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5)01-0010-07
實施入學準備教育,促進幼兒園和小學的科學銜接,確保兒童順利實現(xiàn)從幼兒園向小學生活過渡,對其身心健康和終身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學準備教育和幼小銜接工作。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要求“小學一年級設置過渡性活動課程,注重做好幼小銜接”。2021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全面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實施人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以減緩幼小銜接坡度,幫助兒童順利實現(xiàn)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眾多研究表明,良好的人學準備狀態(tài)對兒童人學適應與學業(yè)成績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1][2]由此可見,兒童入學準備已成為學前教育領域不可忽視且極為關鍵的一環(huán)。
作為兒童接受正規(guī)入學準備教育的主要場所,幼兒園應承擔起兒童人學準備教育的主要職責。有研究表明,兒童人學準備與幼兒園環(huán)境質量具有較高的相關性[3],還受兒童自我行為控制與執(zhí)行功能以及師幼互動質量影響[4][5]。西方研究也顯示,兒童準備的程度、家庭和社區(qū)的支持、幼兒園班級的物質和心理環(huán)境等五大因素對兒童的人學準備非常關鍵[6]??梢?,重視幼兒園人學準備教育的研究,為幼兒營造全面準備的教育環(huán)境,是提高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一、長短兼顧: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的價值意蘊
學前教育是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基的重要階段?;谏贪l(fā)展觀的理論視角,人學準備僅僅是幼兒個體全程發(fā)展中的一個節(jié)點,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其是構成個體生命全程發(fā)展的基礎,具有鋪墊和基礎作用。因此,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兼具為幼兒進入小學做準備的短期功效與為兒童生命成長奠定基礎的長遠價值。
(一)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有助于兒童在“幼”“小”學段間順利銜接
幼兒園人學準備教育需要為兒童的小學生活順利起步打好基礎。根據(jù)哈克教授的幼小斷層理論,處于幼兒園和小學銜接階段的兒童,通常面臨關系人、學習方式、行為規(guī)范、社會結構、期望水平、學習環(huán)境等六大斷層[。幼兒園與小學的巨大差異可能妨礙幼小順利銜接,出現(xiàn)“一年級問題”(firstgraderproblem)[8],即兒童進人小學后的第一年出現(xiàn)適應性困難。有研究表明,如果入學準備不能順利進行,兒童在學前階段所獲得的教育效果有可能在一年級的時候減少或者消失。9]若缺少人學準備教育,幼兒則可能會在接受小學階段面臨“跨越鴻溝”的風險,因此幼兒園在關注現(xiàn)階段兒童成長需求的同時,也應兼顧幾童進入下一學段的教育,使兒童在兩個學段的轉換間以有準備的狀態(tài)從容過渡。
(二)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促進兒童健全成長
人學準備教育對幼兒的身心健全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從終身教育和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視角看,從幼兒園到小學過渡銜接的早期童年經(jīng)歷,會影響到兒童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為一旦兒童在這一過程中建構起了初步的應對人生發(fā)展轉變甚至危機的合理態(tài)度和有效方式,會使其受益終身。10]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既致力于關照兒童當下的身心狀況,又著眼于其進入小學后即將面臨的境遇乃至未來長遠發(fā)展的可能,使幼兒在充分享受童年滋養(yǎng)的同時,發(fā)展起應對未來的獨立性、適應性、創(chuàng)造性、社會交往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系列品質,并燃起對小學及未知生活的期待與向往。因此,認識和關注兒童身體、心理以及內在精神成長的適宜性,幫助兒童興致勃勃地投入對小學事物、生活和自我的探索,使其過有意義的當下生活,是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的基本價值所在。[11]
二、進退兩難: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的現(xiàn)實困境
盡管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然而在實踐過程中,部分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一一進則小學化、退則招生難,主要表現(xiàn)在方向不清晰和尺度把握不準兩方面。
