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效實現核心素養(yǎng)培育目標,教師需要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這意味著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設計思路,更聚焦于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情況,并著力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
教師可以在開展數學大單元教學時,打破原有單元的界限,按照一定的邏輯建構新的教學單元,并以此為基礎,整合學習情境、學習任務、學習問題,進行結構化教學設計[1]。與此同時,如果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大單元教學設計時,沒有合理設計教學目標,沒有確定教學重難點及相應的教學方法,不重視教學評價,也可能導致大單元教學難以起到作用,學生難以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對數學知識感到更加困惑。
為了提高大單元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嘗試采取逆向教學設計的方法開展教學準備工作。與采取傳統(tǒng)數學大單元教學設計方法的課堂相比,采取逆向教學設計方法的數學大單元教學課堂具有更強的系統(tǒng)性、實踐性、有序性、有效性,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師生的評價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指向學生的學習目標。在采取逆向教學設計方法時,教師需要先確定預期結果,再明確評估證據,最后設計教學活動。大量實踐研究驗證了逆向教學設計在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使得學生形成與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方面,具有顯著作用[2]。文章具體分析圍繞華東師大版數學教材八年級上冊第14章“勾股定理”展開的教學設計,探討教師如何采取逆向教學設計方法科學完成教學準備工作。
一、確定預期結果
在確定預期結果時,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目標,確定學生學習這一部分教學內容后應掌握什么、做到什么、發(fā)展哪方面能力。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利用系統(tǒng)思維分析教學內容,并且密切關注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具體情況細化教學目標。
(一)教學內容
教師不可能憑空想象出來學生的學習結果。在確定預期結果之前,教師需要綜合分析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憑借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借助系統(tǒng)思維,提取核心概念、重難點內容,確定學生要學什么[3]。在分析課程標準時,教師應當重點閱讀課程標準“內容要求”“教學提示”“教學建議”等部分,分析學生要學什么、學到何種程度。在分析教材內容時,教師則要站在整體角度分析不同學段、不同單元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認真閱讀課程標準后,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對“勾股定理”這一部分的教學要求繪制了表1。在課程標準的這一部分,“探索”“體會”“掌握”等動詞反復出現。由此,教師確定學生需要學到什么程度,明確應該培養(yǎng)學生哪方面數學核心素養(yǎng)。
與勾股定理有關的知識是教學重點。華東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設置了一個專門的章節(jié)“勾股定理”,其中包含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系、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反證法、勾股定理的應用等內容。教師可以在教授這一章時,整合勾股定理逆定理、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應用等知識點,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學習。
(二)關注學情
預期的學習結果應該以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水平為依據。教師要在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借助適宜的方式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能力發(fā)展情況和興趣愛好。
在教授“勾股定理”一章前,教師借助日常觀察、學生成長電子檔案袋、階段性測評等手段確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發(fā)展情況。在這一階段,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有關三角形的基礎知識。但是,他們的數學基礎不夠扎實、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學習經驗不足,在解決復雜的圖形變化、文字證明題目時,他們很容易遇到困難,想不到解決問題的思路。
(三)細化目標
要推動學生理解基礎知識,教師不僅要具體地講解教學內容,還要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探究,讓學生理解為什么學、如何學得更好。這樣,學生才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形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并在不同方面獲得良好發(fā)展。
在開展“勾股定理”一章的大單元教學時,教師不以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為主要教學目標,而以引導學生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掌握知識與技能,發(fā)展思維與表達、交流與反思等方面的能力,形成良好價值觀念為目標。這樣,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學會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基于上述分析,教師整理“勾股定理”一章的大單元教學預期結果,如表2所示。
二、明確評估證據
評估證據是教師用以確定學生達到預期學習結果的評價依據[4]。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借助評估證據精準地評估學生學情,發(fā)現學生的實際學習結果與預期學習結果之間的差距,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案、教學方式,保證教學活動與學生學情契合,幫助學生逐步達成預期學習結果。在明確評估證據時,教師要先設計學習任務,再制訂評價標準。
(一)設計學習任務
在任務驅動下,學生更有學習動力。教師可以聚焦預期學習結果,設計具有驅動性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
教師根據“勾股定理”大單元教學的預期學習結果,設計了以下6項學習任務:1通過實際觀察,明確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系;2.通過動手操作確定勾股定理的內涵與意義;3.通過動手操作歸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4.運用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5.在真實情境中,利用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逆定理解決問題;6.書寫數學學習日記,記錄自己的學習感悟。
(二)制訂評價標準
要有效評估學生在學習任務驅動下的表現,教師還需要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的學習行為,這把“尺子”就是評價標準。
根據“勾股定理”的大單元學習任務,教師確定了以下評價標準:在完成任務1時,認真觀察圖形,順利總結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系;在完成任務2、任務3、任務4時,能夠順利推導出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公式;在完成任務5時,能夠在真實情境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完成任務6時,順利完成數學學習日記,寫出自己的學習心得與體會。
三、設計教學活動
在確定預期結果、評估證據后,教師需要設計教學活動。教學活動往往以真實情境為依托,以解決問題為重點,以學生的探究為主[5]。教師根據“勾股定理”設計的大單元教學活動大致包含引入教學內容、證明勾股定理、解決簡單問題、完成變式題目等部分。
(一)引入教學內容
在課堂上,教師先利用微課展示相關數學史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一系列直角三角形,并利用層層遞進的問題驅動學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性質。這樣一來,學生會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樂于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則可以借助隨堂觀察、提出問題這兩種方式評估學生是否具備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基礎。
(二)證明勾股定理
在學生產生濃厚學習興趣后,教師利用教材中的例題指導學生證明勾股定理。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有目的地觀察、思考,再進行動手操作,從直觀的現象中找到證明勾股定理的思路,然后嘗試用簡潔的語言證明勾股定理。此后,學生需要在小組中分享自己的證明思路,尋找更有效的證明方法。
(三)解決簡單問題
在這一階段,教師會在白板上展示難度不同的生活問題,學生需要遷移已有認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難度不同的生活問題可以確保每個能力層次的學生都得到充分鍛煉。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情況,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結果,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學習障礙,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同時調整后續(xù)教學方案。
(四)完成變式題目
在這一階段,教師會在白板上展示變式練習題,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由此,學生的學習能力可以得到進一步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可以采用逆向教學設計的方法進行數學大單元教學設計。在實踐中,教師要在正確認識逆向教學設計的內涵和特點的基礎上,先花費一定的時間、精力深入研究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確定預期結果和評估證據,再設計教學活動。進行實踐嘗試之后,教師應當總結實踐經驗,反思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修改教學方案,并繼續(xù)嘗試采用逆向教學設計方法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推動數學課堂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李玉閣.逆向教學設計在初中數學新授課教學中的實踐:以“二次函數 y=ax2 的圖象與性質”第一課時為例[J].理科愛好者,2024(4):43-45.
[2」龍佳慧.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數學逆向教學設計與應用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4.
[3]劉瑞祥.以逆向設計建構初中數學單元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3(35):83-85.
[4]彭馨妮.基于逆向設計理論的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23.
[5]董紅玉.借助逆向設計的初中數學單元教學:以“一元一次不等式”單元教學為例[J].初中數學教與學,2023(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