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 江西興國人,。作品獲第八屆中國書法蘭亭獎銅獎,第六屆中國書壇“蘭亭七子”,方正王獻之小楷字庫書寫者。作品入展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作品展(楷書、行書),以及隸書展、楷書展、行書展、冊頁展等中國書協(xié)主辦的展覽30余次,其中6次獲優(yōu)秀作品獎(最高獎)。入展偉業(y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書法大展,征程:迎接慶祝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書法大展,承續(xù):新中國新發(fā)現(xiàn)書法主題大展,傳承與轉(zhuǎn)化—全國隸書楷書名家邀請展等重大主題書法展。
余書《蘭亭序》尤喜虞、褚本,蓋因《蘭亭》真跡不在人間。后世刻本雖多,一味齊整標致,難見晉人高致。若復依樣葫蘆,就其形模想其神理,易歸惡道。故此乃無奈之舉也!虞、褚所摹相同,筆性各異。學虞須得其剛?cè)?,學褚當知其古勁,于彼所異參透所同。
學書宜先從古人真跡人手,得其用筆、用墨之法,然后臨仿古帖。余少時學書,初于顏、褚入,后上溯魏晉,效其布置形似,便自沾沾,自以為得矣。甲午春赴上博觀展,見古人之真跡,雖毫發(fā)運轉(zhuǎn),皆遒勁蒼潤,大開眼界。始知從前苦心,徒費年月。書家有筆法、有墨法,此皆勒者不能形容于石,故必見古人真跡為妙。
近觀劉位坦、章士釗舊藏《裴鏡民碑》,此為乾嘉初拓本,金絲楠木夾板內(nèi)頁挖鑲,點畫肥壯,勻穩(wěn)秀整,見此本方知此碑書法奇佳。令名與其從子仲容皆以能書擅名一時,而令名遺跡存者唯此碑耳。筆法精妙不減歐、虞,惜不多見。書學顯于唐而實盛于隋,六一先生此論最確。試觀六朝遺跡,如《張猛龍碑》《趙芬殘碑》及龍藏寺諸碑與此皆沆瀣一氣,方知歐虞褚氏之學悉非人唐始妙,惜乎齊梁佳刻不易得。
董華亭《試筆帖》用筆精到,以正鋒為主,少有偃筆、拙滯之筆;用墨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風格蕭散自然,古雅平和,無一筆不合前人規(guī)矩法度,真正達到天真淡遠境界。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其文字多古文異體,介于篆隸之間。此作是篆是隸?論者觀點不一。余以為此作用筆以圓為主,橫畫逆入直出,收筆處少波磔;體勢內(nèi)斂,大多呈縱勢;章法欹斜正側(cè),分行錯落,稚拙樸素,一任自然,呈現(xiàn)出篆隸融合之貌,應歸為隸變前期之作。
近年多見何子貞臨漢碑真跡影印于世。子貞隸書謂之為“臨”,實為托古求新。尤其晚年臨習隸篆極勤,以形攫神,形遠旨近。子貞深譜顏真卿“屋漏痕”真諦,積點成線,凝結(jié)澀拙,力透紙背。浙博現(xiàn)藏何子貞贈楊見山隸書聯(lián),文曰:“醍醐水乳,石墨琳瑯?!庇^其書法樸厚蒼潤,一派大家氣象,字里行間洋溢惺惺相惜之情。
弘一法師書法其初由碑學脫化而來,得力于《張猛龍碑》,爾后肉漸減、氣漸收、力漸凝,晚歲離塵,刊落鋒穎,筆筆氣舒、鋒藏、神斂,在書家當為逸品。觀其晚年楷書,用筆藏頭護尾、筆筆中鋒,筆畫極其簡練,字形縱向舒展,章法舒朗空靈,氣息溫文爾雅,內(nèi)熏之力自然流露,非具眼者未足以知之也。
柯九思能詩文,所畫竹木筆勢生動,然其書為畫所掩,傳世書法以書畫題跋小楷居多。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xù)稿》云:“亦善書,四體八法,俱能起雅去俗。”其書法于歐陽詢筆法之外融入魏晉風韻,雄厚中見挺拔之秀氣,嚴整中見恬和之雅逸,瀟灑而不疏狂,秀麗而不纖巧,通篇靈動流暢、古樸雅致,無一點塵俗之氣。
隋代楷書淵源漢魏,秉承南北朝法規(guī)以啟初唐,對唐法圭桌登峰造極意義重大而深遠。余極喜其中融篆隸筆法者,如《七帝寺造像記》等,直接北朝樸茂書風,又融合南朝綺麗特質(zhì),法備工極而孕古出新,對當下楷書創(chuàng)新發(fā)展極有啟發(fā)。然今之學書者多法唐而輕隋,乃本末倒置之舉,此與知者道。
本專題責任編輯: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