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來源
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的主要目標?!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綜合體現。[]
項目化學習是新課標背景下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式之一。《上海市義務教育項目化學習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指出:項目化學習的導向是創(chuàng)造性問題解決能力,核心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
那么,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如何培育?創(chuàng)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如何培養(yǎng)?本案例以初中語文經典詩文學習為載體,以“誦、演、創(chuàng)”為主要途徑,設計以誦讀經典詩文為基礎、表演經典詩文為發(fā)展、創(chuàng)造演繹經典詩文為關鍵的系統(tǒng)活動,鼓勵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解決一系列創(chuàng)造性問題,最終達到語文學科素養(yǎng)在項目化學習中真實生長的境界。
二、項目設計
1.項目目標(1)知識與能力
語言運用:了解經典詩文的特點,掌握經典詩文誦讀時的輕重、頓挫、韻律等方面的知識;在積累詩文的過程中增強語感,不斷提升古詩文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掌握經典詩文語言表達、意象、情感、主題等的相互關聯,能夠運用聯想、分析等思維方式鑒賞詩文,提出獨到看法。審美創(chuàng)造: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經典詩文作品,獲得豐富的審美經驗,能夠在此基礎上對經典詩文進行再創(chuàng)作,真實地融于學生當下的生活。文化自信:在經典詩文的誦讀、表演和創(chuàng)造的項目化學習中,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培養(yǎng)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和責任。
(2)高階認知
創(chuàng)作:此項目化學習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關鍵在于學生能夠對經典詩文進行再創(chuàng)作,能夠通過真實的語言、準確的表演表達出來,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
(3)學習素養(yǎng)
創(chuàng)造性實踐:對于經典詩文有獨到、深刻的理解,能用鮮活的現代語言對經典詩文進行再創(chuàng)造;用不同的方式誦讀、演繹、創(chuàng)作經典詩文,能夠提出新穎獨特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見解;提出評價建議并改進。探索性實踐:探究經典詩文的深刻涵義,體會其獨特意境,能夠用鮮活的現代語言恰當地對經典詩文進行改編,并將其表演出來,在實踐中積累審美經驗,提升審美感受,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自覺地擔負起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
2.挑戰(zhàn)性問題
關鍵問題:如何用鮮活的現代語言對經典詩文進行再創(chuàng)作?
驅動性問題:班級將語文課融于豐富的實踐活動,以誦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為第一階段活動,誦讀結合舞蹈的《春江花月夜》綜合表演作為第二階段活動,最終改編并表演《滄浪之水》舞臺劇為高階活動,以上三個活動層層遞進、互相關聯,形成一個完整的項目化學習。
三、項目實施
1.項目啟動
(1)激發(fā)興趣,明確目標
教師展示自己參加各級各類古詩文比賽的成果,激發(fā)學生的實踐興趣、向往之心。明確本次項目化學習的目標。
(2)組建小組,探討項目計劃
學生組建項目小組,確定組長、成員以及各自分工。
2.知識與能力建構
(1)借助課堂,學習詩歌基本知識
此項目化學習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最基本、最有效的實踐途徑之一。教師依托語文教材設計了《記承天寺夜游》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誦讀和鑒賞課?!队洺刑焖乱褂巍芬哉b讀方法指導為主,《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以鑒賞評價為主。
《記承天寺夜游》這一課時是本次項目化學習的第一項任務。核心內容為落實新課標第四學段“閱讀與鑒賞”的學習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理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本課時主要以誦讀貫穿,在誦讀的實踐活動中,學生主動積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語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一課時是本次項目化學習的第二項任務。這一課時,以誦讀、分析、探究、審美體驗為主要的實踐活動,與課外篇目《春江花月夜》聯系起來,進行誦讀、表演、鑒賞等經典詩詞項目化學習的綜合活動。
(2)通過實踐,感悟詩歌獨特意境
對《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進行完整的配樂誦讀,形成完整的誦讀成果,這是此次項目化學習的第三項任務。抓住《水調歌頭》可頌可唱可演的音樂特點,以誦讀為主,輔以簡單的表演動作,欣賞《水調歌頭》的樂曲,為下一步項目化學習實踐活動打基礎。教師根據學生的需求設計學習路徑,根據由個體到整體、由單一到綜合、程度由易到難的基本原則,設計《水調歌頭》集體誦讀活動,在初期進行排練、展示;設計集體誦讀和舞蹈結合的綜合表演《春江花月夜》活動,在后期進行排練、展示,參加市區(qū)級比賽。
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實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誦讀是語言實踐的重要方式之一,誦讀的過程中,發(fā)揮想象,形成合理又獨特的這一夜月色,發(fā)展了形象思維。語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審美對象,語言學習和運用也是培養(yǎng)審美能力和提升審美品位的重要途徑。獨特的經典詩文,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淀,在誦讀、分析、探究經典詩文的同時,傳承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激發(fā)了民族自信心,同時也陶冶了性情,提升了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
