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南平市“十四五”中小學(幼兒園)教學骨干教師培養(yǎng)對象教育科研課題“小學音樂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重要性
(一)推動學生品德塑造與價值觀形成
小學階段是道德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音樂作品承載著豐富的道德意蘊,如家國情懷、集體意識、仁愛之心、勇毅品格等。音樂教師可借助作品賞析,引導學生體悟歌曲或樂曲背后的精神內涵,幫助其建立正確的道德認知框架。音樂具有獨特的情感穿透力,能引發(fā)學生的深層共鳴。在音樂課堂中滲透德育元素,可使學生在藝術體驗中接受精神熏陶,逐步培養(yǎng)同理心、責任感、協(xié)作意識等品質。
(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素質教育倡導學生全面發(fā)展,德育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在音樂課堂中實施德育滲透,既能傳授音樂技能,又能深化學生文化理解,實現(xiàn)多維素養(yǎng)提升。例如,教師可在講解民族音樂作品時融入德育元素,引導學生了解多元的民俗文化,這不僅能讓學生掌握民族音樂的特性,還能讓學生積累民族知識,增強民族認同感。另外,音樂作為藝術載體,具有獨特的審美教育價值。教師可將德育與音樂教學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藝術實踐培養(yǎng)審美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將道德情感升華為審美追求。如在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教師可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以愛國為主題的旋律,既能鍛煉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力,又能深化學生的愛國情感。此外,教師可通過合唱比賽、文藝展演等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協(xié)作中感受集體的力量,理解團結協(xié)作的重要性,逐步建立集體榮譽感與歸屬感。教師還可借此引導學生樹立良性競爭觀,強調團隊精神與友誼至上的價值理念。在音樂課堂中滲透德育,能促使學生在藝術薰陶中養(yǎng)成積極、向善的品格,推動互助、友愛的校園氛圍的形成,促進學生人際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三)豐富音樂教學的內涵
德育元素的注入能使作品的情感表現(xiàn)得更真實、生動,讓音樂教學更具思想深度。教師通過解析音樂作品的德育內涵,引導學生深度解讀藝術價值,能有效激發(fā)學習興趣與情感共鳴。如在賞析《黃河大合唱》時,教師可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解讀,使學生感受作品承載的民族精神與抗爭力量,實現(xiàn)藝術薰陶與德育培養(yǎng)的雙重效果。音樂教學與德育的有機結合,有利于構建起全面育人的教育模式,充分發(fā)揮音樂學科的情感教育優(yōu)勢,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與道德品質,彰顯音樂教育的深層價值。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的滲透現(xiàn)狀
(一)積極方面
一方面,許多教師已把握音樂與德育之間的深刻關聯(lián),他們精心策劃教學內容,將德育要素融入音樂課堂之中。例如,在教授《義勇軍進行曲》時,教師不僅闡釋歌曲的曲調與節(jié)拍,還深入剖析其創(chuàng)作歷程、歌詞意蘊及歌曲所承載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在吟唱中感受自豪與責任。另一方面,學校通過組織多樣化的藝術競賽與活動,如慶祝兒童節(jié)、合唱比賽等,既能為學生搭建展示藝術才華的舞臺,又能培育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與協(xié)作精神。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能夠在追求藝術表達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的熏陶,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面臨的挑戰(zhàn)
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仍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范式,過分側重于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德育內容的發(fā)掘與融入。例如,在教學環(huán)節(jié),部分教師僅關注學生的歌唱水平,未能深入揭示歌曲背后的文化深意與道德價值。這往往會使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停留于表面,難以深刻領悟其中的德育內涵。另外,音樂教材內的德育內容分布較為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這可能會使教師難以精準把握德育的重點與導向,不利于充分發(fā)揮德育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難以高效達成教育目的。
三、小學音樂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的策略
(一)把握音樂教學的根本任務
1.把握時代教育內涵
隨著時代發(fā)展,義務教育不再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培養(yǎng),而更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和人格的健康發(fā)展。小學音樂教學具有獨特的審美與情感教育功能,為德育的滲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師應通過音樂教學,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讓學生領會旋律背后的情感與價值觀,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1]。這種教育方式不僅符合時代對教育內涵的深刻理解,也體現(xiàn)了教育以人為本、全面發(fā)展的核心理念。
2.適應素質教育需求
素質教育旨在通過全面、均衡的教育方式,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音樂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提升他們的藝術鑒賞能力,還能通過歌曲的歌詞、旋律等元素,傳達積極向上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學生在欣賞和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提升個人素養(yǎng),還能增強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優(yōu)秀的品質。
3.順應課程改革趨勢
音樂課程不應局限于傳統(tǒng)的歌唱與樂理教學,而應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音樂教育借助音樂這一藝術形式滲透德育內容,能夠實現(xiàn)美育與德育的有機結合。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要求教師在傳授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深入挖掘音樂作品中的德育元素,如愛國主義情懷、集體主義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質等,通過音樂的力量感染學生,引導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
(二)立足音樂教學的德育優(yōu)勢
1.發(fā)揮內容豐富的優(yōu)勢
小學音樂課程內容廣泛,涵蓋古今中外各類音樂作品,這些作品往往蘊含豐富的思想情感與道德觀念。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不同風格、不同主題的音樂作品,讓學生了解多樣的價值觀與人生哲理,從而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薰陶。例如,在學習愛國歌曲時,激昂的旋律與深情的歌詞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在欣賞中國古典音樂作品時,學生則能領會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2.發(fā)揮音樂美感的優(yōu)勢
