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5)02-0069-1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Work Engagement in Sports Event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Beijing 2O22 Winter Olympic's Volunteers PENG Xihuan ( School of Gover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1Oo875,Beijing,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are necessary resources for sports events in China. Given that the phenomenon of insuficient service awareness and job burnout among event volunteers occurs worldwide, consolidating and enhancing the work engagement of event volunteers deserves continuous attention from event organizers around the world. Taking the 2O22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model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of grounded theory for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work engagement in sports events. The obtained theoretical model is then validated and improved by collecting sample data from college students. Research show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is kind of volunteer work engage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volunteer cognition ( including identity recognition, misson potency perception, self - efficacy perception ), volunteer emotion ( including volunteer service interest), job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raining program design, work treatment, work challenges ), organizational context ( including organizational support, organizational incentive measures, team building ) and social environment ( including preferential treatment policies, important othersand social recognition). Therefore, to effectively maintain and enhance the commitment of this type of volunteer work, comprehensive support and safeguards are needed from both the internal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perspectives of volunteers, as well as from the external positions, organizational, and societal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s.
Key words : volunteer’s work engagement; influential factor; sports events;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 grounded theory
志愿者是賽事運行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保障,其任務完成質量關乎國家及地區(qū)形象。賽事志愿者服務意識不足、滿意度不高、中途退出的現(xiàn)象在全球范圍內時有發(fā)生[1],如何提升該類志愿者的工作積極性,激發(fā)其工作潛能及參與興致,是一項值得各國體育賽事組織管理者持久重視的議題。目前國內外對賽事志愿者管理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組織管理方式[2-3」、激勵機制[4-6]、參與動機[7-11]、工作滿意度[12-16]等方面,也有少數(shù)從工作狀態(tài)角度評估了該類志愿者的工作投入水平及相關因素[17]?!肮ぷ魍度搿钡难芯孔钤绯霈F(xiàn)在 20世紀末,組織管理學學者Khan提出工作投人是組織成員控制自我以使自我與工作角色相結合的狀態(tài)[18]。自前國內外學界普遍認同的概念界定由職業(yè)健康心理學專家 Schaufeli 提出,即工作投入(Work Engagement)是一種與工作關聯(lián)的良性精神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為個人在工作過程中具有高能量水平和強烈認同感,個人全神貫注于工作中,含奉獻、專注和活力3個維度[19],本研究以此為內涵界定與測量方法?,F(xiàn)有的國內外賽事志愿者研究成果主要有如下特征:對志愿者工作情況的研究主要聚焦工作滿意度,極少考量其實際工作狀態(tài),且多為利用問卷調查數(shù)據開展的定量研究,僅探討單獨或少數(shù)因素對志愿者工作投入的影響機制[20-21];多以志愿者群體為分析對象進行假設檢驗,忽略了同一活動或同一情境下不同志愿者的個體區(qū)別。在我國,賽事志愿者主要為大學生群體。2022年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的成功舉辦離不開無數(shù)只“小雪花”,近2萬名賽會志愿者與遍布全北京700余點位的城市志愿者化身京城使者,為“雙奧城市”增光添彩[22]。其中,大學生是全體志愿者的主力軍,給世界涉奧人員留下的印象最深,展現(xiàn)了新一代中國青年昂揚向上、開放包容的形象。在疫情防控與順利辦奧的雙重任務下,大學生志愿者們熱忱服務、精益求精的卓越表現(xiàn)贏得了世界各地涉奧人員的高度贊揚,為我國乃至世界留下了一筆珍貴的志愿遺產[23],故以此次賽事為例,通過質性研究方法歸納提升或降低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投入的關鍵因素,建立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投入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能將北京冬奧會的部分志愿服務成果轉化為管理啟示。
1研究方法
在以往多定量分析的基礎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包括半結構化訪談法、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和問卷調查法。首先,針對研究主題,結合體育賽事志愿者管理相關文獻與業(yè)內專家意見編制訪談提綱,以便利性抽樣和標準抽樣相結合方式選擇訪談對象開展深度訪談,全面獲悉冬奧會大學生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影響工作活力、奉獻和專注程度的因素。其次,使用質性分析中的扎根理論研究方法,獲得原始數(shù)據后使用Nvivo12對其逐級編碼及理論飽和度檢驗,構建出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投人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最后,根據模型變量,參考國內外相關量表及志愿者的反饋情況等設計問卷題項,面向北京地區(qū)不同辦學類型、院校類型的普通本科學校,對參與過2022年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志愿服務的大學生發(fā)放網絡問卷。
2 研究設計
以北京地區(qū)高校2022年北京冬奧會大學生志愿者為研究對象,豐富現(xiàn)有關于工作投入影響因素的研究,為有效維持、提升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投人提供一定理論參考。
2.1 樣本選擇
為確保質性研究樣本選擇的覆蓋面和隨機性,兼顧理論抽樣與數(shù)據可及性原則[24],在預訪談基礎上充實訪談提綱。被訪談志愿者的學歷、性別、院校層次、服務崗位等分布大致均衡,男性占比 50% ;本科生占比 54% ,研究生占比 46% ;北京市、延慶、張家口賽區(qū)各占比 65%.20%.15% ;有閉環(huán)管理經歷占比 58% 。
2.2 資料收集
為提升研究可信度,于2022年11月至12月采用微信語音通話,以訪談提綱為主,其他關鍵信息捕捉為輔,通過錄音存儲原始訪談記錄,特別留意志愿者對其志愿服務經歷的細節(jié)表述與受訪時的心理、語氣特征等,再將錄音文件轉換為文字文件。結合志愿者工作投入定義對文本信息論證篩選,受訪者基本信息見表1。
2.3 研究過程:基于扎根理論的模型構建
2.3.1 開放式編碼
持開放包容思維對原始訪談資料逐句核對,挖掘可賦予概念化標簽的句子或片段,共獲得136個初始概念。因部分初始概念互相包含,故選取重復次數(shù)不少于3的初始概念,共提煉出28個獨立性更強的初始概念與14個副范疇,后者包括“培訓方案設計”“組織支持”“工作挑戰(zhàn)性”“重要他人”“身份認同”等,開放式編碼范疇化編譯過程示例見表2。
2.3.2 主軸編碼
在上一級編碼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不同初始概念類屬的相互關系,建立概念類屬與范疇之間的關聯(lián),凝練出主范疇,理順二者的遞進關系,將副范疇歸納入相應的主范疇中。如將“組織支持、團隊建設、組織激勵措施”歸結為“組織情境”類屬,將“身份認同、使命效價感知、自我效能感知”歸類至“志愿者認知”類屬,反映出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投入影響因素的基本類型。主軸編碼構建的主范疇見表3。
