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心理醫(yī)生= 心理有問題”的流言在教室蔓延,班主任知道這正是踐行“教育即心靈脫敏”的最佳時機。
私密對話:在鏡像共情中拆除標簽化思維的第一塊磚
上述情景讓我瞬間回想起2019年的高三文(3)班,當時副班長小陽因備考壓力接受心理輔導,卻被傳“得了抑郁癥要退學”,小陽在周記里寫道:“他們的眼神讓我覺得自己像個異類。”
我決定在“心靈樹洞角”開啟與小陽的第一次深度對話。這個由儲物柜改造的小空間掛著學生做的“捕夢網(wǎng)”,暖光串燈在小陽的睫毛上投下細碎的影。我指著她課本上的涂鴉說:“上周看見你畫的《細胞的秘密花園》,細胞核就像我們的心臟,有時候壓力太大,就像細胞質(zhì)在沸騰,需要找個安全的地方讓它冷卻,對嗎?”她捏著自動鉛筆的手松了松,鉛芯在草稿紙上劃出一道淺痕:“他們說只有瘋子才看心理醫(yī)生,可我只是想學會怎么不害怕月考…”
教育心理學中的“鏡像神經(jīng)元\"理論在此刻得到印證一當我掏出自己的“壓力調(diào)節(jié)手賬”,翻到記錄著第一次公開課緊張到忘詞的那頁時,小陽的肩膀明顯放松下來。“你看!”我指著手賬里貼著的薄荷糖包裝紙,“心理老師教我用五感grounding法,每次緊張就含一顆薄荷糖,讓冰涼的感覺把注意力拉回當下?!彼淖怨饴湓谑仲~邊緣的便簽上,那里寫著心理老師的建議:“求助不是軟弱,而是給自己的心靈開一扇透氣窗?!?/p>
對傳播流言的小昭和小恒,我選擇在放學后的籃球場進行“運動對話”。當他們抱著籃球氣喘呼呼地坐在臺階上,我沒有直接批評,而是說起自己中學時的糗事:“高二那年我因為數(shù)學考砸躲在器材室哭,被體委看見后,他逢人就說班長被數(shù)學題嚇哭了。當時我躲在宿舍被窩里哭了一整夜,覺得全班同學都會看不起我。”小昭轉(zhuǎn)著籃球的手頓了頓,拾頭問:“那后來呢?\"“后來我的班主任帶我去看了校園心理劇,”我望著遠處的晚霞,“劇里的主角也因為考試壓力崩潰,最后在心理老師的幫助下重新找回了自信。我才知道,原來感到脆弱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瞬間?!毙『阃蝗徊逶挘骸捌鋵嵨腋缰锌记耙踩ミ^心理室,我媽說那是給大腦充電,但我沒敢告訴別人”暮色中,兩個男孩的耳朵尖漸漸發(fā)紅,籃球在地上滾出一圈圈暗影。
這種“自我暴露 + 情景遷移”的對話策略,讓青春期的孩子在平等交流中完成認知迭代。就像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揭示的,當他們看到老師坦然分享脆弱,便會意識到談論心理困擾是正常行為,而非被恥笑的“異常標簽”。臨走時,小昭突然說:“老師,明天我能把漫畫書帶來嗎?上面有個角色也去看心理醫(yī)生,其實超勇敢的。”
集體賦能:在認知重構工作坊中重建心靈求助的價值坐標系
流言的本質(zhì)是群體認知偏差的外顯,因此需要在班級層面進行系統(tǒng)性認知重構。我聯(lián)合心理教師設計了為期兩周的“心靈lighthouse\"項目,將教室轉(zhuǎn)化成沉浸式的心理教育場域。每天清晨,黑板右上角會出現(xiàn)一個“心靈謎題”,比如:宇航員在太空站會找心理醫(yī)生嗎?引發(fā)學生討論。
第一階段是“煩惱漂流瓶”活動。52個寫滿心事的牛皮紙袋堆在講臺上,每個袋子都系著不同顏色的絲帶,心理教師隨機抽取一個,用變聲話筒念出:“最近總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回家后只想把自已關在房間,連最喜歡的漫畫都看不進去?!比缓笞屓嗤瑢W用“如果我是TA的朋友”的視角寫建議,有的同學畫了溫馨的對話場景,有的寫了具體的溝通方法。小陽在紙條上畫了一扇打開的門,門外是捧著熱茶的卡通人物,旁邊寫著:“其實門可以留條縫,光會自己進來?!?/p>
最具沖擊力的環(huán)節(jié)是“去污名化辯論會”。我故意讓小昭和小恒擔任“求助是勇敢者的勛章”一方的辯手,他們在圖書館泡了整整3天,查閱到愛因斯坦曾因婚姻問題接受心理疏導,中國女排有專屬心理教練幫助隊員調(diào)節(jié)比賽壓力,甚至連《頭腦特工隊》里的萊莉也通過心理咨詢重建了情緒世界。辯論會上,小昭漲紅著臉說:“難道感冒了看醫(yī)生是正常的,心理感冒了看心理醫(yī)生就是奇怪的嗎?我們班好多同學都貼過創(chuàng)可貼,心靈的創(chuàng)可貼為什么要害怕貼呢?”他的話音未落,教室里就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小陽坐在座位上,用力地鼓著掌,眼睛亮晶晶的。
