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周麗娟(1982一),女,江蘇省南通市唐閘小學。
葉圣陶先生提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經典觀點,強調通過選本閱讀發(fā)揮“舉一反三”的教學價值。低年級語言訓練與表達作為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既承擔著促進語言規(guī)范化的任務,又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與表達能力的重要使命,最終指向語言的有效學習和靈活運用?!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與審美創(chuàng)造確定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要素。其中,語言運用是思維可視化的重要載體。統(tǒng)編版教材基于不同年段的語用訓練需求,圍繞語言特點、表述方式等核心要素,精心設計仿寫、續(xù)寫、創(chuàng)寫等小練筆模塊,促進學生實現文本范式表達的內化?;诖耍處煈浞职l(fā)揮教材的“范例”功能,遵循從“仿”到“放”的進階路徑,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文本語言、解析表達形式、尋找訓練要點等方式,開展系統(tǒng)性語用實踐[1]。本文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為例,探討思維驅動下的語用實踐路徑。
鍵在于遷移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仿寫(仿說)訓練契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結構化語言框架,搭建起文本理解與自主表達的橋梁。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明確設置了8處仿寫(仿說)訓練內容,如表1所示。
一、仿寫文本,構建語言習得支架
呂叔湘先生強調,語文技能的掌握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需通過正確模仿和反復實踐來實現。在小學低年段這一語言積累與運用的啟蒙期,學生詞句的內化關
就語言學習規(guī)律而言,“仿”是從輸入到輸出的必要過渡,只有深入理解文本范例的語言范式與邏輯,才能實現從機械模仿到靈活運用的轉變。
(一)運用語料仿其形
語言形式的習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通過對文本范例的模仿,逐步搭建語言運用的基本框架。以《開滿鮮花的小路》的教學為例。課后習題要求學生參照例句進行語言拓展。學生通過觀察課文插圖,將相關句式遷移至“房子旁邊”“山坡上”等新語境,完成從范例解析到自主表達的過渡,有效提升語言運用的靈活性[2]。再以《祖先的搖籃》的教學為例。仿寫訓練呈現梯度式設計的特點。學生通過圈畫文本,先識別“摘野果”“掏鵲蛋”等動賓結構,隨后發(fā)現添加“香甜的”“機靈的”等修飾成分可增強表達生動性。這種從短語結構分析到修飾技巧運用的訓練,有利于學生實現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不斷進階。此外,教師引導學生將單個短語整合成段落,既落實單元“動詞精準運用”的教學目標,又促進學生實現從語言形式模仿到篇章結構建構的認知深化。
語言素材的積累與運用本質上是語言“輸入一輸出”的轉化過程。以文本為依托開展讀寫結合訓練,為低年級學生提供可行的語言實踐路徑。通過對經典語段的深入分析與仿寫,學生不僅掌握了特定的語言表達范式,還為后續(xù)的習作訓練奠定了語法基礎,這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
(二)置于情境仿其意
新課標強調,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的語言知識和能力體系,并在真實情境下展現出的語言運用的綜合能力。真實的語用實踐作為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關鍵路徑,應貫穿于課堂內外。教師通過激活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想象,能夠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表達能力。
以《找春天》的教學為例。教師通過有機融合文本語用訓練與情境實踐,為學生語言能力培養(yǎng)提供有效路徑。在教材文本中,“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等語句,選取嫩芽、溪水等典型春日意象,搭配“探”“吐”等巧妙動詞,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構建出生動的春天圖景。學生通過深度誦讀與文本分析,能掌握語言表達的形式與內容邏輯。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融入真實的春日情境,通過調動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感官體驗,促進語言的遷移與創(chuàng)新。例如,學生在觀察春日自然現象后創(chuàng)作出“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那是春天的信使吧?布谷鳥在枝頭歌唱,那是春天的號角吧?”這類表達,既延續(xù)了文本的語言范式,又融入個人對春天的獨特感知,實現從文本模仿到真實表達的轉變。
真實語用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強化了學生對語言范式的習得,還推動其在具體情境中靈活運用語言。這種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經驗相融合的教學策略,既符合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又為低年級學生的語言發(fā)
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開放思維,發(fā)展表達的空間
仿寫(仿說)訓練作為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重要的語言實踐形式,通過內容與形式的雙向引導,為學生搭建了語言學習的支架,具有顯著的教學實用價值。然而,若將仿寫局限于固定的表達框架,單純遵循“閱讀文本一分析結構—語言模仿”的公式化訓練模式,雖有助于學生語言積累與基礎運用能力的提升,但這種訓練方式會造成學生思維固化,限制其表達的豐富性與個性化發(fā)展。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在注重仿寫訓練的基礎上,圍繞單元主題整體設計了8個開放式表達內容,如表2所示。
這些訓練以看圖寫話、基于具體情境的想象等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任務為載體,打破傳統(tǒng)仿寫的局限,強調思維的形象性、辯證性與創(chuàng)造性參與[3]。
