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系統(tǒng)闡述了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宣傳思想文化領域的關鍵歷史經驗,全面總結歸納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首次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在高等教育領域探索習近平文化思想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并實現(xiàn)常態(tài)化、制度化,是現(xiàn)階段高校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與深化課程建設的重要任務,對培養(yǎng)大學生文化認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常態(tài)化制度化的價值意蘊
(一)為新時代文化理論的傳播與傳承拓展有效載體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最新成果。高校思政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責,將習近平文化思想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和深刻哲理融入思政課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同先進文化思想,堅定其理想信念,是增強政治認同感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辯證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有著重要意義。因此,通過思政課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內涵精神進行系統(tǒng)化、理論化講授,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實現(xiàn)常態(tài)化、制度化,是在高校領域傳播和傳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的有效路徑,為高校思政課堅持正確的[2]政治方向提供深厚的文化理論支撐 。
(二)為落實高校立德樹人任務提供有力保障
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文明的傳承和發(fā)展,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調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將其融入思政課促進了教學內容與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結合,拓展了教學資源和教育渠道,對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家國認同、堅定的人生信念、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及正確的價值判斷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因此,實現(xiàn)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常態(tài)化、制度化,能使大學生在理論講授和系統(tǒng)指導下,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優(yōu)秀文化思想的教育,深入理解和內化文化建設理論精髓,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對于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具有重要且深遠意義[3]。
(三)為高校思政課制度建設提供路徑遵循
高校思政課制度需要不斷適應新的時代需求,進行適時的調整和優(yōu)化,確保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髓,其融入思政課并實現(xiàn)常態(tài)化、制度化的過程,本質上是對思政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全面升級。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導下,促進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改革,能有效推進思政課的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安排,建立健全相關的教學評估與反饋機制,保證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時代性,推動思政課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形成協(xié)同效應,構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體系與思政課融合的閉環(huán),是對思政課制度建設的深刻探索,為提升思政課的系統(tǒng)性和實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常態(tài)化制度化的內容
(一)生成機理: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內在邏輯
在當前文化理論體系框架下,黨的文化建設理論方針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深度契合,習近平文化思想能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體系,具有天然的生成機理和理論邏輯,以其獨特的價值與目標導向引領思政課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首先,習近平文化思想與思政課的生成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價值和目標導向相通,明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指導意義,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與實踐,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價值與理念融入思政課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時能深刻理解和認同。其次,習近平文化思想與思政課在思政教育上的生成路徑相通,兩者均強調通過教育和實踐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一方面,思政課教師結合學生實際,采用案例分析、討論互動等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實踐中感悟,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與思想覺悟;另一方面,通過理論講授與實踐指導,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增強認同感。最后,習近平文化思想與思政課在思政教育上的生成方式相通,兩者均注重現(xiàn)場、實時、輔助與交流方式的綜合運用,強調通過實地考察、現(xiàn)場教學等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與感受;關注國內外時事熱點,及時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相關內容融入教學;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互動等方式,利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資源為教學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手段,深化學生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與認同。
(二)評價標準:常態(tài)化制度化的有力保障
高校思政課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陣地,是傳播與內化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載體。因此,評價標準的設定要緊密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標,圍繞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價值觀念與文化認同,為全面、深入、持久地推進習近平文化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提供堅實的理論保障與實踐指南。首先是全面真實,評價標準能夠客觀反映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與要義。在評價過程中要聚焦學生對習近平文化思想基本內容的掌握程度,考察其是否能夠準確理解并認同這些思想背后的價值觀與精神實質。同時,評價標準還要體現(xiàn)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時代性與創(chuàng)新性,使教學內容與時代發(fā)展相契合,避免形式化與表面化。其次是務實高效,強調評價標準要促進形成良好的習近平文化思想宣講格局。在制定評價標準時,聚焦考察教學過程的實際效果,強調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以及教學互動的充分性,推動形成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實踐的教學氛圍,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后是系統(tǒng)有序,重視課堂內外結合、形式與內容結合。在評價過程中,既要關注課堂教學的直接效果,也要關注課外實踐、校園文化的間接影響。同時,注重評價形式的多樣性與評價質量的穩(wěn)定性,讓評價標準全面、準確地反映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際情況,推動高校思政課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實現(xiàn)系統(tǒng)優(yōu)化與整體提升。
