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歷史的舞臺上,諸多人物不僅在各自領(lǐng)域成績斐然,他們的飲食故事也饒有趣味,為歷史增添了一抹別樣的煙火氣。
何紹基:魚香滿溢的人生
何紹基是晚清書法家,對魚的喜愛貫穿了他的一生。何紹基出身官宦,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而魚始終是他旅途中的美味慰藉。道光十四年五月十八日,自從在河北雄縣嘗到了鮮活鯽魚的極致鮮美后(因此地臨近白洋淀,所以魚很新鮮),雄縣的魚便成了何紹基心心念念的味道,此后每每路過此地,他總要買魚解饞。道光十五年六月,再次來到雄縣的何紹基因為買到的魚不新鮮而大失所望,便在日記中寫道“買魚不鮮,吃他做甚”。
在旅途中,何紹基常常關(guān)注魚價。高郵水產(chǎn)豐富,魚價較為便宜,他會記下“買魚極賤”;天津因靠海魚價也很低廉,超低的價格甚至讓他感到驚訝。有時候,為了能吃上魚,何紹基也不在乎價格稍貴,“有魚頗可食”便感到滿足。
何紹基愛吃魚,也喜歡將這種美食分享給其他人。在旅途中,他常與同行人一起買魚共食,享受難得的美味;在家鄉(xiāng)買到大鳊魚后,他也會約族中長輩聚餐。何紹基甚至把“魚”融入考試題目,由此可見他對魚的喜愛。
郁達夫與王映霞:煙火中的情與味
我國著名的愛國主義作家、抗日領(lǐng)袖郁達夫?qū)γ朗秤兄毺氐臒釔郏奈缚跇O佳,一頓能吃下一只甲魚或童子雞,在海蚌肥美的季節(jié),能吃上幾百個海蚌。吃早餐時,郁達夫?qū)π〔耸种v究,荷包蛋、油余花生米、松花蛋等都是他的心頭好。郁達夫還是魯迅的重要酒友,常與魯迅在五馬路川味飯店、陶樂春等地方相聚,辣魚粉皮、砂鍋豆腐、炒腰花和紹興酒是他們常點的酒菜。
在郁達夫的愛情里,美食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與妻子王映霞相識后,兩人在短短6天內(nèi)吃了6次飯,并喝醉5次,在推杯換盞間傾訴衷腸,感情也一步步升溫?;楹螅跤诚枷词肿龈?,火腿蒸甲魚就是她的拿手菜,還學(xué)會了郁達夫在日本留學(xué)時宿醉后常喝的味嘈湯。那時,他們每月的開支有200銀圓,幾乎一半都花在吃上,足見他們對美食的熱愛和生活的講究。在與郁達夫離婚后,王映霞就再也沒做過味嘈湯,曾經(jīng)煙火中的濃情蜜意,也隨著這道湯的消失而消散。
譚延閣與龍慈:美食知音的雅聚
譚延閻是近代湘菜史上的領(lǐng)軍人物,龍紱慈則是他的美食知己。龍紱慈出身簪纓世家,因早年體弱多病十分注重養(yǎng)生,對飲食頗為講究。
1927年11月7日,龍紱瑞等人在位于罵駕橋的龍八寓所公宴譚延閣,廚政由龍紱慈的家廚操持。宴席上,譚延罔對龍紱慈家廚做的棗泥包贊不絕口,認為其不遜色于自家廚師曹蔗臣的手藝,臉盆蒸鴨這道湘菜也十分肥美。
譚延罔不僅喜愛美食,還極為看重用餐禮儀,那些菜沒上完就提前離開的客人會讓他很不高興,因為在他心中,美食不容辜負。
梁實秋:雅舍中的美食哲思
著名學(xué)者、文學(xué)家梁實秋出生于北京,古都濃厚的飲食氛圍為他埋下了熱愛美食的種子。青年時代,梁實秋赴美留學(xué),西方的飲食雖別具一格,但他心中始終眷戀著故鄉(xiāng)的味道。學(xué)成歸國后,他憑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對美食的獨特感悟,將一道道平凡菜肴寫得活色生香,出版了《雅舍談吃》一書。
在眾多美食中,梁實秋對北京烤鴨情有獨鐘,他常去位于前門的全聚德,認為那里的烤鴨皮脆肉嫩。梁實秋吃烤鴨時頗為講究,鴨肉要片得薄厚均勻,蔥絲、黃瓜條、甜面醬一樣都不能少。他還對鴨架湯念念不忘,認為將鴨架與白菜、豆腐同煮,味道鮮美無比。
餃子也是梁實秋喜愛的食物。他回憶,小時候家里逢年過節(jié)就會包餃子,一家人圍坐,邊包邊聊,充滿溫馨。在他看來,餃子的餡料豐富多樣,無論是豬肉白菜還是韭菜雞蛋,都各有各的風(fēng)味。煮餃子時,要水寬、火旺,這樣煮出來的餃子才飽滿、勁道。
對梁實秋而言,美食不僅是味覺享受,更是情感寄托和文化傳承。他在戰(zhàn)亂歲月漂泊異鄉(xiāng),對故鄉(xiāng)美食的思念愈發(fā)濃烈,這種思念融入他的文字,勾起無數(shù)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無論是精致的烤鴨,還是家常的餃子,在梁實秋筆下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生活智慧,讓讀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美食不僅是口腹之欲,更與人們的情感、經(jīng)歷緊密相連。這些美食故事展現(xiàn)出近代名人們生活中的一面,讓我們看到了歷史中鮮活的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