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3-0020-03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理念中提出“加強課程內容整體設計”“保證學生學習和掌握結構化的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專項運動技能和健康技能等,為學生參與運動和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礎”。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大單元教學作為新型教學組織形式,已經成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而結構化的課堂教學活動則是大單元教學的必經之路。因此,對體育與健康課程大單元教學結構化設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體育大單元教學結構化設計的價值意蘊
大單元教學是落實《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而大單元的教學設計是實踐大單元教學的基礎。正確理解和把握大單元教學進行結構化設計的價值是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與實踐的前提條件。
(一)為結構化課時設計搭建理論框架
體育與健康課程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方面。課堂是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的主陣地,經過精心設計的體育大單元教學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結構化設計的體育大單元能夠為課時設計搭建理論框架,使之緊扣大單元主題,并在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指引下有計劃、有自的、有順序地完成大單元各課時的結構化設計。
(二)為學生形成個人運動專長提供依托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大單元教學是指對某個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進行18課時及以上相對系統(tǒng)和完整的教學。也就是說,學生在較長時間內要不間斷地、連續(xù)性地和系統(tǒng)性地進行一個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的學習。根據運動技能的形成規(guī)律,相對系統(tǒng)和完整的技能學習更有利于學生運動技能的形成。因此,在大單元教學中,通過一個項目的結構化、持續(xù)化和系統(tǒng)化學習,能夠全面提高所學項目的運動水平,為學生形成運動專長奠定基礎。
(三)加深對運動項目的深度體驗與理解
因為大單元教學通過設計完整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動起來的過程中享受運動樂趣,能夠促使學生形成豐富、深刻的運動體驗。同時,大單元教學創(chuàng)設多種復雜的運動情境,引導學生在對抗、游戲、比賽中充分體驗體育學習的成功感,樹立積極的自我價值觀,為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體育大單元教學結構化設計的具體體現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體育大單元教學不只是課時數和學習內容的增加,更主要的是全面育人教學理念的更新。大單元教學設計不單是知識或技能的重組和排列,更是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更加注重課程知識的整體性、學習內容的主題性和課時計劃的關聯(lián)性,使學生從“碎片化知識學習”向“結構化知識學習”、從“單一主題學習”向“融合主題學習”、從“孤立性課時主題”向“連續(xù)性課時主題”等方面實現整體的轉變。
(一)課程知識的整體性:由“碎片化知識”向“結構化知識”轉變
教學單元是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長期以來,中小學體育的教學單元主要以小單元為主,如“4學時的快速跑單元”或“6學時的足球傳接球單元”。這種小單元的安排因為課時偏少,無法讓學生對運動項目進行完整的體驗,讓學生達到掌握一項運動技能的要求也就無從談起。另外,小單元課時也經常出現交叉安排的情況,如“第1節(jié)課是快速跑”“第2節(jié)課是足球腳內側傳球”“第3節(jié)課是排球正面雙手墊球”等,這種頻繁更換學練內容的教學周期安排必然會導致學練內容的單一化和碎片化。
而大單元教學18課時及以上,這種多課時的安排為大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提供了空間,有利于教師整合基礎知識與技能、技戰(zhàn)術運用、體能、展示與比賽、規(guī)則與裁判法、觀賞與評價等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能,通過對大單元教學進行結構化的設計,促使學生完整地學練一個運動項目并掌握完整的課程知識,同時關注知識、技能的融合和運用,提高融會貫通能力和體育實踐能力。
(二)學習內容的主題性:由“單一主題學習”向“融合主題學習”轉變
在過去的體育課堂教學中,往往用動作技術名稱作為練習主題,如籃球的“單手肩上投籃”、羽毛球的“正手發(fā)高遠球”、足球的“斜插直傳二過一戰(zhàn)術”等。練習主題相對比較單一,幾節(jié)課下來學生雖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術,但對運動項目的理解卻是片段的、淺顯的、碎片化的。體育大單元教學則是將學習內容進行分析、整合、重組和開發(fā),通過結構化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從碎片化、單一化主題學習走向關聯(lián)性、主題性學習。
如,籃球“移動中傳接球的能力”“運球、突破與轉移球的能力”“傳切與掩護運用的能力”等運動技能學練主題;足球“個人被盯防下的接控球能力”“個人擺脫身后盯防人并接球轉身”“2人交接掩護配合戰(zhàn)術”等綜合技戰(zhàn)術主題。
(三)課時計劃的關聯(lián)性:由“孤立性課時主題”向“連續(xù)性課時主題”轉變
體育大單元中的每個課時即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lián)。體育大單元進行結構化的教學設計應充分體現課時計劃的關聯(lián)性和進階性。
因此,大單元中的各個課時設計應該呈現出階梯式的特點,重視同一個大單元各課時主題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下一個課時主題建立在上一個課時主題的基礎上,是上一個課時主題的鞏固和發(fā)展,各課時主題之間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讓學生一步一個臺階地實現“掌握一項運動技能”的目標。通過整個體育大單元的學習,逐步完成對運動項目的完整體驗和深度理解。
三、體育大單元教學結構化設計策略
