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 1992年生,山西夏縣人。2015年畢業(yè)于山西師范大學,供職于,專職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第十期全國青年書法創(chuàng)作骨干高研班成員,山西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入選第八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全國第十三屆書法篆刻展進京展(隸書、行書);全國第五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第二屆行書作品展;全國第三屆篆書作品展;全國第四屆隸書作品展;全國第二屆大字書法藝術展;全國第八屆、第九屆楹聯(lián)書法作品展;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jié)全國優(yōu)秀書法篆刻作品展。書法作品被中國軍事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等多家機構收藏。
隸書作為漢字演變史上的重要書體,承載著從篆書向今體過渡的審美與技術革新。隸書因其獨特魅力吸引眾多書法愛好者參與其中,創(chuàng)作出數(shù)以萬計的作品,然而在這繁榮表象之下,也存在多種問題。在用筆上,當代隸書有陷入程式化的“蠶頭燕尾”趨勢,由于缺少對篆書的研習,使得線條浮滑單薄;在章法上有“行列式”的刻板模式及“橫平豎直”的定式;在取法上,對“秀美流麗”這一書風尤為喜愛,缺少對“雄渾樸拙”書風的探索。這些問題均可在《開通褒斜道刻石》中找到解決方法。
《開通褒斜道刻石》(又稱《大開通》)是東漢早期著名的摩崖刻石,刻于東漢永平六年(公元63年),為隸書形成期的重要代表作。其書風古樸雄渾、稚拙天成,兼具篆隸之韻,展現(xiàn)了漢代隸書尚未完全規(guī)范化時的原始生命力。對當代隸書創(chuàng)作而言,這件經(jīng)典作品蘊含著多方面的啟示。
一、回歸篆隸本源,強化線條質感
《開通褒斜道刻石》雖為隸書,卻保留了大量篆書的用筆特征,如線條藏頭護尾、圓渾厚重,起筆多以中鋒裹毫逆勢而入,收筆略做駐鋒或自然提按,無明顯波磔(燕尾)。這種“以篆入隸”的筆法,體現(xiàn)了隸書脫胎于篆書的早期形態(tài)。在學習時要強化中鋒行筆的穩(wěn)定性與線條的立體感,通過增加篆隸融合的厚度,避免線條浮滑單薄。
《開通褒斜道刻石》刻于崖壁,受自然環(huán)境與工具限制,筆畫多顯粗獷率真,甚至有“以刀代筆”的生澀感。其線條非刻意修飾,而是呈現(xiàn)自然斑駁的質感。在書寫時通過用筆速度的變化及墨色的豐富保留自然隨機性,減少過度雕琢。
二、解構程式化結構,重構自由章法
傳統(tǒng)成熟隸書如《曹全碑》《禮器碑》注重結構的平衡對稱與橫勢舒展,而《開通褒斜道刻石》的結體卻大小參差、欹正相生,甚至部分字形保留篆書的縱向取勢。其字內空間分布自由,筆畫穿插錯落,展現(xiàn)出未經(jīng)規(guī)范化的稚拙美感。在研習時借鑒其結體的開放性,適當壓縮橫畫波磔,強化縱向筆畫的延展性;通過偏旁部首的錯位、欹側,營造動態(tài)平衡,增強趣味性。
摩崖刻石的章法布局受崖壁空間限制,字距、行距參差不一,甚至出現(xiàn)筆畫相互穿插的現(xiàn)象,這種“因勢賦形”的章法,強調整體氣韻的貫通而非局部整齊。在書寫時通過字的大小、欹正、墨色變化形成節(jié)奏對比;強化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顧盼呼應。
三、激活篆隸精神,重塑當代審美
《開通褒斜道刻石》以“雄強”“古拙”為基調,筆畫如斧鑿刀刻,結體似渾然天成,體現(xiàn)了漢代崇尚力量與自然的美學觀念。這種審美與當代追求“視覺沖擊”“個性表達”的藝術思潮具有內在契合性。
作為隸書形成期的作品,《開通褒斜道刻石》尚未完全被“法度”束縛,更多體現(xiàn)書寫者的即興表達與自然情志。這種“無法之法”恰是當代書法突破傳統(tǒng)程式、走向個性化創(chuàng)作的重要啟示。
四、當代隸書創(chuàng)作的實踐路徑
1.取法多元,融合創(chuàng)新
以《開通褒斜道刻石》為核心,可旁涉其他漢代摩崖刻石(如《石門頌》《西狹頌》)及同期簡帛書,構建“雄渾一路”的隸書譜系。同時,可融合現(xiàn)代藝術的構成理念(如平面設計中的空間分割)、其他書體的筆法(如篆書的使轉、草書的流暢),形成多元融合的風格。
2.注重書寫性與文化表達
摩崖刻石的本質是“書寫”與“刻鑿”的結合,當代創(chuàng)作需回歸書寫的本真狀態(tài),避免將隸書淪為“工藝化”的擺設。書寫時,可結合內容意境調整筆法節(jié)奏,使形式與內容相契合。
結語
《開通褒斜道刻石》的價值,在于它為當代隸書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個“返璞歸真”的源頭范式。其核心啟示并非簡單復制古樸的形態(tài),而是深人理解漢代書法“尚質尚意”的精神內核,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對話中,打破程式化藩籬,重構隸書的審美維度。當代書家若能以此為基點,兼收并蓄、以古開今,必能為隸書藝術注人新的時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