2.3.3 選擇編碼
對上一步得出的主范疇作出判斷,探究不同主范疇的相互關聯(lián)與能統(tǒng)籌主范疇的核心范疇,根據“故事線\"(StoryLine)規(guī)則得出主范疇與核心范疇的邏輯關系,構建研究的理論模型。結合編碼操作確定核心范疇為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投入的影響因素,最終建立出該類志愿者工作投人影響機制的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2.3.4 理論飽和度檢驗
因受訪樣本數(shù)的確定依據理論飽和原則,發(fā)現(xiàn)當訪談至第24位受訪對象時已接近理論飽和。參考一些學者的做法再訪談5位對象后作編碼分析[33],獲得概念與范疇化后的范疇(工作挑戰(zhàn)性、組織激勵措施等)均同先前研究提煉的14個范疇意義重合,且未出現(xiàn)全新范疇和范疇間的新型關聯(lián),原邏輯關系依舊成立,模型通過飽和度檢驗。
3模型驗證
3.1 模型闡述及假設
為驗證質性研究方法所得理論模型的準確性,研究提出如下命題與假設,
基本命題1:部分崗位特征因素正向影響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投入,部分則產生雙向影響
假設 H1 :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部分崗位特征因素與志愿者工作投入顯著正相關,還有部分崗位特征雙向影響該類志愿者的工作投入;
假設 H1a :培訓方案設計越可及,越實用,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投人越高;
假設 H1b :工作待遇越完善,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投入越高;
假設 Hlc :適度的工作挑戰(zhàn)性能提高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投入,過度的工作挑戰(zhàn)性則會削減后者;
基本命題2:組織情境因素正向影響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投人。
假設 H2 :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組織情境因素與志愿者工作投入顯著正相關;
假設 H2a :組織支持越有效,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投入越高;
假設 H2b :組織激勵措施越合理,越公平,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投入越高;
假設 H2c :團隊建設越充分,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投入越高;
基本命題3:社會環(huán)境因素正向影響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投入。
假設 H3 :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與志愿者工作投入顯著正相關;
假設 H3a :志愿服務優(yōu)待政策吸引力越強,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投入越高;
假設 H3b :重要他人的影響越深刻,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投人越高;
假設 H3c :被他人及社會越認可,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投入越高;
基本命題4:志愿者認知因素正向影響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投入。
假設 H4 :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的認知因素與其工作投入顯著正相關;
假設 H4a :身份認同越充分,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投入越高;
假設 H4b :使命效價感知越高,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投入越高;
假設 H4c :自我效能感知越高,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投入越高;
基本命題5:志愿者情感因素正向影響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投入。
假設 H5 :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的情感因素與其工作投入顯著正相關;
假設 H5a :個人體育愛好越濃厚,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投人越高;
假設 H5b :志愿服務興趣越濃厚,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投入越高;
3.2 問卷編制