(一)展現語言形式,促進天性表達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具有天然的詩意語言表達潛力。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以豐富的文本為載體,搭建語言學習與創(chuàng)新平臺。以《彩色的夢》的教學為例。該課文運用“大塊的草坪,綠了;大朵的野花,紅了;大片的天空,藍了”等簡潔明快的排比句式,配合口語化的量詞與直白的色彩描述,描繪出富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為學生提供了優(yōu)質的語言模仿與創(chuàng)作范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以文本語言為基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場景,開展開放式語言實踐活動。學生基于夏日沙灘、秋天果園等生活經驗,創(chuàng)作大量充滿童趣的語句。例如,模仿課文句式創(chuàng)作出“秋風拂過的地方,酸溜溜的檸檬,黃了;脆生生的冬棗,紅了”,通過味覺與視覺結合的具象化表達,展現獨特的語言感知力;“腳丫奔跑過的地方,松軟的沙灘,金黃金黃”則運用疊詞與重復手法,生動描繪出場景特征。
這種從文本到生活的語言實踐,打破了課堂與生活之間的壁壘。學生在模仿與創(chuàng)新中,不僅實現了對文本語言形式的遷移運用,更在思維與審美層面獲得提升,有效促進語言表達的個性化發(fā)展,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二)投放生活片段,實現真實表達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觀察能力作為思維品質的核心要素,具有促進學生語言真實表達的重要作用。低年級語文教學借助分步驟、重過程的觀察訓練,逐步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為語言表達積累豐富素材。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眾多語言實踐活動,如《雷雨》中描述雨景、《青蛙賣泥塘》中推薦物品、“語文園地七”中闡述養(yǎng)寵理由,均巧妙地滲透觀察方法指導,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巧妙地轉化為生動的語言表達。
以《雷雨》的教學為例。學生雖能基于以往認知描述毛毛雨、暴雨等雨景,但表達往往零散、平淡。若僅停留于課堂口頭表述,難以實現語用能力的有效提升。雨是常見的自然現象,且在中高年段習作中常作為環(huán)境描寫的重要元素,在低年級開展場景化觀察訓練具有重要的銜接價值與實踐意義。因此,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呈現雨景視頻,或抓住真實降雨的機會實施情境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觀察。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體驗,能夠捕捉“轟隆隆的雷聲”“連在一起的透明細線”“濺起的水花”等細節(jié)。這種基于真實場景的觀察與表達訓練,不但能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而且能幫助學生樹立“觀察需實事求是”的學習理念,實現了語言實踐與思維品質發(fā)展的有機統(tǒng)一。
(三)綻放思維之花,彰顯個性表達
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想象是最杰出的藝術創(chuàng)作要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想象資源,巧妙設置想象訓練點,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實現個性化語言表達。吳忠豪教授強調,語文教學應通過大量表達實踐構建結構化的語言體系,同時豐富學生語用層面的經驗,而故事的想象與續(xù)寫正是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借助小組合作與思維導圖開展想象類教學活動。首先,引導學生以思維導圖梳理故事脈絡,分段探討情節(jié)發(fā)展。其次,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通過多角度思考,對故事的合理性與趣味性進行深入思考,在此基礎上展開創(chuàng)造性想象。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通過思維碰撞激發(fā)靈感,塑造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如剛愎自用的愚蠢國王、怪異的長角魔王、邪惡的暗夜惡狼,以及勇敢機智的兄妹角色等。這些充滿童趣的童話創(chuàng)作,不僅是學生內心世界的生動投射,還是其思維進階與語言運用能力提升的直觀體現。這種教學模式將想象訓練與語言實踐有機結合,有力推動了學生個性化表達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三、落實評價機制,優(yōu)化反饋效能
新課標明確要求,二年級寫作教學需注重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習慣,鼓勵學生自由抒發(fā)想法、大膽進行創(chuàng)意表達,并引導學生運用閱讀與生活積累的詞匯。仿寫訓練、口語表達和開放式創(chuàng)作,均是提升學生語用能力的關鍵途徑。由此可見,科學落實評價機制是確保語用實踐反饋效果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思維發(fā)展與語言表達存在“神”“形”共生關系:思維發(fā)展驅動想象與構思,是表達的內核;語言表達則是思維的具象化呈現。在課堂實踐中,學生在口語交流時更關注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獨特的想象或新穎的詞匯常成為評價亮點;而在書面表達中,他們更注重語句的連貫性與用詞的準確性。教師緊扣訓練目標與要素,從規(guī)范、形象、創(chuàng)意三個維度制訂表達評價標準表,如表3所示。
結語
綜上所述,低年級學生稚嫩的語言風格,本質上是其童真思維的直觀體現,也是他們語言發(fā)展過程中的寶貴特質。語文教材作為知識傳授與能力訓練的雙重載體,為語用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有力的支持。教學實踐中,以文本為抓手,在思維發(fā)展驅動下,教師可通過從“仿”到“放”的進階路徑,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體悟文本表達特色,探索語言規(guī)律,實現語言運用能力與思維品質的協(xié)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陸慶東.習作仿寫教學的基本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9(23):38-39.
[2]張松.基于“學本”的層進性習作仿寫策略[J].語文新讀寫,2022(7):59-61.
[3]崔娟.“讀”為徑,“想”為翼:小學語文低段仿說仿寫教學策略探究:以部編版《祖先的搖籃》教學為例[J」.西藏教育,2023(4):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