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結合研究生教育需求,基于項目式教學模式(PBL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為實際案例,分析PBL教學模式對研究生在促進交往交流交融、培養(yǎng)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責任感、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實踐證明,該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教學實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PBL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11-0077-04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斷深入發(fā)展的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領域,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研究生,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項目式教學模式(PBL教學模式)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通過在真實情境中合作解決問題,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將PBL教學模式引入研究生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還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文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為例,主要探討如何通過基于PBL教學模式的教學改革,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文獻綜述
近年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yǎng)已成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議題。在這一背景下,PBL教學模式逐漸成為一種有效的實踐導向教學方法,被用于鑄牢研究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海路等提出,通過明確課程目標和優(yōu)化課程內容,PBL教學模式可以幫助研究生更好地理解和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核心理念[1]。這種方法為實現(xiàn)民族團結與文化認同的教育目標提供了有效路徑[2],其優(yōu)勢在于強調實際問題的解決和跨學科團隊合作,從而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化理論認知[3]。
PBL教學模式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應用,體現(xiàn)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層次滲透和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的實施。董強等認為,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感和認同感[4]。趙靜怡認為,跨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項目學習,有助于學生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責任感[5]。安平認為,應通過強化教學內容與社會責任感的結合,促使學生認識到其在社會中的角色和使命[6]。劉爽等認為,實踐教學資源的多樣化運用能夠強化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和認同[7]。郝天宇等認為,學術交流對于增強學生的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性[8]。沈蕾的實證研究表明,參與PBL教學模式的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民族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得到了顯著增強[9]。然而,郭世杰等認為,PBL教學模式面臨教學方式單一和教師引導能力不足等問題,這阻礙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深度融入[10]。董強等認為,民族理論與政策的教學應不斷創(chuàng)新,以確保PBL教學模式的有效性[11]。郭永虎等認為,要使PBL教學模式在研究生教育中發(fā)揮更大作用,需要對其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進行進一步優(yōu)化[12]。未來,PBL教學模式應繼續(xù)優(yōu)化設計和評價機制,通過跨學科合作和實踐性教學資源的增加,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民族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而跨學科合作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手段[13]。
綜上所述,基于PBL教學模式的研究生教學改革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展現(xiàn)出顯著的成效。通過多樣化的項目主題、跨學科團隊合作,以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研究生不僅提升了學術能力,還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認同感。未來的教學改革應著眼于項目設計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以培養(yǎng)更多具有民族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二、基于PBL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
PBL教學模式是由美國學者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提出的,其理論基礎包括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合作學習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具體內容為教師將學習任務項目化,指導學生基于真實情境提出問題,并開展研究、設計和實踐操作,最終解決問題并展示成果。本課程利用PBL教學模式,深化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
(一)教學方案
