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5)13-0004-04
在信息化高速發(fā)展的今天,閱讀能力作為獲取信息、理解世界、發(fā)展思維的關鍵能力,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不僅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提升其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石。探索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響應了國家關于深化教育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號召,契合了家校對學生成長成才的殷切期望。
一、提高閱讀能力有利于促進小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小學生閱讀能力指小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通過視覺感知文字信息,理解文本內(nèi)容,并從中提取、分析、綜合信息,進而形成個人見解或情感體驗的能力。這一能力不僅關乎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更涉及思維發(fā)展、情感態(tài)度及文化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其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閱讀作為開展學習的基礎,閱讀能力能為各學科知識的學習提供有效支撐;閱讀具有發(fā)展性,隨著年齡增長和知識積累,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呈現(xiàn)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發(fā)展趨勢,在這一過程中,人為干預會加快提升其閱讀能力;閱讀具有實踐性,它通過不同的方式和途徑,促進個人的知識積累、思維發(fā)展、語言能力提升和情感陶冶,這是一個知識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綜合素養(yǎng)不斷豐富發(fā)展的過程。此外,閱讀能力不僅限于文字理解,還包含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及情感共鳴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小學生閱讀現(xiàn)狀分析
(一)從教師層面而言,閱讀指導的精準性有待加強
當前,不少小學語文教師不夠重視閱讀指導,部分教師仍然堅守“工具性\"教學的舊觀念,未能徹底擺脫以“教”為核心的傳統(tǒng)模式,傾向給出寬泛、籠統(tǒng)的建議,缺乏明確、個性化的指導策略,這種“機械化\"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此外,教師在閱讀內(nèi)容的選擇上也存在局限性,漫畫等插圖類書籍在閱讀種類中占據(jù)了一半以上,真正能滋養(yǎng)心靈的經(jīng)典文學和科普讀物則涉及較少,導致學生閱讀量雖大但閱讀質量不高。
(二)從學生層面而言,未形成高效的閱讀體系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普遍存在對文章深層含義理解不到位的問題,難以形成深刻的閱讀體驗和感悟,更難激發(fā)閱讀積極性,阻礙科學的閱讀體系形成。
研究發(fā)現(xiàn),小學生的閱讀時間普遍不足。大多數(shù)學生每日課外閱讀時間少于30分鐘,每周低于3小時,難以形成持續(xù)且有效的閱讀習慣。此外,閱讀興趣和動力不足也顯著影響了閱讀效果。與此同時,閱讀材料選擇不當也是原因之一,過難或過易的內(nèi)容難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三)從家長層面而言,學生閱讀“應試導向”明顯
多數(shù)家長認為,當前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仍應服務于考試。受此影響,閱讀教學也陷入了“應試\"的被動局面,學生往往將閱讀視為一項\"任務”,而非興趣所在。在考試壓力之下,許多家長對閱讀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小學生的閱讀方式還較為單一,且多數(shù)學生偏好獨立閱讀,缺乏合作閱讀、家長或教師指導閱讀等多元化閱讀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閱讀效果。因此,不斷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需要家校共同努力,需通過增加閱讀時間、豐富閱讀內(nèi)容、優(yōu)化閱讀方式以及加強閱讀指導等多種策略,全面提升小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三、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理論基礎
(一)基于認知發(fā)展理論構建認知圖式
認知發(fā)展理論,由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提出,為理解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并提升其閱讀能力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該理論認為,個體的認知發(fā)展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逐步建構的過程,通過同化與順應機制,不斷適應并改變外部環(huán)境。在閱讀領域,這一理論尤為關鍵。皮亞杰指出,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隨著認知結構的發(fā)展而逐步提升。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運用已有的圖式(內(nèi)部認知結構)來理解文本信息,并通過同化機制將新知識與舊知識相融合,可以深化理解。當遇到與現(xiàn)有圖式不兼容的新信息時,學生會通過順應機制調整認知結構,實現(xiàn)認知的飛躍。
因此,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應基于認知發(fā)展理論,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同化與順應能力,幫助他們構建更為豐富的認知圖式,并通過選取適當?shù)拈喿x材料與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從而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基于語言教學理論提升閱讀能力
在探討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時,語言教學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語言教學理論強調語言的習得是一個綜合的過程,涉及聽、說、讀、寫等多個方面,其中閱讀作為獲取信息、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徑,與語言教學密不可分。閱讀能力的發(fā)展依賴于詞匯量的積累、語法結構的掌握以及語境理解能力的提升。小學生正處于語言學習的關鍵期,通過閱讀,他們不僅能夠擴大詞匯量,還能在真實的語境中理解語言的運用,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此外,語言教學理論還強調互動與反饋的重要性。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討論,通過提問、分享閱讀感受等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從而加深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激發(fā)其閱讀興趣。
(三)基于多元教學理論培養(yǎng)閱讀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理論依據(jù)深厚且多元。首先,依據(jù)《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感培養(yǎng)及思維發(fā)展,促使學生形成適應實際需要的閱讀能力。這不僅強調了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核心地位,也為閱讀教學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善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文本,通過自我發(fā)現(xiàn)和理解,提升閱讀能力和思維水平。
此外,現(xiàn)代教育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提倡在閱讀教學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如合作學習、情境教學等,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閱讀興趣和習慣。這些理論為制定和實施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四、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實踐策略
