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課文是指思維豐富、語言凝練且內容深邃的一類文本。這類文本因為難度高而對學生的認知構成挑戰(zhàn),但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發(fā)散學生的語文思維,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其賞析評價能力。教材中編排了多篇經典難課文。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針對難課文語言難度高、行文結構復雜、背景知識繁雜的特點,精準找出教學突破口,通過階梯化設計引導學生逐層解構文本、領悟內涵、掌握學習策略,最終實現閱讀能力與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雙重提升。本文將以《白鷺》一課為例,探討小學語文難課文的教學策略。
一、聚焦語文要素,剖析關鍵詞句
語文要素是教材的核心,如同坐標系般為教學活動明確基準一—為教師“教什么”“怎么教”提供路徑,為學生“學什么”“如何學”明確能力生長點。在難課文教學中,教師需要以語文要素為核心,先解構語文要素的內涵,再整合教材資源、確定學習目標,通過深度解讀文本內容搭建“理解一內化一遷移”的階梯:引導學生在把握語言形式中突破文字障礙,在探究文本邏輯中深化思維層次,最終將難課文的學習方法轉化為閱讀能力,實現閱讀能力、思維品質和綜合素養(yǎng)的螺旋式提升。
以《白鷺》一課為例,這是一篇語言優(yōu)美、意境靈動的散文。作者憑借細膩的筆觸將白鷺的外貌特征、覓食姿態(tài)、翱翔之態(tài)等一一勾勒,讓白鷺的形象躍然紙上,為學生營造出詩意滿溢的美感,同時也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作者對白鷺的喜愛與贊賞。然而,這篇課文雖篇幅不長,卻寓意深遠,中心思想隱匿于字里行間,學生理解起來頗具難度。教師要想幫助學生領悟其內核,掌握散文的寫作手法,則需要緊扣語文要素開展教學。《白鷺》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聚焦于“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情感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在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找出關鍵詞句,讓學生通過對這些關鍵詞句的深入分析,體會作者的情感,掌握相應的寫作手法。如“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是
全文的關鍵句,教師可以借此提問:“為什么作者將白鷺比作一首詩?它又‘精巧’在哪些方面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研讀下文,找出各段落的關鍵詞。在文本中,“太大”“生硬”等詞運用對比手法,凸顯白鷺身段的恰到好處;“站著釣魚”“鏡匣”等詞句生動展現了白鷺在田間覓食時挺拔、優(yōu)美的姿態(tài);“低飛”“清澄”等詞則將白鷺悠然飛翔、充滿活力的狀態(tài)展現得栩栩如生。學生在這些關鍵詞句的引領下能夠逐步在腦海中勾勒出作者筆下的各種場景,進而體會作者對白鷺的喜愛與贊美之情。此外,教師還應充分整合教學資源,搜集關于白鷺的資料信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之相關的圖片和視頻。通過直觀且生動的視覺呈現,學生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白鷺如詩般的姿態(tài),拉近其與白鷺的距離,從而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掌握散文的寫作技巧。
二、聚焦形象,引導想象理解
難課文既難在字詞理解,也難在情感體悟。教師在進行難課文教學時可以從文本的核心事物出發(fā),聚焦其形象,為學生搭建想象支架,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勾勒文字背后的畫面,在思辨中剖析形象的特質,于賞析中捕捉情感的脈絡。如此一來,學生既能在具象感知中觸摸畫面之美,又能在抽象思考中體悟情感之濃,進而理解文本內涵,實現從文字到情感的跨越。這一過程不僅講難課文化難為易,更能成為激發(fā)學生想象力、錘煉思維品質的助推器,最終幫助他們實現審美能力與閱讀能力的雙重提升。
《白鷺》一文的第 6~8 自然段描繪了白鷺垂釣、棲息、低飛三個生活場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階梯化的想象支架,引領學生透過文字感知白鷺的詩意之美,體會作者的情感內核。第一步,借插圖構建直觀畫面。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結合文本描述勾勒白鷺的神態(tài):“水田垂釣時,它單腳佇立,一身雪羽與碧波相映,盡顯恬靜優(yōu)雅?!苯又劢弓h(huán)境描寫,以水墨畫卷的動態(tài)演示讓學生直觀感受“開闊意境”與“白鷺靜美”的畫面,理解作者以環(huán)境烘托主體的寫作匠心。第二步,品留白激發(fā)思辨想象。針對文中“可它真是在望哨嗎?”的留白設問,教師可以設計對比性想象任務。假設它真的在望哨:“若白鷺是哨兵,它會以怎樣的姿態(tài)守護這片水域?”假設它沒有望哨:“若它只是閑立枝頭,這份‘凝望’可能蘊含著怎樣的意境?”通過分組討論,學生在思辨中賦予白鷺“警覺的守護者”或“沉思的詩人”等多元形象,將文本的“空白”轉化為情感與想象的“生長點”。第三步,聯系生活深化情感共鳴。教師以“黃昏低飛”場景為切入點,先展示白鷺掠過水面的攝影作品,引導學生觀察“翅尖沾波的細紋”“晚霞鋪陳的色調”,再追問:“為何作者獨選黃昏時分描繪白鷺?”學生通過聯想“黃昏的靜謐與白鷺的靈動形成詩畫對照”,深刻體會“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的核心隱喻一白鷺垂釣的從容、棲息的安適、低飛的輕盈,無不是自然詩意的具象化表達。
三、聚焦拓展,掌握遷移運用
語文是一門聚焦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其核心在于通過多元化實踐實現知識與能力的融合與轉化。在難課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緊扣“實踐育人”理念,以知識遷移為紐帶,引導學生在文本精讀中提煉寫作手法,通過仿寫練習實現技法的遷移,再依托跨文本比較拓展思維廣度。
在教學完《白鷺》一文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課后練習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難課文,深化文本理解、掌握文本技巧、提高寫作能力。 ① 文中主要描寫了白鷺的三個生活場景,每一個都美得像一幅畫,如果讓你為這三幅畫分別起一個名字,你會取什么?這道題旨在鍛煉學生的文本概括和提煉能力。有的學生取名“白鷺垂釣圖”“清晨小憩圖”和“黃昏飛翔圖”;也有的學生命名“田間覓食圖”“樹梢望哨圖”以及“空中低飛圖”。學生的文字既詩意優(yōu)美又簡潔凝練,既貼切又富含深意,可以說恰到好處。 ② 在第5自然段中,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白鷺的外形之美。請大家仿照文中寫法,寫一寫其他小動物的外形特征。這道仿寫題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外形描寫的方法和技巧。有的學生這樣仿寫:“那五彩的羽毛,那順滑的線條,那彎月般的喙,那纖細的腳,增之一分則嫌長,少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淺,暗之一忽則嫌深。”將鸚鵡的外形特征描繪得十分傳神,可以看出這位學生將外形描寫的技巧充分內化了。③ 作者以物喻人,看似表達的是對白鷺的喜愛之情,實則表達自己對白鷺高潔品格的贊揚與向往之情。請同學們仿照文本形式,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寫一篇借物喻人的小短文,在實踐中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妙處,提升文字表達的深度。
總而言之,要想發(fā)揮難課文的價值,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情況出發(fā),引導他們準確解讀文本,找尋難課文的突破點,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在鉆研難課文的過程中不斷熟悉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方式,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思維的高階發(fā)展,讓語文課堂“難中有思,難中有趣”。
盧佳鈺(江蘇省南通市開發(fā)區(qū)南通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