3.探索與突破階段
(1)借助誦讀,深化鑒賞,培養(yǎng)創(chuàng)作自信
在前期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誦讀訓練和《春江花月夜》的誦讀表演的基礎上,學生誦讀古詩文的功力已經非常扎實,也提升了經典詩文的鑒賞品評能力。第二課時就是以鑒賞為主,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聯想想象、分析比較等方法,通過三次“問月”,從作者當時情感探究其人生境界,抓住蘇軾的兩次精神突圍,理解蘇軾超曠豁達的人生境界和文學風格。學生的創(chuàng)作自信就是建立在一次次的誦讀和鑒賞實踐活動中,蘇軾的精神世界對于現在的學生依舊有著鮮活的感染力量。項目化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對問題持續(xù)不斷的探索,這種探索不僅僅是對外部世界的探索,而是在對外部世界的探索中點燃自己的學習熱情,不斷在認識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形成自我的精神世界。[3]
(2)深入文本,交流溝通,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
此次項目化學習的關鍵任務是改編一篇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的經典詩文,并以表演的形式進行至少學校層面的匯報演出。這一項目化學習的任務,包括前期對古詩文基本特點的了解,誦讀、鑒賞能力的內化和具體運用。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經典詩文的語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審美對象,語言學習和運用也是培養(yǎng)審美能力和提升審美品位的重要途徑。經過討論我們選擇了將《滄浪之水》作為改編和表演的審美載體。
從原文來看,這樣一篇文言古詩文,就初中高年級學段的學生學習水平而言,朗讀、背誦、理解學生都能基本掌握。我們利用原文進行了排練,學生明顯感受到這樣的語言過于書面化,如果不經過改編加工,即使配上字幕也無法很好地將屈原自投汨羅江前那種堅決中帶著悲憤、悲憤中帶著壯烈、壯烈中又帶著磊落清白的愛國之情準確地傳達給臺下觀眾。在反復誦讀、設計、溝通中,學生切實感受到了語言在不同場景中的運用,經典詩文的學習只有融于真實的生活,才能綻放出鮮活生動的勃勃生命力。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交流溝通、一次次的思維碰撞、一次次的鮮活實踐中真實的生長著,真實的落實著。
(3)反復修改,誦演結合,提升創(chuàng)作精度
將《漁父》改為劇本,以對話形式為主,將過于書面化、不適合表演的經典詩文改編成比較朗朗上口但又不失古典韻味的對話形式。在改編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將旁白部分也改成白話文,并將屈原投汨羅江那天的環(huán)境再加以渲染和想象。但是有同學提出了反對意見,并且反對的陳述非常有說服力。他認為,這個是劇本,有服化道的加持,表演當天也有燈光、音效的輔助,天氣的情況已經充分地呈現在了觀眾眼前。加之表演的臺詞已經足夠的口語化,再將屈原的出場改成白話文,會失去古典韻味,過于一覽無遺,毫無想象空間。經過一次次的誦演結合,后期的燈光、音效、服裝的輔助,學生琢磨出了劇本修改的那個“度”。
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審美創(chuàng)造的培養(yǎng)是需要學生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才能獲得感受美、發(fā)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審美情趣也需要在這樣一次次比較系統(tǒng)、比較全面的實踐創(chuàng)造活動中才能不斷涵養(yǎng),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才能不斷樹立。
四、項目反思
本次項目化學習,設計了一系列項目化學習任務,在真實的情境下,以任務為驅動,廣泛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實踐力和創(chuàng)造力,扎實推進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使得素養(yǎng)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整個項目化活動以經典詩文為培育核心素養(yǎng)的載體,以“誦、演、改”為主要實踐途徑,循序漸進,有系統(tǒng)、有規(guī)劃地推進此次項目化學習。
1.立足經典傳承,扎實素養(yǎng)培育
為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項目化活動以經典詩文為載體,堅定不移地落實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經典詩文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代表,通過經典詩文的誦讀、鑒賞、表演、改造這一系列實踐活動,能夠加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加學生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2.堅持實踐導向,打通項目關聯
新課標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綜合體現。此次項目化學習為素養(yǎng)培育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打通了整個項目化學習的內部關聯。
3.遵循漸進發(fā)展,引導創(chuàng)新有為
遵循循序漸進的發(fā)展原則,以初中語文中的經典詩文學習為載體,以“誦、演、創(chuàng)”為主要實踐途徑,設計以誦讀詩文為基礎、表演詩文為發(fā)展、創(chuàng)造演繹詩文為關鍵的系統(tǒng)活動?!罢b、演、創(chuàng)”之間的關系逐步遞進,鼓勵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解決一系列創(chuàng)造性問題,最終達到語文學科素養(yǎng)在項目化學習中真實生長的境界。
參考文獻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夏雪梅.項目化設計:學習素養(yǎng)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學科學出版社,201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