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家長前來咨詢,她表達了深深的困惑:“我們明明公平對待兩個孩子,為什么孩子還是覺得父母偏心?”經(jīng)了解,原來去年,這位家長將4歲的弟弟接到深圳后,12歲的大兒子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他故意冷落弟弟,當面指責父母“偏心”,甚至出現(xiàn)頂撞父母等叛逆行為。家長反復強調(diào)“我們對兩個孩子一視同仁”,但哥哥始終無法釋懷。這其實是許多二孩家庭面臨的共同的困境,大寶眼中的“偏心”與父母理解的“公平”為何總存在偏差?
事實上,之所以存在這樣的認知偏差,在于家長對二孩平衡中的“公平”存在誤解。許多父母常將“公平”等同于物質(zhì)與時間的平均分配,買相同的玩具,花等量的時間陪伴,然而,兒童對公平的判斷更多基于情感體驗。他們需要的不是“被平均”,而是“被看見”。在該個案中,家長雖努力平分外在資源,但在情感上忽視了哥哥的深層需求。獨生子女時期,哥哥是家庭的唯一焦點,弟弟的到來打破了這一平衡,即使父母主觀上不偏心,哥哥仍會產(chǎn)生“愛被分割”的危機感。同時,大寶被迫從“唯一的孩子”轉(zhuǎn)變?yōu)椤案绺纭?,他對新角色并沒有適應與認可。當哥哥因失落而抗議時,父母急于辯解“我們沒有偏心”,反而讓孩子感到情緒被否定。
從該典型案例中看到,機械地平分時間與物質(zhì)并不能讓大寶感到公平,真正的平衡是情感平衡。有的父母誤認為“情感平衡”就是對每個孩子投入完全相同的愛,但這在實踐中既不現(xiàn)實,也不符合孩子的真實需求。情感平衡的本質(zhì)不是平分,而是精準給予:關(guān)注孩子情感上的獨特需求,讓孩子感受到“我在父母心中獨一無二”,用差異化的愛滿足孩子的個體需求。
那么,在該案例中,從“表面公平”到“情感平衡”,家長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給哥哥“明目張膽的偏愛”。家長可以為孩子制定專屬時光:每天預留15\~30分鐘與哥哥單獨相處,內(nèi)容由他決定(如玩游戲、聊天)。期間避免談論弟弟或?qū)W習,而是用行動和語言直接表達對哥哥的愛,讓他對父母的愛更有確定感和安全感。
其次,賦予哥哥“家庭管理者”的角色??梢試L試讓哥哥參與家庭事務(如周末活動安排),并尊重其意見;將權(quán)力下放,規(guī)定弟弟有些事要專門請教哥哥,強化大寶的“權(quán)威感”。
再次,允許孩子表達不滿,理解與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當哥哥表達不滿時父母不辯解,而是問:“你希望爸媽怎么做?”在哥哥犯錯時父母給予更多包容理解,使其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接納與愛。
最后,創(chuàng)造手足合作的契機??梢試L試設(shè)計需要協(xié)作的任務(如烘焙、拼圖、種植植物),讓兄弟倆體驗合作的成就感。父母要對兄弟倆作差異化表揚,如對弟弟說:“哥哥教你真認真!”對哥哥說:“你教弟弟時特別有耐心!”幫助哥哥在新家庭結(jié)構(gòu)中找到價值感。
總之,偏心與否,孩子才是最終的裁判。當孩子說“你偏心”時,其實是在呼喚:“請看見我的獨一無二?!蔽ㄓ杏貌町惢膼蹪M足每個孩子的需求,才能讓手足從“對手”變成“隊友”,讓家庭危機化為成長的禮物。
編輯/張國憲終校/黃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