(三)指標體系:促進融會貫通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常態(tài)化、制度化的指標體系,是促進融入過程的行動指南,要遵循科學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包括效能指標、管理指標和目標指標三個維度。效能指標聚焦于教學成效的評估,包括凈化能力、凝聚能力和超越能力等二級指標,主要涵蓋通過教學剔除錯誤思潮影響,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思想觀念的能力,通過教學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能力,以及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方面的作用。管理指標關注教學過程的規(guī)范性和有效性,包括宣講方式、宣講內容和宣講路徑等二級指標,涵蓋了宣講方式需靈活多樣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宣講內容應連續(xù)一致以確保教學體系的完整性和邏輯性,以及宣講路徑需有效暢通以確保教學信息能夠準確、高效地傳遞給學生。目標指標注重明確教學方向,包括增強自信、擴大認同、提振精神等二級指標,涵蓋了通過教學使學生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加深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廣泛認同,通過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奮斗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常態(tài)化制度化的路徑方法
(一)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制度體系的頂層設計
高校黨委要積極引領思政課課程改革,結合當?shù)匚幕ㄔO和本校實際情況,強化思政課程的宏觀規(guī)劃和頂層設計,優(yōu)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對整個教學改革流程進行細致規(guī)劃,構建出一個涵蓋廣泛、層次豐富、結構立體的習近平文化思想育人體系。在教學環(huán)境構建方面,學校要強化師生對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思政課教學中重要性的理解,增強師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國家文化產業(y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中華文明和中國故事的認同感。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與線上資源,拓寬與地方文化部門及當?shù)匚幕a業(yè)的合作渠道,開發(fā)學校周邊的文化教育基地,推動思政課課程內容的建設與改革。在教師能力培養(yǎng)層面,要著重提升教師在思政課中融入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能力,通過骨干教師研修、集體教研、交流學習等途徑,強化教師在課程設計、內容深化、方法創(chuàng)新及課堂應變等方面的技能,在授課中靈活運用并有效轉化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學生參與方面,激發(fā)學生的歷史情境體驗感與真實感,引入校外實踐教學,采用聲光電數(shù)字化等多元化教學手段,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轉化為貼近學生、生動具體的內容,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二)推進高校思政課在文化建設領域上的教學內容再造
思政課程體系的構建應遵循教學內容的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相協(xié)調的原則,聚焦系統(tǒng)梳理、深入闡釋及有效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打造既反映地區(qū)特色、貼合學校實際,又能深入課堂、貼近學生需求的高質量優(yōu)秀文化教學內容。在確保思政課教學內容遵循規(guī)范性、科學性與權威性原則的基礎上,開發(fā)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學輔助材料,將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系中的“兩個鞏固”“九個堅持”“兩個結合”“十四個強調”及“七個著力”等要素有機融入本校教學框架,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地方化與校本化創(chuàng)新。其次,要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貫穿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等思政課程中,深入挖掘這些課程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契合點,尋求兩者融合的最佳結合路徑和“最大公約數(shù)”。在教學實踐層面,要重視課程與本土優(yōu)秀文化的對接,充分利用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優(yōu)秀文化教育基地,結合課外閱讀材料、情景模擬等形式,豐富和拓展課堂教學內容,作為主課堂的有效補充。要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豐富內涵與中國共產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演進歷程的宏大敘事相融合,提升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具體思政課程中的科學性和精準性,增強思政課作為價值引領與人才培養(yǎng)重要陣地的功能與作用。
(三)探索文化建設與思政課結合的多樣化教學方法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要精通教學內容,“善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注重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確保習近平文化思想入腦入心,實現(xiàn)知識與價值的雙重內化。積極采用互動式教學法,構建師生及生生間的深度對話機制,組織專題小組討論、演繹文化經典案例、分享歷史文化考察心得等活動,引導學生在互動中主動探索習近平文化思想與課程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對于中華文明與地方文化的主動探索與獨立思考能力。推行體驗式教學,充分利用遍布各地的優(yōu)秀文化資源,打造沉浸式教育場景。通過校外實地考察、歷史情境再現(xiàn)等方式,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更直觀、更深刻的情感體驗,提升教育的實效性。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根據(jù)不同紅色資源的特性、教學需求及地域差異,靈活運用“線上慕課+線下專題研討 + 小組討論”“在線自學+實體課堂+實踐活動”等多種教學模式,積極拓展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課的最佳切入點。優(yōu)化和拓展教學評價體系,引入過程性評價,涵蓋地方優(yōu)秀文化考查、研學實踐報告、線上互動參與等多維度考核,形成從理論教學到實踐鍛煉再到考核評價的閉環(huán),增強教學的系統(tǒng)性與實效性。
結束語
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實現(xiàn)常態(tài)化、制度化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應準確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內在邏輯,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優(yōu)化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推進其融入思政課的進程,不斷完善教學體系與評估機制,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政治認同。
參考文獻
[1]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論貫徹落實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N].人民日報,2023-10-11(5).
[2]張小平,王超.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課”探Ⅲ].中國高等教育,2023(24):30-33.
[3]趙曉芳,黃春,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研究Ⅲ.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4(24):36-39.
[4]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f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7-25)[2022-08-1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作者簡介:韋美靈(1989—),女,毛南族,廣西環(huán)江人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訊作者:葉子?。?983—),男,漢族,廣西昭平人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
基金項目:2024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常態(tài)化制度化研究”(項目編號:2024LSZ056);
廣西財經學院2021年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課題“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基本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1SZA10);
廣西財經學院2022年科研課題“新形勢下廣西高校統(tǒng)戰(zhàn)工作效能提升研究”(項目編號:2022XJ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