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07-0127-03
當今時代,信息科技已深度融入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生活、學習與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新課程標準的全面推行,使小學信息科技教學面臨全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教學過程需更為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能力。為此,優(yōu)化教學模式以契合新課標要求,構建適配的教學方案,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意義深遠
一、實施小學信息科技創(chuàng)新教學的必要性
(一)新課標理念的核心導向
新課標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高度重視學生個體差異與個性化發(fā)展,大力倡導的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模式,旨在深度挖掘并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潛能,精心培育團隊協作精神,促進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協同進步。同時,還著重強調真實情境創(chuàng)設與學以致用,引導學生于實際問題解決進程中扎實掌握知識技能,顯著提升信息技術實踐應用能力。此外,跨學科融合的倡導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視野,打破學科界限,為綜合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育營造了有利環(huán)境。
(二)傳統(tǒng)教學的困境審視
反觀傳統(tǒng)小學信息科技教學,諸多弊端盡顯。教學內容往往單調乏味,難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方法單一僵化,多采用灌輸式教學,嚴重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實際生活嚴重脫節(jié),致使知識抽象晦澀,學生難以真切領悟其價值與意義。上述種種缺陷致使傳統(tǒng)教學難以企及新課標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高標準與嚴要求,
(三)創(chuàng)新教學的必然抉擇
唯有創(chuàng)新,方能為小學信息科技教學注人生機與活力,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筑牢堅實的信息科技根基,助力其在數字化浪潮中脫穎而出,成長為適應時代需求、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與綜合素養(yǎng)的卓越人才。
二、小學信息科技課程創(chuàng)新教學的策略
(一)情境構建促進知識內化
依據情境認知理論,個體的認知與學習在特定情境中發(fā)生并發(fā)展,知識的意義建構依賴于情境脈絡。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情境教學法與學科強調的真實性與實踐性高度契合,有效化解了抽象理論與實際應用相脫節(jié)的困境。如創(chuàng)設“校園智能廣播系統(tǒng)設計\"情境,學生仿若置身于真實的校園信息工程建設場景之中。在此情境下,學生不再孤立地學習信息科技知識,而是將知識與具體場景緊密相連,逐步構建情境化認知結構,進而更為深入地理解信息采集、傳輸與處理等知識要點。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深入剖析,情境化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場景,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與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注意力。例如,當學生參與“校園智能廣播系統(tǒng)設計\"情境時,他們能夠直觀感受到信息科技在校園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價值,進而激發(fā)內在的學習動力,更加主動地投人到知識學習與技能掌握中。
(二)項目驅動達成素養(yǎng)進階
在小學信息科技課程中,項目式學習具有高度適用性。新課標倡導的“做中學\"“用中學\"“創(chuàng)中學”理念,在項自式學習中得到充分體現。以“設計智能垃圾分類系統(tǒng)\"項目為例,教師提出項目任務后,學生首先開展需求分析,深入探究垃圾分類的標準、流程以及現有設施存在的問題。隨后,學生運用傳感器技術、編程技術等設計智能垃圾分類系統(tǒng)模型。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自主學習如何合理選擇傳感器以精準檢測垃圾種類與重量,如何運用編程軟件編寫控制程序,以實現垃圾自動分類與數據統(tǒng)計功能。該項目不僅使學生熟練掌握了信息科技知識與技能,還顯著增強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需要考慮如何優(yōu)化系統(tǒng)設計以提高垃圾分類效率,如何通過創(chuàng)新的方式引導用戶正確分類垃圾,這些思考與實踐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實踐能力。
(三)游戲助力點燃學習激情
依據情境學習理論,游戲所創(chuàng)設的虛擬情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既貼近真實又充滿想象力的學習空間。從教育心理學的動機理論出發(fā),游戲化教學巧妙契合了內在動機激發(fā)原理。游戲中豐富多樣的任務、挑戰(zhàn)以及及時反饋機制,精準滿足了學生對成就感、好奇心以及自我掌控感的心理需求,進而強力促使學生主動投身學習。以“網絡安全知識\"教學為例,教師設計的“網絡安全大冒險\"游戲,設置了諸如網絡詐騙陷阱、惡意軟件攻擊、信息泄露風險等多種網絡安全場景。學生扮演網絡安全小衛(wèi)士,運用所學網絡安全知識與技能識別并應對這些風險,切實保護自己與他人的信息安全。在游戲過程中,學生能夠更為深入地理解網絡安全的重要性,熟練掌握網絡安全防范的基本方法,如設置強密碼、識別釣魚網站、防范病毒入侵等,顯著提高網絡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游戲化教學通過營造富有競爭性與趣味性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主動性。例如,在“網絡安全大冒險\"游戲中,學生為了獲得更高的游戲分數或等級,會積極主動地學習網絡安全知識,嘗試不同的防范策略,這種內在的競爭意識與探索欲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學科融合拓展多元能力
跨學科學習旨在打破學科界限,有機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與方法,以有效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復雜問題。