(一)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方向不清晰
幼兒園是開展人學準備教育的重要場所,但長期以來幼兒園對人學準備教育認識不足,且缺乏主動作為的意識與行動,導致人學準備教育長期處于缺位或偏航的狀態(tài)。早在2018年,教育部在《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就對在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課程內容的行為堅決予以禁止。[12]在國家“去小學化”政策高壓下,幼兒園人學準備教育在“夾縫中求生存”,不少幼兒園便僅僅將參觀小學、拍畢業(yè)照、舉行畢業(yè)典禮作為人學準備教育的規(guī)定動作,如此縮窄了入學準備教育的范圍,忽略了教育促進兒童發(fā)展的本質。部分幼兒園選擇直接放棄人學準備教育或秘密實施“小學化”課程;還有部分幼兒園為招攬生源,以“幼小銜接課程”為園本特色,將小學作息時間、課程內容簡單復制或全盤照搬,不顧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水平與學習規(guī)律,給幼兒的童年生活造成了沉重的負擔。這些片面理解和追求短期成效的人學準備教育,體現(xiàn)出幼兒園對入學準備教育的認識不夠深人以及方向把握的不清晰。
(二)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的尺度把握不準
我國學前教育在發(fā)現(xiàn)兒童、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提升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幼兒園教育越發(fā)呈現(xiàn)出保護天性、尊重差異、重視習慣與品質養(yǎng)成,避免“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的特點與傾向。但與此同時,也存在部分公立幼兒園僅僅關注“不踩紅線”,部分私立幼兒園過度關注知識準備的二元格局。不教授讀、寫、算等知識,雖然避免了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卻造成人學準備教育缺失,容易導致一年級學生學習不適應的問題,如缺乏獨立性和克服困難的毅力、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主動性較差、學習容易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等[13][14]。在幼兒、家長、幼小銜接培訓機構等利益相關者錯綜復雜的訴求面前,幼兒園如何堅守學前教育的科學保教陣地,鞏固學前教育發(fā)展與深化改革成果,在尊重幼兒的身心特點與學習方式的基礎上,在“游戲化”與“小學化”之間合理運用尺度,實施適宜的人學準備教育,成為幼兒園專業(yè)化道路上面臨的重要難題。
三、全面準備: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體系的框架構建
(一)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的內涵
兒童入學準備是一個動態(tài)、開放的系統(tǒng),對于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的研究,不應僅僅著眼于幼兒園保育教育的領域,還應拓展到包含幼兒、家庭、小學、社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幼兒園內、外系統(tǒng)的和諧、統(tǒng)一。既支持幼兒做好入學準備,也使幼兒周圍的環(huán)境為幼兒人學做好準備。在幼兒園的微觀系統(tǒng)內部,入學準備教育要遵循全面準備、把握重點、尊重規(guī)律的原則,摒棄“只有在教學活動中傳授知識才是人學準備教育”的刻板印象。把入學準備教育目標和內容要求融入幼兒園游戲活動和一日生活,在一日活動中關注幼兒身心發(fā)展、生活習慣、社會性發(fā)展與學習品質的各個方面。此外,幼兒園還要關注與兒童入學準備相關的外部系統(tǒng),厘清各利益相關者的現(xiàn)實訴求,疏通彼此間的關系,樹立協(xié)調一致的幼小銜接教育觀。因此,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體系的建構在理念上應強調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兒童主體性。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體系的建構應該注重回歸兒童立場,關注兒童的心理感受與情感態(tài)度,尊重幼兒的身心特點與學習方式。第二,全面性。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應該從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全成長出發(fā),擔當促進幼兒身心全面銜接的使命,在關注幼兒整體發(fā)展的前提下,聚焦幼兒的關鍵素質與能力。第三,生態(tài)性。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不僅要關注微環(huán)境一一幼兒與教育活動的相互作用,還要關注由各利益相關者組成的中環(huán)境一一教師、家長、小學、社區(qū),以及由國家政策、社會文化組成的宏環(huán)境,建構一個由“有準備的兒童”“有準備的家庭”“有準備的學?!薄坝袦蕚涞纳鐓^(qū)”等組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15]
