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生命哲學視角下小學高階課堂的創(chuàng)新路徑的研究”(編號:JN2021/132)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0-0169-03
皮亞杰認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顒邮锹撓抵骺陀^的橋梁,是認識發(fā)展的直接源泉。\"兒童生性活潑求知欲強,在課堂上語文教師要尊重兒童的天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把兒童喜歡的活動和發(fā)展緊密聯系起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設計、建構、組織符合兒童發(fā)展需要的各類活動,讓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
一、多媒體技術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動化\"教學的概念
多媒體技術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動化\"教學,就是將語文知識通過學生自己在多媒體技術營造的活動氛圍中來進行內化,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自悟學習、自得學習,讓語文學習活動化、趣味化、生動化,讓學生享受學習語文的過程。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內化”,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與多媒體技術整合,在實踐活動中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性,拓展學生的視野,把以課本為中心的靜態(tài)教學模式改變?yōu)橐曰顒訛橹行牡膭討B(tài)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內在的特點和需要設計和規(guī)劃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通過音樂、畫面、聲響、動態(tài)的效果,讓學生更為形象、主動地獲取新知,從而形成全身參與的語文教學新局面,進一步促使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的發(fā)揮,資質得到充分的提高,塑造完美的學習品質,總體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并在一系列活動中,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
二、導入美- 激情趣
課文的導入是課堂教學精彩的開始,教師要注重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使學生與課文產生共鳴,振動心靈的琴弦。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十二冊《三打白骨精》一文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片《猴哥》主題曲:“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大山壓不住你,蹦出個孫行者。猴哥猴哥,你真太難得,緊箍咒再念,沒改變老孫的本色\"旁邊插入孫悟空的形象圖。畫外音:“《西游記》的故事家喻戶曉,同學們也耳熟能詳,孫悟空神通廣大、降妖伏魔的本領和忠心耿耿的精神讓我們敬佩。讓我們懷著對孫悟空的崇敬,走進文本,去認識他。\"在教學《長江之歌》時,多媒體播放歌曲《長江之歌》,畫面顯示:“長江之水自雪山發(fā)源,涵涌澎湃而下,一瀉千里,奔流入海。\"畫外音:“長江,我們的母親河,她不僅創(chuàng)造了壯麗的景色,也孕育了中華燦爛的文明。長江景色瑰麗多彩,讓多少人魂牽夢繞。那么,我們的母親河一一長江到底美在哪里呢?這節(jié)課,讓老師和同學們一同走近作家胡宏偉,走近長江,贊美長江吧!\"讓學生們在長江美的畫面、音樂的伴奏下,在老師詩情畫意的朗讀氛圍中走近長江,了解長江之美。
三、過程簡一巧突破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課堂上使用信息技術教學,能使學習內容直觀、具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無需教師多言學生就能明白文中含義,充分顯示了信息技術教學的優(yōu)勢,實現教師輕松教,學生輕松學。教學《詹天佑》一文中最能體現詹天佑設計鐵路巧妙才能的“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這兩部分內容時,學生對“各隧道的特點有什么不同?開鑿方法具體是怎樣的?為什么要設計這條線路?火車是怎樣在線路上行駛的?”這些問題的認識比較抽象,雖然課文中都有文字表達,教師也對文字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并畫了示意圖,但學生始終理解得都不是那么透徹,很難突破這一難點。根據這一情況,我想,唯有多媒體的演示,才能更好地將此難點化解。于是,在教學時,我就分別把“各隧道的特點、開鑿的具體方法、青龍橋陡峭的坡勢及地形特點、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行駛過程等”用電腦制作出形象的動畫給學生觀看,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不用老師任何講解,通過演示將學生引向主動參與、主動觀察、主動討論、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中,對其中的道理就全都了然。于是,我再輔以畫“簡筆畫\"的深化練習,學生不僅對“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的內容得以透徹的理解,而且發(fā)展了學生空間思維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從內心油然產生對詹天佑的敬佩之情,也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拓展美 加容量
