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25)05-0107-07
當今世界,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老人”成為關(guān)乎國家民族與人類命運的重要因素,如何看待、對待和善待老人,是不得不面對的重大問題。中國自古就有敬老愛老傳統(tǒng),但在今天這一傳統(tǒng)正日益淡出,從網(wǎng)絡流行的對“大媽”“大爺”的調(diào)侃中,可感知人們對于老人群體的總體認知,其潛臺詞似乎比較負面。對老人群體的總體負面認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顯然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塑造的老人形象及其闡釋不無關(guān)系。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老人形象塑造總體上有何特征,學界主要如何闡釋,問題與局限何在,所有這些都應給予辯證理解和深入思考,這是目前相當重要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老人形象塑造與闡釋的觀念化結(jié)果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出現(xiàn)不少老人形象,如魯迅筆下的華老栓,巴金筆下的高老太爺,茅盾筆下的吳老太爺,老舍筆下的祁老人,曹禺筆下的周樸園,丁玲筆下的侯忠全,趙樹理筆下的老一代農(nóng)民等??傮w而言,負面因素比較突出,多具有觀念化特征。
一方面是文學形象塑造的觀念化。如巴金《家》把高老太爺視作“舊家庭制度的最后的衛(wèi)道者”①;《寒夜》把汪母作為國民黨腐敗統(tǒng)治下“自私而又頑固、保守的女人”②進行塑造。茅盾為論證社會學觀點,把吳老太爺寫成“古老的僵尸”③;為闡明經(jīng)濟學現(xiàn)象,把老通寶塑造成愚昧破產(chǎn)農(nóng)民④。這些老人形象塑造多服膺觀念表達,有主題先行的特征。以往文學研究多基于此對老人形象加以闡釋,以致出現(xiàn)“腐朽一代”“封建幽靈”“封建禮教堡壘維護者”等專指老人形象的術(shù)語。通行文學史著述談到這些老人形象,也多以“愚昧”“茍安”“專橫”“自私”“畸形”等加以概括描述。
另一方面是文學闡釋的觀念化。典型的如對《雷雨》周樸園形象的闡釋。曹禺多次表示:“周樸園是個資本家,也是一個‘人’。周樸園是一個比較復雜的人物。他是封建家庭專制主義的代表,但并不是沒有人性?!雹鄣芯空咄ǔ0阎軜銏@簡化成虛偽冷酷的資本家和專制自私的封建家長形象。對《四世同堂》的祁老人的闡釋也是如此,王本朝認為,老舍“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他站在中間位置,比反傳統(tǒng)者而近于傳統(tǒng),比傳統(tǒng)者而又反傳統(tǒng),而呈現(xiàn)‘調(diào)適的傳統(tǒng)’和‘穩(wěn)健的現(xiàn)代’特點”。③老舍在祁老人身上表現(xiàn)的民族文化精神顯然是多面的,但研究者通常將祁老人簡化為封建禮教維護者和怯懦老派市民形象??傊?,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老人形象的闡釋,多具有明顯的觀念化特征。
那么,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何以會形成老人形象的觀念化塑造及其闡釋?
一是西方個性啟蒙敘事的推動。一般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壓抑個性,古人常以“臣妾”自居,少有提倡“自我”,班固對屈原“露才揚己”①的批評很能說明問題?!拔逅倪\動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個人’的發(fā)見,從前的人,是為君而存在,為道而存在,為父為母而存在的,現(xiàn)在的人才曉得為自我而存在了?!雹垭S著個性啟蒙的深入,表現(xiàn)乃至崇拜自我,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最有力的表達,也成為文學研究的固有觀念與價值尺度。如對郭沫若的《女神》,人們多注意其大寫的“我”,較少關(guān)注其負面因素。其實,莎士比亞早就注意到,人文主義所謂“進步”背后有一系列負面后果,當今亦有不少人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過于強調(diào)“自我”有所反思,只是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二是對專制主義與家庭至上觀念的批判。中國現(xiàn)代文學許多作品提倡個性啟蒙,建立在對“家”的批判和逃離上?!霸趥惱硇艞l上,我們的先哲固亦提倡先國后家,公而忘私,于忠孝不能兩全時必先忠而后孝;但在事實上,家的觀念卻比國的觀念濃厚。讀書人的最高理想是做官,做官的最大目的不在為國做事,而在揚名聲,顯父母。”③而“族長或家長是合模(conformity)的標準。族人或家人的世界觀、社會觀、人生觀、模式行為、價值觀念、教育方式等等,都得向他看齊”@??梢妭鹘y(tǒng)中國,家庭及家庭制度之重要,老人由于扮演家庭權(quán)威,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首當其沖受到批判。如冰心《斯人獨憔悴》因批判家長專制受到熱烈關(guān)注。