(一)注重課內(nèi)外結合,激發(fā)深入閱讀興趣
在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實踐中,首要任務是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濃厚興趣,為此,教師要發(fā)揮好教育引導作用。要精選閱讀材料,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選擇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貼近生活的書籍,如寓言故事、科普讀物、繪本等,吸引學生的眼球;營造閱讀氛圍,在教室或學校圖書館設置舒適的閱讀角,配備豐富的圖書資源,定期舉辦讀書分享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享受閱讀;采用多樣化的閱讀形式,如角色扮演、故事接龍、朗讀比賽等,讓學生在參與中領會閱讀的魅力,增強閱讀動力;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如電子圖書、有聲讀物等,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的閱讀方式,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探索欲。通過這些策略的實施,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提升閱讀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對于課外延伸閱讀,教師可以布置富有創(chuàng)意的課后作業(yè),如創(chuàng)作詩歌或短篇小說。教師鼓勵學生探索文學世界,將經(jīng)典文學融入日常生活,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無形中提升了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和閱讀興趣,又加深了對語文知識的熱愛,有利于實現(xiàn)情感共鳴與知識內(nèi)化的雙重目標。
(二)注重技巧鍛煉,培養(yǎng)閱讀習慣
在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至關重要。家長可以設定固定的閱讀時間,如每日睡前半小時為“家庭閱讀時光”,通過營造溫馨的氛圍,讓閱讀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鼓勵學生選擇多樣化的閱讀材料,包括繪本、科普書籍、童話故事等,以激發(fā)閱讀興趣、拓寬知識視野。教師應定期舉辦讀書分享會,引導學生積極交流閱讀心得,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利用獎勵機制,如設立“閱讀之星”評選,對學生的閱讀收獲給予正面反饋,增強他們的閱讀動力和成就感。在此過程中,家長與教師需緊密合作,在潛移默化中深植閱讀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在學習《回憶魯迅先生》這一文學作品時,教師可以采取合理化的評價教學為學生設置具體的閱讀任務,層層展開完成閱讀教學。一,先大致了解人物形象描寫,對魯迅先生形成一個初步的印象;二,分組討論、匯報發(fā)言,教師逐一點評小組討論內(nèi)容,幫助各小組完善觀點,提高閱讀分析水平;三,立足于人物視角,通過提問方式讓學生感受事件的細節(jié),進而感受故事情感和中心思想。通過教師點評和小組評價,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通過積極借鑒其他同學的學習經(jīng)驗,針對性地進行優(yōu)化改進。
(三)引導深度閱讀,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關鍵在于構建多維度的教學策略。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通過設計引導性問題,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思考,分析文章的結構、論點與論據(jù),形成自己的觀點;實施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的閱讀模式,精讀時深入剖析文本細節(jié),泛讀則拓寬閱讀視野,增加詞匯量與背景知識。兩者相輔相成,能有效提升閱讀深度與廣度;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如電子圖書、在線閱讀平臺及教育APP,獲得個性化閱讀資源和互動學習體驗,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同時借助軟件功能進行閱讀速度、理解率等數(shù)據(jù)的跟蹤分析,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依據(jù);定期組織閱讀分享會或讀書俱樂部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中深化理解,激發(fā)靈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社群學習氛圍,從而全面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學蘇軾《赤壁賦》這一文章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查找《赤壁賦》的寫作背景,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帶領學生品析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初步感悟蘇軾儒佛道思想的奇妙統(tǒng)一。在課堂實踐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并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相互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和情感思考。
(四)強化師生互動,加強閱讀指導與反饋
在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與提供及時有效的反饋至關重要。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興趣,定制個性化的閱讀指導方案,引導學生掌握精讀、略讀、掃讀等多種閱讀技巧,幫助他們高效獲取信息。同時,通過寫閱讀日志或讀書筆記,鼓勵學生記錄閱讀感悟、摘錄好詞佳句,以加深理解并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在反饋機制上,教師應采用正面激勵與建設性建議相結合的方式。師生可以定期組織閱讀分享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既鍛煉表達能力,又能從同伴處獲得靈感與鼓勵。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閱讀表現(xiàn)給予具體、及時的反饋,肯定進步,指出不足,并指導學生如何改進,形成良性循環(huán)。此外,還可以利用數(shù)字化工具進行閱讀跟蹤與評估,獲取更精準的個性化反饋,助力學生閱讀能力的穩(wěn)步提升。
例如,可以創(chuàng)新性地實施“分級閱讀 + 互動分享\"策略。學??筛鶕?jù)學生的年齡、閱讀水平及興趣偏好,引入分級閱讀體系,為不同年級的學生量身定制閱讀書目,確保閱讀材料既具挑戰(zhàn)性又具吸引力;設立“閱讀角”和“圖書漂流站”,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每周利用固定時間舉辦“閱讀分享會”,鼓勵學生上臺講述自己的閱讀故事、感受及新學到的知識,教師則適時引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還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建立班級閱讀群,鼓勵學生在線交流心得,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機制。
參考文獻:
[1李德旺.基于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教學探究[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9,(29).
[2]李樂.以信息之水,澆灌教學之花一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與學變革的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7,(38).
[3]李源.淺談如何實現(xiàn)小學語文課堂高效[J].考試周刊,2017,(12).
[4]楊艷.對新時期下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實困境及應對策略研究[J].才智,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