結合扎根理論模型的初始概念來測量培訓方案設計、工作待遇、工作挑戰(zhàn)性、團隊建設、組織支持、組織激勵措施等變量。志愿者工作投人測量參考Schaufeli等開發(fā)的量表(國內已有研究將其運用于研究體育賽事志愿者的工作投人[19],并設置合理問題以便后續(xù)剔除無效問卷;使用5級李克特(Likert)量表,1表示非常不認同(從未有過),5表示非常認同(總是)。正式發(fā)放前開展小范圍預調查,結合志愿者的反饋情況等對題項部分表述進行必要修改,相關變量測量指標選項設計見表4。
3.3 數(shù)據來源
自2023年1月10日至2月8日,面向北京地區(qū)不同辦學類型(如綜合類、政法類、師范類等)、院校類型(如985工程高校、純211工程高校等)的普通本科學校,對若干參與過2022年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志愿服務的大學生發(fā)放網絡問卷,共發(fā)放526份,經篩選含408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 78% ,數(shù)據基本覆蓋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的所有志愿服務崗位類型,樣本來源信息統(tǒng)計結果見表5。運用SPSS24.0分析志愿者工作投入的整體情況,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使用均數(shù) ± 標準差描述,發(fā)現(xiàn)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的奉獻維度的條目均分 (4.54±0.03) 最高,專注維度次之(4.49±0.03 ),活力維度(僅為 4.10±0.04) 明顯低于前兩者,可見大學生志愿者在體育賽事志愿服務的工作投入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活力的提升空間更多。
3.4 數(shù)據分析
3.4.1 信度及效度的檢驗
信度是指對問卷結果一致性及穩(wěn)定性的評估,對內在信度的評估而言Cronbach’s α 系數(shù)大于0.7,表示數(shù)據的可信度良好[34]。對量表各層面及總體進行信度檢驗,所有變量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都大于0.7,量表總體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905,故樣本數(shù)據具有優(yōu)良的內部一致性。進一步參考方差同質性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工作挑戰(zhàn)性”維度的題項“我認為崗位的工作安排(含上崗時間)對我具有挑戰(zhàn)性”積差相關系數(shù)(CITC)僅為0.145,“個人體育愛好”維度的題項分別為 0.334,0.256,0.308 ,均未達到一致性水平檢驗標準(至少 ),因而剔除上述題項,量表總體Cronbach’sα 系數(shù)明顯提升至0.945,各維度信度分析見表6。其中“工作挑戰(zhàn)性”維度部分題項的信度不良,可能與志愿者通常已被事先告知崗位的工作安排(含上崗時間等),上崗后能逐漸適應工作安排有關;“個人體育愛好”維度題項的信度不良,則可能與部分志愿者雖對某一體育項目有特殊偏好,但與其被分配到的工作場館或場地所涉及的體育項目不同有關,結合訪談知該現(xiàn)象普遍存在。
效度為題項能真實測量變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借鑒已有研究,因量表題項設計源自一手訪談數(shù)據,內容上較為客觀,故在此可以主要關注量表的結構效度[35]。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對量表進行效度檢驗,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除“工作挑戰(zhàn)性”其余變量的KMO值均大于0.7,Bartlett's球形檢驗 P 值均小于0.01,研究量表通過效度檢驗,效度良好。
3.4.2 模型驗證
采用逐步回歸分析對模型進行驗證,將408份有效問卷的數(shù)據結果導入SPSS軟件,選取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賽區(qū)、志愿者類型、志愿者團隊管理經歷與閉環(huán)管理經歷作為控制變量,將崗位、組織、社會、認知與情感因素依次加入回歸模型,如表7所示。
輸出結果顯示,崗位特征方面,培訓方案設計對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投入的影響達顯著水平,可見該類志愿者在其工作崗位上接受所需技能(含專業(yè)、通用技能)培訓的可及性與實用性越強,工作投入水平越高;工作待遇對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投入的影響達顯著水平,可見該類志愿者所在的工作場地(含場館)、駐地提供的福利與生活保障越完善,工作投入水平越高;工作挑戰(zhàn)性對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投入的影響作用不顯著,可能同前期訪談所得結論一致,即工作挑戰(zhàn)性具有雙面性影響。同理,組織情境與社會環(huán)境是影響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投入的外界推動因素,志愿者認知與志愿者情感則為內源動力。模型的驗證結果同先前扎根理論研究的成果部分一致,已有模型得到初步驗證及合理修改,結果如圖3。
4研究結論與啟示