(二)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的目標
幼兒園人學準備教育要以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為目標,注重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各方面的有機融合和滲透。針對當前幼兒園人學準備教育實踐過程中出現(xiàn)的定位不明確、方向不清晰、偏離幼兒立場、活動走過場等問題,幼兒園人學準備教育必須關注目標設置的整體性、層次性、發(fā)展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據(jù)幼兒入學準備的需要將目標層層分解。幼兒身心發(fā)展目標是人學準備教育關注的首位目標,在心理發(fā)展上重點關注幼兒對小學的向往之情,以及保持愉快的情緒并適當調控自己的情緒;在身體發(fā)展上,關注幼兒的運動興趣與能力,以及肢體的協(xié)調與靈活程度。幼兒的生活習慣與能力目標是人學準備教育目標的重點,如養(yǎng)成規(guī)律作息的習慣,能在減少成人監(jiān)督與提醒的情況下,逐步養(yǎng)成自覺洗手、喝水、如廁等生活習慣,以及建立時間觀念、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等。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目標是人學準備教育目標的核心,如關注幼兒的交往與合作能力以及規(guī)則與任務意識。最后,幼兒的學習發(fā)展目標是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目標的關鍵,學習品質是入學準備的重要領域,要警惕超前教育對幼兒學習品質的侵害,不以短期的學業(yè)成就換幼兒終身的學習品質發(fā)展。
(三)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體系的框架
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既要關注個體特征,也要重視環(huán)境條件,即既要引導兒童“為學校做準備”,又要關注幼兒園在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如何“為兒童做準備”。首先,幼兒園應關注兒童的個體準備性。以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水平與已有經(jīng)驗作為教育的起點,圍繞幼兒人學所需的關鍵素質,建構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維一體的教育體系,共同構成了幼兒整體發(fā)展的良好樣態(tài)。其次,要關注幼兒園及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兒童準備性。幼兒園的全面人學準備強烈依賴教師、家庭、小學、社區(qū)的兒童入學準備意識、行動及彼此之間的協(xié)調一致性,包括幼兒園教師的教育意識、能力與策略,家長的觀念與家庭教育環(huán)境,小學的入學適應教育及幼小聯(lián)動機制,以及社區(qū)的教育承載力與支持力。最后,幼兒園應致力構建幼小銜接教育共同體。加強對教師、家長的宣傳與教育,與小學、社區(qū)的溝通與協(xié)作,使家、園、校、社共建幼兒人學準備教育的中觀環(huán)境,在幼兒入學準備教育中承擔“共同而有區(qū)別”的責任。因此,教師教育、家庭支持、小學銜接與社區(qū)服務也是幼兒園人學準備教育體系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彼此之間相互作用與影響,它們與幼兒的四維一體入學準備教育一起,共同構建出以幼兒為中心的“身心一生活一社會一學習”四維教育環(huán)繞、“家長一教師一小學一社區(qū)”四方支持補充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教育體系,具體如下圖1所示:
四、內外協(xié)同: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的實踐路徑
幼兒園人學準備教育有其復雜性及相對獨立性。除幼兒園外,學校、家庭、社會環(huán)境都會對兒童的入學準備產(chǎn)生重要影響,兒童通過與外部環(huán)境和教育發(fā)生積極的互動,才會促進自身發(fā)展,從而適應學校學習和生活。在全民教育焦慮的時代背景下,只有從大教育的理念出發(fā),整體協(xié)調幼兒園系統(tǒng)內外的教育資源與關系,建立相互支持、合作、共享的育人機制,才能夠切實而有效地保證兒童人學準備教育的效果。
(一)以提升教師的意識與能力為先導,實施全程全面、循序漸進的入學準備教育
