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歲月的長河中,美食從來都不只是果腹的尋常物。它既是舌尖綻放的味覺盛宴,更是承載情感記憶、串聯(lián)文化脈絡的特殊紐帶。對于有些知名人物而言,他們愛吃的食物背后都藏著獨特的人生注腳—或是童年巷口的煙火氣,或是異國他鄉(xiāng)的思鄉(xiāng)味。這些美食故事如同點點星光,鑲嵌在他們的人生畫卷里,描繪出鮮活立體的生命圖譜。讓我們循著香氣,走進名人們的美食世界,解鎖美食與人生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于謙:美食里的老北京煙火與江湖豪情
郭德綱調(diào)侃于謙有“抽煙、喝酒、燙頭”三大愛好,卻鮮有人知道這位相聲名家對美食的熱愛同樣深沉,他的美食世界充滿了老北京的煙火氣和濃濃的人情味。
于謙曾在一檔節(jié)目中興致勃勃地講述北京早餐攤的門道,從糖油餅的酥脆“耳朵”,到豆腐腦搭配韭菜花和醬豆腐的獨特講究,每一個細節(jié)都透著老北京的市井氣息。他說,炒肝兒的蒜香是老北京清晨的獨特味道,鹵煮火燒的濃郁湯底則承載著老北京人的家長里短。在他的記憶里,美食不是簡單的食物,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有著鮮活的溫度和故事。
于謙對美食的熱愛還體現(xiàn)在他隨性的烹飪方式上。他在家做鹵味時,桂皮、醬油的用量全憑感覺,充滿了“玩兒票”的灑脫。在他看來,烹飪過程中的不完美,如油花濺到圍裙上,不僅不算失敗,反而充滿了生活氣息。
于謙曾邀請千萬網(wǎng)紅“特別烏啦啦”吃飯,并親自下廚做白斬雞。他把整只雞清蒸后,讓烏啦啦按“武吃”方式拆雞,這種獨特的待客方式充滿了趣味性和儀式感。烏啦啦大口吃雞腿,直呼吃出了“媽媽的味道”。在飯桌上,于謙還暢談了對于火鍋的童年記憶。那時他的家庭條件一般,一家人圍坐在燒蜂窩煤的爐子旁,用鋁盆來涮羊肉,雖然簡單卻滿是溫暖與幸福。他認為火鍋代表團聚,能夠提供良好的情緒價值,是拉近朋友之間距離的最佳場景。
馬未都:美食牽系的鄉(xiāng)愁與文化傳承
馬未都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文化學者,作為老北京人,他對北京的各種美食也愛得深沉。
在馬未都心中,北京炸醬面是無可替代的家鄉(xiāng)美食。他回憶小時候隨母親去姥姥家,一進四合院就大喊“姥姥、姥爺”,那份親情的溫暖至今難忘。為了招待他們娘倆,姥姥親手搟面條并炸了一大盆醬,還準備了豆芽、青豆、心里美蘿卜等各色菜碼,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炸醬面的場景,是他童年里最美好的回憶。他說,即使后來吃了很多山珍海味,但都比不上一碗炸醬面,無論是寒冬臘月鍋挑,還是三伏暑天過涼水,那味道都讓人百吃不厭。
除了炸醬面,馬未都對北京烤鴨也情有獨鐘。他提到,自忽必烈將北京定為首都起,750多年的時間里積累了無數(shù)美食,北京烤鴨便是其中的代表。軟軟的荷葉餅裹上蘸滿甜面醬的鴨肉,再加上爽口的蔥白,咬上一口,心里涌出滿滿的幸福感。他兒子早年出國留學,每次放假回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吃烤鴨,這讓他深刻體會到了家鄉(xiāng)美食的魔力和文化的力量。
