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易本義》是朱熹的易學代表性著作,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爸腥A古籍資源庫”公布的國家圖書館藏五部《周易本義》的書影,有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仰韓堂刻本,有錢陸燦批校的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有作為《四庫全書》底本的清康熙內(nèi)府刻本,還有丁晏批校本以及陳介祺批校本。這五部善本多經(jīng)名家遞藏,有重要的文物和文獻價值。
關(guān)鍵詞:國家圖書館;《周易本義》;朱熹;版本中圖分類號:G256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Zhouyi Benyi is arepresentative work of ZhuXi'sstudiesonthe Yi Jing (Book ofChanges),whichhas hada profound influenceonlater generations.Theimagesoffiveeditionsof ZhouyiBenyifromtheNationalLibrary's\"Chinese Ancient BooksResource Database\"include the Yang Han Tangedition,printed inthel6thyearofthe Zhengde period of the Mingdynasty(1521);theMao JinJiuguge edition,annotatedby QianLucanat theendoftheMingDynasty;the Kangxi edition of the Qing dynasty,used as thebase text fortheSiku Quanshu (Complete LibraryoftheFour Treasuries); the Ding Yan annotated edition;andthe Chen Jieqi annotated edition.These five fine editions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renowned collectors and hold significant cultural and documentary value.
KeywordsNationalLibraryofChina;Zhouyi Benyi; Zhu Xi; edition
作為朱熹的代表性易學著作,《周易本義》長期以來受到學界廣泛關(guān)注。該書刻印傳世后,版本繁多l(xiāng)[]1010-1016。1959年問世的《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曾著錄《周易本義》四部,分別是宋刻本、宋咸淳元年吳革刻本(六冊)宋咸淳元年吳革刻本(八冊)明正德十六年袁州府仰韓堂刻本[2]。1987年出版的《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又增加了四部,即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錢陸燦批注并跋)清康熙內(nèi)府刻本、清道光十六年揚州片善堂惜字公局刻本(丁晏批注)清道光十六年揚州片善堂惜字公局刻本(陳介祺批注并跋)[3。除以上八部外,1989年出版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另著錄二十八部,其中十二卷本五部,五卷本一部,四卷本二十二部。2016年9月28日,“中華古籍資源庫”對外開放,公布了國家圖書館藏五部《周易本義》的書影。學者研究雖有涉及5,但仍有可拓展的空間。本文擬利用現(xiàn)有的數(shù)字化資源,對這五部《周易本義》做進一步揭示。
1明正德十六年袁州府仰韓堂刻本
國家圖書館藏明正德十六年袁州府仰韓堂刻本《周易本義》,歷經(jīng)宋犖、宋筠父子和傅增湘等名家遞藏,十分珍貴。
1.1基本信息
該書編目信息為:《周易本義》五卷,宋朱熹撰,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袁州府仰韓堂刻本,四冊,四眼線裝。善本書號:11265。半葉11行,行22字。白口,四周單邊。卷端題“周易本義”。卷一版心中鐫“周易本義上”、葉次。卷二版心中鐫“周易本義下”、葉次。卷三、卷四、卷五版心中鐫“周易傳義”、葉次。前有不著撰人的《易序》和宋元符二年(1099年)的程頤《易傳序》。該書鈐印較多,有“雪苑宋氏蘭揮藏書記”“己丑進士大史圖書”“魚麥堂”“龢松庵”“宋筠”“蘭揮”“雙鑒樓藏書印”“北京圖書館藏”“洞門石鼓”等。卷尾有浮簽一枚,上書“正德辛巳季秋刊行于袁州府之仰韓堂”。
