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是一座依山傍海的古城,雖然面積不大,但卻因為美麗的神話傳說和如詩如畫的美景而聞名于世,近年來的宣傳口號就是“來蓬萊過神仙生活”。確實,矗立在海邊的蓬萊閣古色古香,仿佛蘊藏著無盡的仙蹤傳說;湛藍的大海與細膩的沙灘相映成趣,漫步其間,令人心曠神怡;數(shù)不盡的各種海鮮美食,能讓你大飽口福,世人艷羨的神仙生活也不過如此。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蓬萊人,我吃過的海鮮數(shù)不勝數(shù),百吃不厭的當屬由漁民所創(chuàng)的魚鍋餅子,這是一種將各種海鮮集于一鍋的美食。早年間,蓬萊的漁民出海歸來,捕撈的多是小雜魚。漁民為圖方便,便用醬料爆鍋后,將各種魚一起用小火慢燉,趁鍋內壁溫度高再順手貼上幾個玉米面餅子,這樣菜和主食就都有了,可謂一舉兩得。
我的母親非常擅長制作魚鍋餅子,總是一大早就趕去集市,只為了買到新鮮的小雜魚。回到家后,父親將魚宰殺并清洗干凈,再抱來一捆燒柴,將大鍋燒得滾燙。母親系上圍裙,先倒入豬油潤鍋,接著放入蔥、姜、大料爆香,然后倒入面醬快速攪拌,濃郁的醬香味瞬間飄滿整個屋子,正在寫作業(yè)的我聞到后直咽口水,立即停下筆跑進廚房,要親眼見證美食誕生的過程。只見母親輕輕將雜魚一一下鍋,混合的香氣再次彌漫開來。這時父親快速拉動風匣,鍋底的火焰歡快地跳動,“舔舐”著鍋底。母親又從提前和好的玉米面團中楸下一小塊,在手中團幾下,拍成餅子后貼在鍋邊。不一會幾,鐵鍋壁上就貼滿了一圈玉米餅,其中一小半浸在沸騰的魚湯中。
等待美食出鍋的時光,是兒時最幸福的時刻。鍋蓋縫隙中溜出的縷縷香氣,像無形的小手撩撥著我的心。終于,母親掀開了鍋蓋,熱氣裹挾著魚香味撲面而來。母親先將玉米面餅鏟出來,再輕輕地將魚盛入盤中,為了好看,還在魚上撒了香菜和蔥花。
我再也等不了了,伸手就拿起一個玉米餅子,先在浸滿魚湯的那頭兒咬了一口,餅體吸飽了魚湯,吃起來鮮香十足;接著再嘗一口魚肉,鮮、香、醇、嫩。那一刻,我忘卻了所有的煩惱與不開心,只想美美地吃上一頓魚鍋餅子。
如今,雖然各地的餐館都推出了很多鐵鍋燉菜、燉魚,但我最懷念的還是故鄉(xiāng)的魚鍋餅子。它是我童年的“伙伴”,是家的記憶,也是我漂泊路上的慰藉。無論我走多遠,這道代表了蓬萊味道、家鄉(xiāng)味道的菜肴會始終在我心里占據(jù)一席之地。
附:魚鍋餅子的家庭做法
原料:新鮮海魚(如魚、小黃魚、鞭子魚、小黑魚等雜魚)若干條、玉米面200克、豆面100克、酵母(泡打粉)3克、大蔥1根、姜1塊、八角2個、花椒1小把、白酒1勺、米醋1勺、醬油2勺、甜面醬1勺、鹽適量、白糖適量、豬油適量、香菜適量。
做法:
1.將海魚宰殺后洗凈,魚身打花刀以便入味。
2.取1/3玉米面,加入熱水后攪勻,再加入豆面和剩余的玉米面,放入酵母、白糖和清水攪拌成疙瘩狀,然后揉成光滑的面團,蓋上保鮮膜醒發(fā)半小時。
3.鐵鍋燒熱后放入豬油,放入八角、花椒、蔥、姜爆香,倒入甜面醬、醬油,放入魚略煎,烹入白酒、米醋去腥,加開水,大火燉煮至湯沸,加鹽調味。
4.將醒好的玉米面團揉勻,分成小塊后搓成橢圓形,貼在鍋邊的靠下方,以便吸入魚湯。
5.蓋上鍋蓋燜10一15分鐘,至餅子熟透且表面呈金黃色熄火。
6.將魚和餅子分別裝盤,魚上撒蔥花、香菜等。
特點:餅子外表金黃、內里暄軟,魚肉鮮嫩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