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刊已41年,本文以歷屆獲獎作品及社評好新聞為例,探討新時代新聞工作者如何勤入一線練“腳力”、勤觀善察練“眼力”、勤學多思練“腦力”、勤而不輟練“筆力”,以工匠精神打造推出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精品力作。
一、勤入一線練腳力,“三工”故事更鮮活
“腳底板下出新聞”,這充分說明增強腳力的重要性。腳力作為“四力”中的基礎能力,是新聞報道的力量之源,也是記者工作的根基所在。
(一)人物報道見腳力
比例。在2009年度貴州新聞獎評選中,勞動時報通訊《情動兩地真英雄一一記在浙江救人而獻身的貴州農(nóng)民工鄭澤軍》獲評三等獎。這篇報道講述了貴州銅仁籍農(nóng)民工鄭澤軍在浙江慈溪勇救輕生女子犧牲后,浙江、貴州兩地雙請功的感人事跡。這篇報道的成功之一,在于記者做了扎實采訪。在獲得“貴州籍農(nóng)民工鄭澤軍異鄉(xiāng)救人犧牲,當?shù)卣o送英雄魂歸故里”的線索后,記者第一時間從貴陽一路跟車來到英雄家鄉(xiāng)一一銅仁市大坪鄉(xiāng)柴山村觀音塘村民組??紤]到兩位老人剛剛遭遇喪子之痛,當天記者將采訪對象聚焦到了其他人身上,相繼采訪了鄭澤軍的幼時伙伴、親戚朋友等數(shù)十人,并從數(shù)十件事例中精選了“看到別人收割時,主動幫人打稻谷”“嫌母親給殘疾老人抓米‘給得少’,非要母親再補點”等三件十分感人的故事成稿,整篇稿件字字句句中都作為工人、工廠、工會“三工”媒體,人物通訊報道在的報道中占有相當大的能讀出鄭澤軍的熱心腸,從中讀懂英雄“救人為先、縱身一躍”并非意外的深意??梢哉f,正是因為有了過硬的腳力作為支撐,記者才能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好報道。
(二)新聞細節(jié)見腳力
一篇新聞稿件,如果讀起來內容空洞、枯燥乏味,無疑與記者的采訪作風不夠扎實有關。恰恰相反,一篇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離不開“冒熱氣”的現(xiàn)場和“有生氣”的細節(jié)。在參加貴州省委宣傳部組織的2019年“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天型采訪活動中推出的通訊報道《石板村:石頭上長大樹石板上長精神》,就是一篇見人見物、見形見聲的現(xiàn)場報道。從“石頭上長出數(shù)百年、上千年的大榕樹,這是記者5月16日走進三都自治縣九阡鎮(zhèn)石板村石板寨看到的一景”到“從茶園返回村民組的羊腸小道上,記者碰巧遇到56歲的潘秀德,他肩扛砍柴刀,正準備去茶山上修整蓄水池”這些鮮活的現(xiàn)場和細節(jié),正是記者深人采訪的結果。實踐證明,只有深人現(xiàn)場才能發(fā)現(xiàn)和鋪捉到更多的細節(jié)和真實情況,才能寫出生動鮮活的好報道。
(三)策劃報道見腳力
如何選擇處理同題新聞,檢驗著一家媒體的新聞競爭力,更考驗著新聞工作者的腳力。2024年4月底,在畢節(jié)市總工會、市教育局主辦的“勞模工匠進校園”宣講會上獲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省勞模熊亮“一家兩代仨勞?!钡木使适潞?,以“三工”報道見長的迅速派出了3名骨干記者進行了策劃報道。記者將著力點聚焦到“勞模精神在家庭中的傳承”這一落點,進行了為期兩天的深度采訪,僅采訪對象就涉及企業(yè)員工、鄰居、家人等近百人,采訪素材整理字數(shù)近10萬字,4月30日,在刊出了5000字的通訊報道《“長大后,我就成了你”一熊廷順一家“兩代仨勞?!钡膫鞒信c奉獻》,并經(jīng)勞動時報社推薦參評2024年度中國新聞獎。
二、勤觀善察練眼力,“三工”故事更生動
眼力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素質,好新聞離不開好“眼力”。練就一雙不被“浮云”遮蔽的“火眼金睛”,需要新聞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學習、訓練、實踐。
(一)重大主題采訪練眼力