小學信息科技課程與其他學科聯系廣泛,在“信息科技與語文\"跨學科學習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電子文學作品集制作\"活動。學生首先運用文字處理軟件創(chuàng)作詩歌、散文、故事等文學作品,隨后運用圖像處理軟件設計作品封面與插圖,運用音頻編輯軟件錄制朗讀音頻,最終將文字、圖片、音頻等元素整合為精美的電子文學作品集。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文字排版、格式設置等信息科技技能,同時也需要運用語文知識進行文字創(chuàng)作與表達;在設計封面與插圖時,學生又需要將美術知識與信息科技的圖像處理能力相結合,這樣不僅提升信息科技應用能力,還鍛煉語文寫作能力、審美能力與創(chuàng)意表達能力。從知識遷移理論來看,跨學科學習促進了學生將信息科技知識與語文知識相互遷移與整合。
在“信息科技與數學\"跨學科學習方面,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編程軟件解決數學問題,如編寫程序計算數學公式、繪制圖像、模擬數學實驗等。以“幾何圖形面積計算”為例,學生運用編程軟件繪制不同幾何圖形并計算其面積,這一過程使學生更為直觀地理解幾何圖形特征與面積計算方法,同時有效提升了編程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通過這種跨學科學習,學生將信息科技知識與各學科探究方法緊密結合,顯著提高各學科素養(yǎng)與信息處理能力。
(五)個性定制推動自主成長
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現出獨特的學習風格、興趣愛好與學習進度。個性化學習支持依據學生個體差異,為其提供針對性的學習資源與學習指導,以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有力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全面發(fā)展。
在小學信息科技課程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構建個性化學習平臺。例如,通過學習管理系統(tǒng)詳細記錄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包括學習時間、作業(yè)完成情況、測試成績等,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與知識掌握狀況。依據分析結果,為學生精準推薦適配的學習資源,如在線教程、拓展閱讀材料、實踐項目等。對于學習進度較快、創(chuàng)新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深入學習編程算法、探索人工智能應用等拓展性學習任務;對于學習進度較慢的學生,則提供基礎性輔導材料與練習,助力其鞏固基礎知識,逐步提升學習能力。教師還可利用在線交流工具與學生進行一對一溝通與輔導,及時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與支持。此外,教師尊重學生依據自身興趣愛好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的權利,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支持與引導。
(六)多元評價保障精準提升
教學評價在小學信息科技課程教學中發(fā)揮著關鍵的導向與反饋作用。傳統(tǒng)教學評價方式往往偏重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與技能的機械操作,難以全面、精準地衡量學生在創(chuàng)新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協作等多方面的素養(yǎng)發(fā)展。因此,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刻不容緩。首先,構建多元化評價主體體系。除教師評價外,積極引入學生自評與互評。例如,在項目式學習結束后,學生先對自身在項目中的表現進行全面自我評價,深入剖析自己在知識掌握、技能運用、團隊協作等方面的優(yōu)點與不足;隨后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評價,從不同視角提供客觀反饋。這一舉措有助于學生更為全面地認識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成果,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與批判性思維。教師在綜合各方評價的基礎上,給予客觀、全面的總結性評價。其次,采用多樣化評價方式。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并加大過程性評價的比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密切觀察學生在情境化教學、項目式學習、游戲化教學等活動中的表現,包括參與度、創(chuàng)新思維展現、問題解決策略等,及時記錄并給予針對性反饋。終結性評價則采用作品展示、項目成果匯報等形式,綜合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整合運用能力與創(chuàng)新成果。例如,在“設計智能垃圾分類系統(tǒng)”項目結束后,學生展示并詳細講解自己設計的系統(tǒng)模型,教師從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性、功能完整性、技術運用合理性等多維度進行評價。
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能夠更為精準地反映學生在小學信息科技課程中的學習成效,為教學策略的優(yōu)化調整提供有力依據,有力促進學生在信息科技素養(yǎng)方面的全面提升與個性化發(fā)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信息科技課程的創(chuàng)新教學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通過深入剖析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我們清晰地認識到唯有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需求,培育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與綜合素養(yǎng)的學生。從情境化教學激發(fā)興趣,到項目式學習提升實踐能力;從游戲化教學增添趣味,到跨學科學習促進知識整合遷移;從個性化學習支持滿足個體差異,再到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精準衡量學生成長,這些策略相互關聯、相輔相成,共同構建起小學信息科技課程教學的新范式
參考文獻:
[1]王麗才.科技引領教學創(chuàng)新—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科技的融合[J].第二課堂(D),2024(1):46-47.
[2]周元.融合現代信息科技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模式[J].中國新通信,2023,25(24):185-187.
[3]張毅.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賦予課堂新潛力—創(chuàng)客教育理念下的小學信息科技教學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3(34):64-66.
[4]胡映月.科技引領教學創(chuàng)新—信息科技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探究[J].新智慧,2023(28):27-29.
[5]王娣.“減負\"不減質,信息素養(yǎng)更重要—小學信息科技教學的創(chuàng)新路徑[J].第二課堂(D),2023(9):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