三是對青春文化的大力提倡。新文化運動先驅(qū)大力提倡青春文化,《新青年》的刊名就體現(xiàn)出以“青年本位”置換“老年本位”的宗旨。青年的浪漫與激情、苦悶與反抗成為文學的集中表現(xiàn)對象,老人則被推下神壇,有時連存在的合理性都幾乎被剝奪。如《子夜》對吳老太爺?shù)乃溃都摇穼Ω呃咸珷數(shù)乃?,均表現(xiàn)出鄙夷和興奮,所謂“死生亦大矣”?,對生命逝去的冷漠,應當說與“青春文化”的認識局限、片面提倡與缺乏反思不無關(guān)系。
四是進化論觀念的深入人心。崇尚進步、追求現(xiàn)代是近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的基本理念。老人因其保守的一面,多被作家送進時代對立陣營。如《寒夜》中的汪母,巴金盡管表示同情,但他對汪母的同情顯然少于曾樹生,對汪母的批評則多過曾樹生,這主要由于他認為汪母是“清末民初的新人物”,到《寒夜》故事發(fā)生時“變成落后了”②。葉永勝從“進化思想和進步觀念”與“青(少)年/老年文化論述”兩方面尋找根源。他說,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唯新論”盛行,由崇古變?yōu)橼呅拢嗄暌蚍稀靶隆倍@得合法化優(yōu)越地位,老人則被拋棄在歷史當中③??梢?,進化論的影響是巨大的。
此外,中國古代文學“老人形象”塑造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如《孔雀東南飛》的焦母,《紅樓夢》的賈政、賈赦等對后來都有影響。不過,中國現(xiàn)代文學塑造與闡釋老人形象的觀念化造成正反兩種結(jié)果。對老人的批判確實有效回應了個性啟蒙、反抗專制等時代主題,但其消極方面也不能否定。
其一,造成老人形象整體單一化。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多揭示老人負面因素,忽視其正面作用,簡化其復雜性,導致漫畫式、妖魔化老人形象大量存在。如《家》采取青春文化視角,高老太爺?shù)募议L專制成為壓倒他一切的罪過,連同“四世同堂”與“揚名顯親”的愿景也招致無情嘲諷。雖然巴金說:“我所憎恨的并不是個人,而是制度”④,但一定意義上,高老太爺被簡化成了制度的“符號”。又如《子夜》中吳老太爺對來到上海產(chǎn)生極其夸張的抗拒和恐懼,這和他曾是維新黨青年形成太大落差,其猝死只為印證作家的社會學觀點。再如侯忠全“不只勞動被剝奪,連精神和感情都被欺騙的讓吸血鬼俘擄了去”③,于是墮為虛無主義者。小說為其貼上“落后”等標簽,把他“打造”為“土改”運動的頑固障礙,一個老人的心靈苦難史就這樣被簡化處理。還有,為凸顯“新人”,趙樹理筆下老一代農(nóng)民多被極端丑化:三仙姑“偏愛當個老來俏”,被諷刺為“驢糞蛋上下了霜”?,更被貶為不像個人,思想觀念、行為舉止、身體外貌的諷刺修辭使她一無是處;金桂婆婆思想保守,但結(jié)尾寫她連錢票都數(shù)不清,將她絕對“落后化”,留給她“過幾年清凈日子算了”?的“指示”,學習與進步只是新一代婦女的權(quán)利。無論在文學形象塑造還是文學闡釋中,以上這些老人形象都變得單一化。
其二,造成老人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集體失語??傮w而言,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真正把老人置于敘事中心,聚焦老人豐富性存在的作品其實不多,具體到單個作家,塑造老人形象的作品占比極少。學者對老人形象也少有關(guān)注。如對沈從文的《邊城》,人們多注意翠翠及其愛情悲劇,但從小說人物結(jié)構(gòu)與悲劇根源看,祖父與小說“人與個人生命成一稀奇結(jié)合”③的題旨密切相關(guān),但研究者對此多有忽略。還有一些作家寫到不少正面老人形象,如廢名、林語堂等,但似乎也未引起足夠重視。這造成老人形象在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中集體失語。
其三,限制了對青春文化的反思。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老人往往作為背景存在,以負面化內(nèi)在與病態(tài)化外在,映襯青年思想進步與生命蓬勃。由于把老人作為青年的對立性塑造,中國現(xiàn)代文學著眼老人/老年的消極因素,更著眼青年/青春的積極作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青春/“新人”文化多形成話語統(tǒng)攝,將老人推下神壇加以邊緣化,甚至將其存在合理性進行剝奪。當然,不單是老人,“老”的思想、文化、習俗等也被以“青春”“進步”名義,粗蠻打人另冊。總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對青春/“新人”文化缺乏自省與反思。
