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197.323;R73 文獻標識碼:A
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anEvaluationTolfortheEffectivenessofMultidisciplinaryDiagnosisandTeatment ModeforCancer in China Based on the TEAM Criteria/MAO Yiqing.//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25,32(4):46一52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nd apply an evaluation tool tailored to China's context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ultidisciplinar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DT) model for cancer based on the TEAM criteria proposed by the UK's National Cancer Action Team,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the MDT model for cancer.
MethodsA literature review was conducted,and initial evaluation items were constructed through discussions among a research panel.Thecontent of the evaluation was finalized through two rounds of expert consultations,followed by reliabilityand validity test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ministered to 491 members from 33 MDT teams for cancer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MDT model efectiveness.ResultsThe evaluation tool comprises 5 primary dimensions,17 secondary dimensions,and 36 tertiary items. The criterion一related validity r - values of the evaluation tool were all gt; 0 . 8 0 ( ),the structural validity KMO value was O. 849(
),and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Cronbach' s α coefficient was O.920. According to 6 5 . 6 % of MDT member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DT model for cancer was at a moderate level. Within the primary dimensions, team composition ( 5 9 . 5 % ),meeting organization ( 7 3 . 3 % ),and patient-centered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 6 3 . 1 % )were rated as moderately to low effective, while within the secondary dimensions, post- meeting follow一up 1 5 6 . 2 % ) and patient-centered care ( 5 8 . 1 % ) wererated as moderately tolow effctive.ConclusionThe developed evaluation tool for asessng the efectivenessof MDT model for cancer is innovative and feasible.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improve systems and standards,strengthen cost-benefit analysis,focus on group decision一making behaviors,standardize quality control systems,and deepen the
