的香氣成分分析表明,主要香氣成分含量增加,香氣更加濃郁,市場競爭力增強。
2.3生物菌肥應用
2.3.1措施
在種植前,將生物菌肥(含有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等有益微生物,有效活菌數(shù) 與有機肥按1:10的比例混合,進行堆漚處理7\~10天。堆區(qū)過程中,嚴格控制溫度和濕度,溫度保持在30~35% ,濕度保持在 60%~70% ,確保有益微生物在堆區(qū)過程中大量繁殖。堆漚完成后,每畝用量 100kg 施入土壤。在茉莉花生長期間,每隔3個月用生物菌肥100倍液進行灌根處理,每次每畝用量為 500kgo 灌根時,確保菌肥稀釋液均勻滲透到根系周圍的土壤中。
2.3.2效果
生物菌肥的應用顯著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有益微生物數(shù)量顯著增加。芽孢桿菌數(shù)量增加至106個/克土以上,光合細菌數(shù)量也大幅上升。有害微生物受到有效抑制,鐮刀菌數(shù)量減少至102個/克土以下。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與茉莉花根系形成良好的共生關系,增強了根系對養(yǎng)分的吸收能力。通過對根系吸收效率的測定,發(fā)現(xiàn)對氮、磷、鉀等養(yǎng)分的吸收效率分別提高了15%.20%.18% 。茉莉花植株對干旱、高溫等逆境的適應能力增強,在夏季連續(xù)高溫干旱10天的情況下,未使用生物菌肥的植株出現(xiàn)萎蔫的葉片占比達到 30% ,而使用生物菌肥的植株僅為15% 。根腐病、枯萎病等土傳病害發(fā)生率降低了 40% ,有效保障了茉莉花植株的健康生長。
3茉莉花優(yōu)質高產栽培方法
3.1品種選擇與種苗繁育
3.1.1品種選擇
結合橫州市六景鎮(zhèn)亞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21.8°C ,年降水量 1300mm 左右,以及當?shù)赝寥婪饰值庑郧芳训臈l件,同時考慮市場對花香濃郁、產量高的茉莉花品種需求,經多年引種試驗和市場反饋,選擇雙瓣茉莉作為主栽品種。該品種在六景鎮(zhèn)表現(xiàn)出良好的適應性,花香濃郁,經專業(yè)香氣測定,其香氣成分中主要揮發(fā)性物質的含量較其他品種高 15% 左右,產量高,平均畝產可超 300kg ,且對當?shù)爻R姴∠x害有一定的抗性。
3.1.2種苗繁育
采用扦插繁殖方法,選取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一年生枝條,剪成 12cm 長的插穗,每個插穗保留2\~3個節(jié)。在3\~4月或9\~10月,當氣溫較為適宜時,將插穗插入經過消毒處理的苗床中。苗床土壤選用疏松的砂壤土,用 0.1% 高錳酸鉀溶液進行噴淋消毒。保持苗床濕潤,通過自動噴灌系統(tǒng)將濕度控制在 80% 290% ,溫度控制在 22~24% 。扦插后18天左右即可生根,生根率可超 90% 。待幼苗長至 18cm 高時,即可移栽定植。在幼苗生長期間,定期噴施葉面肥,以 0.2% 磷酸二氫鉀溶液為主,每隔10天噴施一次,促進幼苗健壯生長。
3.2合理密植與定植
3.2.1合理密植
根據(jù)六景鎮(zhèn)種植園土壤肥力中等、管理水平較高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為每畝種植2300株,株行距為 50cm× 60cm 這種種植密度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使土地利用率超過85% ,又能保證植株間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通風透光率可為30%~40% ,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多年實踐結果證明,在此種植密度下,茉莉花植株生長良好,產量和品質均能達到較優(yōu)水平。
3.2.2定植
通常情況下,在3\~4月或9\~10月進行定植。定植前,挖好定植穴,穴深 35cm ,直徑 45cm 在定植穴內施入適量的有機肥和磷肥,有機肥用量為每穴 2kg ,磷肥用量為每穴 0.2kg ,與土壤拌勻。將幼苗帶土移栽至定植穴中,扶正、填土、壓實,澆足定根水。定根水采用含有生根劑的溶液,生根劑的濃度為 0.1% ,以促進幼苗快速生根,提高成活率。定植后,及時搭建遮陽網,遮陽率為50% ,避免幼苗受到強光直射,影響成活率。
3.3田間管理
3.3.1中耕除草
在茉莉花生長期間,定期進行中耕除草,每年進行4\~5次。中耕深度以 8cm 為宜,避免損傷根系。在春季和秋季,中耕結合施肥進行,將肥料理入王中,促進根系吸收。采用人工除草和機械除草相結合的方式,減少雜草與茉莉花爭奪養(yǎng)分和水分。在雜草生長旺盛期,每20天進行一次全面除草,確保田間雜草覆蓋率低于 5% 。通過中耕除草,土壤的疏松度得到保持,土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進一步改善,有利于茉莉花根系生長。
3.3.2水分管理
茉莉花喜濕潤環(huán)境,但不耐積水。在春季和秋季,保持土壤濕潤,每周澆水1\~2次,每次澆水量根據(jù)土壤情而定,一般使土壤濕度保持在 60%~70% 。在夏季高溫干旱季節(jié),每天早晚各澆一次水,每次每畝的澆水量約為50L,并進行葉面噴水,每天葉面噴水2\~3次,以增加空氣濕度,降低葉片溫度。在雨季,及時通過排水系統(tǒng)排除田間積水,確保田間不出現(xiàn)積水超過24小時的情況,防止根系腐爛。通過精準的水分管理,茉莉花植株生長健壯,花朵品質優(yōu)良。
