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很習慣過和二手為伴的生活。Mercari是日本最大的消費者二手交易平臺,這款App的本土下載量已占到日本總人口的1/4。根據美國基金評級公司晨星的分析,Mercari在日本二手交易電商市場的份額超過70%,月活躍用戶達2200萬。
除此以外,日本還存在一種“古著”文化,這是個在日本由來已久的詞,直譯過來就是“舊衣服”。古著消費者想要復刻時尚,因此他們傾向于選擇設計感強、質量高的品牌服飾。在日本,只要是有一定規(guī)模的城市,基本都有幾家古著店。
日本社會研究者三浦展在《孤獨消費論》這本書中談到他對古著的興趣日益高漲。2022年,他偶然逛了古著店,發(fā)現Gap這樣的連鎖快時尚品牌在古著店也很受歡迎,和“古著店賣的大多是二手奢侈品”的印象很不一樣。自此,他開始重新研究這種文化和消費趨勢,還開始參加二手市集、將舊物托給朋友銷 售。
在三浦展看來,如果“主流”指的是占多數的東西,那古著并不是主流。Culture Studies研究所的調查顯示,日本20到69歲的受訪者人群中,僅14%的人會購買古著;不過,如果看年齡段,Cover Story有故事 觀點·日本在20多歲女性中,這個比例達到19%,也就是說,近兩成年輕女性購買古著。2024年3月,日本著名百貨公司高島屋的日本橋店就引入了古著店作為租戶。三浦展認為,古著已經可以說是日本社會的消費“常態(tài)”,更多人嘗試發(fā)掘它在生活中的價值。
Yi:YiMagazine
M:三浦展(Miura Atsushi)
Yi:從日本經濟發(fā)展的角度看,人們不再覺得買二手商品“丟人”,反而樂在其中,這背后有怎樣的社會或經濟因素?是否可以認為轉折點是泡沫經濟崩潰?
M:其實早在18世紀,貧窮的江戶平民就會買古著,他們并不覺得丟人。之所以會有人覺得二手“丟人”,是因為進入20世紀后生產商不斷推出新品,加上上班族穿西裝襯衫成為常態(tài),所以沒人想要舊衣服。但現在就連公司人也穿休閑裝上班了,那么穿得“像自己”也沒問題,穿舊衣服當然也可以。日本的古著潮流始于1980年代,主要的買家是玩音樂、演戲的人及其粉絲,他們在古著中尋找舞臺裝和個性服裝。1990年代,日本的女高中生開始以“時尚”的方式穿古著,因為學生沒有收入,需要靠買便宜的古著來扮時髦。1990年代后半,男高中生也開始買二手球鞋等。2000年左右,在日本穿古著還算罕見,但2010年之后已變成常態(tài)。
泡沫經濟崩潰對日本的古著潮流沒太大影響。泡沫破滅更多打擊的是賣新品的服裝企業(yè),哪怕它們只生產低價商品,也依然賣不動,于是只能保守設計、壓縮成本。消費者越來越難從新品中找到能展現個性的服裝,所以會去過去的衣服里尋找。
Yi:你在《孤獨消費論》中指出,昭和復古風潮始于泡沫經濟時期,核心消費人群是40至44歲的男性—他們遭遇了“就業(yè)冰河期”,找不到好工作,收入有限,但似乎仍重視外觀與身份感,會懷念過去的好時光。他們?yōu)楹尾恢С之斚碌娜毡局圃欤炊枚只蛘押湍甏奈锲??若收入提升,他們會轉向購買一線品牌新品 嗎?
M:即便復古流行,智能手機大家還是會買新的吧?現在的手機和電視外觀都很雷同,但在過去,買電視、收音機、音響、電話等商品時,大家可以按不同設計偏好挑選。追求設計趣味的人會買二手來當裝飾,不一定追求功能性,所以有些東西他們不需要買新品。
我認為,像中國那樣“全民集體消費轉向”的時代在日本不會再出現了,日本現在進入了成熟、洗練的多元消費社會階段。日本人就算收入增加,也只有10%左右的人會買奢侈品,其余的人會把錢用在“推崇活動”(推し活,指粉絲為了支持自己喜歡的偶像、角色或品牌而主動開展的應援活動)上,或者買特別的古著、古董、藝術品、旅游等。不過,“推崇活動”歷史尚短,基本上年輕消費者必須買新周邊才能體現“支持”。
Yi:你在書中提到,古著原本是一種“高品質服裝的再流通”。這是否意味著古著商業(yè)的前提是商品具有一定的“質量”?在非奢侈品品牌中,是否也有你認為“即使是中古商品也有價值”的品類?
M:日本的社會氛圍不會將古著視為“廉價、仿品”。1980年代日本也有很多仿品,但現在沒有了,質量也好,所以誰都能安心購買。
新品服飾市場基本在衰退,服裝公司甚至開始收購古著店。新品已很難做品牌了,也難有突破性設計。消費者反而傾向于買已有品牌的古著。新品只能往運動、戶外等機能性和功能性方向發(fā)展。
Yi:尋找合適的古著并不容易,需要去小店、上網查找。即使如此,你為何依然被古著吸 引?
M:這個過程并不麻煩,反而是樂趣所在。尋找、挑選的過程很有趣,就算最后不買也沒關系。我發(fā)現,中國人更傾向于“工具性消費”,大多是帶著目的買想要的東西。采用這種消費方式的人通常還沒有體會到“消費的樂趣”。日本人則更喜歡“ 終極目的型的消費”(c o n s u m m a t o r yconsumption),花時間去挖掘、發(fā)現的“偶遇”(serendipity)本身就是一種魅力。還有,古著店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需要頻繁對話”的業(yè)態(tài),所以的確有可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結,營造更有溫度的城市氛圍。我聽說古著在長沙和成都也很流行,長沙已經有了古著街,主要消費者也是20多歲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