體育大單元的結構化教學設計應立足于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融人“教會、勤練、常賽”的教學理念,以三個學習鏈為主要抓手,創(chuàng)設比賽情境,讓學生在比賽情境中反復強化運動單項技術、組合技術和實戰(zhàn)技術,通過個體、局部和整體的實戰(zhàn)對抗演練,引導學生將技戰(zhàn)術運用于實戰(zhàn)情境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技戰(zhàn)術的運用能力、心理調控能力、合作精神,增強公平競爭意識。
(一)圍繞一個中心
核心素養(yǎng)屬于頂層設計,是體育與健康課程大單元教學設計的主要依據,理應貫穿于大單元的教學始終,成為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保障。而大單元則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因此,體育大單元應該圍繞核心素養(yǎng)進行結構化的教學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
(二)融入一個理念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體育與健康課程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面向全體學生,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因此,在對體育大單元進行結構化設計時,應融入“教會、勤練、常賽”的理念,注重“學、練、賽”一體化的設計,將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設計在每一個課時中,確保學生能夠學會、勤練和常賽,做到各環(huán)節(jié)、各練習內容的有效銜接,從而保證學生運動能力的穩(wěn)步提升。
(三)聚焦三個學習鏈
1.技術鏈:從單項技術到組合技術再到實戰(zhàn)技術
在體育大單元教學中,運動技能的學習是教學實施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結構化教學,學生必須從單一化、碎片化的學練方式向多樣化、結構化的學練方式轉變,即實現從單項技術到組合技術再到實戰(zhàn)技術的有機統(tǒng)一。以球類運動項目為例,對運動技能而言,單項技術是點,多項技術組合是線,綜合技術的融合和運用則是面,而多面組成的體則是實戰(zhàn)技術。因此,實現體育大單元結構化設計必須打造從單項技術的學習、組合技術的串聯(lián)再到實戰(zhàn)技術的運用的技術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主題和活動內容設計上,使點、線、面、體的融合和統(tǒng)一。
如,水平四《羽毛球:組合技術和實戰(zhàn)對抗》大單元教學設計中,學生在掌握上網步法、后退步法、放網前球、殺球、撲球、吊球等單項技術后,教師可以進行“殺球、上網步法、撲球、后退步法”的組合技術(即“殺上網”)或“吊球、上網步法、放網前球、后退步法”的組合技術(即“吊上網”)的教學,最后采用雙人或多人對抗的形式將這些技術運用到實戰(zhàn)中,反復練習,不斷提高擊球的穩(wěn)定性和準確性,逐步增強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2.對抗鏈:從個體對抗到局部對 抗再到整體對抗
結構化思維下的體育大單元教學是由一節(jié)節(jié)相互銜接、相互關聯(lián)的課時教學組成的。每個課時都是一個基于該運動項目要掌握運動技能的內在邏輯而設計出的融合基本知識與技能、體能、技戰(zhàn)術、比賽、裁判知識等內容的課時學習主題。因此,體育大單元是由多個相互關聯(lián)且呈現螺旋上升的多個學習主題組成,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專項運動技能。學生要想掌握
一項運動技能,必須在真實的比賽或對抗中提高自己的競賽能力。因此,教師應在結構化思維的指引下設計出從個體對抗到局部對抗再到整體對抗的大單元對抗主題鏈,讓學生在實戰(zhàn)對抗中逐步實現從個體到局部再到整體比賽能力的跨越。
如,水平四《足球:從1VS1到11VS11的實戰(zhàn)對抗》大單元教學設計中,從個人對抗賽(如個人正面運球突破的對抗練習、個人擺脫身后盯防人的對抗練習、個人正面防對手突破的對抗練習等),過渡到局部對抗賽(2防1防守戰(zhàn)術對抗、2人墻式配合戰(zhàn)術對抗、1防2延緩轉化2防2戰(zhàn)術對抗等),最后再到整體對抗賽(如5VS5、8VS8、11VS11等),設計出一條完整的對抗主題鏈,從而提高學生在足球比賽中的對抗能力。
3.情境鏈:從模擬情境到比賽情 境、從簡單情境到復雜情境
通過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是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課堂教學育人的具體體現。體育與健康學科的特點是以身體練習為主,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更需要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對學生運動技能的培養(yǎng)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競賽能力作為出發(fā)點,首先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練習,再到真實的比賽中去運用和完善,逐步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和競賽水平。因此,對運動技能培養(yǎng)的基本思路是在對真實比賽中的技戰(zhàn)術運用情境進行解構,通過模擬的形式實現比賽情境的再現,按照預定的學習目標把學習任務融入技戰(zhàn)術的學練,培養(yǎng)學生的技術能力和戰(zhàn)術思維,再通過真實比賽的多次運用,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專項運動能力。
如,水平四足球頭頂球技術在大單元中進行結構化設計,要創(chuàng)設出足球頭頂球學習的情境鏈。在學習頭頂球技術時,一般采用原地的一拋一頂的學練場景,有利于學練初期學生找準擊球點和掌握發(fā)力技巧,但在足球比賽中如此舒服的拋球和無干擾的頂球是不存在的。足球比賽中頭頂球運用的場景主要有射門、解圍、傳球等,所有的技術動作基本上都是在運動中完成,應該創(chuàng)設運動中頭頂球的練習情境。如,在開始階段,創(chuàng)設“走動中的頭頂球”“跑動中的頭頂球”“變向跑中的頭頂球”等簡單情境;在提高階段,創(chuàng)設“加入防守的爭奪頭頂球”“爭奪第三人拋來的頭頂球”“手拋傳球頭頂球射門”等較復雜情境;在比賽階段,創(chuàng)設“對抗條件下邊路傳中球的頭球射門和解圍”“增加限制條件(高空球必須運用頭頂球技術)的足球比賽”等復雜情境。其中,在開始和提高階段,以模擬情境為主,通過重復性練習提高學生的專項技術能力;在比賽階段,以真實情境為主,讓學生在真實對抗中提升專項技戰(zhàn)術的綜合運用能力。在進行大單元的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動作技能的各種情境,并按照運動技能螺旋式提高的特點將各個情境有序地、結構化地設計到一個或多個課時學習主題中,做到打好基礎、鞏固發(fā)展和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