我們還制作了“心理求助地圖”,用不同顏色標注:綠色是心理教師辦公室,黃色是班主任談心角,藍色是同伴心理委員。每個地點都附上具體的“求助使用說明”,比如找心理教師可以預約“情緒急救包”服務(包含放松音樂、情緒繪本和減壓玩具),找班主任可以開啟“樹洞模式”(絕對保密,只傾聽不評判)。小陽主動繪制了漫畫版地圖,在心理教師辦公室圖標旁畫了一只銜著橄欖枝的鴿子,翅膀上寫著“這里永遠為你敞開”;在班主任談心角,她畫了一個戴著眼鏡的老師,膝蓋上放著一本打開的筆記本,旁邊飄著許多彩色的小紙條。
這種將抽象心理概念轉(zhuǎn)化為可視化、可操作的集體儀式,正是運用了符號互動理論一當“心理求助”被賦予積極的象征意義,群體認知便會發(fā)生正向遷移。就像人類學家維克多·特納所說的“過渡儀式”,班級通過共同參與這些活動,完成了從“污名化”到“正?;钡恼J知躍遷。
一天課間,我看見幾個女生圍在地圖前討論:“原來找心理老師還能玩減壓魔方啊,下次我壓力大也要去試試?!?/p>
長效建構:在同伴賦能系統(tǒng)中培育心理自助的生態(tài)土壤
風波平息后,我著手建立三層心理支持網(wǎng)絡,讓心理求助成為可傳承的班級文化基因。
第一層是“心靈領航員\"制度。經(jīng)過自愿報名和簡單的共情能力測試,我們選拔了5名同理心強的學生擔任領航員,包括主動報名的小陽。培訓課程持續(xù)了3周,內(nèi)容包括“積極傾聽四步法\"(專注注視、簡短回應、復述要點、溫和提問)、“情緒急救包使用指南”(如何提供減壓玩具、推薦放松音樂、陪同散步談心)。小陽在培訓筆記里工工整整地記著:“不要說‘別難過’,要說‘你現(xiàn)在像被烏云遮住的星星,我們一起找風把云吹走’。\"這個比喻后來成為班級的“心靈暗語”,當有同學情緒低落時,總能收到寫著“今天需要找風嗎?”的小紙條,紙條上還會畫著小小的風向標。有一次,隔壁班的同學看見我們班的小亮拿著這樣的紙條,好奇地問:“你們班在玩什么新游戲?”小亮驕傲地說:“這是我們的心靈導航系統(tǒng)!”
第二層是“心理成長手札”傳承計劃。每個學期結束時,學生將自己的情緒調(diào)節(jié)方法、求助經(jīng)歷記錄在手札中,留給下一屆同學。手札封面由每屆學生共同設計,當年的畢業(yè)生留下的手札封面是一幅星空圖,上面寫著“每個心靈都有自己的軌跡”。手札里,小陽把“壓力轉(zhuǎn)化法”畫成漫畫:把煩惱寫在紙飛機上,從教室窗口放飛,紙飛機的翅膀上寫著“煩惱會飛,快樂會留”?,F(xiàn)在這個儀式成了每次大考前的固定節(jié)目,考前3天的班會課,教室里會飄滿寫著煩惱的紙飛機,小陽在最新的手札里添加了“心理老師辦公室的薄荷糖真的能讓人冷靜”的小貼士,還配了一幅小漫畫:一個女孩含著薄荷糖,周圍的壓力小怪獸都捂著鼻子逃跑了。
第三層是“家校同盟\"建設。我設計了“家庭心靈契約”,建議家長與孩子約定“每周30分鐘情緒對話時間”,并在家長會展示小陽和媽媽的“煩惱化解本”。這個本子左邊是小陽用彩色鉛筆畫的焦慮小怪獸,有長著數(shù)學公式的牙齒,有背著書包的殼;右邊是媽媽用鋼筆回復的“怪獸飼養(yǎng)員使用說明”,比如“遇到‘考試怪獸’,可以試試和它一起制訂作戰(zhàn)計劃\"\"遇到‘孤獨怪獸’,媽媽隨時準備好傾聽的耳朵”。當家長看到優(yōu)秀的孩子也會有心理困擾,許多人開始主動分享自己的故事:有的爸爸說起自己職場上的焦慮,有的媽媽承認曾因孩子成績發(fā)脾氣而自責。一次家長會后,小昭的爸爸特意留下來,說:“回家后我和孩子聊了聊,他說其實上次傳流言是因為自己也害怕考試,不敢承認…”
這種生態(tài)化的心理支持系統(tǒng),暗合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中“微觀、中觀、宏觀\"的互動機制。當個體求助行為得到同伴支持、班級文化認同和家庭理解,心理求助的恥感便會被消解,最終形成“求助、支持、成長\"的正向循環(huán)。現(xiàn)在,每天都有學生在“心靈角”的留言板上寫下感謝的文字:“謝謝小晴陪我去心理室”“今天用了手札里的呼吸法,真的不緊張了”。