1.2 宋氏父子舊藏
從所鈐“雪苑宋氏蘭揮藏書記”“己丑進士大史圖書”“魚麥堂”“龢松庵”“宋筠”“蘭揮”印,可知該書曾為宋犖、宋筠父子所藏。
宋犖(1634一1713年),清歸德府商丘(今河南商丘)人,字牧仲,號漫堂、西陂、綿津山人,又號西陂老人、西陂放鴨翁。起于侍衛(wèi)之職,累官至吏部尚書,加太子少師。他是著名收藏家,“性嗜古,精鑒賞”,藏書宏富。室名“緯蕭草堂”“龢松庵”,常見印信有“緯蕭草堂藏書記”“商丘宋葷審定真跡”“商丘宋氏收藏圖書”“龢松庵”等[7]80-81。撰有《綿津山人詩集》《西陂類稿》《漫堂說詩》等書。
宋筠(1681—1760年),字蘭揮,號晉齋,宋犖幼子。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官至順天府尹。宋筠亦為著名藏書家,室名“魚麥堂”“青綸館”,鈐印有“宋筠”“蘭揮氏”“晉齋”“蘭揮”“筠”“宋氏蘭揮藏書善本”“雪苑宋氏蘭揮藏書記”“己丑進士大史圖書”等。撰有《青綸館藏書目錄》《商丘宋氏家乘》《綠波園詩集》等書。
1.3 傅增湘舊藏
書中的“雙鑒樓藏書印”,為清末民國藏書家傅增湘所有,說明該書曾為傅氏雙鑒樓插架之物。傅增湘(1872—1949年),四川江安人,初字潤沅,后字沅叔,別號雙鑒樓主人、藏園居士等。傅增湘精通目錄版本之學,室名雙鑒樓、藏園,藏書印有“傅”“沅叔”“沅叔審定”“沅叔藏書”“書潛”“雙鑒樓主人”“雙鑒樓藏書印”“藏園秘籍”“藏園秘籍孤本”。著有《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藏園群書題記》《雙鑒樓藏書記》等[7241。傅氏晚年曾出售少量藏書,其余藏書由他本人及后人先后捐給了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和故鄉(xiāng)的四川省圖書館。捐給北京圖書館的藏書被列為善本,收入1959年的《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仰韓堂刻本《周易本義》首尾兩見的“北京圖書館藏”朱文方印,正是傅氏晚年藏書流向的見證之一。
除已知鈐印,書中尚有一枚“洞門石鼓”印章,無法確定歸屬。從宋氏父子到傅增湘,其間有100多年,其存藏情況如何,有待進一步研究。袁州府仰韓堂之“仰韓”,意為“敬仰韓愈”之意,蓋韓愈在袁州惠政頗多,后人感其德所建。其他韓愈所至之地,如潮州、連州,亦有后人所建之“仰韓堂”。
2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
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周易本義》朱黃遍布,鈐印極多。該書自刻印以后,在明、清、民國歷經(jīng)錢陸燦、耿嘉祚、莫伯驥和莫培樾父子遞藏,且有錢陸燦批校和跋,價值極大。
2.1基本信息
此書編目信息為:明末(1621—1644年)毛氏汲古閣刻本,善本書號:13345。半葉9行,行17字,白口,左右雙邊,四冊,四眼線裝,清錢陸燦批注并跋[。版心上題有“易經(jīng)”,中題卷數(shù)、篇題、葉次,下題“汲古閣”。書前有明洪常的《lt;周易本義gt;序》。
相較于其他4部《周易本義》,該書鈐印極多。根據(jù)筆者統(tǒng)計,該書鈴印103次,約為43枚印章。其中,有“樊香館”“調(diào)運齋”“景福樓”“湘氏書齋”“玉齋藏書”“玉齋?!薄耙蛔譅枏|”“圓沙”“湘”“湘靈”“好夢”“好夢翁”“錢陸燦印”“陸燦之印”“陸燦”“臣燦頓首言”“鐵牛”“鐵牛陸燦”“好兒子不用耶(爺)錢”“蠱超”“南邨”“出入幾重云水身”“平生不作約眉事出入幾重云水身”“光祿河陽里第”“杜子美白樂天同壬子生”“法名超護”“紡車涇上人家”“彭城郡記”“書經(jīng)解元”“湛思珍藏”“東莞莫伯驥號天一藏”“東莞莫伯驥所藏經(jīng)籍印”“東莞莫氏五十萬卷樓劫后珠還之一”“莫培樾印”“北京圖書館藏”等。此外,尚有5枚印被涂墨,難以辨識,其中一枚似是“陸燦之印”。
此書有洪常的《lt;周易本義gt;序》洪常(1414—?),字子經(jīng),號石田,明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洪常雖家貧,然自幼好學,博聞強識。明代宗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復辟,改元天順,誅殺于謙等人,朝局為之大變。受于謙事件的牽連,洪常遭人誣陷,于是以病辭歸鄉(xiāng)里。歸鄉(xiāng)三十余年間,他讀書不輟,著有《石田稿》《勉學錄》《隨筆考》等,可惜均未得流傳。洪常在序言中說明了三點:一是說明該書的編排次序為依今經(jīng)作四卷;二是說明今經(jīng)編排次序的來源及其優(yōu)勢,曰:“奉化邑庠教諭成君矩,謂世之讀《易》者先《本義》而后《傳》,故獨刻《本義》行于世。讀者便之”[o];三是說明該書刻板的因緣,盛贊胡氏兄弟捐資助刻之功。
