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R65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5.09.0142.0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5.09.044
腹股溝疝是普外科常見的疾病,可發(fā)生于不同年齡段,且男性的發(fā)病率較高[1]。腹股溝疝一般可分為斜疝、直疝,其病因多與腹膜鞘狀突未閉、腹壁局部薄弱、腹腔內壓力過高等因素相關[2]?;颊咧饕憩F為腹痛、腹脹、嘔吐等癥狀,若未及時治療,還可能引發(fā)腸道梗阻、腹腔內組織壞死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來,在微創(chuàng)理念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腹腔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TAPP)和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TEP)已成為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主要術式。兩種術式均在腹腔鏡直視下進行,但其手術路徑不同,各有其特點,其中TAPP術需切開腹膜,進入腹腔開展操作,其手術視野清晰,可清晰辨認腹股溝區(qū)的血管、神經、精索等生理結構,避免損傷周圍正常組織,且操作空間較大,便于術中處理疝囊、放置補片,利于處理多種類型的腹股溝疝;TEP術則無需進入腹腔,術中于患者下腹部作一小切口,并在腹膜外間隙進行操作,腹膜始終保持完整,對腹腔內器官的影響較小,有助于降低術后腹腔粘連、腸梗阻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應用TAPP術、TEP術的療效差異,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4年9月漂陽茶亭醫(yī)院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10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50例)中男、女性患者分別為37、13例;年齡22\~69歲,平均 (46.25±4.71) 歲;病程2\~13個月,平均0 6.88±1.07) 個月。觀察組(50例)中男、女性患者分別為36、14例;年齡23\~68歲,平均( (46.31±4.49) 歲;病程2\~14個月,平均( 6.82±1.01? )個月。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gt;0.05) ,組間可比。納入標準: (1)符合《成人腹股溝疝診斷和治療指南 (2018年版)》[4中的診斷標準;(2)經影像學檢查確診;(3)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標準:(1)伴嵌頓疝;(2既往有腹部手術史;(③伴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4伴認知功能異常。本研究經溧陽茶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手術方法患者術前均應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消毒鋪巾,行全身麻醉,體位調整為頭低足高仰臥位。對照組患者采用TAPP術,在臍上緣作一 12mm 弧形切口為觀察孔,建立人工氣腹,應用內窺鏡攝像系統(tǒng)(卡爾史托斯公司,型號:TC200)置入腹腔鏡后檢查腹腔整體情況。在雙側腹直肌外側緣平臍水平位置,分別作一 5mm 切口,隨后置入 5mm Trocar,以此為操作孔。于患側疝環(huán)口上緣 15mm 處,沿臍內側韌帶至骼前上棘方向,切開腹膜,游離腹膜瓣的上下緣,并充分游離髂窩間隙與恥骨膀胱間隙。合理處理疝囊,其中腹股溝斜疝需分離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并游離疝囊,完成腹壁化(若疝囊降入陰囊,可高位結扎后橫斷疝囊;若疝囊與子宮圓韌帶粘連致密,可離斷子宮圓韌帶);腹股溝直疝可直接剝離疝囊,完成精索或子宮圓韌帶腹壁化,較大的假疝囊可采用可吸收縫線縫合后懸吊于同側腹直肌。選擇合適大小、材質的補片,以完全覆蓋疝環(huán)缺損與恥骨肌孔為宜,雙側疝補片內側可有部分重疊,使用醫(yī)用膠多點固定。確認補片無移位、卷縮,采用可吸收線連續(xù)縫合腹膜瓣,常規(guī)閉合各穿刺孔。觀察組患者采用TEP術,在臍下緣作一 12mm 的弧形切口,鈍性分離至腹直肌后鞘前,建立人工氣腹,置入 12mm Trocar為觀察孔;應用腹腔鏡常規(guī)檢查腹腔整體情況,鏡推法進入膀胱前間隙,顯露恥骨聯合,臍與恥骨聯合連線上方1/3、下方1/3均置入 5mm Trocar為操作孔。于腹膜外間隙充分游離恥骨膀胱間隙、骼窩間隙,疝囊與補片處理方法同對照組。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2周。
1.3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術后2周評估患者療效:腹脹、腹痛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為顯效;臨床癥狀得到緩解為有效;臨床癥狀未緩解為無效[4]。總有效率 Σ=Σ 顯效率 + 有效率。(②圍術期指標。記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住院及下床活動時間。(3炎癥因子指標。采集患者術前與術后4d空腹肘靜脈血 3mL ,離心( 15min. )取上層血清,檢測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a、C-反應蛋白水平,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4)并發(fā)癥。統(tǒng)計患者隨訪期間血腫、尿潴留、血清腫、切口感染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各項發(fā)生率之和。
1.4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24.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治療總有效率與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以[例 (%)] (2號表示,行 χ2 檢驗或校正 χ2 檢驗,等級資料 (臨床療效)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術中出血量、手術、住院、下床活動時間及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 ?a? C-反應蛋白)以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 t 檢驗,組內手術前后比較采用配對 t 檢驗。 Plt;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gt;0.05 ,見表1。
2.2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圍術期指標(術中出血量、手術、住院、下床活動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lt;0.05) ,見表2。
2.3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指標比較術后4d,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指標水平均較術前升高,但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lt;0.05 ,見表3。
2.4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gt;0.05) ,見表4。