《中國衛(wèi)生質量管理》第32卷第4期(總第209期)2025年4月connotation of \"patient-centered\" services.
Key words Cancer;Multidisciplinar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TEAM Criteria First-author'saddress The Afiliated Cancer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amp; Henan Cancer Hospital, Zhengzhou,Henan,450008,China
腫瘤多學科診療(Multidiscipli-naryDiagnosis Treatment,MDT)模式是指以患者為中心、以跨學科專業(yè)人員為依托,為腫瘤患者提供整合型服務的診療模式,其具有提高疾病治療規(guī)范化水平,改善患者預后,提升腫瘤疾病經(jīng)濟效益等價值]。原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于2016年發(fā)布《關于加強腫瘤規(guī)范化診療管理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及在腫瘤治療領域推行MDT模式;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于2018年發(fā)布《關于開展腫瘤多學科診療試點工作的通知》,標志著我國腫瘤MDT模式進入制度化發(fā)展階段[2]。目前,越來越多的證據(jù)支持采用腫瘤MDT模式,該模式在全球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被視為腫瘤疾病治療的“金標準”。然而,腫瘤MDT模式在實踐過程中存在人員參與不積極、行為不規(guī)范、信息不完善、標準不明確、患者不依從等問題[3-4],導致運行效率低下,既浪費醫(yī)療資源又影響患者疾病診治。
為了優(yōu)化腫瘤MDT模式,各國都在探索適合本國的模式評估工具,以確定需要改進的環(huán)節(jié)或因素[5]。英國國家癌癥行動小組(National Cancer Action Team,NCAT)于2010年提出了有效MDT特征,即MDT模式有效性的TEAM準則,構建了MDT模式有效運行的整體框架[6]。TEAM準則包括團隊、基礎設施、會議組織、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決策、團隊治理等5個方面86個條目,已被驗證在評估英國腫瘤MDT模式有效性方面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
有效性是對活動預期結果實現(xiàn)程度的判斷。有效性評估是指依托測量數(shù)據(jù)及其評價結果,為模式改進提供科學依據(jù),通過過程評價指向預期結果[8]?;诖?,本研究認為腫瘤MDT模式有效性評估是通過對模式運行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素等進行科學測量,從而預判模式運行的有效程度。我國學者于2018年首次將TEAM準則進行漢化,用于評估腫瘤MDT團隊的建設和運行[9]。近年來,復旦大學研究團隊對該準則進行了系統(tǒng)綜述[3],并研制了MDT有效認知調(diào)查問卷[10],但缺乏實際運用。因此,本研究基于TEAM準則,開發(fā)適用于我國的腫瘤MDT模式有效性評估工具,并通過實證研究,梳理模式有效性運行的主要問題,提出優(yōu)化建議,以期為腫瘤MDT模式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分析
首先,研究小組于2022年10月—2023年3月,在WebofSci-ence、PubMed、中國知網(wǎng)、萬方等數(shù)據(jù)庫中,以“腫瘤”“MDT”“現(xiàn)狀評價”“有效性”等為主題詞進行文獻檢索,同時對國家發(fā)布的腫瘤MDT模式相關政策文件進行梳理,了解腫瘤MDT模式評估的相關內(nèi)容及研究進展。其次,研究小組對TEAM準則進行系統(tǒng)研究,并進行翻譯與整理,包括5個一級維度、17個二級維度、86個三級評價條目。再次,結合文獻調(diào)研結果和TEAM準則,通過小組討論,保留原有一二級維度,刪減不符合我國MDT模式實施情景的三級評價條目,如團隊文化維度中的團隊成員簽約行為、會議后期維度中的癌癥數(shù)據(jù)登記等,最終確定三級評價條目42個,初步構建適合我國的腫瘤MDT模式有效性評估工具。
1.2 專家咨詢
2023年3月一8月,邀請專家對評估工具內(nèi)容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進行評分,依據(jù)第一輪評分結果以及專家建議修改評估工具條目后,再進行第二輪專家咨詢,根據(jù)咨詢結果優(yōu)化評估工具。兩輪咨詢評分從低到高分別賦值1分 ~1 0 分。由于數(shù)據(jù)獲取方式來源于腫瘤MDT團隊成員打分,因此不考察可操作性。共邀請來自河南省、湖北省、廣東省、北京市的10名專家,包括醫(yī)院MDT模式管理者3名、腫瘤MDT成員5名、高校專家2名,工作年限為 5 a~ 1 5 a,高級職稱7名。