2.2 傳承有序
根據(jù)書上所鈴大量印章,可以發(fā)現(xiàn)該書在明、清、民國,直至于今的遞藏情況
該書鈴有錢陸燦印信眾多,這與錢氏先后三次校閱并大量批注有關(guān)。錢陸燦(1612—1698年),江蘇常熟人,字爾弢,號湘靈、圓沙、鐵牛翁。明末清初藏書家、??奔?,治經(jīng)以《易》為長。晚居虞山,有老屋數(shù)間,名為“東圃書堂”“調(diào)運齋”,專門用于皮藏圖書,“大還堂”“景福樓”等為其校書之處。其藏書宏富,??本珜?,所校之書,朱黃遍布,且皆鈐一印,以為標識。其藏書印有“陸終彭祖后人”“書經(jīng)解”“鐵牛老學”“懶庵居士”“乾坤一草亭”等。著述有《調(diào)運齋詩文集》《圓沙詩集》《圓研居詩鈔》等。
在該書中,所見錢陸燦印有“樊香館”“湘氏書齋”“玉齋藏書”“玉齋校”“湘”“錢陸燦印”“鐵牛陸燦”“好夢翁”“南邨”“法名超護”“出入幾重云水身”“光祿河陽里第”“杜子美白樂天同壬子生”“書經(jīng)解元”等。其中,“湘靈”有三枚,印面各有不同。特別是“法名超護”一印,印證了錢氏與佛教的法緣[12]??梢?,該書曾為錢氏珍藏并反復研讀,是“老人心力所寄”,因此“誓不借人抄閱”[2]
從書中鈐有“湛思珍藏”印看,該書曾為耿嘉祚所藏。耿嘉祚為清朝前期人,父耿昭忠是深譜藝事、富于收藏的皇戚,收藏有《勘書圖》等?!犊睍鴪D》上有“耿會侯鑒定書畫之章”“漢水耿會侯書畫之章”,畫幅上有“耿嘉祚會侯藏號漱六主人書畫之賞章”“湛思記”等。此處的耿會侯,即耿昭忠之子耿嘉祚,嘉祚為名,會侯為字。在唐寅《事茗圖》卷中,鈐有耿氏父子鑒藏印章,耿昭忠印有“丹誠”“千山耿信公書畫之章”“信公珍賞”“信公鑒定珍藏”“琴書堂”“都尉耿信公書畫之章”,耿嘉祚印有“耿會侯鑒定書畫之章”“耿嘉祚印”“耿湛思章”“湛思記”“漱六主人印”[3]??梢姡妒萝鴪D》也曾為耿嘉祚收藏。
從鈐有“東莞莫伯驥號天一藏”“莫培樾印”等看,該書亦曾為莫伯驥、莫培樾父子所藏。莫伯驥(1878—1958年),字天一,廣東東莞人,著名藏書家,長于目錄學、版本學和校讎學。他一生酷愛藏書,號稱廣東第一。1925年起,莫伯驥開始大力收藏圖書,其藏書室初名“福功書堂”,后因藏書達50萬卷之多,遂更名為“五十萬卷樓”。所藏善本大都為宋塹、元刻、罕見孤本、舊抄舊校、影宋精抄、名家寫本及古活字本等。概其因藏書宏富之便,著述多達五十種之多,以《五十萬卷樓藏書目錄初編》《五十萬卷樓群書跋文》為代表[14]。
莫培樾(1905—1982年),莫伯驥之子,號武蔭。他是個醫(yī)生,但受父祖喜好藏書之影響,對圖書收藏尤其是佳槧秘鈔有著濃厚興趣。1937年,日寇轟擊廣州,其父莫伯驥移居香港。在這一過程中,莫伯驥所整理的1400多箱圖書遭到劫掠,隨身帶走的只有4皮箱圖書。后來,幾經(jīng)輾轉(zhuǎn)回收了數(shù)十箱,但絕大部分圖書不知所蹤[15]。20世紀60年代初,北京圖書館輾轉(zhuǎn)從莫培樾手中收回莫氏珍藏圖書3000冊。其中大部分是明本,有宋本幾百冊,少數(shù)是清本,亦有稀如星鳳的孤本。因此,該書所鈐的“北京圖書館藏”的朱文方印,恰是莫氏藏書流轉(zhuǎn)及其去向的一個明證。
2.3 錢陸燦之批校
借助此書之批注,可以窺見批校者錢陸燦晚年讀書、交游的部分情狀。
錢陸燦晚年鐘情于汲古閣《周易本義》,前后校閱至少三次。卷一“周易上經(jīng)第一”題之右有批注日:“丙辰年夏秋理一過,時年六五。鐵牛居士藏本?!鼻载援嬒聞t曰:“心齋讀易”。卷二卷末記有兩條讀書批注,值得注意:一為朱書,曰:“丙辰六月九日,讀經(jīng)文完。是日易農(nóng)載酒,同往崔(鶴)莊看荷花?!币粸槟珪?,曰:“丁巳九月二十七日,晴窗黑筆對完。時鯤培常州回膠山道中?!庇纱丝梢?,在整體上,錢陸燦的批注是先用朱筆,后用墨筆。在卷三《象下傳》篇末有朱批曰:“丙辰七月十七日,讀《豪》《象》完。是日,鯤培自常州歸?!本硭木砟┯兄炫唬骸氨侥昶咴露?,雨色陰晦,理完《周易》一部,時年六五。鐵牛居士識?!蹦┤~以黑筆記曰:“丁巳年九月,湘靈讀《易》識。時年六十有六也。常州寓齋。”“甲子年八月歸自秣陵,臥病東城,連雨失檢,讀《易》,為水所啟。十月病起,始重加裝緝,因識日月。十月之初八日也,年七十有三,燦。”由上可知,錢陸燦之于《周易本義》,在丙辰年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自己65歲之時校理一遍。在次年即丁巳年(1677年),66歲的錢陸燦再讀一遍。在時隔數(shù)年后的甲子年(1684年),73歲的錢陸燦在病中又讀了一遍。錢氏對《周易》之喜愛及其治《易》歷程,由此可見一斑。
