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07-0115-03
高三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階段,此時的他們需要更加積極地去思考、總結,促使所掌握的知識更加細致、系統(tǒng)。討論式教學有效地打破了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促使其在知識點的積極討論中深化理解,并發(fā)散思維,最終有效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以及有效發(fā)展自身關鍵能力與品質。教師須對此加以高度重視,依托教學內容與目標,契合學生學情與特點,有效落實推進討論式教學。
一、高三歷史教學中討論式教學的理論依據(jù)
符合教育理念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討論式教學給予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讓他們能夠主動參與知識的探究和構建中,這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在高三歷史教學中,學生不再是填鴨式教學的容器,而能夠積極思考討論,如對歷史事件背后的因果關系、歷史人物的評價等進行討論,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
適應歷史學科特點:歷史學科涵蓋豐富的內容,包括不同的歷史時期、地域、文化、人物等。對于高三歷史教學中的很多問題并沒有絕對唯一的答案。例如對歷史事件的評價可能因不同的史觀而有所不同。討論式教學能夠鼓勵學生從多種角度去分析歷史問題,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科多元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
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討論式教學需要學生正確運用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綜合思維能力。在高三復習階段,通過對歷史專題的討論,如“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學生需要分析不同朝代政治制度的特點、比較它們之間的異同、綜合各方面因素歸納出演變的規(guī)律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這也是歷史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二、高三歷史教學中討論式教學的現(xiàn)狀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教學新課改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討論式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它必將成為中學教師們越來越常用的課堂教學方法。
在一些教育理念較為先進的地區(qū),部分高三歷史教師已經開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嘗試。教師會提前設計好切合學生實際的問題,引導學生課下預習、思考,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討論,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在問題討論中掌握知識的重點,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復習“世界近現(xiàn)代經濟發(fā)展\"這一專題時,教師提出“經濟全球化的利弊”這樣的話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課堂的活躍度;高三階段的歷史教學內容主要是對課標要求知識的重新梳理和整合,通過討論式教學可以讓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鞏固與升華。如在討論“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時,學生們可以將不同時期的思想主張、代表人物等進行歸納整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復習效率。
三、討論式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問題的解決方案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們取得了一些成果,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問題。
高三面臨高考的壓力,教學任務繁重,課程進度緊張。教師往往為了完成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難以安排足夠的時間進行充分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那些成績較好、性格開朗的學生會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而一些成績較差、性格內向的學生可能會處于被動傾聽的狀態(tài);有的教師不能很好地提出具有啟發(fā)性的討論話題,或者在學生討論過程中不能及時給予有效的指導,導致討論偏離討論主題或者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等。
針對分組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采取了以下方案。
(一)依托情境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討論式教學的開展需要具有一個“起爆點”,即需要具有值得探討的問題。但是,若教師直接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將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參與積極性不高,討論學習效果也不甚理想。對此,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等信息化教學工具構建生動的教學情境,以此集中學生學習注意力,并在情境中置入辯證問題,引起學生疑惑,從而學生可針對該問題展開積極的討論,最終收獲顯著學習成效。
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與特點\"課堂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在課堂開始階段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視頻。在視頻的末尾拋出一個現(xiàn)實問題:“現(xiàn)如今,有不少年輕人認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過時了,不再適用于當今社會,真的是這樣的嗎?”面對這一問題,不同學生有不同的看法見解,此時,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史料證實的方式去深入分析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及引導其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于民族發(fā)展的價值。如此,在這樣一個討論式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將獲得有效提升,學生的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等歷史核心素養(yǎng)也將獲得發(fā)展。
(二)契合素質教育要求科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促使討論式教學成效得以升華的重要手段,即教師需要摒棄以往傳統(tǒng)的課堂評價模式,不再是單一地由教師評價學生,也不再是單一地通過結果來評價學生,而是積極踐行多元化教學評價,促使學生獲得知識能力與學科素養(yǎng)的雙重提高。
以“近代戰(zhàn)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一課為例,其主要教學內容在于引導學生了解近代戰(zhàn)爭及西方文化的起因、發(fā)展與影響,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比較與評價能力。在教學課堂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互相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學習,并在學生完成討論后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包括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如讓老師評價學生、學生評價學生、學生自主反思等,同時也包括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如評價學生的討論參與積極性、知識內化吸收方法等。如此,通過科學評價,學生學習成效將得以顯著提升。
(三)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
教師方面:關注全體學生,特別是對參與度較低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引導;加強對學習討論節(jié)奏的調控,可以在小組內部加人一些鼓勵機制,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討論過程進行反思,思考自己在討論中的表現(xiàn),以及從其他同學那里學到的東西;盡量做到科學分組,為學生營造人人參與的課堂討論氛圍。
學生方面: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認真思考教師設計的目標問題,為課堂討論做好充分準備;主動參與,在討論中學習他人的觀點,提升自己的能力;學會遷移,努力將在歷史討論式教學中獲得的學習方法和能力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提高綜合學習能力。
心理學表明,愉悅的心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性。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給予學生較多的表達機會,使學生間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充分發(fā)揮整個班級的合作精神,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四、討論式教學在實踐中效果顯著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對采用分組討論式教學的班級與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班級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實驗班的學生在考試中取得的成績明顯高于非實驗班,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快樂程度明顯好于、高于非實驗班(見表1)。
表1中1\~4班是常規(guī)教學班,5班和6班是分組教學實驗班,從表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5班和6班盡管最高分并未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是這兩個實驗班的最低分和平均分明顯高于其他幾個班,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證明分組討論式教學的成效是突出的。
我們又從四個方面(合作探究能力、表達和評價能力、學習的快樂感、對歷史科的興趣)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經過收集和整理數(shù)據(jù),得出下面的柱狀圖:
由圖1可以看出,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表達和評價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普遍感到學習是快樂的,對歷史科學習產生了深厚的興趣,證明分組討論式教學是實踐中卓有成效的。
五、討論式教學對教師的幾點啟示
要更新教學觀念。教師要為學生學習營造有利于“神人\"課堂的濃厚氛圍,對學生在討論探究問題過程中遇到的困惑進行點撥、啟發(fā)和引導。教師是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課堂氛圍的營造者和學生學習的引領者。
對課堂進行整體調控。在堅持大方向總體可控的前提下,教師既要關注學習小組整體在合作探究中所運用的方法、得出的結論與獨到的見解,又要關注每個小組成員所表現(xiàn)出的參與程度與學習效果,并加以科學的引導。
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對于討論式教學模式的適應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要在今后的歷史課堂教學中不斷探索,深人發(fā)掘,使這種教學模式更完善、更合理、更有效,以實現(xiàn)教學方式的轉變,優(yōu)化課堂,促進學生發(fā)展。
高三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包括依托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討論,依托小組任務組織學生討論等,并且還需要充分契合素質教育要求來對學生進行科學評價。如此,助力學生高效、高質學習,同時有效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全面推動歷史教學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玉強.高中歷史課堂討論式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智力,2022(5):88-90.
[2]沙玉明.討論式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文理導航(上旬),2021(6):40+42.
作者簡介:
陶國華(1975年3月一),男,漢族,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史學學士,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