其四,造成對老人的僵化認知。社會發(fā)展中,老人有時滯后于文化慣性有多方面原因,然而于追求科學與進步的進化觀念而言,這是愚味、落后的表征,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普遍將老人“負面化”的基本邏輯。循此,不少作家寫老人“求神拜佛”,予以極端丑化。魯迅說:“倘其樸素之民,厥心純白,則勞作終歲,必求一揚其精神。故農(nóng)則年答大戳于天,自亦蒙床而大酺,稍息心體,備更服勞。今并此而止之,是使學軛下之牛馬也?!雹奂词钦f,以科學與進步之名粗暴干涉農(nóng)民敬神娛神行為,忽視其精神需求,是缺乏生命關(guān)懷的。同理,對老人“求神拜佛”現(xiàn)象無情嘲諷,同樣也是粗暴的。文學研究予這些老人形象以愚昧、落后的闡釋,也多是“粗蠻”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大量負面老人形象的觀念化塑造與闡釋,隨著文學經(jīng)典傳播,深刻影響了現(xiàn)代國人對老人群體的總體認知。今天流行的“大媽”“大爺”的嘲諷與惡搞,原因復雜,但與國人意識與潛意識中的老人負面認知不無關(guān)系。
其五,造成家庭與社會新的分裂。中國現(xiàn)代文學倡導個性啟蒙,否定家庭至上,深刻影響人們的家庭倫理觀念。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對老人負面認知不斷固化甚至加劇,現(xiàn)代家庭倫理似乎走向另一極端,造成新的分裂,老人被視作愚味無用,遭厭棄時有發(fā)生?!逗埂返钠畔睕_突很能說明問題。巴金說,汪母對曾樹生不滿,因“她愛她的兒子,她為他的處境感到不平。她越是愛兒子,就越是不滿意媳婦,因為媳婦不能像她那樣把整個心放在那一個人身上”@。這合理訴求,被強調(diào)個性解放的曾樹生視為“極端自私而又頑固、保守”@,因而她在曾樹生那里很難也不可能得到尊重。
中國現(xiàn)代文學老人形象塑造與闡釋的觀念化,與中國文化現(xiàn)代轉(zhuǎn)型有關(guān),深刻影響現(xiàn)代國人對老人的總體認知,并帶來當今社會與家庭許多問題。
二、“別一種”塑造與辯證理解老人形象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老人形象塑造中,除人們熟知的觀念化類型,還有“別一種”一直不受重視,主要體現(xiàn)在林語堂、廢名等人作品中。這類老人形象有以下特點。
一是善良慈愛。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許多專橫自私的老人形象不同,這類老人形象多寬厚慈愛。廢名《浣衣母》的李媽孤苦無依,靠替人洗衣度日,但工作之余,照管和疼愛那些在她茅草房前玩耍的孩子,成為“公共的母親”②,這為她贏得全城人敬重,連舊式兵士也對她親近有加,有的還喊她“媽媽”。蕭紅《呼蘭河傳》的祖父,《蓮花池》的爺爺,《清晨的馬路上》的王老頭,《汾河的圓月》的瞎眼祖母,《曠野的呼喊》的陳公公,也都善良慈愛,這讓蕭紅筆下漫布的陰郁平添一絲光亮。
二是清凈平和。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許多邪惡粗暴的老人形象有別,這類老人形象多清凈平和。廢名筆下的老人形象,還有《火神廟的和尚》的金喜,《菱蕩》的陳聾子,《河上柳》的陳老爹,《文公廟》的張七先生,《橋》的史家奶奶等,他們在孤苦貧困中或感恩知足,或木訥樸直,或簡單隨性,或心寬“健忘”,所謂“死生”“苦難”于他們多呈現(xiàn)為一片淡然。廢名的田園小說多圍繞鄉(xiāng)村翁嫗展開,他們總顯出人際和諧與內(nèi)在和平之美。
三是智慧從容。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許多愚昧偏執(zhí)的老人形象有異,這類老人形象多智慧從容。林語堂筆下的姚思安,在體悟莊子思想中進入精神享樂之境,又在不斷吸收新的觀念中,觀察現(xiàn)實,預測未來,獲得源源不斷的精神活水。許地山《補破衣的老婦人》的老婦與《再會》的一對老人家,醒悟人生本如“破衣”需不斷修補,因而在“享受”缺憾中自得從容。汪曾祺《燈下》的幾個老人,帶著各自苦惱,于自娛自樂中求得精神沁潤和滿足。許地山、汪曾祺等人捕捉到中國老人于平凡生活中的生存智慧。
四是剛毅堅韌。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許多怯懦茍安的老人形象迥異,這類老人形象多剛毅堅韌。許地山《女兒心》的“他”是滿洲貴族,在辛亥革命“殺盡滿洲人”的謠言中殺死妻兒,成為僧人后在一次舍命救火中死去。他既堅守“大丈夫可殺不可辱”?的人生準則,又有舍生忘死的俠義慈悲心腸。許地山《鐵魚的鰓》的雷老先生具有強烈愛國心,在逃亡中竟為挽救潛艇模型葬身大海。他傲氣剛強,痛斥當局“無勇無謀,貪權(quán)好利”④;他堅韌頑強,露宿街頭也毫不在意;他慷慨善良,山窮水盡時還救助一婦人。此外,還有蕭紅《北中國》的耿大先生,林語堂《朱門》的杜忠等,都恪守信念與人格操守。