錢陸燦晚年在讀《易》閑暇之時,與好友易農(nóng)往來甚密。卷二卷末有兩條讀書批注,如上所述的“是日易農(nóng)載酒,同往崔(鶴)莊看荷花?!庇纱耍梢愿Q見錢陸燦日常生活及其與朋友交游的情景。易農(nóng)當為錢陸燦好友,彼此之間有較為密切的交往,兩人之間經(jīng)常有酬唱應(yīng)對,有詩數(shù)首為證,如《雜感和易農(nóng)》《冬日書懷呈易農(nóng)》《春晴易農(nóng)同作》等。這些詩作,在整體上都屬于文人酬唱應(yīng)和之作。藉此,錢氏既表達了人生苦短的落寞之情,也抒發(fā)了“生涯無恙長宵共,撥火開尊(樽)話古今”的樂觀主義精神。
此書滿紙都是批注文字,且十分潦草,現(xiàn)擇其一二輯錄如下:
《周易朱子圖說》篇末有批注曰:“讀朱子,是經(jīng)妙處,伏犧、文王、周公、孔子之為《易》截然分明,不知何人復以程朱兩家合為一處,使朱子精意不明于后世,其罪甚大?!?/p>
卷三卷端《象上》批注曰:“‘元亨利貞’,所謂《象》之經(jīng)也。‘大哉乾元’以下,孔子釋經(jīng)之詞,亦謂之《象》,所謂《象》之傳也。爻下之辭,如‘潛龍勿用’,乃周公所系之詞,以斷一爻之吉兇也?!煨薪?,君子自強不息’,所謂《大象》之傳;‘潛龍勿用,陽在下也’,所謂《小象》之傳,皆孔子所作也。‘天尊地卑’以下,孔子所述《系詞》之傳,通論一經(jīng)也。大體凡例,全經(jīng)不附而自分上下《系》也。”
全書既有不少圈閱痕跡,也有大量的批注,或為朱批,或為墨批,密密麻麻,其字數(shù)規(guī)模不亞于《周易本義》正文之字數(shù)。
3清康熙內(nèi)府刻本
清康熙內(nèi)府刻本《周易本義》,摹自宋吳革刻本,是《四庫全書》本《周易本義》的底本。
3.1基本信息
此書的編目信息為:清康熙間(1662—1722年)內(nèi)府刻本,善本書號:A01882。半葉6行,行15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該書兩冊十二卷。卷前鈐有“延古堂李氏珍藏”“國立北平圖書館收藏”印。前有吳革序和朱熹集錄易圖,卷后有朱熹系述《周易五贊》《筮儀》,卷末鈐有“國立北平圖書館收藏”印。第一冊為《易經(jīng)》,包括卷一至卷二,卷末有“敷原后學劉空校正”。第二冊為《易傳》,自卷三至卷十二。
3.2 延古堂李氏舊藏
從卷前鈐有“延古堂李氏珍藏”印看,該書曾收藏于天津李氏延古堂。延古堂李氏原籍江蘇昆山,清康熙年間始定居天津,其藏書活動主要集中在李士銘、李士鈐兄弟二人。
李士銘(1849—1925年),字伯新,又字子香,光緒二年(1876年)中舉人,任戶部云南司郎中。宣統(tǒng)年間,就任“順直咨議局議員”“天津議事會議長”“憲政協(xié)議會會長”等職[。李士銘扶弱濟貧,力行善事,曾捐建天津?qū)W宮、文昌祠、濟良所等處。撰有《國朝名儒學案》《歷代名醫(yī)列傳》(未刊行)二書。
李士鈐(1851一1926年),字仲儒,又字嗣香。據(jù)《延古堂李氏族譜》載,與兄李士銘同年中舉人,光緒三年(1877年)連捷中進士,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后轉(zhuǎn)翰林院侍讀學士,歷充文淵閣校理、武英殿提調(diào),協(xié)修國史館纂修。李士鈐著作較豐,已刊行者有《周易注》《金剛經(jīng)解義》《楞嚴經(jīng)解義》《維摩詰經(jīng)解義》《三味錄》《御覽集》等書,另有《延古齋藏書提要》稿本。
1926年,隨著李士鈐的去世,李家下一代“寶\"
字輩兄弟分家析產(chǎn),而延古堂李氏藏書亦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流散。李氏藏書除大部分慷慨贈予南開大學圖書館(后被日軍炸毀)外,另有一批更為精華的善本書出售給國立北平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內(nèi)府刻本《周易本義》,應(yīng)是此次圖書采購之一種。
3.3特點與價值
該本屬于清康熙間的內(nèi)府刻本。在明清兩代,內(nèi)廷設(shè)有專門的刻書機構(gòu)。內(nèi)廷刻印的書,被稱為“內(nèi)府本”。一般而言,“內(nèi)府本”用紙考究,??本肌_@一點,與清康熙間內(nèi)府刻本《周易本義》相吻合。對于吳革刻本《周易本義》,陳鱣說:“雖系幡彫,而字畫工致,紙墨精良,洵堪悅目。又曹寅刻于揚州者,即此本,而改其行款,縮為小字密格。與之相較,不已縣(懸)殊乎!”[85即相較于曹寅刻本《周易本義》,吳革刻本“字畫工致,紙墨精良”,賞心悅目。清康熙內(nèi)府刻本,在康熙朝逢其時、得其地,因此該書亦具備這樣的特點。
吳革刻本,刊于咸淳元年(1265年),是藏書家所稱道的本子,在《周易本義》的版本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該本與后來的通行本相比,文字頗有不同。在覆吳本跋中,陳說:
向從吳中顧氏得宋版《周易本義》十二卷,精美無比,有跋刻于綴文。又從吳中袁氏得幡宋刊《周易本義》,其卷帙次序悉同宋版,惟字樣較大,每葉十二行,行十五字。其經(jīng)文,如《比》初六“終來有它吉”不作“有他”,《否》九五“系于苞桑”不作“包?!本闩c宋版相合,而可以證俗間通行本之誤。至于《雜卦傳》“遘,遇也”不作“姤遇”,則此本尤勝[18]4-5
對于吳革刻本《周易本義》的文獻價值,陳通過舉例說明給予了積極肯定,認為相較于其他版本,吳革刻本更勝一籌。據(jù)白壽彝先生考證,清康熙內(nèi)府刻本《周易本義》為清內(nèi)府摹吳革刻本,而《四庫全書》本《周易本義》是據(jù)清內(nèi)府本抄寫的[1I012,,即此書為《四庫全書》本《周易本義》的底本。但此書未見四庫館臣所做的標記,因而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3.4宋吳革其人與刻書之事
據(jù)陳說,宋有三吳革:一字義夫,為華州華陽人;一為紹興初江西運制;一為江州人[8]5。這三個人中,第一位吳革是北宋將領(lǐng),北宋開國勛臣吳廷祚七世孫;第二位吳革是南宋紹興年間人,累官朝議大夫、知澧州,歷潼川府、江西、兩浙轉(zhuǎn)運副使;第三位即《周易本義》的刊刻者。
吳革,字時夫,江西德安(兩宋時期隸屬江州)人,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曾任建寧知府??滴酢毒沤尽份d:“吳革字時夫,德安人,吳元子也。三領(lǐng)舉于漕,肄業(yè)白鹿書院。理宗朝任撫州崇仁尉,累官文華閣學士,刑部尚書,沿江制置使,江東安撫,行宮留守,知建康府(誤,當為建寧府),兼淮西總領(lǐng)。每以崇正學基化本、宣德達情為己任。卒贈光祿大夫,謚清惠?!逼渲?,白鹿書院為朱熹制定教規(guī)并講學之所,建寧為朱熹過化之地,又為刻書之鄉(xiāng)。因此,吳革在主政建寧府時,刊刻朱熹《周易本義》,崇學敦化,具有特殊的意味。其在刊刻《周易本義》外,還刻有程頤《易傳》和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此外,該書卷尾多見“敷原后學劉空校正”。限于資料,劉空信息不詳,還有待將來予以考證。
4丁晏批校本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揚州片善堂惜字公局刻本《周易本義》的丁晏批校本,其突出特點是批注極多,遞藏源流清晰。
4.1基本信息
此書編目信息為:清道光十六年揚州片善堂惜字公局刻本,善本書號:16442。半葉9行,行17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該書兩冊四卷,天頭處有大量丁晏批注。
前有《周易序》鈐有“余姚謝氏永耀樓藏書”“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北京圖書館藏”三印,而《周易本義目錄》鈐有“靜思軒珍藏”“山陽丁晏之章”。
卷一下鈐“余姚謝氏永耀樓藏書”“頤志齋主人珍藏”。版心上題“周易上經(jīng)”,下題冊數(shù)和葉次,如“一之三”,表示第一冊第三頁?!耙恢弧碧祛^處有丁晏批注,曰:“此即朱子之序,晁氏謂晁說之,古易呂氏謂呂祖謙古易也?!本矶j“靜思軒珍藏”“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版心上題“周易下經(jīng)”,下題冊數(shù)和葉次。卷三包括《系辭上傳》《系辭下傳》,兩篇版心上分別題“周易上傳”“周易下傳”,下題卷數(shù)和葉次?!跋缔o上傳”卷端天頭處,丁晏引碑文和先儒之說,批評“宋人疑《系辭》非孔子作”的說法,認為“后人紛紛致疑,甚無取焉”。卷四包括《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三篇。卷末題有“揚郡二郎廟內(nèi)片善堂惜字公局重???,其左下側(cè)鈐有“北京圖書館藏”印。在三條篇首批注中,丁晏通過否定該三篇“非圣人書”的說法,力陳其“孔子作《傳》十篇”的觀點。
4.2丁晏首藏
從該書鈐印情況看,丁晏批注本《周易本義》自丁晏始藏,中經(jīng)宋焜、謝光甫、鄭振鐸之手,最終化私為公,歸于國家圖書館。
