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B2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0-0145-04
An Exploration of Wang Yangming' s Theory on “Cheng\"
Liu Jiaming
(1.RenmiUniversityofChinaBeijngo872;2.ShanghaiEcoomicandInformatizatinTechologyommision,Shang201)
Abstract:TheoriginalmeaningoftheChinesecharacter“cheng”istruthandreality.For Wang Yangming,“cheng”hasmultiple connotations,includingsinceritygenuinenessandtheprincipleofnature.Theideaof“chengoriginatedfromConfucius’thoghtof “sincerityandrustworthiness.Si-MengScholfurtherestablishedtwoframeworksinTheDoctrineoftheMean:theunityofmanand natureandtheunityofiersagehodandouterkingship.ThetwowerelaterinheritedbyWangYangming,whoincorporated“cheng\"into hismindlangsst,igitverticalliniyfhumansdedotalliniyfiesgeddter kingship.Indoingso“cheng”becameinterwovenwiththethrecorepropositionsofhisphilosophy“themindistheprinciple”,“the unityofknowledgeandaction”,and“theextensionofinateknowledge”.Regardingtheformer,WangYangmingcritizedZhu Xi's theoryf“investigatingthingstoacquirekowedge”forlackingaguidingprinciple,therebyestablishingtheiportanceofsincerityin intention”.Subsequently,through“cheng”heachievedatransformationfromtheexternaltotheinternal,makingitamediumfor communicating between theoriginalmind(inate knowledge)ofmanandtheprinciplesof nature,thusmakingthepropositionthatthe mindisthprincipletnable.In“teuityfknowledgeandactio”,nowledgereferstoiatekowledge,actionreferstotesio of inateknowledge,andthesubjectof“cheng”isinnateknowledge.Inthiscase,thetwocanbeunited.Developmentisrflectedin “cheng”beingreframedtoamoraldrivingonceptofindleaingbecomingnsentialcharacteristicofteinnatekowldgeetity and ultimately evolving into the doctrine of extending innate knowledge.
Keywords:Wang Yangming;cheng;theunityofmanand nature;theunityofinnersagehoodandouter kingship;theextensionof innate knowledge
“誠\"字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本義為真、實,是儒家心性哲學的奠基性概念。歷經先秦至宋明諸儒的闡釋與發(fā)展,“誠”逐漸形成了多重意蘊,成為連接天人、貫通內外的關鍵紐帶。王陽明作為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對“誠”的理解與運用達到了新的高度。他通過批判朱子格物致知之說,強調“誠意”的重要性,進而以“誠”為樞紐,實現了心與理、知與行的統(tǒng)一。本文旨在深人探討王陽明“誠”論的思想淵源、核心要義及其在心學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以期揭示其對儒家心性哲學的獨特貢獻與深遠影響。通過本研究,我們可進一步理解王陽明心學的精髓,把握其思想體系的內在邏輯與深刻內涵。