首先,確定項目主題:“鑄牢研究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梢愿鶕?jù)不同學科的特性進行細化,例如“文化認同的內涵”“貿易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影響”“金融支持對民族地區(qū)經濟增長的作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角下的各民族互嵌式發(fā)展”“民族互嵌式社區(q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其次,制定項目目標。一是知識與技能: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內涵和理論。二是過程與方法:通過開展項目,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合作的能力,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三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生需要樹立文化自信,能夠清楚地意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必須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忠誠,自覺地承擔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xiàn)實任務,把人民期盼、民族向往、國家追求三者融為一體。學生在項目研究的過程中應從實踐層面不斷堅持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責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最后,設計項目任務。一是文獻綜述:學生需要查閱并整理國內外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術文獻,梳理研究現(xiàn)狀。二是問題提出:基于文獻綜述,團隊需確定具體問題,例如“如何通過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或“金融政策在支持民族地區(qū)經濟中的作用”。三是研究方案設計:每個團隊需設計解決所提問題的研究方案,包括確定研究方法(如問卷調查、訪談等),明確研究對象和預期成果。四是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團隊通過實地調查、數(shù)據(jù)收集及統(tǒng)計分析,驗證所提出的假設或方案的可行性,確保研究的科學性。五是結果討論與論文撰寫:團隊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并提出政策建議或改進方案。
(二)教學設計
首先,組建項目團隊。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專業(yè)背景和研究興趣,分配學生組成跨學科團隊,每組由3~5名學生組成。團隊成員具有不同的學科背景,以確保團隊合作中的知識互補和技能共享,從而提升項目的學術深度和綜合性。
其次,制訂項目計劃。一是時間安排:每個階段的工作應明確時間節(jié)點,如文獻綜述應在項目開始后的兩周內完成,數(shù)據(jù)收集需在第六周前完成等。二是任務分工:應明確團隊內各成員的任務分配,如誰負責查找資料、誰負責調研設計、誰負責數(shù)據(jù)分析等。三是靈活性:計劃應具備一定的靈活性,以便根據(jù)研究進展和現(xiàn)實挑戰(zhàn)進行調整。例如,如果在數(shù)據(jù)收集過程中出現(xiàn)困難,團隊可重新調整方案以適應實際情況。
最后,實施項目任務。一是文獻綜述:團隊成員通過查閱學術文獻,整理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形成項目的理論框架。二是調研設計與執(zhí)行:學生基于各自學科背景設計調研方案,例如社會學團隊設計問卷調查各民族群體之間的互動模式,金融學團隊通過訪談了解民族地區(qū)經濟政策的影響。三是數(shù)據(jù)分析與討論:在數(shù)據(jù)收集完成后,團隊利用統(tǒng)計工具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并討論研究中的關鍵發(fā)現(xiàn)。在此過程中,教師提供必要的指導,確保學生理解研究數(shù)據(jù)的意義并能夠將其與項目主題相聯(lián)系。
(三)教學評價
首先,多元化評價主體。一是課程教師:對學生的整體表現(xiàn)進行評價,側重于知識掌握、團隊合作及任務執(zhí)行情況。二是學生和小組: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并對小組成員的表現(xiàn)進行評估,考察個人貢獻和團隊合作成果。三是企業(yè)專家和科研人員:從應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角度對項目成果進行評估,提供實踐性反饋。
其次,全面化評價內容。一是過程評價:由教師定期檢查項目進展,評估團隊合作、任務推進、問題解決等方面的表現(xiàn)。二是成果評價:最終成果包括項目報告和展示答辯,報告內容需涵蓋文獻綜述、數(shù)據(jù)分析、對策建議等,答辯時學生需展示成果并接受提問。
最后,多樣化評價方式。一是自我評價與小組互評:學生反思個人的參與情況和小組合作質量。二是教師評價:教師依據(jù)項目各階段的完成情況和報告質量進行評分。三是專家評價:專家基于展示與答辯,評價項目的創(chuàng)新性、可行性和社會影響力。
三、PBL教學模式對研究生教育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
基于PBL教學模式的研究生教學改革,是一種系統(tǒng)化、實踐導向的教學方法,對于研究生在提升綜合素質、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PBL教學模式中,研究生通過自主探究和跨學科團隊合作,解決真實社會中的復雜問題,從而系統(tǒng)地構建知識體系,其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一)促進交往交流交融
PBL教學模式通過團隊合作和跨學科任務的設置,為研究生提供了頻繁互動和深入交流的機會。研究生團隊由各民族和地區(qū)的學生組成,他們需要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密切合作,共同解決研究問題。這種合作過程需要學生進行頻繁的交流和信息共享,為團隊提供文化背景支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利用共同的項目主題,不僅分享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和經驗,還形成了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氛圍,打破了文化隔閡,增強了相互之間的信任感。團隊內跨民族的合作有效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融,使學生能夠體驗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特質,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通過實地調研和訪談,學生與當?shù)厣鐓^(qū)建立起聯(lián)系,進一步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理解。
(二)培養(yǎng)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責任感
在PBL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參與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具體項目,如“民族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等。這些項目不僅涉及理論學習,還包括與民族文化相關的實際行動。例如,學生可能會組織文化展覽、民族文化交流活動,或者參與調研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些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
這種深入的學習與實踐,不僅能使學生認識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繁榮的必要性,也能幫助他們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待民族問題,增強其民族認同感。與此同時,學生在面臨實際社會問題和挑戰(zhàn)時,通過制定解決方案和行動計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自己在未來的職業(yè)生涯中繼續(xù)為民族團結和社會發(fā)展貢獻力量。