從“山陽丁晏之章”“頤志齋主人珍藏”印和批注屢稱“晏案”看,該書經(jīng)丁晏批校,丁晏是該書的第一位收藏者。丁晏(1794—1875年),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人,字儉卿,號柘堂,一作柘唐,別署柘翁、儉翁,晚號石亭居士、頤志老人,室名“頤志齋”,堂號“六藝堂”。清朝后期經(jīng)學家、校勘學家,與阮元(1764—1849年)何紹基(1799—1873年)等人交誼甚厚。道光元年(1821年)舉人,咸豐間以在籍辦團練,由內(nèi)閣中書加三品銜。他博覽群書,經(jīng)史皆通,于《易》尤精。著有《周易述傳》《周易解故》《易經(jīng)象類》《毛鄭詩釋》《三禮釋注》《尚書余論》等,并匯刻為《頤志齋叢書》。在其所藏《周易本義》中,丁晏批注累累,為考察其《周易解故》的成書提供了第一手的易學資料。如《周易序》末有批注日:“此《程氏易傳》之序,遠在朱子之前,坊刻以冠《本義》之首,此大謬也?!?/p>
4.3宋焜舊藏
從鈐有“靜思軒珍藏”印和卷尾題記看,該書曾為清末民初淮安人宋焜(?一1926年)所藏,且閱讀過兩次。在卷末空白處有宋焜初讀題記,日:“柘唐先生晚年遍校五經(jīng):《詩》三冊為譚子仲良所得,中多雜他手筆跡,不如是純潔可寶。《書》《禮》《春秋》三種,聞為滬賈以百金購去,延津何日復合耶?癸亥大暑宋焜初讀并識?!薄肮锖ァ碑敒榍逋味?,即1863年。這說明,該書在丁晏晚年或已流出,被同為淮安人的宋焜所得。緊接著,又有再讀題記,日:“此柘翁《周易解故》底稿也。卷一廿七頁、卷三首頁,皆有‘晏案’字。目錄前有挖補痕,當是校讀歲月及印識,惜不可見矣。七月既望讀畢焜再識?!庇纱丝梢娝螣j對是書之重視、珍愛及其學《易》之勤謹認真。
4.4 謝光甫舊藏
從鈐有“余姚謝氏永耀樓藏書”印看,該本曾為謝光甫舊藏。謝光甫(?一1939年),祖籍浙江余姚,居上海,民國時期銀行家、藏書家。藏書樓有“謝氏永耀樓”,藏書印有“余姚謝氏永耀樓”。謝光甫喜好收藏,精通古籍版本之學,對古籍眼光獨到,藏書30余年,所收多有孤本秘笈。他與著名藏書家葉景葵、鄭振鐸多有來往,其中葉景葵稱謝氏“搜羅書籍亦三十年,所收以清人集部及參考書為最多,亦有宋本及精鈔本多種”[20]??上?,謝光甫英年早逝,收藏事業(yè)后繼無人,所藏圖書逐漸散出。
4.5鄭振鐸遞藏
謝光甫去世后,藏書流散,一部分為鄭振鐸所得。從同時鈐有“余姚謝氏永耀樓藏書”和“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印看,該書即為其中一種。鄭振鐸(1898—1958年),福建長樂人,字西諦,號警民、鐸民等。現(xiàn)代文學家、藏書家、目錄學家等,其藏書處名紉秋山館。著有《文學大綱》《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山中雜記》等。他是一位新型藏書家,融圖書收藏與學術(shù)研究于一體,其藏品以小說、戲曲、說唱文學等通俗文學典籍為特色[2]。抗戰(zhàn)期間,他在上海聯(lián)系張元濟、何炳松等成立“文獻保存同志會”,搶救了大量古籍。最著名者,如《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全書包括元明雜劇242種,半數(shù)以上是未見流傳的孤本,極其寶貴[22]。1958年,鄭振鐸殉職后,其夫人高君箴將鄭氏所藏古籍全部捐給北京圖書館,該書當是此次捐贈的藏品之一。
5陳介祺批校本
清片善堂惜字公局刻本《周易本義》陳介祺批校本,突出特點是鈴印極少、批注眾多、字小而工整。從中可以發(fā)見陳介祺的學《易》活動。
5.1基本信息
此書的編目信息為:清片善堂惜字公局刻本(陳介祺批注本),善本書號:15217。半葉9行,行17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該書兩冊四卷,天頭處有陳介祺諸多批注。
卷前有不著姓氏的《周易序》和程頤《易傳序》其中“周易序”下鈐有“北京圖書館藏”印。
卷一為《周易》上經(jīng),版心上題“周易上經(jīng)”,下題卷數(shù)和葉次,如“一之一”。在該頁天頭處,陳介祺批注曰:“卦,伏羲所畫。卦名,伏羲所命。象辭,文王囚羨里所系。…讀《易》者,見于卦之畫而求其象,于卦之名而求其理,則可以求伏羲之心矣。于文王之辭求文王之心,于周公、孔子之辭求周公、孔子之心,或亦可見《易》之心乎!可不終其身乎?如此讀,則必須從呂氏更定本。”
卷二為《周易》下經(jīng),版心上題“周易下經(jīng)”,下題卷次和葉次。卷三為《系辭上傳》《系辭下傳》,版心上分別題“周易上傳”“周易下傳”,下題卷數(shù)和葉次。卷四為《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三篇,各篇版心上分別題“周易說卦傳”“周易序卦傳”“周易雜卦傳”,下題卷數(shù)和葉次。卷末有“揚郡二郎廟內(nèi)片善堂惜字公局重校刊”,左側(cè)鈴有“北京圖書館藏”印。國家圖書館還藏有陳介祺批注并跋片善堂惜字公局刻本《書經(jīng)集傳》一種四冊,亦為善本。
5.2陳介祺批注及筮例
在該書中,陳介祺做了大量批注,直觀展現(xiàn)了陳介祺治《易》的歷史面貌,提供了寶貴的易學研究資料。從批注及其鈴印看,該書的存藏情況比較單一,但所記筮例值得討論。