一、陽明“誠”論的思想淵源
“誠”不僅作為中國哲學核心范疇之一,更是儒家心學的奠基性概念。“誠\"字本義為真、實?!罢\”始于戰(zhàn)國,小篆作,為形聲字,“言”作形旁表意,“成”作聲旁表音,許慎釋“誠”為“信”。結合先秦傳世文獻來看,許氏的解釋應是有所理據的。該字最早出現在《詩經》《尚書》以及《左傳》中,特別是在《禮記》里使用得尤為頻繁。《尚書·太甲下》記載:“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孔安國對此注釋為:鬼神不會只保佑一個人,只有誠信的人才能享受祭祀[1]165。《詩經·崧高》所述:“申伯還南,謝于誠歸?!编嵭⑨尀椋骸吧瓴\意歸附,向南國謝恩而去?!盵1]567《左傳·文公十八年》:“齊圣廣淵,明允篤誠。\"孔穎達正義解釋為:“明,即通曉。能夠理解事物,洞察細微之處。誠,即真實。心懷純粹,行為正直?!盵1]1862 在這里,“誠”字的含義指的是真摯、確實的意思。此外《老子》《論語》《孟子》《莊子》亦可佐證。在《論語·子路》中,孔子所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1]2507此句中的\"誠\"字,蘊含著真誠與真實的深刻含義。此字不僅表達了對話語內容真實性的確認,亦彰顯了孔子對善行能夠帶來長久和平的堅定信念?!墩撜Z·顏淵》篇引用了《小雅·我行其野》的詩句:“誠不以富,亦祗以異。\"這里的“誠”同樣指的是真摯無偽?;蛘哒f,誠為真實自然,與虛假造作相反?!睹献印けM心上》記載:“反身而誠,樂莫大焉”[1]2764,此處意味著自我探求,察覺內心行善的真摯純粹,絕無矯飾?!肚f子》多處提及“真誠”“至善”“忘我之誠”“實在之誠”“貴重之誠”,在此“誠”字均指純粹不偽、確實存在的意思?!肚f子·庚桑楚》:“不見其誠己而發(fā),每發(fā)而不當”[2]421,“誠已”即指內在的真實?!肚f子·徐無鬼》亦提及:“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而勿櫻”[1]436-437“夫仁義之行,唯且無誠,且假乎禽貪者器?!盵2]451又言:“反己而不窮,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誠?!盵2]448成玄英注釋中認為,“誠”即為真實;內心之誠,即心靈的真實[2]448?!肚f子·漁父》中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盵2]538此處直接將“誠”定義為真實,也就是確實之意。
先秦戰(zhàn)國時期因“禮壞樂崩”導致了倫理道德的缺失,孔子主要在“主忠信”思想里貫穿著“誠”的精神?!墩撜Z》里論“誠”凡兩處,不過都不作為德目。它更像是一種道德情感,是真實無妄、表里如一的內心狀態(tài)。而真正揭出一個“誠”字觀念,把儒家的整套思想融成一體,尤其是把儒家“誠”論的精髓,即對道德主體性和高度的道德自律的弘揚發(fā)揮出來的是思孟學派。思孟學派提出“誠”主要對治的是人性中的虛偽與不真實[3]。因此,如何讓人信服人倫秩序并非出于統(tǒng)治者私意而是一種本然的規(guī)律即是最緊要的。于是將“誠”思想貫通于整個《中庸》中,并確立了兩點:其一是使天人合一于“誠”觀念;其二是建立了內圣外王的架構[4]
王陽明繼承了先秦以及宋明理學家們對誠的理解,以真摯、純粹及自然法則詮釋真誠。程頤曾言:“唯有真誠,方能敬重,未達真誠之時,需先敬重,方能漸至真誠。無虛偽造作,是為真誠”;“真誠,即是確有其理?!盵5]朱熹亦有論述:“真誠,即是真實之理,亦是誠實之態(tài)度”[6]“所謂真誠,就是真實無虛假,乃天理之自然”“在天地之間,唯有天理最為真實無妄,因此天理得真誠之譽”[7]。這些都是對真誠、純粹含義的闡釋。王陽明以“理”釋“誠”。這個理包括物之理和人倫之理,在《贈林典卿歸省序》一文,他這樣表述:“夫誠,實理也。其在天地,則其麗焉者,則其明焉者,則其行焉者,則其引類而言之不可窮焉者,皆誠也..”[8]250 因此,陽明心學是將思孟學派的心性哲學作為一種思想資源演變成的一劑良方。因此,才在陽明與弟子對話間論“誠”隨處貫徹。
二、“誠”:貫通“心”與“理”
“誠”既作為心性哲學的核心概念,自然貫穿于先秦至宋明。于王陽明而言,誠基本屬于心學體系的樞紐性概念,在王陽明心學體系隨著其生命踐行的不同階段,都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接下來,主要從縱向(天人)與橫向(內圣外王)兩個向度進行闡發(fā)。