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何以會塑造這類老人形象,與觀念化塑造和闡釋的“老人”形象有何不同?
第一,與作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有關(guān)。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老人多被視作古舊中國的象征,被觀念化塑造。林語堂等人則能吸收傳統(tǒng)文化積極因素進行辯證思考,觀察和書寫老人的價值與魅力。林語堂贊美前清遺老的溫和文雅,稱贊他們具有藝術(shù)家精神,贊美代表老年的秋天“有古色蒼籠之概,不單以蔥翠爭榮了”③。林語堂對老人與老年之美的發(fā)現(xiàn),同他“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③的跨文化視野有關(guān)。他認為,西方文化近似青年文化,中國文化則近似圓熟的老年文化。他從西方人的進取爭勝中,看到中國人老邁靜止,又發(fā)現(xiàn)這些“消極”品性中頗具價值的一面,即智慧老成的和平容忍,心靈和諧,惜福知足,悠閑自適,這正是西方文化欠缺的。林語堂筆下的老人形象如姚思安、杜忠明顯具有這些柔性品質(zhì),但又不乏開放進取精神。這很能體現(xiàn)林語堂中西融合的文化理想。廢名一直與“五四”反傳統(tǒng)的文化立場保持相對距離。他對現(xiàn)代城市的體驗多為負面,早期小說塑造了不少“城市病”形象。因自小受禪宗文化熏陶,那些講求平常心與清凈心的故鄉(xiāng)老人,自然帶給他詩情意趣。此外,由于抗戰(zhàn)情緒激發(fā),“尋找民族脊梁,發(fā)掘民族美德”?成為抗戰(zhàn)時期文學的重要主題。蕭紅關(guān)于抗戰(zhàn)的幾個短篇,國民性批判力度似乎有所減弱,多在老人身上挖掘民族精神偉力?!斗诤拥膱A月》寫瞎眼老母親堅信已死在戰(zhàn)場的兒子還活著,在圓月下的汾河邊,日復一日等待其歸來;《曠野的呼喊》寫陳公公在曠野中一次次跌倒和呼喊,在風的狂嘯中找尋被日本人抓走的兒子;《蓮花池》寫相依為命的孫子被日本人踢傷致死后,爺爺在通紅火光映照下,爆發(fā)出無盡悲憤。這些作品雖未正面寫抗戰(zhàn),卻通過老人的母愛、父愛與祖父之愛,寫出自古就重親情人倫的民族所爆發(fā)的感天動地力量,以此見證侵略者的失敗命運。
第二,與作家的人生體驗有關(guān)。受制于“文以載道”傳統(tǒng),一定意義上,中國現(xiàn)代文學緊緊貼近時代主題。一貫真誠的巴金,在散文中坦陳對祖父的復雜情感,肯定他白手起家,同情他苦撐危局,遺憾他的慈愛過于短暫。然而一旦從記憶回到現(xiàn)實,巴金便不斷強調(diào)對祖父及其代表的家庭制度的憎恨,對祖父的“戰(zhàn)斗”永不停息。由此,祖父被簡化成《家》的“幽靈”,對祖父的記憶被觀念化的認識所覆蓋。巴金記憶中的母親溫良慈愛,但筆下汪母卻極為偏執(zhí),這和作家把汪母視作一個“落后”老人加以塑造分不開。蕭紅、廢名等人,超越這樣的觀念化老人形象塑造,因為老人之愛深深嵌入他們的生命體驗。蕭紅筆下的老人形象,既有生死煉獄的苦難,又有繽紛花園的歡樂;既有丑陋習俗的野蠻,又有人倫親情的溫暖,這同她的人生體驗與故鄉(xiāng)記憶有關(guān)。《呼蘭河傳》對祖父形象的塑造就很能說明問題,小說結(jié)尾寫道:“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從前那后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園里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依舊,也許現(xiàn)在完全荒涼了?!??園子荒廢,家庭四散,末日情調(diào)全由“祖父死了”蔓延開來?,F(xiàn)實中的蕭紅生死無著、四處流亡,這些文字清晰可見祖父于她的精神家園意義。廢名的田園老人書寫同樣如此,由于多種因素,廢名在20世紀20年代雖身處北平,但同新文化運動若即若離,其早期小說出現(xiàn)不少背井離鄉(xiāng)、痛苦抑郁的“寓居者”形象。這種“異鄉(xiāng)者”心態(tài)激活他的故鄉(xiāng)記憶,那些貼合他理想的故鄉(xiāng)老人,為他提供著心靈慰藉。還有《邊城》的祖父,隨心順意,重義輕利,代表作家故鄉(xiāng)的“人情美”,沈從文的塑造顯然與他的獨特人生體驗有關(guān)??傊?,林語堂、廢名、沈從文、蕭紅等人筆下的老人形象,是自我人生體驗的追憶與回溯,超越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對老人形象的觀念化塑造模式。