1.3 信效度檢驗
1.3.1效標效度檢驗
將原版TEAM準則整理成問卷形式(86個條目),作為測試本研究腫瘤MDT模式有效性評估工具的標準,從而測試其效標效度。于2023年10月—12月,選取10名腫瘤MDT團隊成員填寫問卷部分內(nèi)容,即每名成員最多填寫3個維度,要求其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對條《中國衛(wèi)生質量管理》第32卷第4期(總第209期)2025年4月目內(nèi)容的同意程度進行賦分,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賦值1分 ~ 5 分。收回問卷后,將每個維度條目的評分相加除以條目數(shù)來計算每個維度的平均分,然后計算Pearson相關系數(shù) ( r ) ,測量原版TEAM準則和本研究評估工具之間的相關性[11]
1.3.2結構效度檢驗
2023年10月一2024年3月,選取河南省兩家省級醫(yī)院,共33個腫瘤MDT團隊491名成員參與問卷調(diào)研。要求調(diào)研對象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對條目內(nèi)容的同意程度進行評分,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賦值1分 ~ 5 分。采用因子分析法(KMO)對評估工具整體、一級維度、二級維度的結構效度進行檢驗。
1.3.3內(nèi)部一致性檢驗
問卷調(diào)查對象同結構效度檢驗。采用可靠性分析(Cronbach’sα )對評估工具整體、一級維度、二級維度的內(nèi)部一致性進行檢驗。
1.4 實證研究
共納入33個腫瘤MDT團隊491名成員,包括腦部、肺部、胃部、頭頸部、卵巢、乳腺、食管、宮頸、結直腸、骨與軟組織、肝膽胰、神經(jīng)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淋巴系統(tǒng)、中西醫(yī)結合疑難腫瘤、癌痛與腫瘤康復等。MDT團隊由MDT主席(牽頭人)、MDT秘書(協(xié)調(diào)員)、核心成員以及輔助成員等組成,其中核心成員主要包括臨床醫(yī)師、醫(yī)技醫(yī)師,輔助成員主要包括心理醫(yī)師、營養(yǎng)醫(yī)師等。491名MDT成員男女比例基本一致,以36歲 ~ 55歲人群為主,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占 7 6 . 2 % ,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的人員占 5 3 . 2 % ,擔任主任職務的人員占4 7 . 4 % ,核心成員占 7 9 . 6 % 。于2023年12月 - 2 0 2 4 年3月,采用有效性評估工具對491名腫瘤MDT團隊成員進行調(diào)查,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賦值1分 ~5 分。通過計算某維度下所有條目總和,按照均分進行低、中、高分組。
1.5 統(tǒng)計分析方法
采用Excel2010軟件和SPSS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根據(jù)專家評分結果,計算評估條目重要性和敏感性的均值 與變異系數(shù)( C V ) ,以
且 C V ? 0 . 2 5 為指標納入標準。采用專家權威系數(shù)表示專家權威程度;采用Kendall協(xié)調(diào)系數(shù)檢驗專家意見的協(xié)調(diào)性,值越高表示協(xié)調(diào)性越好。在效標效度檢驗中,Pearson相關系數(shù) ( r ) gt; 0 . 8 0 則認為高度相關。在結構效度檢驗中,K M O gt;0 . 7 0 則認為通過結構效度檢驗。在內(nèi)部一致性檢驗中,總量表Cronbach's α gt; 0 . 8 0 ,一、二級維度Cronbach's α gt; 0 . 6 0 ,則認為通過信度檢驗。以 Plt;0 . 0 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腫瘤MDT模式有效性評估工具
專家判斷依據(jù)系數(shù)、熟悉程度系數(shù)和專家權威程度分別為0 . 8 6 0 , 0 . 9 1 5 , 0 . 8 8 7 。第一輪咨詢專家對一級維度、二級維度和三級條目的Kendall協(xié)調(diào)系數(shù)分別為0.2 1 5 ( P = 0 . 0 2 ) × 0 . 2 2 8 ( P lt; 0.001)、0.478( ,第二輪咨詢專家對一級維度、二級維度和三級條目的Kendall協(xié)調(diào)系數(shù)分別為
,表明專家意見趨于一致。第二輪咨詢后,所有指標均
且 C V ? 0 . 2 5 。
兩輪專家咨詢后,根據(jù)專家意見與納入標準,剔除了6個三級評價條目,具體如下:(1)“出席成員包括患者的主治醫(yī)師”與“患者的主治醫(yī)師(或與患者直接溝通的人員)會全程參與MDT”重復,故刪除前者;(2)“出席MDT會議的成員是相互認識的\"“MDT主席具備優(yōu)化團隊合作的能力”“MDT病例可以作為教學案例\"對MDT模式運行效果影響較小,故刪除;(3)“MDT團隊成員之間友好合作”與部分測量條目相近,故刪除;(4)“醫(yī)院對MDT運行情況進行年度評估”屬于“醫(yī)院出臺了切實可行的MDT模式管理制度\"內(nèi)容,故刪除前者。最終構建的腫瘤MDT模式有效性評估工具包括一級維度5個、二級維度17個、三級評價條目36個,見表1。