4.1 研究結論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論方法構建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投入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后通過收集大學生樣本數(shù)據驗證與完善所得理論模型。主要研究發(fā)現(xiàn)包括:(1)該類志愿者的工作投入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活力維度的提升空間更多。(2)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投入的影響因素可分為志愿者認知(含身份認同、使命效價感知、自我效能感知)、志愿者情感(含志愿服務興趣)、崗位特征(含培訓方案設計、工作待遇、工作挑戰(zhàn)性)、組織情境(含組織支持、組織激勵措施、團隊建設)與社會環(huán)境(含優(yōu)待政策、重要他人與社會認可)。(3)除工作挑戰(zhàn)性具有雙重性影響,其余因素均對工作投入具有正向作用。
4.2 實踐啟示
結合修正后的理論模型,可以從崗位、組織、社會、志愿者的角度,對我國體育賽事志愿者管理與激勵工作提出優(yōu)化建議,提升其工作投人水平,尤其是活力程度。
4.2.1 內部因素方面
志愿者認知及情感的方面,需要關注與傾聽大學生志愿者的內在想法,積極跟進其思想動態(tài),持續(xù)挖掘學生潛能。
(1)培育與增進大學生志愿者的身份認同,如學校可以在賽事活動開展前組織本校的志愿者團隊觀看志愿服務相關的宣傳片,或者開展青年志愿服務的思政教育宣講會等活動,幫助其認識自己在社會群體中的定位,肯定自我在社會群體中的作用。
(2)加強學校志愿者團隊的使命管理,鞏固與提升大學生志愿者的使命效價感知,如學校與競賽場館可以在賽事開展前期制作關于志愿服務崗位的微信推送,宣傳介紹崗位的工作任務、使命責任,積極開展組織使命的交流研討,如讓志愿者在團隊的“冰雪思政課”上暢所欲言,幫助志愿者充分理解所參與志愿服務對賽事進程的重要意義,號召志愿者在崗位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3)促進大學生志愿者的自我效能感知,如推廣“一對一”“一對多”等志愿者互助幫扶形式,建立經驗豐富、自學能力較強的志愿者帶動經驗不足、一般自學能力志愿者的合作關系,提升大學生志愿者的學習適應能力。
(4)鞏固與提升大學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務興趣,如學??梢栽谫愂麻_展時制作記錄、展示志愿者工作事跡的微信推送,將志愿者的感想與工作照片加以宣傳。
4.2.2 外部因素方面
(1)崗位特征方面,需要體育賽事組委會的志愿者部與高校志愿者部門保持良好合作關系,通過及時溝通志愿者的實際情況做出適當調整。
① 完善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培訓方案設計,提升其達成任務目標的可行度。鞏固培訓方案設計的可及性,提升培訓方案設計的有效性,如體育賽事組委會的志愿者部需結合志愿者的崗位差異設計個性化與實用性兼具的培訓方案,遵循“精簡、務實、管用”原則,縮減部分不必要的培訓課程環(huán)節(jié),緩解大學生志愿者培訓與學業(yè)同步進行的壓力。
② 鞏固與優(yōu)化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待遇,關注安撫、降低其不滿情緒的保健因素。賽區(qū)地理位置不同,志愿者所在駐地的資源條件存在差別,經濟水平高的辦賽地區(qū)提供的工作待遇更豐富、物資準備更齊全、志愿者生活條件更佳,經濟水平較低的辦賽地區(qū)卻常常出現(xiàn)物資短缺、基礎設施建設條件差的困難,體育賽事組委會的志愿者部需重視賽區(qū)地理位置差異所造成的志愿者工作待遇不同現(xiàn)象,預先研判賽區(qū)工作條件的可能差異;加強與企業(yè)的溝通合作,鼓勵企業(yè)贊助較低經濟水平辦賽地區(qū)的體育賽事志愿服務工作。
③ 賽事組委志愿者部需持續(xù)關注不同志愿服務崗位的工作內容本身(含某些特殊要求、專業(yè)能力等)與工作條件(含工作崗位周邊物理環(huán)境、天氣情況、公共衛(wèi)生風險等),響應志愿者安全需求。賽事志愿者部需協(xié)同高校負責志愿者管理的教師隊伍提前赴現(xiàn)場開展調研,預判與優(yōu)化志愿者的崗位工作要求;定期向志愿者告知其工作條件的具體情況,引導志愿者做好防護措施,樹立安全意識;及時更新志愿者排班方案、發(fā)布交通信息、分發(fā)保障物資、預演應急方案等。
(2)組織情境方面,學校的賽事志愿者管理部門需高度重視各志愿服務崗位的團隊建設、組織支持與組織激勵措施。
① 加強志愿者所在崗位的團隊建設,滿足其歸屬需求。增進團隊互助氛圍,如借鑒“志愿者之家”設立的成功經驗,在無論競賽場館或非競賽場館的志愿者遍布處為其設立共同港灣。優(yōu)化團隊管理模式,各校結合具體實踐案例探索有益的管理經驗,提升志愿者崗位團隊的管理效能。避免志愿者在參與工作過程中發(fā)生物資分配混亂、出行往返無人告知、突發(fā)事件無法及時聯(lián)系上負責人等狀況,學校應引導同一志愿服務崗位的賽事志愿者團隊提前做好明確的分工,厘清團隊的帶隊教師(管理者)及職責;引導團隊管理者與志愿者們共同商議工作輪班、任務分配,動員成員協(xié)作互助,發(fā)揚奉獻精神,保障特殊情況發(fā)生時能夠分工合作,協(xié)調各方利益,解決問題。提升團隊與工作場地(含競賽場館與非競賽場館)的對接成效,通過“館校對接”與“組校對接”,競賽場館與非競賽場館方能實現(xiàn)志愿者的供需對接和專業(yè)優(yōu)勢發(fā)揮。高校志愿者團隊領隊教師與場館管理人員(含部門經理等)需高度重視同一場館不同崗位間的協(xié)調程度,密切關注場館的運行情況,結合實際合理優(yōu)化、調配志愿者崗位人手,及時調整崗位人數(shù),讓志愿者有更充足的休息時間,提升活力;雙方通力配合,保障人員調配、物資分發(fā)、不同崗位時間協(xié)調等工作的平穩(wěn)運行,以及其他情況發(fā)生時雙方能通過密切聯(lián)系,及時解決問題;做好應急處置,合力提高防范風險能力。