涉及老人形象的中國現(xiàn)代作品,還有王統(tǒng)照的《華亭鶴》《灰脊大衣》、蕭乾的《皈依》等值得注意。《華亭鶴》的朱老仙一生挺直脊梁,對兒子心懷失望,但兒子機靈善變,被人奉為人才?!痘壹勾笠隆返馁|(zhì)亭先生一家靠典當維生,但女兒講求摩登,在紅男綠女中混跡?!娥б馈返睦蠇D人年邁無依,連針眼都穿不進去,但女兒因虛榮執(zhí)意入教,棄她不顧。這些作品描寫自私丑陋的青年與悲苦無依的老人,觸及對青年的反思,顛覆一般現(xiàn)代小說的“青年本位”立場。這提醒我們要辯證看待青年與青春,老人與老年。包括孔乙己、高老太爺、汪母、祁老人、周樸園、曹七巧等,辯證來看,是能引起許多同情,有著更為豐富內(nèi)涵的。如高老太爺艱苦創(chuàng)業(yè),苦撐大家庭,管教子孫,約束自我,其品行并非完全負面。他的可恨主要在干涉后輩婚姻,理想與觀念屬于過去。以往,從觀念化認識出發(fā),認為高老太爺臨終溫善是虛偽的,然而,“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父子疏離、祖孫親近”③現(xiàn)象,他理應也有人情人性的一面。又如周樸園的確專制自私、虛偽冷酷,然而他對梅侍萍的情感并不虛偽,否則很難想象在清末這樣一個時代,他就為梅侍萍拍照并常年置于臥室;原配妻子死去,幾乎沒留下痕跡,也能說明問題。③就是這個喪失了愛的能力的老人,冰冷殘酷對待身邊一切,又遭遇亂倫家庭冰冷殘酷的“報復”,靠一點舊情獲得慰藉。因此,周樸園既可憎又可悲還讓人同情。還有,對祁老人這一形象也要辯證理解,人們總認為,面對日本人入侵,他怯懦可笑回避。其實,這恰恰體現(xiàn)了林語堂所說的,中國人尤其是老人重親情倫理、愛和平、善忍耐、講樸拙、與人為善的品性。
總之,這些與“多數(shù)”觀念化不同的老人形象,提醒我們需要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塑造的老人形象做出更科學的理解和研討。
三、科學研究老人形象塑造的意義
在人的生命鏈條中,兒童、青年、中年、老年各占一環(huán),都不可或缺。老人形象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被忽略,甚至成為觀念產(chǎn)物,必然導致它被簡單化理解,也難獲得深度研究。因此,如何科學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老人,不只是一個形象塑造問題,還具有更為重要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一是文學史意義。高度重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老人形象塑造,有助于拓展文學研究視野。
首先,豐富和深化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老人形象的認識。若改變以往研究的觀念化模式,從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辯證關(guān)系、人情倫理等視角,對老人形象就會獲得新的認識。如從文化自信角度看,高老太爺約束自我,訓誡子孫,維護親情;祁老人和平樸拙,與人為善,都并非毫無意義。從人倫親情角度看,一向被視作“惡婆婆”的汪母,在小說悲涼氣氛中倒顯出一絲溫暖??陀^來看,她并非封建古董,原是民初才女,為照料兒子一家背井離鄉(xiāng),變?yōu)槎壤蠇屪?。其實,汪母特別值得同情,汪文宣雖感激她,但并不真正關(guān)心她,這與對曾樹生的熱愛形成強烈對比,不要說曾樹生對她憎惡,兒子對她漠視也足夠令她落寞傷懷,在愛護與孝敬老人方面,汪文宣是有問題的。汪母多與孫子“鎖閉”在小屋,為臨終的兒子“做著一切連老媽子也不愿做的事”③,獨自料理兒子后事,戰(zhàn)亂中攜孫子不知歸處,這是何等悲涼!因此,深入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老人形象,有助于豐富、深化、改變以往的認知。
其次,反思中國現(xiàn)代文學老人形象塑造的文化機制。中國現(xiàn)代作家在老人形象觀念化塑造背后,高揚個性解放、青春與“新人”等觀念。研究老人如何被作家簡化為負面“符號”,有助于推進反思中國現(xiàn)代文學老人形象塑造的文化機制。以青春文化而言,梁啟超等人的倡導中,明顯存在將青年與老人簡化為兩個對立陣營的意圖③。新文化運動所指青年因受到新的教育具備新的知識,而具備“沖決一切陳腐之歷史,破壞一切固有之文明,揚布人生復活國家再造之聲”③的權(quán)力。應看到新文化運動提倡青春文化的積極作用,也要看到隱含的消極因素:以歷史發(fā)展“代言人”自居的“群體優(yōu)越感”,“破壞一切”的簡單粗暴“專制性思維”,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負面老人形象塑造,明顯受這方面的深刻影響?!逗埂分械脑鴺渖爸S汪母“現(xiàn)在是民國三十三年,不是光緒、宣統(tǒng)的時代了”;《子夜》的范博文嘲諷吳老太爺“在新時代的暴風雨中間很快的很快的在那里風化了!”?《家》的覺慧嘲諷高老太爺,連帶嘲諷覺新。其中借鄙視他者以肯定自我的心態(tài),很能說明這種“群體優(yōu)越感”,而這又很容易轉(zhuǎn)化成如錢理群所說的“青春的專制暴力”?。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老人被視作“落后”的以及“古舊”的存在,往往被粗蠻打入另冊,迎來丑化、沒落、毀滅命運。又如因個性解放,人們對《寒夜》的曾樹生多持肯定態(tài)度,還有人引入性別批評,從這一形象探討婦女解放問題。這些闡釋有一定合理性,然而曾樹生作為母親,在戰(zhàn)局危急時竟認為不必為兒子小宣擔憂,他自有學校照料。在此,不要說她對兒子缺少愛,作為母親也很不稱職。當丈夫身染重疾,她感到不公平,有點不管不問,還是追求自己的生活,這實際是汪母對她不滿的根源。如果曾樹生背棄基本責任,拋棄應有的人倫情感,所謂“個性解放”意味著什么?通過曾樹生對婆婆的態(tài)度以及學界對老人的認識,有助于反思中國現(xiàn)代文學生成的文化機制。
