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作為中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其意象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滕王閣序》是中國駢文史上的巔峰之作,它不僅是唐代文學的瑰寶,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圖騰。滕王閣意象借中朝“詩賦外交”傳入朝鮮半島,并在朝鮮漢詩中歷經(jīng)本土化接受及再創(chuàng)造,該過程既彰顯朝鮮文人對中國文化的向往,又推動了本土情境的意象重構。朝鮮漢詩對滕王閣意象的接納,乃文化傳入所致,亦為本土意識蘇醒的體現(xiàn),其重構過程反映了中朝文學交互的復雜性與創(chuàng)造性。滕王閣的雄偉景觀與王勃的《滕王閣序》為朝鮮文人帶來創(chuàng)作靈感,其意象在朝鮮漢詩中不斷繼承和創(chuàng)新,形成具有中華文化內涵與朝鮮民族個性的美學呈現(xiàn)。
到目前為止,有關《滕王閣序》及其意象的研究不在少數(shù),如胡書云的《〈滕王閣序gt;中的時空意向構建》聚焦于中國古典詩文中的時空意象,亦揭示其時空美學;咸曉婷的《從正倉院寫本看王勃〈滕王閣序〉》以正倉院寫本為據(jù),對重要的異文進行辯證;李振綱、魏飛的《王勃〈滕王閣序〉儒、道和合思想解析》從儒家和道家角度出發(fā)解析其思想和合的深意。雖然有關滕王閣的研究成果頗豐,但缺乏其意象對朝鮮漢詩的影響研究。
《韓國文集叢刊》中關于滕王閣的漢詩共51首。本文以《韓國文集叢刊》中的朝鮮漢詩為例,分析朝鮮詩人如何通過引用、隱喻、象征等手法,將這一中國名樓融人本土情境,并賦予其全新的文化內涵。通過對具體詩作展升分析,探尋朝鮮漢詩于自然景觀置換、人文精神傳遞等方面的本土化路徑,聚焦滕王閣意象在朝鮮漢詩里的接受及重構,探討文學意象傳播的典型路徑以及文化符號本土化再生問題。
一、朝鮮漢詩對滕王閣意象的接受
(一)直接引用
“滕王閣”意象及其序中46個典故受到朝鮮詩人的青睞,其中“落霞孤騖”“珠簾畫棟”等意象作為文化符號頻繁地出現(xiàn)在朝鮮漢詩中。
“落霞孤”代表著滕王閣的壯麗與詩意,是一種美好、充滿生機的景象。李春元在《題拱北樓》中寫下“落霞孤騖滕王閣,斷石長流白帝城。小黠大癡今日事,先憂后樂古人情。傷心海內方多故,一夕秋風白發(fā)生”。此處“落霞孤騖”與后面的“小黠大癡今日事,先憂后樂古人情”形成了一種情感上的對比。眼前的美景雖好,但詩人更關注的是當下的世事和古人的情懷,暗示了詩人對現(xiàn)實的憂慮和對古人高尚情操的向往?!奥湎脊买\”的美好在這里也成了一種反襯,凸顯出詩人面對“海內方多故”的傷心和無奈,由此體現(xiàn)出文人的政治抱負與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珠簾畫棟”意象描繪了滕王閣雕梁畫棟、珠簾垂掛的宏偉景象,展現(xiàn)出滕王閣昔日的輝煌,營造出一種富麗堂皇的氛圍。莊獻世子《聽滕王閣序漫題》的“滕王亭子秋江曲,有美文章前后列。隨意王生風送帆,珠簾畫棟至今說”,引“珠簾畫棟”之典故形容滕王閣的美好景象,同時體現(xiàn)出對滕王閣往昔輝煌的追思,蘊含著對歷史文化傳承的感慨?!爸两裾f”三字,暗示了雖然過去的輝煌已成為歷史,但人們仍然對其津津樂道。這種今昔對比,引發(fā)了詩人對時光流逝、世事無常的感慨。滕王閣曾經(jīng)如此輝煌,然而時間卻能改變一切,只有關于它的傳說和記載流傳下來。詩人通過這一意象,表達了對歷史變遷的無奈和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
“落霞孤騖”與“珠簾畫棟”的共同運用使朝鮮漢詩營造出獨特的意境。李穡在《奉謝廣平季侍中所藏山水十二疊屏風·滕王閣》中寫道:“落霞孤騖水浮空,畫棟珠簾云雨中。當日江神知我否,何時更借半帆風?!痹娭械摹奥湎脊买\”和“珠簾畫棟”不僅是對景色和建筑的描寫,更襯托出詩人的情感心境。優(yōu)美而寧靜的“落霞孤”之景與朦朧而神秘的“畫棟珠簾”之象,在詩人眼中構成了一種遠離塵世喧囂的美好境界。這種境界與詩人所處的現(xiàn)實世界形成對比,暗示了詩人對寧靜、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對現(xiàn)實生活中紛繁復雜的事務的超脫之情。詩人借景抒情,通過對這兩個意象的描繪,將自己的情感融人滕王閣的景色,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二)間接運用
