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洞口縣有這樣一種民間傳統(tǒng)食品,它雖然名叫豆腐但卻不是豆腐,原料是山間一種野生樹葉,這種神奇食品就是讓我心心念念的神仙豆腐。
神仙豆腐源自一則神話傳說。相傳,宋末元初硝煙四起、戰(zhàn)亂不斷,疊加連年干旱,土地顆粒無收,老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洞口縣的洞口塘居住著一個姓蕭的老者,奄奄一息之際在夢里奇遇觀音菩薩。菩薩告訴他,將豆腐柴的樹葉榨汁,待其凝固后即可充饑、飽腹,然后又將具體的制作過程告訴了老者。老者醒來說與家人聽,眾人皆喜不自禁,立馬行動起來,果然制作出了一種綠瑩瑩的豆腐狀東西,而且清香撲鼻、味道鮮美。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便把這種食品叫作“神仙豆腐”,把豆腐柴叫作“神仙樹”。
豆腐柴是雪峰山的一種野生直立灌木,屬馬鞭草科,又稱腐婢、豆腐木、觀音柴等。豆腐柴的葉片呈卵狀,長3一13厘米、寬1.5一6厘米,有蘭、玫瑰、梅等多種香味,其葉片中的果膠含量高達(dá) 30% ,這是它能制作出神仙豆腐的主要因素。此外,豆腐柴的樹葉還含有蛋白質(zhì)、17種氨基酸,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絲氨酸、蘇氨酸、賴氨酸等含量較高,是不可多得的營養(yǎng)保健原料。據(jù)《本草綱目》《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食性本草》等藥典記載,豆腐柴的葉具有清熱解毒、開胃生津、明自去火、強(qiáng)筋健骨、降低血壓等功效,還能醫(yī)治瘧疾、痢疾、毒蛇咬傷、無名腫塊、酒后頭痛等癥。
正因豆腐柴葉具有多重保健功效,20世紀(jì)70年代之前,雪峰山區(qū)的人家長期用它制作神仙豆腐,既當(dāng)飯充饑也作菜享用。
神仙豆腐的制作過程并不復(fù)雜。先將鮮嫩的豆腐柴葉反復(fù)清洗干凈,接著將水燒開,待水溫降至 80°C 左右時澆在豆腐柴葉上,確保能將葉子燙軟、燙熟。然后用冷水漂洗燙熟的豆腐柴葉,并用手反復(fù)揉搓直至出現(xiàn)青翠的濃汁,將其倒進(jìn)白色紗布袋用力擠壓,把過濾后的汁液倒入桶中,而后添入配置好的草灰水(水與草灰的比例是10:3),同時用手輕輕攪拌,使二者融為一體。最后將盛放汁液的桶靜置半小時,待其自然凝固成塊即可。
因?yàn)槭怯镁G葉做成的,所以神仙豆腐的顏色綠如翡翠,且凝而不碎,吃起來鮮嫩爽滑。不過,剛制作好的神仙豆腐有些苦味,最好放在清水中泡一會兒,浸泡時間越久,苦味越淡,也可以加入紅糖水、白醋,以減少苦味。在洞口縣,人們發(fā)明了神仙豆腐的多種吃法,可將搗碎的姜、蒜、蔥、青椒、嫩花椒葉子放在神仙豆腐上,再加入涼開水、老酸水食用;可與涼粉一起切成薄片,加上剁椒、姜、蒜、蔥花等調(diào)料做成涼拌菜;可與木耳、黃花菜、肉丸、酸菜、雞肉等一起炒食……
現(xiàn)如今,神仙豆腐的制作技藝已被列入湖南省邵陽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成為洞口縣的傳統(tǒng)特色食品,引來了四面八方的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