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0-0109-03
人文精神指的是人類智慧和情感的表現,其著重強調人的尊嚴、文明、思想、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歷史屬于高中教育的重點學科之一,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可以使歷史教育的功能得以凸顯。教師要積極探索高中歷史與人文精神培養(yǎng)間的聯系,在歷史課程教學的基礎上對學生提供人文精神方面的正確指引,使高中生在歷史課程中得到多重學習收獲,以此促進其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一、高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意義
首先,有助于豐富歷史課程內容并促進傳統(tǒng)教育模式改革。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融合,可以豐富課程內容,以歷史課程為載體可以提升人文精神的傳播效率,在人文精神的影響下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理解所學歷史知識。由此可見,歷史教學與人文精神培養(yǎng)間可以形成良性互動,從而使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得到革新,進一步顯現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
其次,有助于促進高中生的全面發(fā)展。一名合格的新時代高中生不僅要具備展示的理論知識,還應當具備人文精神,該項教學工作的科學推進可以使學生同時受到多個層面的教育指引,這對于高中生的成長發(fā)展會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二、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面臨的阻礙
首先,歷史教師缺乏主觀認知。教師的主觀認知會直接關系到教學工作的推進方向。然而,當前一些高中歷史教師并未對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足夠地重視,該項教學工作的開展表現出明顯的隨意性和無序性從而影響到教學效果的顯現。一些高中歷史教師并未充分認識到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意義,面對高考的重壓,教師會將主要精力運用于課程理論知識的講解中。因此,并不會花費額外時間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這并不利于整個教學工作的高質量推進。
其次,教學方法單一。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中,一些教師習慣性長期運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法,致使課堂氛圍相對枯燥且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由于教學方法單一,學生還會將人文精神方面的學習當作額外負擔,進而表現出對教師的不配合,這不利于整體教學效果的顯現。[2]
三、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途徑
結合上述阻礙因素,高中歷史教師要進一步加大對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而且要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指導方法,在具體實施中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主動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
為了表示對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高中歷史教師在課程教學的同時要對其中包含的人文元素進行主動挖掘,使人文精神培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融人課程教學中。比如,在“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系統(tǒng)介紹隋唐時期的文化遺產,如大運河、趙州橋、大興城等,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上述文化遺產所產生的歷史影響力以及傳承的意義,引導學生學會尊重人類文化遺產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高中歷史教師在講解課程內容的同時,可以結合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引導學生對我國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進行剖析,在該項教學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感知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絢爛,促使學生更加尊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并激發(fā)其傳承文化的熱情,這對于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會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3]
(二)借助史料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
高中歷史教師在講解教材內容的過程中要將與課程相關的史料引入課堂,將更加真實、全面的歷史事件呈現于學生面前,教師要通過該項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尊重客觀史實并提升學生的思想認知,以此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比如,在“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教學中,教師在講解課內知識的基礎上可以引入相關史料,如唐朝的鑒真東渡、與薛延陀結盟、吐蕃和親,又如宋朝的與朝鮮、日本、越南、西域之間的交往,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建立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的相關場景,進而幫助學生對我國古代建立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的途徑有一個更為細致而全面的了解,在史料的佐證下使學生對我國古代建立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的特點及意義有一個更為深刻的理解。在該項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師還要培養(yǎng)學生以史為鑒的思想,促使學生可以借助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以此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并增加學生在歷史課程中的學習深度。[4]
(三)注重學生價值觀培養(yǎng)