2.2 信效度檢驗結果
效標效度檢驗結果顯示,本研究開發(fā)的有效性評估工具一級維度與原版TEAM準則量表的一級維度均呈高度相關,具體如下:團隊組成( r = 0 . 9 3 0 , P lt; 0 . 0 0 1 ) 、會議設施( r = 0 . 9 2 6 , P lt; 0 . 0 0 1 ) 、會議組織( r = 0 . 8 8 9 , Plt;0 . 0 5 ) 、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決策 ( r = 0 , 9 1 0 , P lt; 0 . 0 5 ) 、團隊治理 ( r = 0 . 9 1 5 , Plt;0 . 0 5 ) 。
整體來看,本研究腫瘤MDT模式有效性評估工具結構效度KMO= 0 . 8 4 9 ( P lt; 0 . 0 0 1 ) ,內(nèi)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920。從一級維度來看,在可測量情況下,除會議設施外,其他一級維度結構效度KMO均 gt; 0 . 7 0 且 P 均 lt; 0 . 0 0 1 ,內(nèi)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系數(shù)均 gt; 0.70。從二級維度來看,在可測量情況下,除會議進行、臨床決策過程外,其他二級維度結構效度KMO均 gt; 0 . 7 0 且 P 均 ,內(nèi)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系數(shù)均 gt; 0 . 6 0 。
2.3 應用效果
整體來看,491名MDT團隊成員認為腫瘤MDT模式有效性為高、中、低水平的人數(shù)分別為85名( 1 7 . 3 % )、322名( 6 5 . 6 % )、84名( 1 7 . 1 % ),以中等水平為主。具體來看:一級維度中,認為MDT會議設施和團隊治理情況處于高水平的團隊成員分別占 7 2 . 7 % . 6 7 . 4 % ,而認為團隊組成(59. 5 % )、會議組織( 7 3 . 3 % )和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決策 ( 6 3 . 1 % )有效性處于中低水平;二級維度中,超過 50 % 的MDT團隊成員認為會議后期( 56 . 2 % )和以患者為中心的照護 5 8 . 1 % )有效性處于中低水平,見表2。
3 討論
3.1腫瘤MDT模式有效性評估工具具有一定創(chuàng)新性和可行性
現(xiàn)階段,國外對腫瘤MDT模式評價主要采用自我評估和第三方評估兩種方式,前者主要基于英國的有效MDT特征即TEAM準則進行評價,后者由第三方利用MDT一MODe、MODe-Lite、MDT-OARS等工具進行評估[7,12-13]。相較于自我評估,第三方評估往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同時靜態(tài)的階段性觀察多局限于對MDT會議過程的評估,無法覆蓋 MDT模式開展全過程[3,14]。因此,基于TEAM準則的自我評估成為學者們評價腫瘤MDT模式有效性的標準框架[15]。目前,國內(nèi)對腫瘤MDT模式的有效性評價仍處于探索階段,且多側重于結果評價,一種是以疾病的改善程度或患者的生存情況作為評價方式[16],另一種是開發(fā)評價指標體系[17-18],涵蓋工作量、質量、效率等結果指標。結果層面的有效性評價固然重要,但過程層面的評價更有助于管理者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優(yōu)化模式。因此,本研究在TEAM準則基礎上,開發(fā)適用于我國的腫瘤《中國衛(wèi)生質量管理第32卷第4期(總第209期)2025年4月容。MDT團隊成員的真實感知會直接影響其參與積極性,且管理者了解成員態(tài)度有助于減少成本投入,增加產(chǎn)出效益。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指標未設置權重,二是部分二級維度只包含一個三級評價條目。
3.2 腫瘤MDT模式優(yōu)化建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整體來看,6 5 . 6 % 的MDT團隊成員認為現(xiàn)行腫瘤MDT模式的有效性處于中等水平。這表明,現(xiàn)階段腫瘤MDT模式發(fā)展仍不完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指導性政策缺失。從2018年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發(fā)布《關于開展腫瘤多學科診療試點工作的通知》至今,并未針對MDT模式制訂專項政策,這導致各家醫(yī)院在推行MDT模式過程中“各自為政”[2],出現(xiàn)患者納入標準不明確、收費制度不統(tǒng)一、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問題[2,19-20],影響了MDT模式的有效運行。