教育者的覺醒:從問題處理者到文化建構者
在整理小陽的心理成長檔案時,我發(fā)現(xiàn)她最近的周記發(fā)生了驚人變化:“以前覺得找心理老師是件丟人的事,現(xiàn)在明白這就像發(fā)現(xiàn)電腦有病毒及時殺毒一樣,越及時處理,心越能輕快運行。\"她主動提出在運動會期間設立“心靈補給站”,為參賽同學提供情緒支持,還和心理委員一起設計了“考前情緒調(diào)節(jié)錦囊”,里面裝著薄荷糖、減壓卡片和她手繪的鼓勵漫畫。
這讓我想起初遇小陽事件時的迷茫:當時的我只會嚴厲批評傳謠學生,在班會上強調(diào)“不許歧視同學”,卻沒意識到流言背后是整個班級的心理認知盲區(qū)。小陽后來在畢業(yè)留言里寫道:“老師,其實那次你當眾批評同學,讓我覺得自己真的成了‘問題學生’。”這句話像一根刺,至今仍扎在我的心里?,F(xiàn)在的我終于懂得,教育的智慧在于把危機轉(zhuǎn)化為教育契機,將個體事件升華為集體成長。就像蘇格拉底的“產(chǎn)婆術”,我們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自已破除偏見。當小昭在辯論會上為心理求助正名,當全班同學共同繪制心理求助地圖,我看到的不僅是問題的解決,更是心靈成長的種子在悄悄發(fā)芽。
畢業(yè)多年的小陽如今在攻讀心理教育碩士,她在給我的信中寫道:“當年您沒有急于平息流言,而是帶著我們重新認識‘心理求助’,這讓我明白,最好的教育不是消除問題,而是教會孩子與問題和解的勇氣?!边@句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對班主任角色的新認知一—我們不僅是班級秩序的維護者,更是心靈文化的播種者?,F(xiàn)在的我,會在新生人學時就帶領他們參觀心理室,會在周記里用心理漫畫回復學生的煩惱,會在教室的角落永遠留一個“心靈安全島”。
尾聲:當心理求助成為青春的勇氣勛章
五月的班會課,陽光格外明亮,窗臺上的薄荷盆栽長得郁郁蔥蔥,葉片上的絨毛在陽光下閃著銀光。小陽作為“心靈領航員”主持了新一期的“煩惱轉(zhuǎn)化儀式”。她穿著干凈的白襯衫,站在貼滿向日葵的黑板前,黑板上用粉筆畫著大大的彩虹,彩虹下寫著“你的勇氣,值得被看見”。她展示著自己最新的漫畫作品:一個扎著馬尾的女孩牽著另一個皺著眉頭的女孩走進心理室,門口的牌子上寫著“勇氣兌換處”,旁邊的樹上掛著許多亮晶晶的星星,每顆星星上都寫著“我做到了”“我很勇敢”。
“上周,有一位同學告訴我,她第一次走進心理室時,手心全是汗,”小陽的聲音清脆而堅定,“但當她看到心理老師桌上的小熊玩偶,聽到那句‘慢慢來,我在這里’,突然就不害怕了。\"她舉起一個玻璃罐,里面裝滿了彩色紙條,“這些是我們收集到的‘勇氣見證’,每一張都記錄著同學第一次求助的故事?!?/p>
教室里安靜極了,只有窗外的香樟樹在沙沙作響。小昭突然站起來,從口袋里掏出一張皺巴巴的紙:“這是我寫給小陽的道歉信,一直沒敢給她。\"他走到小陽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對不起,我不該亂傳謠言,你真的很勇敢?!毙£柦舆^信,笑著說:“其實我也要謝謝你,是這件事讓我們班有了這么多溫暖的改變。\"教室里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掌聲中,小恒抱著新制作的“心理求助指南”跑上講臺,說要送給剛轉(zhuǎn)學來的小棟。
辦公桌上的臺歷翻到5月20日,這個被賦予“我愛你\"意義的日子,恰如其分地詮釋著心理教育的本質(zhì)一教會學生愛自己,愛那個會焦慮、會脆弱的自己,也愛那些與自己不同的靈魂。
這場關于心靈的修行沒有終點,但此刻的我已充滿信心一只要我們始終相信,每個孩子的心靈都值得被溫柔相待,每個求助的舉動都值得被鄭重回應,那么流言的迷霧終將散去。當暮色降臨,教室的燈次第亮起,心理角的暖光串燈又開始閃爍,像無數(shù)顆小小的心,在溫暖中跳動。(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云南省昆明金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