3討論
腹股溝疝的主要癥狀為腹股溝區(qū)出現可復性腫塊,部分患者還伴有局部墜脹感、疼痛,若疝內容物為腸管,可能出現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隨著病情進展,腹股溝疝可能會形成嵌頓疝,引發(fā)劇烈疼痛,若腸管嵌頓還會導致血液循環(huán)受阻,嚴重時可引發(fā)急性腹膜炎、腸穿孔、壞死等,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5]。既往臨床治療腹股溝疝多采用開放疝修補術,但其易對腹股溝區(qū)解剖結構造成損傷,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疼痛明顯,不利于患者恢復,而腹腔鏡疝修補術具有創(chuàng)傷較小、術后恢復較快等特點,現已成為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主要方法[。目前,臨床常用的腹腔鏡疝修補術主要為TAPP術與TEP術,其中TAPP術在腹腔內操作,術中將補片置入腹腔內腹壁缺損處,可促進組織生長,進而增強腹股溝管后壁,該術式具有手術視野清晰、操作空間較大等優(yōu)勢,有利于處理較復雜、隱蔽的疝;TEP術中于腹膜間隙置入補片,借助腹壓固定補片,無需進入腹腔,可保持腹膜的完整性,其手術創(chuàng)傷較小,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7]。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總有效率及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提示臨床應用TAPP術、TEP術均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分析原因為,TAPP術與TEP術均符合微創(chuàng)手術理念與無張力修補原則,術中利用腹腔鏡觀察,其可提供清晰視野,便于準確識別并處理疝囊,減小術中操作對周圍組織、血管及神經的損傷,并利用補片修補,有效加強腹股溝區(qū)的薄弱部位,減小周圍組織張力,從根源上解決腹壁缺損問題,有助于降低疾病復發(fā)風險,確保其療效[8]。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這提示腹股溝疝患者應用TEP術治療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分析原因為,TAPP術切開腹膜進入腹腔內操作,疝囊處理時需進行牽拉、剝離等操作,易損傷周圍肌肉、血管等,加大手術創(chuàng)傷,導致出血量增加,術后腹股溝區(qū)不適,疼痛加劇,影響患者恢復,且操作完成后需精細縫合腹膜,其操作難度較大,導致手術時間延長;而TEP術僅在腹膜前間隙內就可以操作,無需進入腹腔,避免切開、縫合腹膜,可確保腹膜的完整性,避免牽拉腹腔內臟器,對血管、神經的損傷較小,且腹腔前間隙內無實質性組織,僅少量結締組織,置入補片后對周圍組織的刺激較小,有助于加快術后恢復[。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4d炎癥因子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在腹股溝疝的治療中,應用TEP術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機體炎癥反應。分析原因為,TAPP術中切開、縫合腹膜會直接刺激腹膜間皮細胞,誘導炎癥介質釋放,同時術中于腹腔內處理疝囊、固定補片可能會牽拉臟器,損傷腹股溝區(qū)神經,還可能導致補片與腹腔內組織發(fā)生粘連,進一步加劇局部炎癥反應;而TEP術在腹腔鏡直視下,于腹膜外間隙剝離疝囊,置入補片后可完全覆蓋恥骨肌孔,無需進入腹腔,利用腹壓固定補片,不僅可維持腹膜的完整性,減小手術創(chuàng)傷,還可避免補片刺激腹腔內臟器,預防組織粘連,有助于減輕術后疼痛,控制機體炎癥反應[10]
綜上,在腹股溝疝的治療中,臨床應用TAPP術與TEP術的療效無明顯差異,均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確保手術安全性,但相較于TAPP術,應用TEP術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加快患者術后恢復進程,臨床可基于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術式。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樣本來源單一、未考察復發(fā)情況等,后續(xù)應開展多中心研究,延長隨訪時間,為臨床治療腹股溝疝提供更可靠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申英末,劉小莉,鄭若彤,等.腹股溝疝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24,23(9):1168-1172.
[2]蔡紹海,臺德軍,姜峰.腹腔鏡TAPP和TEP在老年腹股溝疝中的臨床應用[J].現代科學儀器,2021,38(6):129-132
[3]陳明,陳云,李昕.TEP與TAPP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及血清炎性因子變化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21,20(9):983-986.
[4]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與腹壁外科學組,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外科醫(yī)師分會疝和腹壁外科醫(yī)師委員會.成人腹股溝疝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年版)[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8,21(7):721-724.
[5]牛斌,仇明洋,李強.改良TEP、TAPP與Rutkow術式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21,20(10):1098-1101.
[6]田國標,陳曉波,朱江,等.Lichtenstein、TEP及TAPP對成人腹股溝疝患者術后VAS評分及CRP、IL-6和TNF-α水平的影響[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2023,15(12):2194-2197.
[7]唐建坡,李巖,張洪銘,等.TAPP與TEP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效果及對預后恢復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22,22(18):3587-3590.
[8]張敏劍,吳永友,鐘豐云,等.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與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成人單側初發(fā)腹股溝疝的效果比較[J].中國醫(yī)藥導報,2023,20(10):84-87,99.
[9]史桂寶,黃其根,趙華,等.腹腔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和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療效[J/CD].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20,14(3):254-256.
[10]胡良鶴,王貴和,武其文.TEP、TAPP與開放疝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的療效比較[J].老年醫(yī)學與保健,2023,29(4):80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