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爆發(fā)式發(fā)展讓生活變得更加智能化,帶來了便利,也改變著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青島的無人駕駛快遞車忙著投送包裹,新疆的首臺無人駕駛小巴“上崗”…伴隨多個城市先行先試政策的出臺和落地,科幻片中才能看到的無人駕駛場景,如今正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面對小明對無人駕駛技術的好奇,爸爸從手機中找出了一段科普視頻。小明看到,一輛汽車在平穩(wěn)行駛,遇到交通信號燈時,能自動做出反應,車多時還會換道。
這是一項怎樣的技術?
為什么這輛車沒有司機?它是怎樣實現轉彎和停車的?
這項熱門技術就是無人駕駛,也叫自動駕駛,是汽車產業(yè)智能化發(fā)展的典型場景。
當前,我國無人駕駛的智能化程度分為六個 等級:LevelO沒有自動化、Level1駕駛輔助、 Level2部分自動駕駛、Level3有條件自動駕駛、 Level4高度自動駕駛、Level5完全自動駕駛。
伴隨著智能化程度從低到高的發(fā)展,駕駛過程中,人的參與度逐步減少。在不太復雜的路況下,司機的大腦和身體可以完全“解放”。
無人駕駛技術背后的“靠山”
無人駕駛背后最重要的技術驅動力是人工智能,它在感知、分析、應用三大層面上充分發(fā)揮了作用。
分析層: 決策算法代替人的大腦制定行駛策略。算法和大數據在這個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目前,在無人駕駛領域應用較廣的是機器學習里面的“深度學習算法”,在收集大量道路交通數據后,進行模型訓練,控制汽車自動駕駛。
感知層:在行駛過程中,傳感器代替人的眼睛采集外界環(huán)境信息,比如,激光雷達可以計算物體的高度,對周圍環(huán)境進行3D建模,給予分析層初步判斷依據;車外的攝像頭用于識別交通信號燈,在車載微型電腦的輔助下辨別移動的車輛或行人。
應用層: 接收到分析層的策略后,車載芯片代替人的手腳,控制汽車的油門、剎車、方向盤等裝置,完成減速、直行、轉向等動作。
看到無人駕駛技術如此神通廣大,小明好奇,這項技術在當前還有哪些具體應用呢?其實,很多領域都已經用到了無人駕駛技術,比如掃地機器人、送餐機器人、倉庫揀貨機器人、物流車等。這項技術正在我們的生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無人駕駛技術會讓司機失業(yè)嗎?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司機并不會被取代。目前,無人駕駛汽車還未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只在個別城市的規(guī)定路段出現,并且難以保證在所有路段和較長時間內都能達到人類司機的水平。為了保證乘客的安全,汽車上仍需人來擔任“安全員”,《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中,明確對安全員作出了相應的要求。
在武漢,無人駕駛出租車“蘿下快跑”吸引了不少市民排隊嘗鮮。有使用者稱贊它收費經濟實惠,但也有體驗者對其行駛速度慢、在擁堵路段不夠靈敏及安全性等方面持懷疑和觀望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