重大主題宣傳報道,一直是主流媒體的“定海神針”“拳頭產(chǎn)品”和“壓艙石”,縱觀各類好新聞作品猶如“百花爭春各自香”,體現(xiàn)的正是新聞工作者與眾不同、出類拔萃的眼力。脫貧攻堅是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在推進此項工作中沒有經(jīng)驗可借鑒,貴州省總工會在掛幫普定縣猴場鄉(xiāng)過程中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在此背景下,記者立足工會扶貧作用如何、是否具有指導性等系列問題,在工會扶貧兩年后,于2015年對猴場鄉(xiāng)進行了蹲點采訪,并于當年12月21日至28日推出系列報道“省總工會‘遞進式重實效’精準扶貧猴場啟示\":《規(guī)劃引領“治窮病”》《基礎先行“改窮業(yè)”》《產(chǎn)業(yè)帶動“拔窮根”》《鄉(xiāng)風文明“展新貌”》?!顿F州日報》《當代貴州》隨后進行了跟進報道,省總工會經(jīng)驗成為精準扶貧的“省直樣本”,并得到主管部門領導的充分肯定。這次系列報道可謂“看得清”“看得準”“抓得好”,也深刻說明了記者眼力的重要性。
(二)深入基層采訪練眼力
新聞在現(xiàn)場,而現(xiàn)場也考驗著新聞工作者的眼力。新聞工作者的眼力不同,關注的內容不同,捕捉到的內容自然也會不同[1]。2012年,推出的通訊報道《永遠銘記總書記囑托熊廷順、熊鵬父子兩代旁模致富接力》一稿,之所以能夠斬獲2012年度貴州新聞獎通訊二等獎,憑借的正是記者在工作中練就的一雙“火眼金晴”。當年5月8日,記者跟隨全總調研組到熊廷順創(chuàng)辦的水泥廠開展“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服務職工在基層”活動,原本一次常規(guī)的采訪工作,正是在座談中記者與職工的交流發(fā)現(xiàn)的“活魚”。“他家了不得,總書記3次到他家”在交流中獲得這一線索后,記者立馬意識到熊家“不簡單”。在與現(xiàn)場參加座談的職工進一步的交流中,又獲得了另一個重要線索一父子兩人都曾獲評全國勞模,在意識到此事件的新聞價值后,記者第一時間約訪了勞模父子熊廷順、熊鵬,以及村里的父老鄉(xiāng)親等,詳細了解父子倆的事跡,聚焦“接力”踐行“囑托”這條主線,于當年5月10日在一版頭條推出《永遠銘記總書記囑托一一熊廷順、熊鵬父子兩代勞模致富接力》的通訊報道。回憶整個采訪經(jīng)歷,記者的眼力在這件獲獎作品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海量信息篩選練眼力
在信息天爆炸時代,從海量信息中挖掘出不同凡響的內容,無疑是對新聞工作者眼力更大的考驗。在2017年度貴州新聞獎評選中,2017年7月17日刊發(fā)的消息報道《貴州工會首設500萬元“工匠基金”》獲三等獎。這篇獲獎作品,正是記者從海量信息中發(fā)掘出的一篇獨家新聞。因為工作的需要,記者需要經(jīng)常學習工會的相關文件資料,及時了解工會工作的新動向、新舉措。正是這一看似無心之舉,讓記者從中發(fā)現(xiàn)了設立“工匠基金”的關鍵信息,并進行了持續(xù)關注跟蹤,此報道推出后,引起中央駐黔和省內主流媒體的關注,人民網(wǎng)、中國新聞網(wǎng)、多彩貴州網(wǎng)等相繼進行了跟進報道。“工匠基金”的設立隨后引發(fā)“蝴蝶效應”,各企業(yè)也跟進設立工匠基金,拓展職工技能成才之路。對于這次獲獎,記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從海量信息中做出獨家有影響的報道,眼力是很關鍵的。
三、勤學多思練腦力,“三工”故事味更濃
如果說增強腳力是根基、增強眼力是前提那增強腦力就是核心,因為腳力的深入、眼力的發(fā)現(xiàn),最終需要通過腦力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這一過程中,要多動腦、勤思考,才能破解重點難點,推出精品力作,傳播正確的新聞觀、價值觀、世界觀[2]。
(一)欄目策劃中練腦力