② 加大組織支持力度,時刻關注志愿者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減少其挫折體驗。除了食宿條件及基本的生活物資提供,高校還需持續(xù)關注志愿者的學業(yè)情況與身心健康狀況。對因參與而耽誤課程、考試的學生依據實際情況特殊處理,減少賽會志愿者的后顧之憂,同時重點關注畢業(yè)年級的志愿者,追蹤其畢業(yè)論文、校招求職等,可通過頒發(fā)榮譽獎勵等方式增強志愿者的就業(yè)競爭力。同時,閉環(huán)管理的嚴格管控、面對外籍人員的涉疫風險、長期封閉獨居、被場館運營經理要求臨時添加大量(非本職)工作、心理疏導服務時間安排與上崗時間沖突等容易增加同學們的心理壓力,如何提升志愿者心理疏導工作的質量,降低志愿者的挫折體驗,值得高校持續(xù)關注。
③ 確保組織激勵措施的有效性與公平性,滿足志愿者自我實現(xiàn)需求,強化其志愿行為。一些學校的激勵措施豐富多元,兼顧物質與精神獎勵,且結合了志愿者的實際需求,甚至超出志愿者預期,如收到學校訂制的保暖用品、精美玩偶、紀念品、志愿服務證書以及學年綜合測評的加分等。同時,高校也應注意激勵措施的公平性,類似加分的多少、宣傳表彰的及時性等都會對正在參與賽事志愿服務的學生產生一定影響,激勵措施被公正、公開地執(zhí)行,才能激活志愿者的信心與斗志,提升其奉獻程度。高校可以建立賽事志愿者志愿服務時長累計和績效評估制度,以此作表彰志愿者的依據。賽會期間志愿者團隊內部可以積極召開大學生志愿者事跡匯報會等,對所有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表示肯定,表彰有特殊貢獻的志愿者。
(3)社會環(huán)境方面,需多方聯(lián)動,通過媒體推廣、組織協(xié)同、社會宣傳等方式為廣大賽事志愿者營造志愿服務精神得到肯定與推崇的社會氛圍。
① 政府部門可以加大志愿者優(yōu)待政策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青年志愿者知曉志愿服務的保障與待遇,激發(fā)志愿者的服務意識,正向強化其奉獻行為。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動機多元,對于部分有考公考編打算的志愿者,可以通過新聞播報等方式讓他們及時知曉優(yōu)待政策,提升優(yōu)待政策的影響力,對其他類型的志愿者也可以采取此方式,宣傳相關的志愿服務激勵回饋制度,即政府部門在就業(yè)創(chuàng)新、技能培訓、獲取公共服務等方面制定的志愿者優(yōu)惠政策。
② 社交媒體積極播報賽事期間志愿者事跡,滿足志愿者的成就需求。除了報刊、廣播、報紙等大眾媒介,頗具影響力且能迅速推動民間輿論場的短視頻也是本次冬奧會的重要社交媒體手段,是賽事新聞、賽事相關視頻傳播擴散的有益補充。當志愿者的個人事跡被社交媒體轉載,將很大程度地讓志愿者感受到志愿服務的魅力,增進志愿者的工作投入,如本屆冬奧會開幕式上感動美國運動員的清華小哥、登上中國網《00后:我在冬奧現(xiàn)場》系列報道的首都高校志愿者們賽事組委會需持續(xù)引導官方社交媒體積極捕捉與傳播高校志愿者事跡,全方位展現(xiàn)中國青年形象。
③ 高校需認識到志愿者家庭成員、喜愛的體育明星及國家領導人等對其體育賽事志愿服務工作的精神指引作用,可將其用于強化志愿者的奉獻行為。高??梢越M織志愿者家人朋友等為其錄制加油視頻;可以將國家領導人視察場館并慰問志愿者的照片、志愿者與外國運動員及外籍賓客的合影制作成相冊集,將校內不同崗位志愿者的工作視頻剪輯成紀錄片,為志愿者留下珍貴記憶。
參考文獻:
[1]光明網.日本約萬名奧運會志愿者宣布辭職[EB/OL].(2021-06-03)[2023-01-23].https://m.gmw.cn/2021-06/03/content_1302336907.htm.
[2]奧爾加·基克,宋玉芳.如何組建一支奧運會志愿者團隊[J].體育文化導刊,2003(6):29-30.
[3]宋玉芳.奧運會志愿者的特征及其管理原則[J].體育與科學,2004(1) :20-23.
[4]REESER JC,BERG R L,RHEAD,et al.Motivation andsatisfaction among polyclinic volunteers at the 2OO2 Winter Olympicand Paralympic Games[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05,39(4) :e20.
[5]王雙麗,王斌,劉鎏.2008年奧運會志愿者的激勵問題與管理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5):4.
[6]王翔宇,高揚.北京2022年冬奧會志愿者招募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1,47(3):8.
[7]CLARY EG,SNYDER M,RIDGE RD,et al.Understandingand assessing the motivations of volunteers:a functional approach[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6):1516-30.
