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簡文書中,有若干“某官以近次/秩次/近秩次行某官事\"的記錄,例如“肩水倉長延年以近次行大守事\"“居延城司馬譚以秩次行都尉事”“居延城司馬武以近秩次行都尉文書事\"等?!耙灾却涡衆(zhòng)"“以近秩次行”的含義很明確,即某官員因秩級相近而得以臨時代理更高官職。①對于“以近次行\(zhòng)"的“近次”,學界大致有三種觀點,但均未詳論。一是陳直、裘錫圭、肖從禮等認為指距離相近,如陳直:“近次因遠在邊郡,以就近遞補?!雹诙顷悏艏摇埧∶?、高震寰等認為指秩級相近,如高震寰:“部分官員‘行'某職是因為‘以近次’‘以秩次’‘以近秩次’,這可能都是指秩次相近,而得行其職事。”③三是勞榦認為指資歷相近,①這一定義較模糊,未指明“資歷\"為何。
本文贊成第二種觀點。以下將列出目前所見的“以近次/秩次/近秩次行\(zhòng)"漢簡,將它們作為整體來觀察,進而討論三個問題:第一,為何“近次”是指秩級相近;第二,“近次”與“秩次”\"近秩次\"之間存在何種差異;第三,厘清各簡中本官與所行之官的秩級,考察它們是在何種程度上“近秩次”的。
相關簡文共21條,可分為三部分:簡1—7為\"以近次行”;簡8—14為“以秩次行”;簡15—21為\"以近秩次行\(zhòng)"(詳下)。各部分簡文按簡牘出土時間排序,同一批出土的簡牘按簡號排序,簡末標注出處和簡號。① 張俊民的兩篇論文中使用了若干尚未出版的懸泉漢簡,②以下將引用其中數(shù)簡。簡文僅保留時間信息和\"某官以行某官事\"等文字,其他內容略去。簡文中的大尹、大尉、宰,分別為新莽時期的太守、都尉、縣令長。③
簡1 閏月丁巳張掖肩水城尉誼以近次兼行都尉事 (居延漢簡一 10?29 )
簡2元鳳三年十月戊子朔戊子酒泉庫令安國以近次兼行大守事(居延漢簡三 303?12A?
簡2 副本1 元鳳三年十月戊子朔戊子酒泉庫令安國以次行大守事(居延漢簡一 90?33A+19?8A)
簡2副本2戊子酒泉庫令安國以近次兼行大守事 (居延漢簡二 102?6? )
簡3塞尉何以近次兼行丞事下候田官 (肩水三 73EJT26:1A?
簡4神爵四年十月辛卯朔已酉敦煌千人充以近次行大守事(懸泉二 IT0309③:112)④
簡5朔戊申敦煌長尚以近次行長史事行大守事 (懸泉四 IT0115(3):208)
簡6 甘露三年五月癸未朔丁酉肩水倉長延年以近次行大守事(懸泉【甲】乙】ⅡT0214 ③ : 64)
簡7張掖肩水倉長臨以近次兼行大守事 (懸泉【甲】ⅡT0215 ② : 86)
簡8永始二年三月辛亥居延城司馬譚以秩次行都尉事(居延漢簡二 140?2A?
簡9五月丙寅居延城司馬安以秩次行都尉事 (居延漢簡三 262?26 )
簡10 騎司馬順以秩次行都尉 (居延新簡一E.P.T3:10)簡11 七月壬辰張掖肩水司馬陽以秩次兼行都尉事 (肩水—73EJT1 :3 )簡12 張掖肩水司馬宜以秩次行都尉事 (肩水四 73EJT37:1098A) 簡13 元始二年十二月戊申朔己未敦煌中部司馬疆以秩次行都尉事(懸泉一IT0112 ② : 78A)簡14十一月丁亥口□□大保□□以秩次行大尉事 (額濟納 2000ES9SF4:1)簡 15三月己丑張掖庫宰崇以近秩次行大尹文書事(居延新簡五E.P.T59:160)簡16八月戊辰張掖居延城司馬武以近秩次行都尉文書事(居延新簡七E.P.F22:68)簡 17建武五年八月甲辰朔戊申張掖居延城司馬武以近秩次行都尉文書事(居延新簡七E.P.F22:153A)簡 18元年三月癸巳朔乙巳安定左騎千人況以近秩次行大守□(肩水四 簡19 始建國五年二月庚戌朔乙亥張掖延城試守騎司馬佝以近秩次行大尉文事 (肩水五72EBS7C:2A)簡20 □賢以近秩次兼行大守事 (懸泉四
: 128)簡21 年六月丙寅朔庚辰酒泉庫令長壽以近秩次兼行大守事
(懸泉【乙】VT1311 ③ : 223)
簡2的副本1、2與簡2的文字基本相符,應系同一文書在傳遞過程中產生的不同版本。以上各簡或云“行某官事”,或云“兼行某官事”。汪桂海認為,“行\(zhòng)"是“該官職事實上原本皆有人充任,只是因為疾病、外出或其他緣故而不能執(zhí)行職事,由他人‘行某官事'”,而“兼行”是“在某官職無人充任的情況下,暫由他官兼任其職事”。②簡15、16、17、19云“行某官文書事”,這是新莽至建武年間的文書用語,等于“行某官事”。③
漢簡中有許多行官記錄,④其中長史行太守事屬于慣例,文書中只稱“行”而從不稱“以近次/秩次/近秩次行”,如居延漢簡一 10?32? “張掖長史延行大守事”。③而在長史行太守事之外的情況下,少數(shù)簡文稱“以近次/秩次/近秩次行”,如上引簡1—21,大多數(shù)則徑稱“行”,如居延漢簡四 558?3? “張掖肩水司馬德行都尉事”、居延漢簡一 10?31 “肩水士吏橫以私印行候事”。其間規(guī)律尚待進一步考察。
