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深化教學改革”部分明確強調,教師應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理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進而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推動知識結構化?!罢Z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作為語文新課標中唯一的基礎型學習任務群,凸顯了識字教學等內容在語文課程中的基礎性地位。因此,教師應將識字教學與項目化學習模式深度整合,創(chuàng)新識字教學方法,使學生準確把握語言文字運用規(guī)范,領略漢字的文化內涵,提升識字效率,進而構建全新的識字教學范式。
一、項目化學習下小學語文識字的教學價值
(一)驅動識字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轉型
傳統(tǒng)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課堂形式單一、結構固化,以教師講授拼音、指導學生練字組詞為主。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拓展與智慧啟迪。在語文識字教學中引入項目化學習,有利于課堂向研究型、合作型、探究型轉變,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生成過程,深入探究字理字義,追溯漢字本源,充分挖掘漢字魅力[]。項目化學習不僅能全方位激發(fā)學生識字興趣,推動學生語文學科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還能為課堂注入生機與活力,推動識字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轉型。
(二)助推學生識字效能提升
項目化學習深度革新識字教學模式,進而有效提升學生識字效率。一方面,學生角色由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訁⑴c者,他們主動研習漢字知識,將其靈活運用于實踐,逐步構建系統(tǒng)的漢字字理思維。另一方面,項目化學習具有顯著的學科綜合性與廣泛的學科滲透性。在設計項目化學習活動時,教師應秉持整體性教學理念,有機融合語文及其他學科知識模塊,引導學生完成項目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探究漢字的能力不斷增強,逐漸探索出契合自身的高效漢字學習方法,識字效能得以大幅提升。
項目化學習聚焦于合作探究與學科學習融合,引領學生獲取漢字知識、理解字理字義,助力學生在認知層面構建更為完善的漢字認知體系。傳統(tǒng)識字教學側重于學生漢字認讀與書寫技能的培養(yǎng),而基于項目化學習的識字教學,著重引導學生追本溯源,探索漢字的文化奧秘與演變規(guī)律,與新課標提出的“通過觀察、分析、整理,發(fā)現漢字的構字組詞特點,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規(guī)范,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相契合[2]。因此,項目化學習有助于學生深度理解與思考漢字知識,在項目實踐中開展發(fā)現問題、交流討論、探究實踐等活動,進行整體性、多角度、策略性思考,不斷優(yōu)化認知圖式,促進識字學習向深度發(fā)展。
二、項目化學習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
(一)明確項目主題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項目主題發(fā)揮引領與整合的作用,為教學活動明確目標與方向。部編版語文教材遵循單元要素與人文主題雙線并行的編排邏輯。基于此,教師應緊密聯系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使項目主題精準聚焦識字核心知識,以此充分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識字課堂的積極性[3]。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舊版)《日月水火》的教學為例。此節(jié)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運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探究漢字與圖畫之間的內在聯系,深入理解字義,探索象形字的奧秘。鑒于學生已學習《金木水火土》,初步構建了對象形字與圖畫關系的認知,教師可明確本次項目化學習的主題為“‘字’從遇見你”。在該主題引領下,學生將初步認識日、月、水、火、山、石、田、禾等典型象形字,初步探究象形字的起源與文化內涵,并深入挖掘圖畫與文字的聯系。這一主題兼具文化性、趣味性與探究性,能夠有效突破傳統(tǒng)一年級象形字教學的局限,推動學生在識字學習中實現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提升。
(二)制訂項目目標
漢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筆畫間蘊含豐富內涵,是中華文化的關鍵載體?!啊帧瘡挠鲆娔恪边@一項目主題融合漢字學習、文化研習與繪畫創(chuàng)作,致力于挖掘漢字文化教育價值,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教師應圍繞項目主題制訂教學目標,以此引導項目資源與方法的整合,確保項目有序開展,具體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學生通過剖析甲骨文構成,深入了解漢字文化,領略其趣味與美感;同時,掌握構字特點,強化識字記憶,提高對漢字的理解、書寫及運用能力,實現語言、思維、審美與文化素養(yǎng)協同發(fā)展。
2.過程與方法:以任務驅動,引導學生在項目化學習中,深度參與文化探尋、資料收集、創(chuàng)意創(chuàng)作等活動;通過合作學習、展示表達與反思評價,提升學生發(fā)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漢字文化研究的興趣,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鼓勵學生自覺承擔文化傳承使命。
這三大目標緊扣項目主題特征,契合核心素養(yǎng)導向教學理念,關注學生語言運用、思維發(fā)展、審美創(chuàng)造和文化傳承,以語文識字與美術創(chuàng)造為實踐依托,構建起完整的識字項目目標體系,助力學生綜合素養(yǎng)穩(wěn)步提升。
(三)設計項目內容
項目內容設計作為項目化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其關鍵在于搭建科學、系統(tǒng)的內容架構,明確學生在項目中的探究方向。教師應依據項目化學習特點和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精心設計驅動性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同時,圍繞問題設計層次分明的項目任務,引導學生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開展實踐活動。