幼兒園人學準備教育的有效實施離不開教師“兒童意識”的覺醒與實踐水平的提高,在教育的每個要素、每項決策、每次行動中都充分考慮兒童[16]。具備了清醒的“兒童意識”的教師,會覺醒到兒童在入學準備中真正的想法與需要,將教師努力與兒童發(fā)展協(xié)調與統(tǒng)一,從而使兒童的銜接變被動為主動,變短期培訓為終身成長。此外,教師還要具備統(tǒng)籌兼顧的教育能力。既要把握幼兒身心發(fā)展的連續(xù)性與整體性,以全程準備、全面準備的原則實施全年齡段幼兒的人學準備教育;又要重點關注大班幼兒即將進人小學所需要具備的關鍵品質,使幼兒的身心素質逐步向一名準小學生靠近。從幼兒園到小學,幼兒需要跨越從游戲為主的學前期到以學習為主的學齡期的年齡坡度,[17]因此,在小、中班階段,教師可允許幼兒多一些“自發(fā)型”的學習樣態(tài),有更多自主游戲的時間;進人大班階段后,教師需要幫助兒童實現(xiàn)從游戲到學習的自然過渡,可逐漸地增加一些“反應型”學習樣態(tài),適當增加“課堂集體教學”的活動形式,適當要求掌握一些知識技能,逐漸要求兒童遵從幼兒園的規(guī)則和教師的指令。[18]具體而言,在學習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學習的情境性、綜合性與挑戰(zhàn)性,充分激發(fā)幼兒的學習動機,為幼兒搭建主動學習的支架,使幼兒在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充分表現(xiàn)中提高認知水平與自我監(jiān)控能力,發(fā)展良好的學習品質與能力;在生活活動中,教師應逐步減少包辦代替與絕對控制行為,養(yǎng)成幼兒主動洗手、熱愛勞動、自我服務與服務他人、自我物品與時間管理的習慣與能力;在運動活動中,教師應提供方便、靈活多樣的體育活動材料,鼓勵、支持幼兒自主選擇,并對幼兒的情緒、動作技能及堅持性、合作性等意志品質即時關注與指導;在游戲活動中,創(chuàng)設豐富的游戲情境,以激發(fā)幼兒通過觀察與分析、討論與決策、交往與合作、動手與動腦,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與自信心,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幼兒好奇與主動、注意與堅持、計劃與反思、想象與創(chuàng)造等積極的學習品質。
(二)以轉變家長教育觀念為方向,開展線上線下宣傳與家庭教育指導
觀念指導行動,家長作為兒童幼小銜接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其入學準備觀念與兒童的入學準備狀態(tài)息息相關。幼兒園人學準備教育應關照到對家長教育觀念的逐步滲透與引導,使家庭與幼兒園在入學準備教育上形成合力。對于0一6歲兒童而言,父母是其早期經(jīng)驗的提供者,所以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多數(shù)父母并不具備完整而系統(tǒng)的關于人學準備教育的知識和技能,需要獲得專門的指導。首先,幼兒園可利用線上線下平臺,以家長會、專家講座、好書推薦、幼兒學習/游戲故事分享、園所活動宣傳等形式對家長進行科學人學準備教育指導。其次,開展親職教育?;谌雽W準備的親職教育主要達成以下三方面目標:一是讓家長意識到,0一6歲兒童的發(fā)展任務之一是為未來的學校生活奠定基礎。人學準備教育不能只從五六歲抓起,而是要貫穿于整個0一6歲的教育之中。二是讓家長了解人學準備的內容,主要包括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四個方面。尤其需要強調的是,人學準備不只是學習準備,更不是知識準備,而是身心全面發(fā)展的準備。需要向家長系統(tǒng)地解析各項準備中的具體內容、發(fā)展目標和指導建議,增強家庭教育的目的性。三是引導家長掌握四項準備的教育要點和實踐技能,增強家長在家庭中實施教育的可行性及教育效能。最后,可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教師需要深人了解每一個兒童及其家庭的社會文化背景,傾聽家長在兒童人學準備中的訴求與心聲,探討、尋求科學方法及時解決家長在養(yǎng)育實踐中的困惑與問題,疏解家長的教育焦慮。
(三)以健全幼小銜接機制為抓手,加大幼小交流頻率與深度
幼兒園人學準備教育還應與小學人學適應教育相互銜接,通過促進區(qū)域范圍內幼兒園與小學相互溝通與合作,引導幼小教師逐步樹立科學人學準備與適應的教育觀念,為幼兒營造全面支持、和諧統(tǒng)一的教育環(huán)境。為解決幼小銜接教育中,幼兒園“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問題[19],應推動幼兒園與小學通力合作、共擔責任,建立健全的銜接制度。要尤其增強小學教育界的銜接意識,在課程建構、教師培訓、人學準備教研上定期共商、共議、共享,以為彼此開展銜接教育工作提供思路與依據(jù),縮小兒童的心理斷層。如雙方教師可建立幼小教師教研制度,通過定期線上線下研討、實地觀摩活動、交心談心等形式增進對對方領域的了解,共同探索更適合本年齡段兒童的教育策略與方法,以最大化支持孩子的入學準備與適應。此外,在物質與心理環(huán)境上,幼兒園與小學的也可積極向對方靠攏,以減少幼兒的心理不適。如幼兒園大班在集體教學活動組織時可逐步調整桌椅擺放布局,完成從“馬蹄型”到“餐桌型”再到“秧田型”的轉換;小學一年級可在教室增加一些圖書角、美工區(qū)域設置,既增加兒童的親切感,又可舒緩學業(yè)壓力。在師生互動上,幼兒園老師可逐步減少對幼兒的生活管理,以發(fā)展幼兒的自主性與獨立性;小學教師亦可降低對兒童學習成績的要求,以支持鼓勵的態(tài)度助推兒童學習品質發(fā)展。最后,加大幼兒園大班與小學一年級的互動頻率與交流深度。除常規(guī)的大班幼兒參觀小學外,幼兒園與小學還可聯(lián)合開展“學做一天小學生”與“重返幼兒園”活動,幫助幼兒對小學的環(huán)境與行為規(guī)范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學習如何在陌生環(huán)境中與老師、同伴友好相處。
(四)以加強社區(qū)參與為手段,拓展幼兒入學準備教育的實踐場域