“誠”是“心即理”命題成立之前提。王陽明通過對朱熹格物的批判,認為其為學無頭腦,繼而強調“誠意\"實現由向外馳求轉為向內探求的翻轉。方向的翻轉,使得“誠”成為關鍵性轉折?!案裎铩痹境鲎浴洞髮W》,原句是“物格而后知至”。朱熹訓“格”為至,將“物”訓為“事”。在朱熹看來,“格物”之“物”的范圍十分廣泛,包含了天地間的一切事物。上至天地草木鬼神之變,下至一草一木之理,凡天下事物之所以然之故與所當然之理都是其“格物”的對象。故在朱熹看來,《大學》所謂的“格物”涉及在諸多事物中深入探求其內在規(guī)律。關于“致知”,朱熹曾闡述:“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盵9]明顯將“知”作為“知識”解。而“致”則是“推及”的意思,因此,所謂的“致知”實際上是指人們積極挖掘內在的智慧,或是借助已有的認知去探索未知的領域。由此推斷,在他看來,“格物”是“致知”的基礎與手段,“深致知”則是“格物”的追求與成果。
王陽明成功打通“心”與“理”的界限,關鍵在于他對“誠”的深刻闡釋。在他看來,朱熹的格物致知是在具體事物中探尋內在原理,這種做法實則將心與理割裂開來,根源在于朱熹對“格物”的誤解?;诖?,王陽明對“格物”提出全新見解。他同樣將“物”訓為“事”,但含義與傳統(tǒng)不同,“凡意之所發(fā)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10]358,其對“物”或“事”的解釋關鍵在于對“誠意”的理解。王陽明認為,心靈是身體的主宰,內心的虛靈明覺就是自然良知,當良知感應外界而動時,便產生了意志,即“意”?!耙狻迸c“心”緊密相連,是“心”之動。心有所向,所指即為事,如心向敬親,敬親便成一事。這表明“意”一定會作用于“物”(事),“意”的存在發(fā)動必有指向對象,這個對象就是“物”,所以,王陽明提出“意之所在便是物”。他所認為的“格物”之“物”,是“意”指向的現實中的實在之物或事,不一定是客觀、外在、現實的,但一定與主體內在自我相關。這樣,王陽明就把“格物”之“物”與“心”“意”聯系起來,事物因“意”才有存在意義。由于良知應感而動為意,良知又是心之虛靈明覺,所以“物”存在的關鍵在于主體之“心”的虛靈明覺。
在此基礎上,王陽明將“格”訓為“正”,“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也?!盵10]67“正與不正\"針對“主體自我”之“心”,“正其不正”是去掉心中惡念,“歸于正”是回歸心之良知的本然之善。至此,陽明將理從外在事物轉為內心。也就是說,天理不在人心之外。如孝順父母,若人心純粹秉承天理,冬天自然會為父母考慮寒冷,夏天會顧及父母感受炎熱,這些行為源于真摯的孝順之心。就像樹木,孝順之心是根,行為是枝葉,先有根才有枝葉?!抖Y記》說孝順之子內心有深愛,必有和順氣息、愉悅之色、溫柔之態(tài),強調心誠是根本,心誠才有根,有根才能成就萬事。
王陽明通過確立“誠”的重要性,聯結了心與物,“誠”成為心與外物“感通”的媒介,讓遙不可及的天理與人心實現鏈接,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實現了天人合一。
三、“誠”:貫通“知”與“行”
陽明心學對“誠”的重視是用來對治明朝虛偽的盛行。他感嘆道:“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盵10]6-7面對這種知道而不能做到的割裂,他極力推崇真誠為本,倡導以真誠為核心的理念:“仆近時與朋友論學,惟說‘立誠’二字。殺人須就咽喉上著刀,吾人為學,當從心髓入微處用力,自然篤實光輝。雖私欲之萌,真是烘爐點雪,天下之大本立矣。”[8]165 他將真誠的必要性比作“就咽喉上著刀”,堅信真誠就是“深人內心最細微之處”,奠定天下之基石。因此,陽明心學本質上重在生命踐行。
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如何才能實現二者的合一,“知”與“行”二者在什么意義上合一呢?換言之,如果說私欲阻隔了知道應該孝順父母,實際卻不能真正做到孝順父母,那如何才能貫通知與行二者。筆者認為,王陽明用“誠”貫通了二者。
在陽明那里,他認為“誠是心之本體”,將“誠”的內涵具體化為心學的核心概念良知?!氨倔w”指的是事物固有的本質,所謂的“真誠”即是內心自發(fā)呈現的境界。真誠即是核心自我,而“良知”則是王陽明對“真誠”概念進行的深入闡釋,正如他在《傳習錄》中所述:“真誠即為真實之理,唯有良知?!盵1]439那么,良知的深刻內涵到底是怎么樣的呢?王陽明指出,首先,“良知”是至善的道德根源,“蓋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這心體即所謂‘道心‘”[10]39。人性本是純一不二,仁義禮智,皆為人性的展現。良知“僅僅是一種真摯而深切的情感,這就是它的本質。因此,將這種良知的真摯深切用于侍奉雙親便是孝道,用于順從兄長便是悌道,用于效忠君主便是忠心,一切都源自良知”[10]7。的確,在本然的意義上純善無惡?!罢\”乃“良知”之根本。