陳介祺(1813一1884年),字壽祺、壽卿,號簠齋,晚號海濱病史、齊東陶父,山東濰縣(今濰坊)人,清代金石學家、鑒藏家。收藏宏富,精于鑒別,擅于篆刻,與吳式芬(1796—1856年)潘祖蔭(1830—1890年)吳大(1835—1902年)等人交往甚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進士,長期任職于翰林院,官至翰林院編修。得益于任職之便,他廣泛涉獵各種典籍,于義理、訓話、辭章、音韻之學有深入研究,尤其熱衷于金石文字的搜集與整理。著有《十鐘山房印舉》《簠齋金文考釋》《簠齋藏陶》等,后人輯有《陳簠齋尺牘》。收藏之所,有秦鐵權(quán)齋、古瓦量齋、千化范室、寶康匏室、秦詔量瓦之齋、三代古陶軒、十鐘山房、萬印樓等[23],多依皮藏之物命名。
在陳介祺批注本《周易本義》第二冊末的襯頁上,貼有浮簽,為陳介祺的一則筮例,記有明確的時間、卦名、卦畫、占法,曰:“丙寅年辛卯月甲辰日辛未時敬占,火風鼎變?yōu)榛鸬貢x(筆者注:后有一卦畫,略)。二爻變,則以本卦二變爻辭占,仍以上爻為主?!逼渲?,“卦畫”之前為前辭,指明了筮占的時間和所得卦名、卦畫;“卦畫”之后的內(nèi)容講的是占法,相當于占辭。按照前辭、命辭、占辭、驗辭的完整結(jié)構(gòu),這里明顯缺少命辭和驗辭。尤其是沒有命辭,對這則筮例的理解不能有的放矢。從其卦畫的書寫到占法看,陳介祺此則筮例是嚴格按照朱子占法來的。在《筮儀》中,朱子詳細交代了筮占記爻的方式:老陽畫作“□”,名為“重”;少陰畫作“--”,名為“拆”;少陽畫作“一”,名為“單”;老陰畫作“ × ”,名為“交”[24]。在《易學啟蒙》中,朱子在總結(jié)春秋筮例的基礎(chǔ)上,提出用《周易》筮占的具體方法。他說:“二爻變,則以本卦二變①爻辭占,仍以上爻為主?!盵25可見,陳介祺所書占法,是徑直抄錄朱子。這一占法屬于文人占法,可以起到輔助學《易》的作用,但在實際應(yīng)用中并不流行。
陳介祺所得的卦為動卦,即本卦鼎卦九二、九三兩爻發(fā)動,變?yōu)樽冐云肇?。按照朱子占法,有兩爻發(fā)生變化,應(yīng)當以本卦鼎卦變爻九二、九三兩爻的爻辭進行占斷,而以九三爻辭為主。鼎卦九三爻辭為“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本哦侈o為“鼎有食;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苯Y(jié)合兩則爻辭看,雖然事情剛開始會有阻滯,但“終吉”即結(jié)果是好的。至于具體情況,因沒有記錄命辭,所以無法做進一步推斷。
5.3 兩部批校本的比較
丁晏與陳介祺所批之本版本相同,故版式、葉次、避諱用字皆相一致。但兩者裝訂次序不同:丁晏批注本是先圖目,次卦歌,后目錄;而陳介祺批注本正好相反,是先目錄,次卦歌,后圖目。在比勘過程中,關(guān)于避諱用字,還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校閱時,清帝名“玄”“弘”“”“寧”諸字,陳介祺批注本皆以圓圈圈出,而“丘”字以方框圈出;丁晏批注本,清帝名以小方框個別圈出,“丘”字則無標識。
6結(jié)語
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行以來,古籍再生性保護成果日漸增多,古籍數(shù)字化為學術(shù)研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所公布的大量書影,無疑會極大地推動學術(shù)研究的發(fā)展。本文對“中華古籍資源庫”所公布的國家圖書館藏五部《周易本義》進行初步揭示,其中有珍貴的明刻本,有鈐印眾多的錢陸燦批校的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有文獻價值極高的《四庫全書》底本清康熙間內(nèi)府本,以及批注累累并經(jīng)名家遞藏的丁晏和陳介祺批校本。每一部古籍的身上,都留有歷史遺留的深刻印記?!吨芤住纷鳛椤傲?jīng)之首,大道之源”,學者們通過批校的方式,對朱熹的《周易本義》進行了深度閱讀和系統(tǒng)研究。本研究中介紹的錢陸燦、丁晏和陳介祺批校所蘊含的易學思想,日后還須在材料整理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予以深人挖掘。
注釋:
① “二變”,原作“一變”,誤,徑改。
參考文獻:
[1]白壽彝.《周易本義》考[M]//白壽彝史學論集: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北京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M].北京:中華書局,1959:8.
[3]北京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16-17.