另一方面是MDT模式成本效益分析的證據(jù)不足。雖然國內(nèi)外普遍認可腫瘤 MDT模式在優(yōu)化患者治療決策、改善患者疾病預后、提升患者就醫(yī)體驗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目前研究通常無法將MDT模式?jīng)Q定的治療方案與患者實際改善的健康結果相關聯(lián)[14]。同時,MDT模式醫(yī)療成本高昂,我國單次MDT診療費用在300元 ~ 5 0 0 元之間,且無法享受醫(yī)保補償。高額的經(jīng)濟成本與不確定的收益導致部分專家對MDT模式產(chǎn)生質疑,甚至被定性為“過度診療”[21]。因此,除了從國家層面進一步完善MDT模式的制度和標準外[22],還應基于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臨床決策系統(tǒng)與專家共識等制訂評估方法,加強MDT模式成本效益分析[1,23],為其運行提供科學依據(jù)。
具體來看,MDT團隊成員認為“團隊組成”“會議組織”和“以患者MDT模式有效性評估工具,其創(chuàng)新性和可行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原版TEAM準則內(nèi)容龐雜,條目數(shù)多達86條,這會增加MDT團隊成員問卷填寫負擔,難以保證評價質量。因此,本研究通過小組討論、專家咨詢,簡化并調(diào)整問卷內(nèi)容,使之更符合使用要求。第二,依據(jù)我國腫瘤MDT模式實施背景,對TEAM準則進行漢化。例如,英國的MDT納入標準是所有原發(fā)癌,因此原版TEAM準則對這一條目進行評估[6]。而我國MDT納人標準尚未統(tǒng)一,主要包括所有腫瘤首診患者全覆蓋和僅納入臨床診療路徑不清晰的患者兩種標準[2],故將評價條目調(diào)整為“有明確的MDT納入標準”,以適應我國現(xiàn)階段的腫瘤MDT模式。第三,相較于我國學者前期開發(fā)的MDT評估工具,基于TEAM準則的有效性評估工具更注重過程的可測量與結果的可預測,尤其是增加了關于MDT團隊成員心理狀態(tài)的條目,主要體現(xiàn)在“團隊文化”與“個人發(fā)展”維度,這是傳統(tǒng)評估工具容易忽視的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 WINTERSDA,SOUKUP T, SEVDALIS N,et al. The cancer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eeting:in need of change? History,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J].BJUInternational,2021,128(3):271 -279.
[3]李欣,趙陽,王賢吉,等.腫瘤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有效性評價工具研究系統(tǒng)綜述[J].中國醫(yī)院管理,2024,44(3):39-44.
[4]喬佳敏,張赫楠.賦權增能視域下門診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服務質量提升策略研究[J].中國衛(wèi)生質量管理,2024,31(8):30—33,37.
[2]毛一晴.基于政策工具的我國多學科診療模式政策內(nèi)容研究[J].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24,41(1):50-53.
[5] TRAN TH,DBOERJ,GYORKI DE,et al. Optimising the quality of multidisciplinaryteam meetings:a narrative review[J]. Cancer Medicine,2022,11(9):1965—1971.
[6]National Cancer Action Team. Thecharacteristics of an effective multidisciplinary team[Z].2010.
[7]LAMB BW,WONG HWL,VINCENT C,et al. Teamwork and team performance in multidisciplinary cancer teams: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n observational assessment tool[J].BMJ Qualityamp; Safety,2011,20(10):849-856.
[8]楊墨旻,熊華軍.有效性教學真的有效嗎?基于比斯塔教育思想的審視[J].開放教育研究,2023,29(6):52-59.
[9]喻文菡.腫瘤MDT團隊建設與運行過程評價及改進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8.