首先,為何說“近次”是秩次相近呢?舉例而言,簡2、21都是酒泉庫令行太守事,前者云“近次\"而后者云“近秩次”,則二者應當同義。簡5是敦煌長“以近次行長史事行大守事”,如果“近次\"指距離相近,那么他直接“以近次行大守事”即可??h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①正因敦煌長的秩級遠低于太守,所以需要先行秩級相近的長史,再以長史身分例行太守之事。簡6、7是肩水倉長\"以近次行(張掖)大守事”,肩水與張掖郡治得縣相距甚遠,這也說明“近次”不是距離相近。
其次,關于“近次”“秩次\"“近秩次”的差異,高震寰云:“考察目前可確認年代的漢簡中,‘以近次'都出現(xiàn)在昭帝元鳳年間;‘以秩次'都出現(xiàn)在漢成帝永始年間;‘以近秩次'都出現(xiàn)在王莽居攝以后,確實可能是不同時期,但都指秩次相近的文書用語。”②“不同時期的文書用語\"這一思路十分敏銳,只是高氏搜集的簡文較少,結論不夠準確。上引諸簡中,簡3、5、7、9、10、12、20的年代不詳,其余均已寫明年代或可根據(jù)簡文考證出年代,茲按時間順序列表如下:
簡14、15中有“大尉\"“大尹\"字樣,屬新莽時期。簡21的年代需要稍作說明。該簡云“年六月丙寅朔庚辰,酒泉庫令長壽以近秩次兼行大守事”,查懸泉四T 0 2 1 3 :"9 6云“黃龍二年正月戊戌朔戊戌,酒泉庫令長壽以近口”,這兩個“酒泉庫令長壽\"應系一人。黃龍二年(即初元元年)的六月恰為丙寅朔,②與簡 21的記載相符,而此年之前和之后的兩個有“六月丙寅朔\"的年份都與之相距太遠。故該簡應系于初元元年。
由表1可見,“以近次\"大體是昭宣時期的文書用語,“以秩次”或“以近秩次”是元帝以降至東漢初的文書用語。它們的差異體現(xiàn)在使用時期上,而非含義上。宣帝甘露二年的簡11用了“以秩次”,而甘露三年的簡6則用了“以近次”,兩種文書用語同時行用于甘露年間,也許表明二者的交替正是發(fā)生在這一時期?!耙灾却巍迸c“以近秩次\"在使用時期上未見明顯差異。
最后考察各簡中本官與所行之官的秩級。簡1—21中,簡3是塞尉行候丞事,③簡5是縣長行長史事,其余均為某官行太守或都尉事。茲按照所行之官的差異,將其分為四類,列表如下:
表2中各官職的秩級略述如下。太守秩二千石,都尉秩比二千石。西北邊郡設若干部都尉,如張掖郡設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都尉直屬的下級官員包括:候,屬于候望系統(tǒng);司馬、千人、城尉等,屬于屯兵系統(tǒng);糧倉的倉長,屬于軍需系統(tǒng)。①司馬、千人、倉長秩六百石,候秩比六百石,②城尉可推定為比六百石。③另外太守下轄武庫庫令,秩六百石。④表2中行太守或都尉事者有19人,除簡20本官不明、簡14“大保\"不詳何職之外,其余17人的本官均在上述官職之列,為六百石或比六百石。其中簡15屬于王莽時期,其時縣令、長稱“宰”,則簡15 的\"庫宰\"應即“庫令”;簡19 的騎司馬系“試守”,按例應為比秩,即比六百石。簡3 中候丞秩三百石,①塞尉秩二百石。②簡5中敦煌長秩三百石至五百石,長史秩六百石。③可見,這些文書中本官與所行之官的確秩級相近,所謂“近秩次\"是名副其實的。
以秩級較高者代理更高官職的做法,在秦代就出現(xiàn)了。岳麓秦簡《郡官吏代理令》:
●郡尉不存,以守行尉事;泰守不存,令尉為叚守;泰守、尉皆不存,令真吏六百石以上及守吏風(諷)真官
者為叚守及行尉事。尉丞、守丞不存,令吏六百石以上為叚尉丞、守丞。尉丞、守丞被不存,尉丞為叚
(缺簡?)
尉丞。守不與尉同處者,尉節(jié)(即)不存,令吏六百石以上為叚尉。御史請。
朱錦程據(jù)此指出,秦制規(guī)定郡守、尉、守丞、尉丞的代理者必須秩六百石以上,這是漢簡中“以近秩次行\(zhòng)"的淵源。④在簡1—21中,有17條是六百石級官員“以近秩次行\(zhòng)"太守、都尉之事,與這幾枚秦簡若合符節(jié)??梢娫跐h代,“以近秩次行”之法主要應用于六百石級官員行二千石級太守、都尉事的場景,其他場景下則較少應用。
本文系統(tǒng)考察了漢簡文書中的“某官以近次/秩次/近秩次行某官事”,希望能對該問題的研究有所推進。
附記:本文曾提交至閻步克先生、葉煒先生主持的研究生討論課,各位師友多有指正。外審專家的意見對本文助益很大。謹此一并致謝!
(責任編輯:田穎、王濼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