正確價值觀是高中生人文精神的體現,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講解課程內容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學生價值觀的培養(yǎng)。以高中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為例,隨著歷史教學的持續(xù)深人,當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不同歷史時期的愛國英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如古代的愛國將領、近代的革命先烈、現代的航天英雄等,在相互對比中使學生認識到,雖然不同歷史時期愛國英雄的行為模式會有所不同,但是有著相同的本質,都是為了國家的發(fā)展而奉獻自我,一些英雄甚至奉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為了進一步豐富課堂內容,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對愛國英雄的故事進行現場演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簡易材料為學生搭建故事場景,使用舊報紙為學生制作簡易服裝,借助手機音樂渲染場景,然后安排多名學生扮演不同的英雄人物并呈現其愛國故事。歷史教師要對學生的演繹行為進行實時指點,從而使學生能夠生動呈現人物故事,力爭打動周圍同學。通過上述活動的安排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還能夠營造相對輕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積極主動地投入歷史課程的學習之中。
(四)開展專題教學
高中歷史在講解教材內容的同時可以為學生開展專題教學,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比如,在“兩宋的政治和軍事”一課中,教師可以為學生開展“宋朝人文\"的專題教學,教師在向學生系統(tǒng)講解兩宋政治與經濟的基礎上可以向學生分享宋代的詞文化,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蘇軾、柳永及其作品,使學生感受詞文化在宋代的繁榮發(fā)展進而培養(yǎng)其文化自豪感。歷史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宋朝的藝術文化,具體包括宋代的繪畫、瓷器等。教師可以借助幻燈片向學生展示宋代畫家季唐、范寬的作品,在鑒賞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宋朝繪畫的意境美和意趣美,還可以將我國古代繪畫與西方的水墨畫進行對比,并展示國畫的特色,以此增加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感知度。高中歷史教師通過上述專題教學活動的安排使學生對宋朝人文產生更為全面的了解,這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會產生積極影響。
(五)在理論聯系實際中開展教學指導
高中歷史教師在講解教材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要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正確指引,利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元素可以對其產生吸引力并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此過程中增加學生對文化的了解并提升學生的思想認知,這對于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會產生積極影響。該項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選擇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然后結合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點對學生進行文化層面的指引。比如,在“當代世界發(fā)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教學中,教師要以本單元內容為依托,從“全球化”“合作共贏\"層面出發(fā)對當代高中生日常生活中所追捧的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等進行剖析。教師要讓學生明確認識到西方節(jié)日在我國的盛行是文化全球化發(fā)展的結果,作為一名當代高中生要能夠樹立正確世界觀,并對外來文化表示尊重而非過度追捧。教師還要求學生以“合作共贏\"理念為指引傳播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使得中西方文化能夠有效融合進而促進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歷史教師通過上述指導幫助高中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文化觀,使其正確看待世界文化的發(fā)展,以此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四、開展必要的教學評估和總結
對于部分高中歷史教師而言,在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方面并不具備較強的專業(yè)性,因此,在整個教學工作的推進中難免會出現漏洞。對此,高中歷史教師要本著邊實踐邊探索的理念,在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中定期開展教學評估和總結。對學生的日常學習表現進行密切觀察且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測驗,將以上獲取的信息作為教學評估的重要參考依據。如果學生表現良好,教師要總結優(yōu)秀教學經驗;如果學生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歷史教師就要反思自身運用的教學方法,在反思中查找問題,在發(fā)現問題后針對性做出教學改進。為了確保教學改進的有效性,高中歷史教師有必要與學生進行深入溝通,從中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教學改進,使教學方法能夠充分迎合廣大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而激勵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這對于整個教學工作的高質量推進會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另外,高中歷史教師還要借助當前比較流行的互聯網與不同地區(qū)、學校的歷史教師建立溝通,圍繞“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這一課題進行探討進而從中獲得教學層面的啟發(fā),使其教學方法得到進一步改進和優(yōu)化,以更加專業(yè)的姿態(tài)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使得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教學可以高效推進。
五、結語
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有重要意義,教師要針對該項教育工作的開展形成正確認知,主動剖析當前該項教學工作開展中面臨的阻礙并采取一系列應對之策。在教學實踐中,歷史教師要能夠從不同的層面對高中生提供正確指引,使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效果予以顯現。隨著整個教學工作的深人推進,高中歷史教師還要定期開展教學評估與總結,針對發(fā)現的教學問題及時改進,從而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閆秀潔.淺析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J].基礎教育論壇,2018(13):45-46.
[2]路煥鋒.加強高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J].成才之路,2021(24):132-133.
[3]劉軍.淺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7):169-170.
[4]尹延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途徑探討[J].新智慧,2021(11):115-116.
作者簡介:
馮惠龍(1967年8月一),男,漢族,省漳州市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歷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