在教學《月光啟蒙》這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為什么以月光啟蒙為題,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孫友田的散文《黑土地》的有關片段,通過形象、具體的多媒體展示,一個偉大的母親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形成,了解了母親在“我\"小時候用她的言行為“我\"播下愛的種子、詩和遠方?!逗谕恋亍愤@篇散文就是作者愛的花朵,學生通過閱讀明白了文章所要表達的深情厚誼。課后再讓學生去閱讀《月光啟蒙》原文及孫友田的其他詩作,實現了課內到課外的鏈接,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語文教學是要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美、文字的美,凈化人的心靈,蘊含著美的意境。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初涉文學欣賞的殿堂,培養(yǎng)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認知水平,為其打下閱讀欣賞的底子。教學李清照的詞《如夢令》,把學生帶人了詞所描繪的美的情境之中,感受詩情之美、詩語之美后,我給學生一個關于李清照的中文網,讓學生利用多媒體去了解一代才女李清照的生平簡介,鑒賞她的其他詩詞,以及有關她的影視作品,他人對她的評論等等。通過對《如夢令》的閱讀鑒賞,陶冶了性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提高了文學素養(yǎng)。
五、播放多媒體,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提高表達能力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因此,讓學生演一演、畫一畫的方法,既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和善于表現自己的特點,還符合小學生愛動好玩的特征。在低年級如此,中年級也適用,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小露珠》。在這篇課文中作者用優(yōu)美的文字、細膩的感情描寫了“雨露滋潤禾苗壯\"的生動形象,一幅壯美的畫卷,真可謂行行是景,字字是情。通過學生的誦讀,觸景生情逐漸進人文中情境。因此,我根據教材內容制作多媒體課件,展示文中所描寫的內容,讓學生身臨其境,以讀生情,以情促說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結合多媒體教學把學生帶入了初升的太陽照耀下的早晨,花草樹木享受著陽光的哺育,大自然的一切顯得生機勃勃,這是一個多么美的早晨啊。在歡快的音樂中學生仿佛踏進了這個早晨,給學生無邊的遐想,學生一下子體會到了這種美麗的景象。為了給學生展示的機會,請學生上臺朗讀,在多媒體的配合下,讓人聽得如癡如醉,讓學生感受到了文章的色彩美、意境美。隨后,趁熱打鐵請學生說說:假如你是畫面中的向日葵、喇叭花、白楊樹,或是其他的鮮花嫩草,你能來贊美一下此時此刻的美麗姿態(tài)嗎?為了降低學生說話的難度,教師示范:“現在老師就是一棵小草,先聽老師贊美一下自己好嗎?我是一棵小草,我的身上沾滿了一顆顆圓潤的小露珠,太陽出來了,小露珠反射著陽光,就像一顆顆閃閃的小星星,它們讓我更加美麗、更有生機了。\"在教師的啟發(fā)、點撥下,學生用優(yōu)美的語言滔滔不絕地描繪著自己所想象的畫面。學生通過想象,運用積累的語言進行再創(chuàng)造,在這種身臨其境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的認知更加具體,思維更加活躍。
六、動態(tài)呈現,煥發(fā)學生習作激情
在教學全命題作文時,通過聲音圖像、圖片語言的精心結合,制成強烈動感的三維動畫CAI課件,為學生提供豐富、直觀、形象的感性材料。大多數低年級的小學生都喜歡看動畫片,學生被精彩的畫面所吸引,使習作成為一種樂趣
作文是心靈的反映,寫作文時若沒有激情,是寫不出好文章來的。例如,我在指導六年級的學生寫《話別—寫給母校》的情景作文時,先準備了如下視聽材料: ① 沐浴在朝霞中的母校。 ② 同學們在學校的生活場景。 ③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背景音樂。打開第一張幻燈片,我隨機引導:“看,這就是我們的母校,一所有著百年歷史的名校一一,一代代辛勤的園丁在這里播撒知識和智慧的種子。莘莘學子在這里沐浴知識的陽光雨露,茁壯成長,悠久的歷史、滄桑的歲月使母校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又使母校青春煥發(fā),散發(fā)出勃勃生機,校園里那一排排挺拔的水杉似乎在告訴人們,她永遠年輕!\"教室里靜悄悄的,仿佛能聽到同學們的呼吸,我抓住機會繼續(xù)引導:“可是,不久后,你們將離開這所哺育你們六年的母校了,你們的心中一定有許多的留戀?!蔽译S即打開第二張幻燈片:“看,這是你們熟悉的林蔭小道,你看到自己的足跡了嗎?你也許在這兒留下了許多難忘的故事吧!”隨后,我不斷地切換畫面:“這是我們的操場,寬寬的跑道上是否有你的身影?還記得那一次次運動會嗎?\"“這是我們的教室,多么潔凈,多么明亮,老師的諄諄教誨是否還在你耳邊回響?你還記得剛上學時,握不住筆,老師手把手地教你寫字的一幕嗎?”“這是教室的走廊,你還記得下課后和同學一起‘拖火車’‘打珠珠’,你追我趕鬧翻天的情景嗎?”…看著一幅幅畫面,聽著老師親切的話語,同學們記憶的閘門一下子打開,有的眼里還擒著淚水。最后,我大聲說:“同學們,離開母校時候,你一定有許多許多的話對母校的老師和同學說,好,下面就讓你感情的潮水放縱地奔流吧!\"最后,一曲《感恩的心》將學生的感情匯成一股涵涌之潮,學生心潮澎湃,文思泉涌,一篇篇情文并茂的文章愉快地誕生了。整個作文訓練的過程充滿了歡樂的氣氛,洋溢著充沛的激情。
七、結語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動化”教學要關照三個方面:關注全體學生發(fā)展的教學;促進語文學習的教學,讓語文學習活動化、趣味化、生本化;呼喚效益意識的教學。在“動化\"教學的組織形式下,教師可以提出一種或多種活動方法供學生選擇,也可以由學生自己確定活動的方式。學生開展活動應盡可能地與他人進行合作,提倡取長補短、共同協(xié)作。學生的學習成果應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目的,即實現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個維度\"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林賢.多媒體技術在小學科學課程中的應用[J].中華少年,2016(25):173-174.
[2]王瑛琪.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青年,2016(17):1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