朝鮮詩人在接受滕王閣意象時,對該文化符號進行了間接運用,體現(xiàn)了文人在跨文化接受過程中的策略性選擇。朝鮮詩人有時并非直接描寫滕王閣的景象,而是通過對其他藝術形式的呈現(xiàn)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李承召在《題畫屏·滕王閣》中寫道:“山巔杰閣俯江堧,更向高秋敞綺筵。座上何人揮彩筆,盡收佳景入詩聯(lián)?”詩中鮮活地展現(xiàn)了高秋之時舉辦綺麗筵席的場景,使人宛如處于那熱鬧非凡且充滿詩意的環(huán)境之中,傳達出詩人對高雅文化活動的向往與贊美之情。該詩題詠對象為“畫屏”,暗示滕王閣景致已從實體建筑轉化為藝術的再現(xiàn),隱喻著文化記憶的流動性。屏風中展示的“山巔杰閣俯江堧”的有限性與詩歌的語言凝練性形成呼應,恰是朝鮮文人在漢文化影響下的突破。
朝鮮文人大多熟讀中國典籍,他們在詩中常引王勃之名或其典故暗指滕王閣。南孝溫《金海燕子樓書懷》中“相逢細酌滕王閣,自愧才非古子安”借滕王閣本體意象,間接表達詩人對王勃才華的敬慕,同時流露出對自身才能不足的愧疚。此處的滕王閣并非簡單的意象,而是成為衡量才華的參照依據(jù),彰顯朝鮮文人對文學才華的重視與追求,渴望像王勃那樣在文學創(chuàng)作里取得非凡的成就。
二、朝鮮漢詩對滕王閣意象的本土化重構
(一)自然景觀的置換
在《滕王閣序》中,“豫章故郡”本為嚴謹?shù)牡乩砻~,但在朝鮮漢詩中,“豫章”逐漸脫離其地理實指性。這體現(xiàn)為對樓閣空間的直接置換,也就是將本土樓閣稱作“滕王閣或類比為滕王閣,進而構建跨地域的文化交流。
成見《登安州百祥樓·戲用前韻》中“此樓變作滕王閣,薩水何殊帝子洲”直接把安州百祥樓與滕王閣等同,將朝鮮薩水河流和贛江并列,實現(xiàn)了文化符號的在地化轉譯。這種置換并非簡單模仿,而是憑借“戲用前韻”的形式,在格律層面建立與中國經(jīng)典的聯(lián)系,并給予本土景觀歷史的縱深感。金得臣《清心樓》的“驪江之上倚欄頭,一蕩胸襟興更悠。神勒寺鄰平野闊,龍門山界半天浮。落霞孤騖滕王閣,芳草晴川黃鶴樓。彼此元來宛相似,今吾不羨古人游”,將滕王閣與黃鶴樓意象并列,同時融入本土的驪江和龍門山,使中國經(jīng)典意象成為構建本土景觀的審美坐標。這種互文性書寫,基于“彼此元來宛相似”的認知,與中國的樓閣形成跨時空的呼應,最終凝聚為“今吾不羨古人游”的文化自信。再如李春元在《題拱北樓》中用“拱北樓高返照明,登臨下矚錦江清。落霞孤騖滕王閣,斷石長流白帝城”將中國的兩大歷史地標與錦江并置在同一詩題中,在空間與意識的不斷跳躍中形成巨大的張力,這既是對中國古典題材固有意境的繼承,又是對“登樓下矚”所見朝鮮江水的描繪。這種雙重凝視使滕王閣意象成為連接中朝自然審美的橋梁,促使其從“中國典故”轉變成“海東詩境”。
(二)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
1.道家思想
道家認為宇宙是無窮無盡的,人類在宇宙面前是渺小的。王勃深刻地感受到天地的廣闊和宇宙的無限,具有超越個體局限的思想覺醒?!峨蹰w序》中“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的時空哲學,在朝鮮漢詩中轉化為對宇宙及生命存在的深度探索,朝鮮文人將個體生命的體驗融入宏大的時空框架,主張萬物皆有其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人們應該接受這種變化。
徐居正在《明日·追憶麻浦之游·作詩寄洪日休》中寫道:“十載東華塵滿靴,春云濃淡春愁多。巔詩癖酒故人識,啼鳥落花佳節(jié)何。黃鶴樓前詠芳草,滕王閣上吟落霞。昔賢寂寞我輩在,漢江綠漲葡萄波?!痹娭械摹笆d”點明了時間跨度,“東華”代指官場,“塵滿靴”勾勒出十年仕途的奔波勞頓與精神上的疲憊。詩人在時光的長河與官場的空間中進行切換,暗含了在時光流逝中對自我身份認同的困惑,思考自己是否迷失于官場的奔波之中,這與滕王閣美好的落霞之景形成對比,表達了對時光虛度的嘆惋。詩人在時光的流逝中展開對生命意義的追問,認為當個體在時光洪流中顯得渺小而被動時,唯有在“吟落霞”與“漢江綠漲”中,才能暫時錨定自我存在的價值。這種感懷既是對時光易逝的悲嘆,亦是對在有限生命中追尋無限精神境界的執(zhí)著,讓滕王閣的意象在時光變遷中成為照見個體心靈的一面明鏡。
尹鉉《次滕王閣》中的“雕欄綺棟塵芳渚,昔日豪華歌且舞。返照孤明橫岫煙,斜風直截過江雨。長江萬古自悠悠,丹桂青楓春復秋。往事如云問無處,空余山月蘸寒流”以長江的永恒流動對比閣中必將消散的繁華景象,在存在論層面上暗合了中國道家“物壯則老”的哲理智慧,又以“空余山月蘸寒流”的閑適靜謐表達出朝鮮文人對于生命本質的頓悟:只有超越世俗功名之執(zhí)著,才能在永恒中尋求存在的本真。這種對人生短暫以及自然永恒的思考,與朝鮮文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面臨的王朝更迭、人事變遷緊密相關。朝鮮歷史上政權頻繁更迭,民眾命運起伏,這讓朝鮮文人感到人生無常,從而在詩中借助滕王閣意象表達對生命短暫的感懷以及對永恒時間的追求。
2.儒家思想
