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施標志著語文教育改革進入新的階段。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焦點。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授教材中的知識點,更要整合課外豐富的資源,拓展學生的思維。閱讀作為語文學習的核心內容,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課內外閱讀的有效融合已成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促進其全面發(fā)展的關鍵策略。
一、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的意女
(一)符合新課標要求
2022版新課標強調,語文教育應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推動從“知識中心”向“學生中心”的轉變。在這一過程中,課內外閱讀的有效融合成為關鍵路徑:教師通過課外閱讀拓展,既能更好地落實課程改革要求,又能增強課堂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學生借助課內外閱讀的結合,不僅拓寬知識視野,更能深化思維訓練,激發(fā)創(chuàng)新潛能。
(二)落實核心素養(yǎng)
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為學生構建了多維學習空間,既能深化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通過課外閱讀,學生可以從更廣闊的視野中審視課內學習內容,進而實現(xiàn)更為全面的知識積累與能力提升。這種課內與課外聯(lián)動的學習模式,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成為具有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
(三)促進教學提質
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局限性在于教師過度依賴課本,教學內容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興趣和思維發(fā)展。通過實施課內外閱讀融合的教學策略,不僅可以拓展學生學習的廣度,還能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真正實現(xiàn)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這種教學策略有助于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內 外閱讀融合策略的探析
(一)課外閱讀引領課內學習,拓展知識視野
在課前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與課堂主題相關的課外閱讀資源,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深化對課內知識的理解。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自主查閱與課文相關的資料,還能在選擇和分析課外閱讀材料的過程中,提升資料檢索能力和綜合思維的能力。教師所提供的課外閱讀材料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思想深度,確保其與課堂內容形成有效銜接。通過課外閱讀對課內教學內容進行補充說明,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內文本的理解,還能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從而實現(xiàn)課內外閱讀的有效融合。
以《大象的耳朵》一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課前布置自主閱讀任務,讓學生自行搜集與“求同存異,理性看待差異”這一主題相關的課外材料,如相關的童話故事或哲理性文章,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分析差異。為進一步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教師還可以提供如《不一樣也沒關系》和《看得見看不見》這類課外讀物,幫助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理解差異的理念。學生通過課前自主閱讀這些材料,為課堂討論和課文理解做好認知準備。在課堂上,教師將課外閱讀內容與課文內容進行有效結合。通過提問和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課外閱讀中的所得,并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課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通過寫作鞏固所學內容,要求他們用自己的話總結“如何理性看待差異”,并結合《大象的耳朵》及課外閱讀材料進行論述。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不僅能鞏固課堂所學,還能在實際應用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
(二)對比分析課內外閱讀材料,激發(fā)深度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先明確課內外閱讀的主次關系,以課內閱讀為主、課外閱讀為輔,幫助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拓寬視野。接著,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選擇與課文主題相符的課外閱讀片段,通過對比分析,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課外閱讀和課文在思想主題、人物形象或情節(jié)結構等方面的異同,從而引發(fā)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次探究。最后,教師可選擇一個有意義的討論點,并準備相關閱讀材料,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找到其中的共同點。通過這種“內外對比”的方式,學生不僅能提高自己對多文本的比較能力,還能在多角度的分析中深化對課內閱讀內容的理解,全面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
以《荷花》為例,在課前,教師可引導學生通讀《荷花》一文,圈畫出描寫荷花外在特征的句子,并通過集體賞析,幫助學生從細節(jié)中感知荷花的美。同時,教師可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哪些描寫最能打動他們,并要求學生選擇最喜愛的句子并說明理由。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通過課內精讀,幫助學生把握描寫荷花的語言特色和情感表達。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入兩篇課外閱讀材料—《清塘荷韻》(季羨林)和《荷花七則》(席慕蓉),讓學生通讀課外文本,標清自然段并提煉各文中心句。學生需對比分析這三篇文章在描寫荷花時的側重點和表現(xiàn)手法。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比較:“在這三篇文章中,你最喜歡哪篇文章描寫的荷花?為什么?”學生需要結合文本內容,簡要說明自己的理由,并嘗試分析不同的描寫角度對其審美認知的影響。通過這樣的內外對比,學生不僅能更全面把握荷花的外在特征,還能在多元表達中,培養(yǎng)比較思維和審美能力。
(三)課外閱讀鞏固課內知識,提高閱讀能力
教師可精選與課內內容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讓學生運用課堂上掌握的技巧或知識點,獨立解答課外閱讀理解題,以此訓練他們的邏輯思維和文本分析能力。另外,課外閱讀材料中蘊含著豐富的寫作素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練筆機會。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提煉和整合信息,從而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通過這種內外結合的方式,學生既能借助課外閱讀深化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又能在不斷練習中提升閱讀素養(yǎng),還能學習不同的寫作方式,最終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構建目標。
以《白樺》為例,這是一首現(xiàn)代詩,教師可先在課堂上幫助學生理解這首詩的真正含義,包括作者對白樺樹的贊美之情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引入課外閱讀詩歌《小白楊》,組織學生開展自主討論。同時,教師可以把課內外的詩歌聯(lián)系起來設計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在進一步探討中尋找答案。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盡可能體現(xiàn)學生已學過的閱讀方法,以達到鞏固其閱讀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白樺》和《小白楊》在表現(xiàn)自然景物上的區(qū)別,討論兩篇作品如何通過樹木的形象傳遞出堅韌、純潔等精神品質。這一過程不僅讓學生對課外材料進行深入分析,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學鑒賞能力。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現(xiàn)代詩寫作練習,深入鞏固課堂上學習的這兩首詩歌的寫作技巧。通過這個任務,學生能夠在課外閱讀的啟發(fā)下,結合課內所學的知識,自主構思并表達他們對自然景象的情感。這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還能讓他們在實踐中提升寫作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結束語
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有效融合,是落實新課標理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實踐路徑。這種融合并非機械化地引入課外閱讀材料,而是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將課外資源與課堂教學內容相結合,形成互補和延伸的教學模式。它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隨著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不斷發(fā)展,課內外閱讀的融合教學將會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和完善,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和成長空間。教師應持續(xù)關注和探索課內外閱讀融合的創(chuàng)新路徑,不斷優(yōu)化教學策略,推動小學語文教育向更高質量、更高效能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