再次,深化對中國現(xiàn)代作家與傳統(tǒng)復雜聯(lián)系的認識。不只是林語堂等,即使對老人與傳統(tǒng)多持批判態(tài)度的作家,在散文或詩歌中也有不少正面老人形象,如魯迅筆下的祖母、老師壽鏡吾、遠房叔祖,胡適筆下的母親、楊斯盛、辜鴻銘,老舍筆下的母親、宗月大師,巴金筆下的祖父、母親,冰心筆下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郁達夫筆下的祖母、母親,艾青詩中的大堰河等。還有,那些“老”的景觀如古都、故園、習俗等,也被納入視野,如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冰心、郁達夫等人筆下的古都北平,老舍筆下的古城濟南,魯迅筆下的社戲等。這充分說明中國現(xiàn)代作家對傳統(tǒng)的體驗與認知是復雜的。如對故土家園,一面無情詛咒,一面深情緬懷;一面批判傳統(tǒng)家庭制度,一面又在強調(diào)人倫的傳統(tǒng)家庭中尋求慰藉。又如,對傳統(tǒng)國民人格,一面無情批判,一面又多有肯定,延續(xù)“國民性批判”的老舍,其筆下的宗月大師就是具有傳統(tǒng)俠義精神的老人形象。因此,應科學對待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老人形象塑造,以及對“老”的景觀的書寫,以確立對于中國現(xiàn)代作家與傳統(tǒng)的復雜聯(lián)系的認識。
二是社會與時代意義。2020年人口普查顯示,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2.64億人,占總?cè)丝?8.70% 。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中國如此,世界也是如此,老人成為關(guān)乎國家與人類命運的重要因素,如何看待、對待與善待老人,是當今世界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人類歷史上,都有過驅(qū)棄老人令其自斃的習俗,隨著生產(chǎn)力發(fā)展,這一習俗才被拋棄,老人的作用與價值才逐漸凸顯,才逐漸形成敬老傳統(tǒng),構(gòu)成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③。然而,今天敬老傳統(tǒng)日益淡出,甚至有逆向發(fā)展之勢,帶來不少問題,污辱、虐待、遺棄老人時有發(fā)生。此外,隨著社會信息快速更新,代際鴻溝越來越大,如繼續(xù)沿以往單向思維看待老人,所謂老人“落伍”將會更加凸顯,對老人的負面認識和老齡化社會的矛盾沖突也會加劇。這是需要加以反思的。
老年自有其獨特魅力,這是青年難以代替的。如慈愛即是,中國現(xiàn)代作家塑造了不少變態(tài)母親形象,林語堂則表示:“對中國人的生活了解越多,就越會發(fā)現(xiàn)所謂對婦女的壓迫是西方人的看法,似乎并不是仔細觀察中國人生活之后得出的結(jié)論。這個批評肯定不適用于中國的母親這個家庭的最高主宰。”③林語堂不僅塑造了陳三、李飛的母親形象,她們散發(fā)著母愛光輝,尤其受敬重,還感嘆自己母親“給我們慈愛,天高地厚般的慈愛”。?又如成熟、智慧、通達、和平、從容、知足,同樣是老人的魅力。林語堂表示:“實在說起來,這世界中再沒有比一個健壯而智慧的老者更美麗的,他有著紅的面頰,雪白的頭發(fā),以通曉世故的態(tài)度,用和藹的口氣,談著做人的道理。他手撫長須,悠然自得,何等的莊嚴,令人起敬,因為從沒有人對他的智慧發(fā)生疑問,所以他極端自信。因為他見慣了人世的憂苦,所以極仁慈?!雹倭终Z堂還以秋天之美,比喻生命老成的智慧與從容,他寫道:“秋天的金碧輝煌所展示的不是春天的單純,也不是夏天的偉力,而是接近高邁之年的老成和良知一明白人生有限因而知足。這種‘生也有涯’的感知和精深博大的經(jīng)驗變幻出多種色彩的調(diào)和:綠色代表生命和力量,橘黃代表金玉的內(nèi)容,紫色代表屈從和死亡。月光鋪灑其上,秋天便浮現(xiàn)出沉思而蒼白的神情;而當夕陽用絢麗的余暉撫摸她的面容的時候,她仍然能夠呈現(xiàn)出爽悅的歡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國家老有所養(yǎng)事業(yè)指明方向。此外,還需科學研究中國新文學老人形象塑造,以突破長期以來文學研究對老人的片面認識,推進文學寫作展現(xiàn)老人之美,助力社會形成敬老養(yǎng)老風尚,也彌補青春文化的不足。