幼兒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所發(fā)生的場域變化及其與周圍人、事、物的互動狀況,歸根結底是對幼兒社會性的巨大考驗。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的深度內核指向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而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fā)展起來的,而非簡單生硬的說教力之所及。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要把學校的圍墻拆去,才可與社會溝通,其主張的就是社會實踐教育。目前,一些幼兒園對社會實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仍然重視不夠,并缺少整體規(guī)劃和具體部署,導致入學準備階段的社會實踐教育常常被簡單理解為參觀小學活動。事實上,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的社會實踐場域遠非小學而已,應充分利用多種社區(qū)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幼兒園可在社區(qū)開設“我要上小學”與“我上小學了”的簽名墻活動,大班幼兒與小學一年級學生在活動中互相溝通、結識新朋友,鍛煉人際溝通與交往能力。其次,幼兒園可組織適齡兒童開展社區(qū)“義賣”或“垃圾分類宣傳”等活動,支持幼兒和不同群體的同伴一起游戲,促進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最后,社區(qū)內的海洋館、動物園、博物館、圖書館等場域都是珍貴的社會實踐教育資源,幼兒通過實地參觀與學習,了解不同公共場所的規(guī)則,規(guī)范與調整自己的社會行為。幼兒還可將自己親身社會實踐經(jīng)歷在班級角色游戲中進行復演、深化、拓展與創(chuàng)造,以內化對社會角色、社會規(guī)則與社交禮儀、技巧的理解,并遷移到其他的社會環(huán)境中去,為順利適應小學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傊變荷鐣园l(fā)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幼兒園應充分利用多種場域開展社會實踐教育,提升幼兒的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水平,助力入學準備與終身成長。
(五)構建“家庭 一幼兒園 小學—社區(qū)”多維協(xié)同育人機制
人學準備的本質是一種生態(tài)學現(xiàn)象,兒童要在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面臨由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任務。布拉斯托姆(StigBrostrom)等人認為:“兒童的學習是一個兒童與家庭、教育機構、社區(qū)等各種環(huán)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盵20]構建“家庭一幼兒園一小學一社區(qū)”多維協(xié)同育人機制,加強參與入學準備的不同主體間的溝通合作,優(yōu)化兒童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幼兒園人學準備教育實踐的必經(jīng)之路。首先是幼兒園、小學與家庭的協(xié)同。幼兒園與小學保持教育觀念一致的前提下,要充分聆聽家長的需求與心聲并進行適宜的教育引導,此外還要聆聽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反饋出的真實的人學態(tài)度,從而為幼兒園與小學調適教育措施提供依據(jù);也可組織雙方教師與家長參與共同在場的教研活動,從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家長的視角開展人學準備教育評價。其次是幼兒園、小學與社區(qū)的協(xié)同。以社區(qū)為依托,在社區(qū)圖書館、地鐵或其他市政建筑的公開櫥窗中,展出孩子們在學?;蛴變簣@的繪畫、照片或其他藝術作品;在公園組織野餐等活動,為本社區(qū)剛入學的兒童舉辦慶賀會等。最后,形成家庭一幼兒園一小學一社區(qū)多維協(xié)同機制。發(fā)揮社區(qū)的作用,確保幼兒園與小學的入學準備與適應教育計劃能夠滿足家庭、兒童、社區(qū)和周邊環(huán)境的需要。如,幼兒園和小學可在社區(qū)內開設家長課堂或家長學校,定期對家長進行人學準備或適應教育培訓,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將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融入日常家庭生活與伙伴活動、社會實踐之中,在與不同利益相關者交往、分享、對話、實踐的過程中滲透,以最終達成人學準備教育通過不同場域的傳送而實現(xiàn)兒童生活經(jīng)驗的整合之態(tài),促進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與長效發(fā)揮。
參考文獻:
[1]Gullo D.F.The long term educational effects of half-dayvs.full-daykindergarten[J].Early Child Developmentand Care,2000,160(1):17-24.
[2]Lee V.E.,Burkam D.T.Full -day versus half -daykindergarten:Inwhich programdochildren learnmore?[J].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o6,112:163-208.