[4]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jīng)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6-49.
[5]朱天助.朱子易類著述善本二十七種考錄[M]/經(jīng)學文獻考論.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20:166-193.
[6]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3:13.
[7]林申清.中國藏書家印鑒[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8]莫伯驥.五十萬卷樓群書跋文[M]//北京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第27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300.
[9]陳波.明代寧波府作家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32-33,275-276.
[10]洪常.《周易本義》序[M]//周易本義:第1冊.刻本.常熟:毛氏汲古閣,明末(1621-1644年).
[11]葉昌熾.藏書紀事詩附補正[M].王欣夫,補正;徐鵬,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89-390.
[12]毛文鰲.錢陸燦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263-271.
[13]張照,梁詩正,勵宗萬,等.石渠寶笈[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24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447-448.
[14]羅煥好.我國近代著名藏書家莫伯驥及其五十萬卷樓藏書[J].圖書館論壇,2006(3):266-269.
[15]宇翁.寶禮堂及其藏書[M]//藝林叢錄:第1編.香港:商務(wù)印書館,1975:186.
[16]孟憲寧,李強.老城故里[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7:266.
[17]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天津近代人物錄[M].天津:天津市地方史志編修委員會總編輯室,1987:149-150.
[18]陳.經(jīng)籍跋文[M]//王云五.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
[19]江殷道.九江府志:卷九[M].刻本.九江:九江府志官書局,康熙十二年(1673年).
[20]葉景葵.葉景葵文集:卷中[M].上海:上??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16:682.
[21]鄭振鐸.《劫中得書記》序[M]//鄭振鐸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433.
[22]鄭振鐸.《劫中得書記》新序[M]/鄭振鐸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431.
[23]鐘銀蘭.中國鑒藏家印鑒大全:下[M].南昌: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2008:522-523.
[24]朱熹.周易本義[M].廖名春,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6.
[25]朱熹.易學啟蒙[M]//劉彬,主編.易圖文獻選輯:第1輯第3冊.北京:線裝書局,2020:292.
作者簡介:孫航,歷史學博士,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早期易學與出土文獻;周余姣,教授、天津市醫(yī)史文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方向為古籍保護基礎(chǔ)理論、歷史文獻學、中國圖書館學史;駱煬,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書籍史、易學。
收稿日期:2024-12-28編校:俞月麗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