三是個人與家庭意義。中國現(xiàn)代文化深刻影響國人家庭倫理觀念?!爸鬏S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的傳統(tǒng)家庭結(jié)構(gòu) ? 發(fā)生根本性變革,“有些甚至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家庭關(guān)系‘逆向’發(fā)展趨勢,如‘爺爺變孫子,婦女上了天?!陨系拇H關(guān)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zhuǎn)變,‘尊老不足,愛幼有余”已成為現(xiàn)代城鄉(xiāng)家庭共同存在的問題”④。這造成當代社會傳統(tǒng)孝道衰落、代際沖突與養(yǎng)老危機加???。后現(xiàn)代家庭倫理更以“一種比對現(xiàn)代主義更為嚴厲的批判”,對傳統(tǒng)家庭倫理全面“加以消解”,出現(xiàn)所謂“家庭功能的社會化”“家庭本質(zhì)的游戲化”“婚姻的開放化”“性生活的藝術(shù)化”?等新現(xiàn)象。不消說虐待遺棄老人,將老人置于親情荒漠,就是家庭倫理道德也有被完全拒絕和拋棄的。這與社會發(fā)展緊密相關(guān),但并不意味著就是合理的。作為有感情的存在物,過分強調(diào)個人主義,忽視個體應承擔的倫理責任,必然導致個人與家庭陷入雙重不幸,《寒夜》的曾樹生即是如此。我們反對簡單回到傳統(tǒng)家庭制度,以血緣延續(xù)為中心湮沒個人,但建構(gòu)對話性的家庭倫理關(guān)系也是當務之急。
與西方以個人為中心的家庭結(jié)構(gòu)相比,中國傳統(tǒng)家庭作用巨大。林語堂認為:“中國的家族制度大概是對老者和幼者的一種個別準備的布置?!?? 這對今天如何善待老人,處理老人與青年關(guān)系,建構(gòu)健康的家庭與社會倫理,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這包括:吸收中國家庭文化重親情重人倫,敬老養(yǎng)老傳統(tǒng),保障老人溫暖溫馨的生活空間,對老人保持言語和內(nèi)心的敬重;重視平等對話,尊重差異性,提倡“和合之美”,肯定老人的價值魅力,汲取老人的經(jīng)驗智慧,讓老人獲得更多存在感和滿足感;克服現(xiàn)代文明“自我中心主義”,以感恩之心、心存敬畏地善待曾給我們生命、恩愛的老人。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老人形象往往不受重視,對其負面形象塑造也缺乏反思性,它帶來的不良后果也未給予足夠關(guān)注。作為重要群體的老人,既是人類社會的源頭,也是最后的歸宿。中國自古有敬老愛老的傳統(tǒng),新時代如何有效的解決“老人”問題,既是一個重大課題,也是不得不面對的世紀難題。因此,從社會、政治、思想、文化上實現(xiàn)觀念更新固然重要,但從文學形象塑造上反映老人,這是以“文”化“人”的更內(nèi)在更有效的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說,“老人形象塑造”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復雜和重大命題,絕不應該被簡單化、觀念化、污名化、丑化。
注釋:
①① 巴金:《我的家》,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129頁。
②?? 周立民等編:《lt;寒夜〉研究資料選編》上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8、27、6頁。
③ 唐金海等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茅盾專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61、874頁。
⑤ 王興平等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曹禺研究專集》,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232頁。
⑥ 王本朝:《重審老舍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guān)系》,《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⑦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第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頁。
⑧ 劉運峰編:《1917—1927中國新文學大系導言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頁。
⑨ 朱光潛:《談修養(yǎng)》(增訂版),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46頁。⑩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102頁。