首先,教師可提出驅動性問題:“同學們,中國漢字源遠流長,此前大家已接觸如‘金、木、水、火、土’這類象形字,它們能以圖畫形式展現。象形字的探索尚處于初步階段,我們應如何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與造字邏輯?”以此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其次,教師可順勢設計一系列項目任務。具體如下。
1.瀕源象形字:漢字承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是歷史的“活化石”。教師從文化溯源的視角,講解圖畫記號、刻契、結繩記事、倉頡造字等與漢字起源相關的知識,協助學生梳理漢字演變歷程。隨后,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單個漢字,繪制其演變軌跡,從而形成對象形字的文化認知。
2.象形字繪畫表達:教師展示河水圖片與甲骨文“水”字,引導學生對比分析,明確甲骨文“水”字的點線與水流形態(tài)的關聯。隨后,組織項目組成員運用美術知識,參考教材和字典,繪制其余七個象形字的甲骨文圖像,搭建起從具象圖畫到抽象字形的認知通道。
3.感悟象形字之美與內涵:教師引導項目組先結合生活經驗推測象形字含義,再通過研讀《漢字有故事》系列叢書,探尋字源及相關故事,加深對字義的理解,體悟象形字獨特的點線之美、空間之美與意境之美。
4.象形字創(chuàng)意制作:教師指導項目組借助繪畫、手工等實踐方式,依據象形原理對字形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創(chuàng)作,并展示實物成果。
這四項任務構成“‘字’從遇見你”主題識字項目的主體框架,協同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任務一有助于學生積累漢字文化知識,任務二加深學生對象形字特點的理解,任務三拓寬學生文化視野、培養(yǎng)審美鑒賞能力,任務四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與合作能力,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四)開展項目活動
項目化學習基于學科實踐活動,注重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元學習方式與策略開展項目活動,完成項目任務。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需為項目組提供充足的時間與空間,鼓勵學生不斷交流,共同參與并完成問題解決、創(chuàng)意構思、決策制訂和調研分析等高階認知學習過程,達成“學”與“做”的深度融合,促進學生對漢字知識的深入理解。
分組時,教師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依據學生能力、性格等特質合理組建項目小組,確保各項目小組完成不同任務的成員在知識、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方面形成互補。小組劃分完畢,教師依次布置四項任務,秉持步步反饋、層層遞進原則優(yōu)化教學流程并設計各類支架活動,助力學生高效完成任務。
針對任務一,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豐富的漢字演變文化史料,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漢字演變歷程,為字形演變分析奠定基礎;針對任務二,教師組織學生探究甲骨文形成過程,引領學生賞析大量甲骨文,熟悉其形態(tài)特點,從而能夠準確繪制八個漢字的甲骨文圖畫;針對任務三,教師先開展猜字游戲,待課堂氛圍活躍后,再引導學生進行故事閱讀拓展活動,讓學生在講述與聆聽中了解相關史料,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針對任務四,教師展示象形字實物或搜集網絡優(yōu)秀作品圖片,組織學生進行鑒賞活動。此外,教師鼓勵學生交流創(chuàng)作思路,如材料選取、處理、雕刻、拼接等,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推動小組集思廣益完成象形字再創(chuàng)造。
在一系列項目活動的引導下,學生小組團結合作,共同分析并解決問題,順利完成任務,且成果質量較高。例如,完成任務三時,美術技能突出的小組成員將空間想象融入鏤空剪紙,剪出八個漢字;表演欲強的項目組協同演繹與象形字相關的故事;還有項目組利用廢舊物品,如禮品盒、流蘇等,制作融入象形字元素的創(chuàng)意書簽,展現古文字藝術魅力。各項目組基于自身理解與實際能力,攜手開展豐富多樣的項目活動。在項目實踐中,學生不僅深入理解八個漢字的構字特點、字理字義,還提煉出象形字的構字規(guī)律,實現高效且深入的識字。
(五)評價項目成效
項目化學習的開展是否順利、學生學習效果如何,需及時評估。在項目化識字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項目評價環(huán)節(jié),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活動,反饋學生學習過程,評估識字教學效果;以評促教、以評促學,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
以“‘字’從遇見你”項目化學習活動為例?;顒咏Y束后,隨即進入項目評價環(huán)節(jié)。一方面,教師引導項目組進行成果展示,要求學生小組呈現學習成果并闡述思路。在此過程中,各項目組圍繞驅動性問題,結合成果開展深入討論與交流,對象形字的音、形、義進行聯想和想象,不斷豐富漢字知識儲備。另一方面,教師指導項目組開展自評與互評。組內成員先圍繞實踐項目任務過程進行自評與互評,自評著重梳理自身在四項任務中的知識習得與能力提升,互評則推選出任務完成表現優(yōu)異的組員。然后,各項目組依據成果互評,選出最佳三件作品。
通過上述評價方式,項目評價更具針對性、實效性與多元性,從而能全面反饋學生學習過程。教師可依據評價結果綜合分析教學效果,有針對性地調整與優(yōu)化項目化學習活動安排,深入指導學生探究漢字知識,助力學生理解與構建漢字知識體系,充分發(fā)揮評價在促進教學與學習方面的作用,促進學生高效學習漢字。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項目化學習已成為教師優(yōu)化教學模式的重要手段。在識字教學方面,教師應將識字教學與項目化學習深度融合,通過明確項目主題、制訂項目目標、設計項目內容、開展項目活動及評價項目成效等舉措,優(yōu)化項目化識字教學的策略與方法,構建層次分明、結構完善的識字教學課堂。如此一來,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識字學習活動,拓展?jié)h字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展望未來,教師應不斷革新識字教學模式,提升學生識字效率,不斷探索契合新課標要求的識字教學新路徑。
【參考文獻】
[1]鄭林蘿.基于“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的小學識字項目式學習實踐探索[J].遼寧教育,2024(5):83-86.
[2]吳旦.項目式學習在識字教學中的運用[J],江西教育,2021(6):54.
[3]孫曉艷.識字單元項目化學習流程設計初探:以一年級上冊識字單元為例[J].教育觀察,2021,10(3):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