[8]CUSKELLY G A,CHRISTOPHER H,MAUREEN C D.Predicting the behavioral dependability of sportevent volunteers[J].Event Management,2004,9(12);73-89.
[9]陳平,許冠忠,朱俊英,等.大型體育賽事志愿者長效服務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以 2008北京奧運會帆船賽為例[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6):127-130.
[10]景曉娟.重大公共事件中青年志愿者利他動機的研究以2008 年北京奧運會青年志愿者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10(2) :51-54,9.
[11]周成.2022年北京冬奧會賽會志愿者報名動機量表構建與測度[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7):66-75.
[ 12]CARLA A,COSTA ,LAURENCECHALIP,et al.Reconsideringthe role of training in event volunteers’satisfaction[J].SportManagement Review,2006,9(2) :165-182.
[13]何志均.廣州亞運會對深圳大學生運動會的啟示—基于廣州亞運會的調查與分析[J].特區(qū)經濟,2011(7):24-26.
[14]方千華,胡慶山,陳華.高等院校學生參與大型體育賽事志愿服務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1):57-62.
[15]江蕓,吳燕丹,李春曉.特奧融合活動中志愿者能力感和自尊對服務滿意度的影響[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42(5):71-76.
[16]韓宗義,鹿娜.體育志愿者人力資源管理實踐與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的關系[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 :106-112.
[17]汪志剛,徐丕臻,沈克印,等.體育賽事志愿者管理對志愿者響應的影響——社會資本的作用[J].體育學刊,2019,26(1):52-58.
[18]KAHN W A.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sonal engagement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 [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1990,33(4) :692-724.
[19]SCHAUFELI W B,SALANOVA M,VICENTE GONZALEZ-ROMA,et al.The measurement of engagement and burnout: a twosampl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tic approach[J].Journal of HappinessStudies,2002,3(1) :71-92.
[20]陳天祥,周珺.志愿者工作投入的組織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廣州啟智隊的問卷調查[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5(2) :33-40.
[21]張寶生,李鑫,李新野,等.主觀規(guī)范對大學生志愿者志愿工作投入的影響機制研究——一個鏈式雙重中介模型[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22,38(5):658-666.
[22]北京晚報.志愿之光閃耀“雙奧之城”[EB/OL].(2022-03-21)[2023-01-23].http://www.bjwmb.gov.cn/jrrd/yw/202203/t20220321_882764.htm.
[23]邱輝,孟昭雯.北京2022年冬奧會志愿遺產及其內涵研究——基于21名志愿者的口述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5):91-100.
[24]梁朝高,席酉民,張曉軍,等.角色自覺與雙型制度驅動的網絡化合作模式——基于A大學的扎根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9,40(6) :3-20.
[25]汪偉全.社區(qū)應急志愿者參與公共安全治理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的Nvivo質性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2021(4) :46-55,215.
[26]林亞清,陳振明.公務員的使命效價與工作熱情關系研究——基于資源保存理論視角的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123-134.
[27]陳美玲,蔡霞,張金梅,等.參與社區(qū)志愿服務的醫(yī)學生志愿者志愿服務動機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J].護理研究,2021,35(17) :3065-3070.
[28]AhmedM,Zehou S,Raza S A,et al.Impact of CSR andenvironmental triggers on employee green behavior: the mediatingeffect of employee well-being[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20,27(5) :2225-2239.
[29]T Vantilborgh,J Bidee,R Pepermans,et al.Efectsofideological and relational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ndfulfilment on volunteers’work effort[J].European Journal of Work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14,23(2) :217-230.
[30]邱明強.體育賽事志愿者參與動機與激勵制度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2,33(1):78-82.
[31]李若璇,曹仕濤,朱文龍,等.父母規(guī)范和同伴規(guī)范對志愿投入的影響:角色認同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8(6) :84-90.
[32]WU CHAO,CHENG SIZHE,ZHANG YINJUAN,et al.Socialresponsibi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volunteers for COVID-19:Themediating role of job involvement[J].FrontiersinPsychology,2022,13.
[33]夏青,閆淑敏,張煜良,等.高校科研人員科研激情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論方法的探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2,43(6):123-144.
[34]NUNALLY JC.Psychometric theory[M].New York :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8;13-24.
[35]劉華興,王錚.基層公務員公共服務動機測量[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0(1):1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