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新聞欄目大同小異的背景下,要推出一個優(yōu)質的新聞專欄,體現(xiàn)的也是新聞工作者的腦力。在2007年度貴州新聞獎評選中,推出的《體驗三百六十行》被評為貴州新聞名專欄?!扼w驗三百六十行》專欄的“出爐”,源自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不尊重部分平凡勞動者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暴露了社會上一些人對一些看似平凡崗位的勞動者的偏見和不公平對待,急需媒體正確引導;二是作為“三工”的媒體,其筆頭和鏡頭更多聚焦的是典型人物的報道,平凡崗位上的勞動者極少有機會“上報紙”“有鏡頭”?!扼w驗三百六十行》專欄一經(jīng)推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環(huán)衛(wèi)工、出租車司機、專柜銷售、教師、警察等不同崗位的平凡勞動者,都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角”。記者以親身體驗的方式呈現(xiàn),親切、平實、可感、可信,不僅讓每個職業(yè)背后的辛苦和鮮為人知的趣事見諸報端,更讓更多人深刻體會到“每一份職業(yè)都有它存在的社會價值和不可替代性,每一份成績的取得都飽含著從業(yè)者的辛勤付出和智慧汗水”。新聞專欄的成功背后,是腦力在新聞策劃中的生動體現(xiàn)。
(二)新聞發(fā)現(xiàn)中練腦力
新聞的發(fā)現(xiàn)在于眼力,更在于腦力。錘煉腦力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一個“多動腦、勤思考”的過程。在2018年度貴州新聞獎文字消息評選中,消息作品《師傅是“金手指”,一個徒弟是“營銷王”,一個徒弟是“百事通”—一門仨勞模個個有絕活》獲得三等獎。這篇稿件的出爐過程,不但體現(xiàn)了記者眼力,更體現(xiàn)出記者腦力。當時,記者受邀參加工行六盤水分行開展的“勞模工匠上講堂”活動,全國勞模羅欣登臺分享了自己的成長故事,提到了自己的師傅、新中國成立以來貴州金融系統(tǒng)首位全國勞模侯黔英?!叭珖鴦谀熗健边@一線索激活了記者思路,跳出“勞模工匠上講堂”這一活動,深入采訪挖掘出“一門仨勞?!边@個典型,報道成功的背后,腦力發(fā)揮了核心作用。
(三)價值提升中練腦力
如今,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信息市場的共享開放不斷深化,信息獨享意義上的獨家新聞已成為可遇不可求之事。面對同樣的題材或者同樣的線索,比拼的就是誰的視角更獨特,誰做得更出彩,誰能技高一籌勝出,新聞價值的提升,發(fā)揮的正是腦力作用。2022年春,位于貴州省清鎮(zhèn)市的花魚洞大橋斬獲“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的消息不脛而走、全網(wǎng)皆知,在第一時間轉發(fā)了新華社通稿。隨后,記者立足行業(yè)視角,深刻剖析“小橋大獎”背后的工匠故事,生動再現(xiàn)工程建設者的“腦洞”,讓勞動光榮、創(chuàng)造偉大找到了最生動的注解?!丁靶虼螵劇北澈蟮墓そ彻适隆吩谫F州新聞獎評選中獲評通訊二等獎。只有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特、人特我?!钡睦砟?,新聞報道方能高質量呈現(xiàn)。
四、勤而不輟練筆力,“三工”故事更“生花”
精彩之作必有神來之筆。筆力,是優(yōu)美、鮮活、生動的文字,是精準、精辟、精深的表達,是讓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的精彩呈現(xiàn)[3]。
(一)在寫作精品中練筆力
新聞獎的評選備受新聞界關注,評選出來的獲獎作品,“從新聞角度講,應該是精品,從寫作角度講,應該是范文”[4]。2024年度社評好新聞《一家兩代人46年接力奮斗共富路傳承一顆初心,千出三個勞?!?,是一篇新聞精品。記者字斟句酌、反復推敲,稿件在短短1000字以內講清了熊家仨勞模的故事。這種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識、工匠精神,體現(xiàn)了記者筆力的魅力。
(二)在擬好標題中練筆力