是故不欺則良知無所偽而誠,誠則明矣;自信則良知無所惑而明,明則誠矣。明誠相生,是故良知常覺常照。常覺常照,則如明鏡之懸,而物之來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10]200
良知猶如一面明鏡,其特點是“誠”。表現為物來而順應,如實反映來到面前的事物的美丑好壞,沒有一絲一毫的欺騙與偏狹,故而能常處于對事事物物的覺照之中。此處的“誠”與《中庸》所言的“慎獨”“勿自欺”之意一脈相承,都是表示真實之意,陽明在論及何為圣人時,直接將“誠”提掇為核心:
先生嘗謂:“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圣人?!惫适ト酥畬W,只是一誠而已。[10]260
因此,他強調“立誠”的重要性?!耙诹⒄\而已。向日謙虛之說,其病端亦起于不誠。”[8]193 但需要誠的不僅是“誠身”,還有“誠意”。他還說《大學》篇章針對人們喜好和厭惡這些直觀明顯的情感,引導人們應當真誠地追求善良、摒棄邪惡,實質上只是在闡釋“真誠\"這一概念。因此,可見“誠”一直貫穿于王陽明的教學之中。
但同時我們也發(fā)現,王陽明是將“誠”概念降格為良知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雖然有著貫穿性的樞紐作用,但本質上誠是統(tǒng)攝于良知之下的。因為“誠”的主體是良知,換言之,從楊澤波教授的儒家生生倫理學的道德動力角度來講,“誠”是淵源有自的,在王陽明那里,終極依據是良知本體。比如,他在《大學》古本序里提到“故致知者,誠意之本也”。又說“誠愛側怛之心即是致良知。”[11]490“致良知”與“誠”的關聯應這般界定,“致良知”本質便是“真誠”。通過這種方式,陽明從“誠”發(fā)展出了致良知說,成就了其晚年成熟學說的思想形態(tài)。
四、結束語
王陽明沿著先秦宋明哲學家們對“誠”思想的重視,進一步深人挖掘,既繼承了思孟學派以儒學核心概念“誠”為基礎所建構的形上架構,又遵循了其縱向上天人合一、橫向上內圣外王的思想脈絡,又根據自己百死千難的生命實踐,用“誠”作為樞紐,實現“心”與“理”“知”與“行”的鏈接與聯結。同時,將“誠”概念收攝在良知說中,但仍強調“誠”對心學體系建構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完全可以說“誠”論乃是陽明良知學得以成立的基石。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完全認同陽明心學。
參考文獻:
[1]十三經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莊子注疏[M].郭象,注.成玄英,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
[3]程永凱.因敬明誠貫通天人:思孟程朱一系之哲學特色[J].中國哲學史,2022(3):51-56,64.
[4]劉乾陽.先秦、兩漢儒家“誠”觀念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6.
[5]程顥,程頤.二程集[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92.
[6]黎靖德.朱子語類:第64卷[M].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5:1563.
[7]朱熹.朱子全書:第6冊[M].徐德明,黃坤,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91.
[8]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冊[M].吳光,編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9]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5.
[10]王陽明.傳習錄全譯[M].于民雄,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11]王守仁.王陽明全集:第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劉珈銘(1990—),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單位為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
(責任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