音樂是一種能夠直接作用于人類情感的藝術形式,其獨特的美感能夠激發(fā)人的共鳴,引發(fā)深刻的情感體驗[3]。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提升品德修養(yǎng)。音樂中的和諧美、旋律美、節(jié)奏美等,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與高尚情操,使他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學會欣賞生活中的美好,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3.發(fā)揮情感體驗的優(yōu)勢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能夠直接觸動人心,引發(fā)強烈的情感共鳴。在小學德育中,利用音樂情感的力量,可以更加有效地實現(xiàn)德育目標。一方面,音樂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正面情感,如喜悅、感動、敬畏等,這些情感是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基礎。例如,在欣賞勵志歌曲時,學生會被歌曲中積極向上的精神所感染,從而增強自信,勇于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另一方面,音樂還能夠幫助學生釋放負面情緒,緩解心理壓力[4]。在德育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各種困惑與挫折,教師可通過音樂治療或音樂放松訓練,幫助學生調整心態(tài),引導他們積極進取、克服困難。
(三)實施德育滲透的路徑
在備課階段,教師應將德育的理念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首先,教師可以通過選擇具有德育價值的音樂作品來實現(xiàn)這一目標,這些作品應涵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誠信、友善等德育主題。其次,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發(fā)掘其中蘊含的德育成分,結合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歷史時段等因素,向學生傳遞愛國、團結等核心價值觀念。如在教授《義勇軍進行曲》時,教師講述該首歌曲背后的感人故事,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再次,教師要通過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有針對性地設計音樂教學活動,使之與德育相結合。調研可通過問卷、訪談、觀察等多種方式進行,目的是收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態(tài)度、對德育內容的接受程度以及他們的興趣點等信息[5]。這樣一來,教師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在德育方面的潛在需求和興趣點,從而在音樂教學中更好地融入德育元素。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分析歌曲的旋律和歌詞,引導學生思考歌曲所傳達的理念。
(四)開展德育滲透的教學活動
1.開展德育項目活動
小學音樂教學中,增加德育項目是強化德育體驗的有效策略。教師應將德育與音樂教學緊密結合,通過設計多樣化的德育項目,如游戲活動、競賽活動、扮演活動、演講活動和辯論活動等,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這些項目應圍繞德育主題展開,如誠信、尊重、團結、愛國等,確保學生在參與音樂活動的同時,也能夠體驗和學習到相關的德育知識。教師應鼓勵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互動和合作來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判斷力和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教授《我和我的祖國》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創(chuàng)作反映愛國情感的音樂作品。學生需要共同創(chuàng)作歌詞和旋律,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自豪。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愛國精神,如遵守法律法規(guī)、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等。學生能夠在音樂創(chuàng)作和表演中感知愛國情感的力量,同時在實踐中加深對愛國價值的認識。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能力,設計多樣化的德育項目,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獲得深刻的體驗。
2.創(chuàng)新體驗式活動
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富有創(chuàng)意的體驗式音樂活動,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情。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與創(chuàng)作反映校園生活或社會現(xiàn)象的音樂短劇,通過自編、自導、自演,表達對周圍世界的思考和態(tài)度。教師也可組織學生賞析和討論具有正面價值導向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音樂所傳遞的道德情感和價值觀念。
例如,在教授《愛的人間》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盲童體驗游戲,通過模擬盲人的生活狀態(tài),讓學生在黑暗中體驗行動的不便和恐懼,從而深刻理解盲人的感受和需求。在體驗活動后,教師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討論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幫助和關心盲人,也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歌曲內容創(chuàng)編律動動作,通過肢體語言表達歌曲情感,進一步加深對歌曲內涵的理解。
3.開展訓練活動
在布置音樂作業(yè)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習能力,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yè)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音樂作業(yè)的設計應注重實踐性和創(chuàng)造性,鼓勵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實地觀察、唱跳錄制、音樂鑒賞等活動,將音樂學習與德育相結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積極向上的音樂作品,并整理這些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心理特點、歌曲旋律特點及歌曲內涵表達等方面的知識。學生可以通過錄制學唱、演講等視頻,將學習成果反饋到家長群,教師則定時組織學生和家長對作業(yè)完成情況和作業(yè)內容進行點評。
例如,在五年級學生音樂作業(yè)的設計中,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布置搜集紅色文化、傳統(tǒng)文化等積極向上的音樂作品的作業(yè)。學生需要整理這些作品的相關信息,并錄制學唱或演講視頻反饋到家長群。教師組織學生和家長對作業(yè)完成情況進行點評,對于認真完成作業(yè)的行為給予表揚,并評選出優(yōu)秀作業(yè),樹立學習榜樣,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情,調整和優(yōu)化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有效滲透道德教育,讓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雪梅.新課標視角下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亞太教育,2023(14):65-67.
[2]湯章惠.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合德育的路徑與方法[J].華夏教師,2023(13):94-96.
[3」莊少芹.小學音樂與德育教育的有機融合策略探析[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12):191-193.
[4]周營.小學音樂課堂中校本德育的有機滲透策略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20):79-81.
[5」肖銀霞.德育滲透視角下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1(10):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