古人有“題好文一半”之說,意思是擬一個好標題,文章就成功了一半,標題好比新聞的眼睛,吸引讀者的視線。一個與文章主題相符、生動鮮活的新聞標題,體現(xiàn)的正是記者的筆力。在今年的《記者新春走基層》專欄中,通訊報道《兩聲鳴笛無窮意恰似家書寄情長》講述了火車司機季陽春節(jié)期間因工作幾過家門而不入、以兩聲鳴笛寄送思念之情的感人故事。標題中最精彩的前半句“兩聲鳴笛無窮意”,巧妙借用了宋代詩人季新的《舟中漫興其一》一詩中的詩句“一聲長笛無窮意”,給人以詩情畫意之感,使李陽與家人的“鳴笛之約”更加生動傳神。這看似信手括來的背后,體現(xiàn)的正是新聞工作者的筆力,要保持不斷學習的好習慣,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典故,掌握所學知識,方能寫出有思想、有氣勢、有品質的優(yōu)秀作品。
(三)在表達呈現(xiàn)中練筆力
筆力還體現(xiàn)在文章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細節(jié)刻畫、背景材料使用等多個方面。筆力,反映的是一名新聞工作者的理想情懷、知識涵養(yǎng)和專業(yè)功底等綜合素質,這些都是在勤寫苦練、精雕細琢,不斷改進文風、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中得來的,是記者對新聞事件的深刻理解和準確表達。2022年4月18日,在二版刊發(fā)的通訊《“小橋大獎”背后的工匠精神》,此稿1300多字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引入問題:小橋何以獲大獎?第二部分直擊問題:“豆腐上插筷子”,難!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先建后拆”,妙!1300多字的篇幅,一個“難”字,以參建者回憶的視角,再現(xiàn)了小橋建設的復雜艱難;一個“妙”字,體現(xiàn)了工程建設者敢于創(chuàng)新突破的大智慧,“難”“妙”之間的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不僅與主題遙相呼應、相得益彰,也是對“工匠精神”的最生動注解,體現(xiàn)的正是記者深厚的筆力。
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新聞工作者而言,雖然腳力是基礎、眼力是關鍵、腦力是核心、筆力是保障,但這四者之間并不是一個割裂的存在,每一篇優(yōu)質新聞作品的背后都離不開媒體從業(yè)者大力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只有不斷夯實深人基層的“腳力”基石,走進工廠車間、生產(chǎn)一線,在深入基層中觸摸“三工”脈搏,感受鮮活細節(jié),方能用腳步丈量出真實;只有以敏銳的視角去發(fā)現(xiàn)平凡中的“不凡”,在流水線的技術革新、匠心傳承、創(chuàng)新探索中,方能看到由“工”向“匠”不斷躍升的精神密碼;
只有以“腦力”穿透表象,方能看到那些與國家發(fā)展同頻共振的匠心,不僅是個人成長的縮影,更是工匠精神的時代映照;只有以創(chuàng)新的筆力,方能讓“三工故事”突破圈層,觸達更廣泛的受眾。
“四力”不僅是方法論,更是一種價值立場。它要求新聞從業(yè)者在講述“三工”故事時,始終以人民為中心,以真實為底色,以創(chuàng)新為驅動。未來,隨著產(chǎn)業(yè)升級與工人主體性的進一步凸顯,“三工”敘事將承載更多元的意義,它既是技術創(chuàng)新的見證,也是文化自信的載體,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注腳。唯有以“四力”為根基,才能讓工人群體的奮斗之聲穿透時空,為時代留下有溫度、有筋骨、有力量的集體記憶,在中華民族偉天復興的征程中譜寫屬于勞動者的壯麗詩篇。
參考文獻:
[1]朱建華,王成勇.從中國新聞獎作品看眼力:以長江日報報業(yè)集團獲獎作品為例[J].城市黨報研究,2021(7):62-64;70.
[2]高曉虹,趙希婧,付海鈺.增強“四力”培養(yǎng)卓越新聞傳播人才[J].新聞潮,2019(2):4-6.
[3]何平.堅定“四個意識”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學習習近平總書記“8·21”重要講話[J].中國記者,2018(11):8-15.
[4]錢蓮生.中國新聞獎評選若干問題的理性釋訴:兼論中國新聞獎改革的方位[].新聞戰(zhàn)線,2017(21):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