[3]Xiaoming Li.Education in China[M].New York:NOVA SCIENCEPUBLISHERS,2013:1-16.
[4]Graziano P.A.,Grab L.R.,RosR.,et al.ExecutiveFunctioning and School Readiness Among PreschoolersWith Externalizing Problems:The Moderating Role of theStudent TeacherRelationship[J].Early EducationandDevelopment,2016,27(5):573-589.
[5]夏小英,溫劍青.家長參與對學前兒童入學準備的影響[J].學前教育研究,2019(5):62-71.
[6]Richard M.C.,Gisele M.C.Beginning School:U.SPolicies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9:5-96.
[7]楊敏,印義炯.從哈克教授的幼小斷層理論看法國的幼小銜接措施[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9(04):55-56.
[8]Government of Japan.Japan CountryBackgroundReportonTransitions,Government of Japan,Tokyo[EB/OL].www.oecd.org/edu/school/SS5-country-background-report-japan.pdf.
[9]KatherineA.Magnuson,ChristopherRuhm,JaneWaldfogel.The Persistence of Preschool Effects:DoSubsequent Classroom Experiences Matter?[J].Early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y,2007,22(1):18-38.
[10]李召存,論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小銜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57-62.
[11]俞文,涂艷國,李露,劉慶.兒童健全成長取向下幼小銜接教育觀差異分析一基于主要利益相關者的調查[J].學前教育研究,2019(4):16-31.
[12]趙彩俠.以科學保教促幼兒園內涵提升: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綜述[N].中國教育報,2020-01-19(001).
[13]陳珂.小學一年級新生學習適應性研究綜述[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8(1):44-47.
[14]陳雪飛.小學一年級學生入學適應性的調查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6):61-63.
[15]錢璐.兒童入學準備研究綜述—基于生態(tài)化視角[J].江蘇教育,2018(10):35-36.
[16]趙南.理解兒童的關鍵條件:教師的“一識四力\"[J].學前教育研究,2020(7):3-13.
[17]黃小蓮.“課程游戲化”還是“游戲課程化”一命題背后的價值取向[J].中國教育學刊,2019(12):59-61.
[18]蓋笑松.從自主游戲向集中教學的過渡—維果茨基入學準備思想的現(xiàn)實啟示[J].成才,2019(9):1.
[19]劉曉東.中國小學教育亟待戰(zhàn)略轉型—兼論“幼小銜接”應向“小幼銜接”翻轉[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9(5):1-7.
[20]楊曉萍,伍葉琴.教育的張力:基于幼小課程銜接的視角[J].學前教育研究,2007(Z1):19-24.
TheValue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Kindergarten Entrance Preparation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mong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Liu Qing,Zeng Zhi-yuan,Zhu Yi-hui (1.Pre 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of Wuhan City Polytechnic, 2.Marxism College of Wuhan City Polytechnic;Wuhan 430064)
Abstract:Kindergartenentrancepreparationeducation hasboththeshort-termeffectof preparingchildrentoenter primaryschoolandthelong-term valueof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children'slifegrowth.However,inrecentyears,due totheinfluenceof national policies,parents’concept,educationdevelopmentand other factors,kindergartenentrance preparationeducation is inadilemma.Under theguidanceof scientificeducationconcept and withinareasonable scale, howtocarryout people'ssatisfactoryeducationof school readiness has becomeamajor problem forkindergartens. Kindergartenentrancepreparationeducationnotonly includeschildren'sentrancepreparationeducation,butalso includes kindergarten'spreparation forchildren'sentrance.Itscoreischildren.Themainframework ischildren'sphysicaland mentalpreparation,lifepreparation,socialpreparationand learningpreparationeducationundertheinfluenceoffamily support,teachereducation,primaryschool connectionand community service.Kindergarten entrance preparation educationshouldbeguided byimproving teachers'awareness andability,takechanging parents'educationconceptas the direction,takeimprovingtheconnectionmechanismbetween kindergartenandprimaryschoolasthestartingpoint,and takestrengtheningcommunityparticipationasthemeans tobuildamulti-dimensionaleducationcooperation mechanismof “familykindergartenprimaryschoolcommunity”,formagoodeducationecology,and promotethescientificconnection andeffectiveconnectionbetweenkindergartenand primaryschool.
Keywords:Preparatoryeducation forenrollment;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toprimaryschool;collborationbetween family,school,and community;Framework
(責任編校:馮衛(wèi)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