儒家強調積極的入世情懷,提倡兼濟天下的擔當。《滕王閣序》中“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之長風”用“終軍請纓”“班超投筆從戎”“宗壺乘風破浪”的典故,表達了儒家“學而優(yōu)則仕”的入世理想。王勃以弱冠之年自比,展現(xiàn)出他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這與孔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精神相呼應。在朱熹的性理學傳入朝鮮后,該思想便在朝鮮士大夫心中生根發(fā)芽,他們渴望建功立業(yè),但又因現(xiàn)實的阻礙想要歸隱。成汝學《次滕王閣》“半生心事坐謬悠,白首還山今十秋。愁來仰面一長嘯,玉宇寥寥銀漢流”彰顯出理想未就的愁緒,滕王閣在此代表著可施展才華、實現(xiàn)抱負的舞臺。朝鮮文人通過參照古人于滕王閣展才華之典故,進一步凸顯內心的失落與無奈,同時蘊含對理想人生的執(zhí)著追求。詩中“白首還山今十秋”以想要回歸深山的想法呼應性理學對出仕的辯證態(tài)度。朝鮮性理學雖以“經(jīng)世致用”為目標,經(jīng)受朱子“君子出處,唯義所在”思想影響,強調在“道不行”時應“退而修己”,但性理學的歸隱并非消極避世,而是如李退溪在江華島隱居時仍著書講學,以“山林”為“明明德”的道場,這既是對現(xiàn)實政治的疏離,更是對實踐性理學的內在領悟。因此成汝學在遭遇仕途上的困境時,企圖明哲保身以歸隱的方式對人生進行思考。
《滕王閣序》通過對個人際遇的感懷,將儒家的道德理想、社會擔當、天人觀念熔鑄于駢文之中,使抽象的哲學思想轉化為具象的文學意象?!袄袭斠鎵眩瑢幰瓢资字??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等詩句表明王勃不僅對個人命運進行嗟嘆,更對儒家的“君子人格”提出禮贊,對“修身報國”傳統(tǒng)進行傳承。由此可見,《滕王閣序》之所以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正因其承載了儒家思想中超越時代的精神內核,所以在朝鮮文人眼中,儒家思想通常也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趙綱《滕王閣》“吏部文章懸日月,子安詞賦厭楊班。盛唐才俊遺名地,吾目今高漢以還”,將滕王閣當作文化象征,彰顯著朝鮮文人對中國文學經(jīng)典的尊重?!袄舨课恼隆迸c“子安詞賦”象征著中國文學的巔峰,詩中的“懸日月”化用杜甫《詠懷古跡》“諸葛大名垂宇宙”的詩句,將其提升至與日月同輝的高度,暗含儒家道統(tǒng)不朽的價值觀,借此傳達出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詩人期望可以達到類似高度的追求,體現(xiàn)了朝鮮文人在文化傳承中對中國文學的學習和借鑒之意,以及對自身文化素養(yǎng)提升的渴望。同時此句暗含著對唐代鼎盛文化的追慕,與明代“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思潮形成呼應。
三、結語
滕王閣意象在朝鮮漢詩中的本土化接受,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文化接受視角來講,它見證了中國文化元素在朝鮮半島的生根發(fā)芽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從最初的滕王閣意象的多元接受情況,到朝鮮本土進行自然景觀置換和人文精神傳遞等層面的重構,這一過程體現(xiàn)了朝鮮文人對中國文化既尊崇又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這些接受與重構使滕王閣意象從中國文化符號轉變?yōu)榧婢咧腥A文化內涵與朝鮮民族特色的美學呈現(xiàn)。它見證了中朝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且為研究文學意象傳播及文化符號本土化提供了典型案例。它既豐富了朝鮮文學的內涵,又為中朝文化交流注人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成為兩國文學友好交流的鮮活實例。這種接受與傳播在東亞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持續(xù)影響著后世對兩國詩歌意象接受現(xiàn)象的認識與探索。
[作者簡介]郝好,女,朝鮮族,吉林延吉人,延邊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安海淑,女,朝鮮族,吉林龍井人,延邊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外文學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