(三)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
PBL教學模式強調團隊合作,尤其是跨學科團隊合作。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生需要相互溝通,共同完成研究課題。例如,國際商務和金融學的學生需要與民族學、人類學背景的同學合作,討論文化認同與經濟政策之間的關系。這種跨學科、跨文化的溝通不僅能使學生深入了解其他學科,還能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溝通技能。
在具體實踐中,學生需要通過訪談和調研,與來自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的人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觀點和生活方式。這種面對面的交流可以幫助學生破除偏見和刻板印象,從而促使他們對各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例如,社會學團隊在調研“多民族互嵌社區(qū)再造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時,可能需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深入對話,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這種經歷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溝通技巧,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同理心和跨文化適應能力。
四、結語
PBL教學模式的核心在于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和運用學科知識,還要在團隊協(xié)作中學會溝通和協(xié)調,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培養(yǎng)跨文化溝通技能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同時,項目的主題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開,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從而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責任感。這種培養(yǎng)模式對于促進研究生養(yǎng)成社會責任意識及全面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在未來,基于PBL教學模式的研究生教學改革應持續(xù)優(yōu)化項目設計、實施和評價機制,以確保教學效果的穩(wěn)步增強。具體來說,項目設計應注重真實問題的選擇和跨學科團隊的構建,使學生能夠真正從項目中獲得實踐經驗并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項目實施過程中應加強教師的引導和外部資源的利用,如邀請企業(yè)專家和科研人員為學生提供實踐指導;項目評價則應在多元主體的參與下完善評價指標和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創(chuàng)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總之,基于PBL教學模式的研究生教學改革是一項具有實際意義的教育創(chuàng)新,它不僅能提升研究生的學術能力和實踐素養(yǎng),而且能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發(fā)揮積極作用。高校應通過不斷改進和完善這一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高層次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海路,宋歌,沈淑芬,等.專業(yè)學位研究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課程建設路徑[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4,12(4):12-19.
[2] 蘇永杰,薛子帥,李莉.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科體系建設現(xiàn)狀及發(fā)展策略[J].民族學刊,2024,15(2):21-27.
[3] 王美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領民族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實踐教育研究:基于西南民族大學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實踐探索[J].民族學刊,2022,13(10):121-127.
[4] 董強,雷惠玲.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研究生教育實踐模式探索[J].中國民族教育,2022(3):42-44.
[5] 趙靜怡.象牙塔里的家國之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生論壇會議綜述[J].青海民族研究,2021,32(4):2,229.
[6] 安平.新時代研究生鑄牢共同體意識探析[J].現(xiàn)代交際,2021(16):124-126.
[7] 劉爽,陳鵬,薛明亮.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元素融入研究生實踐教學資源研究[J].大學教育,2022(4):208-211.
[8] 郝天宇,李如彪,韓國祥.第十一屆全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教學研討會暨第十五屆全國民族理論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綜述[J].民族研究,2021(5):134-135.
[9] 沈蕾.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3(7):108-114.
[10] 郭世杰,唐術鋒,崔鳳麗,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研究生培養(yǎng)全過程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23,9(14):25-28.
[11] 董強,聶開吉,王寧寧.新時代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第十三屆全國民族理論研究生學術研討會暨第九屆全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教學研討會綜述[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5):187-190.
[12] 郭永虎,張函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研究生思政課教學新探[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4(3):128-136,155-156.
[13] 第十一屆全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教學研討會暨第十五屆全國民族理論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綜述[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1(4):160-161.
[責任編輯: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