3.3.3修剪整枝
在春季萌芽前,對茉莉花植株進行重剪,植株高度保持在35cm ,剪去枯枝、病枝、弱枝及過密枝條,促進新梢萌發(fā)。此次修剪可使新梢萌發(fā)數(shù)量增加 30% 左右。在采花后,及時進行輕剪,剪去殘花、花枝及徒長枝,以減少養(yǎng)分消耗,促進下次開花。輕剪后,植株養(yǎng)分集中供應,下次開花時間提前3\~5天,花朵數(shù)量增加 15% 左右。通過合理的修剪整枝,茉莉花植株樹形美觀,通風和透光情況良好,有利于提高茉莉花的產量和品質。
3.4病蟲害綜合防治
3.4.1農業(yè)防治
加強田間管理,保持果園清潔,及時清除病殘體,減少病蟲害滋生地。每年冬季進行全園清園,將枯枝、落葉、病殘花等集中收集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如深埋或焚燒。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通過土壤改良和合理施肥,使植株的抗病能力提高 30% 左右。同時,合理修剪,保持植株通風透光良好,降低果園濕度,創(chuàng)造不利于病蟲害發(fā)生的環(huán)境。
3.4.2物理防治
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和趨化性,在果園內懸掛黑光燈、糖醋液誘捕器等進行誘殺。每畝懸掛黑光燈1盞,黑光燈功率為30W,安裝高度設置為距離地面 1.5m ,每天傍晚7點至次日凌晨6點開啟。糖醋液誘捕器每畝懸掛8個,糖醋液按糖:醋:酒:水=3:4:1:2的比例配制,每隔5天更換一次糖醋液。通過物理防治,可有效誘捕蛾類、金龜子等害蟲,減少害蟲蟲口密度,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
3.4.3生物防治
保護和利用天敵昆蟲,如釋放赤眼蜂防治卷葉蛾等害蟲。在卷葉蛾成蟲羽化初期,每畝釋放赤眼蜂1萬頭,分3次釋放,每次間隔5天。同時,使用生物農藥如蘇云金芽孢桿菌、白僵菌等防治病蟲害。利用蘇云金芽孢桿菌500倍液或白僵菌8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每隔10天噴施一次。生物防治可有效控制病蟲害發(fā)生,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農藥殘留,保障茉莉花產品質量安全。
3.4.4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一種重要的病蟲害管理手段,尤其在病蟲害發(fā)生嚴重時,選擇合適的化學農藥顯得尤為重要。在炭疽病發(fā)生初期,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進行防治,如 7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通過噴霧方式均勻施用于植株,有效控制病情發(fā)展。對于紅蜘蛛等害蟲,可采用 1.8% 阿維菌素乳油2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確保害蟲得到有效殺滅。在使用化學農藥時,必須嚴格按照農藥使用說明進行操作,精確控制用藥劑量和安全間隔期,以避免農藥殘留對茉莉花產品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同時,操作人員應做好防護措施,如佩戴防護服、口罩和手套,確保自身安全。此外,為防止害蟲產生抗藥性,應注意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農藥,確保化學防治的長期有效性。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深入分析橫州市六景鎮(zhèn)茉莉花種植園土壤現(xiàn)狀,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培肥土壤措施和優(yōu)質高產栽培方法。實踐證明,這些措施和方法有效提高了土壤肥力和茉莉花的產量與品質,降低了病蟲害發(fā)生率,為茉莉花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本研究成果不僅具有理論價值,更重要的是具有實用價值,可為廣大茉莉花種植戶提供科學指導和技術支持。建議未來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探索更多環(huán)保、高效的土壤培肥和作物栽培方法,推動茉莉花產業(yè)向更高水平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農麗麗,韋玉全,黃芳燕,等.橫州市茉莉花種植產業(yè)標準化發(fā)展與未來展望[J].種子科技,2023,41(11):125-128.
[2]梁金校,韋洋,賈書剛,等.橫州市茉莉花種植適宜性區(qū)劃分析[J].園藝與種苗,2023,43(6):24-28.
[3]劉迪,安豐軒,唐鑫,等.廣西橫州市茉莉花種植業(yè)現(xiàn)狀與建議[J].廣東蠶業(yè),2022,56(8):127-130.
[4]韋玉全,農麗麗,張龍艷,等.茉莉花冬季開花技術研究[J].現(xiàn)代園藝,2022,45(3):19-20.
[5]張榮善,陸永軍.橫州市茉莉花土壤改良技術研究[J].江西農業(yè),2024(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