馬未都還曾分享過一個難忘的美食經(jīng)歷。40多年前,他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做文學編輯,那時正值寒冬,他半夜騎車回家的途中突然下起大雪??斓郊視r,他在東四九條西口看到路燈下支著一個鹵煮攤,大鍋里冒著熱氣,與漫天大雪構成一幅絕美畫面。他坐下來點了一大碗鹵煮、兩個火燒,還加了肺頭。攤主大叔告訴他,靠賣鹵煮讓四個兒子都娶了媳婦、生了孫子,臉上洋溢著幸福。那一刻,鹵煮的香氣、漫天的雪花和黃黃的路燈,構成了馬未都心中關于鄉(xiāng)愁的獨特記憶。
蘭妹:用美食傳遞“鮮活力”的生活冠軍
蘭妹是四川電視臺美食專欄《吃八方》的主持人,這位生活在成都的北方妹子,憑借親切幽默的主持風格和對美食的獨特見解受到了觀眾的喜愛,被稱為四川省內(nèi)家喻戶曉的“美食冠軍”。
蘭妹與美食節(jié)目的結緣純屬偶然。最初,她在廣播電臺做維權節(jié)目,2003年兼職與飛哥搭檔主持《吃在四川》方言廣播節(jié)目,因配合默契、收視率高,2005年到四川電視臺主持美食節(jié)目《嘴大吃八方》,也就是如今《吃八方》的前身。在廣播電臺做主持時,為了用語言生動展現(xiàn)美食,蘭妹每樣東西都真吃,還會回家自己做菜,遇到問題再向廚師請教,多年的積累讓她形成了專業(yè)的美食評論功底。
蘭妹認為,和美食打交道要懂得并保持“鮮活力”。美食的鮮活力體現(xiàn)在“不時不食,順時而食”,這是漫長農(nóng)業(yè)時代的文化積淀;做節(jié)目也要保持“鮮活力”,跟上時代變化的腳步,做大家喜聞樂見的文化產(chǎn)品。她雖然被稱為“資深美食家”,但卻覺得自己離心中“美食家”的標準還有距離,認為美食家需要具備美食品鑒能力、客觀評價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
蘭妹不僅在美食節(jié)目領域深耕,還積極拓展“上下游”,探索美食供應鏈、農(nóng)產(chǎn)品、餐飲終端,以及主持的教育培訓、傳播技術、拍攝技術等。她就像四川的火鍋一樣,既傳統(tǒng)又創(chuàng)新,不斷嘗試各種可能,讓自己始終保持鮮活,過多姿多彩的人生。
邱永漢:以美食會友的商業(yè)傳奇與人生哲學
邱永漢這位橫跨財經(jīng)、文藝與美食的傳奇人物,在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qū)享有極高的知名度。他一生經(jīng)歷豐富,賣過“野味”,獲得過日本最高文學獎“直木賞”,還活躍在投資理財、房地產(chǎn)等領域并取得巨大成功。
然而,邱永漢最津津樂道的還是美食。他嘗遍世界各地佳肴,對中式料理尤有心得,所著《食在廣州》被視為日本三大美食巨著之一。他平均每月在家里宴客3次并持續(xù)了30年,日本社會各界頂尖人物幾乎都在他家吃過飯,邱家因此也被稱為“邱飯店”。
在家宴客時,邱永漢會精心擬定邀請名單并根據(jù)客人的喜好設計菜品。他認為,人們很難拒絕美食的誘惑,美食是連接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橋梁,享受美食、以美食會友是讓人生變得有趣的重要方式。正是靠著這種方式,邱永漢構建起了龐大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積累了大量人脈,為他的事業(yè)提供了很大助力。
于謙的老北京美食情懷、馬未都的鄉(xiāng)愁美食記憶、蘭妹的美食“鮮活力”、邱永漢的美食社交哲學,他們的美食故事各有千秋,卻都展現(xiàn)出美食在人生中的重要意義。美食不光滿足了味蕾,更承載著情感、文化和記憶,讓我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品味著豐富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