[10]李欣,余松軒,陳佳,等.腫瘤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有效實踐認知調(diào)查問卷的研制和信效度檢驗[J].中國衛(wèi)生資源,2023,26(6):736-743.
[11]TAYLOR C,BROWN K,LAMB B,et al. Developing and testing TEAM (Team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Measure),a self-assessment tool to improve cancer multidisciplinaryteamwork[J]. Ann SurgOncol,2012,19(13):4019-4027.
[12] LAMB BW,MIAH S,SKO-LARUS TA,et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ofashortversionofthemetricforthe《中國衛(wèi)生質量管理第32卷第4期(總第209期)2025年4月observation of decision- makingin multidis-ciplinarytumor boards:MODe-Lite[J].Ann Surg Oncol,2021,28(2):7577-7588.
[13]TAYLORC,ATKINSL,RICHARDSON A,et al.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MDTworking:an observational approach [J].BMCCancer,2012,12:202.
[14] BROWNGTF,BEKKER HL, YOUNG AL.Quality and efficacy of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 quality assessment tools and discussion checklists:a systematicreview[J].BMCCancer,2022,22 (1):286.
[15] LUU TT.Cancer patient management:role of multidisciplinary teams[J]. BMJ Supportiveamp;.Palliative Care,2022,12 (2):201—206.
[16]毛一晴,康定鼎,張博文,等.國內(nèi)外多學科團隊診療模式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院,2022,26(3):18-21.
[17]王瑩,劉新亞,劉 翔,等.應用TOPSIS法綜合評價腫瘤多學科首席專家團隊的醫(yī)療工作質量[J].中國腫瘤,2018,27(12):898-903.
[18]李賢華,宋婷,趙子衿,等.上海市醫(yī)院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績效評價體系構建[J].中國醫(yī)院管理,2019,39(11):29—31,35.
[19]楊凌鶴,溫中一,劉美岑,等.我國40家三級公立醫(yī)院多學科診療模式經(jīng)驗總結[J].中華醫(yī)院管理雜志,2021,37(6):505-508.
[20]尚明,宋吉祥,于海寧.基于史密斯模型的我國三級腫瘤醫(yī)院多學科診療模式執(zhí)行問題研究[J].中國醫(yī)院管理,2023,43(10):55-58.
[21]王倉紅,胡才雙,朱 靚.基于醫(yī)生視角的多學科診療模式現(xiàn)狀和改善策略[J].衛(wèi)生經(jīng)濟研究,2022,39(2):64-66.
[22]楊凌鶴,劉美岑,曹 曼,等.我國三級腫瘤醫(yī)院多學科診療模式開展現(xiàn)狀調(diào)查[J].中國衛(wèi)生質量管理,2022,29(10):40-44.
[23]張瑜潔,王 健,曹 碩,等.基于CiteSpace的多學科診療應用研究的熱點與趨勢分析[J].醫(yī)學與社會,2023,36(7):62-67.
[24]彭婷婷,姜艷,蔣曉英,等.基于群體決策理論的多學科診療運行過程及其影響因素[J].醫(yī)學與社會,2021,34(12):75-79.
[25]毛一晴,康定鼎,張博文,等.嵌入性視角下多學科團隊診療模式案例研究[J].中國醫(yī)院,2022,26(2):53-56.
[26]WALRAVEN JEW,VAN DER HEL OL,VAN DER HOEVEN JJM,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and functioning of oncological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eetings:resultsof a systematic review[J]. BMCHealthServRes,2022,22(1):829.
[27]陳佳,李 欣,葛 鋒,等.醫(yī)務人員對腫瘤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有效實踐的認知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J].中國衛(wèi)生資源,2023,26(6):744—750.
通信作者:
毛一晴:鄭州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河南省腫瘤
醫(yī)院助理研究員
E-mail:maoyiqing0131@163.com
收稿日期:2024—11—15修回日期:2024—11—28責任編輯:任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