⑩ 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171頁。
? 參見葉永勝:《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老人敘事”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8—31頁。
? 張炯主編:《丁玲全集》第2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頁。
?? 《趙樹理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75頁。
? 《沈從文全集》第8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頁。
? 《魯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頁。
??? 《巴金全集》第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539、683、569頁。
? 王風編:《廢名集》第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頁。
?? 樂齊主編:《許地山小說全集》,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387、379頁。
? 《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4卷,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頁。
?? 《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57頁。
? 錢理群等:《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46頁。
? 《蕭紅全集》下冊,哈爾濱出版社1991年版,第878頁。
? 李澤厚:《論語今讀》,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頁。
? 汪文學:《中國古代父子疏離、祖孫親近現(xiàn)象初探》,《孔子研究》2001年第4期。
? 參見陳思和:《碌碌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 年版,第302—307頁。
? 參見劉廣濤:《百年青春檔案—20世紀中國小說中的青春主題研究》,蘇州大學2003年博士學位論文,本文借鑒了其對中國現(xiàn)代小說青春主題相關(guān)反思,在此特別感謝和說明。
? 《李大釗散文精選》,泰山出版社2023年版,第65頁。
? 《茅盾全集》第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頁。
? 《錢理群文選—拒絕遺忘》,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92頁。
? 參見劉守華:《比較故事學論考》,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172頁。
?? 林語堂:《中國人》,郝志東、沈益洪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122、308—309頁。
?? 《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1卷,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200、194頁。
?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鄉(xiāng)土重建》,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44頁。
? 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結(jié)構(gòu)》,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104頁。
? 參見閻云翔:《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guān)系:1949一1999》,龔曉夏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208頁。
? 參見高樂田:《傳統(tǒng)、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當代中國家庭倫理的三重視野》,《哲學研究》2005年第9期。
作者簡介:袁循,南昌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31。
(責任編輯 劉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