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理念中明確指出,“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F今,在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趨勢下,“數字技術賦能語文教學”的新型教學方法不但能促成初中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更能達成學科育人功能。
一、探究數字技術賦能語文教學的必然性
個體層面,《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人網民規(guī)模不斷擴大,2022年未成年人網民規(guī)模已突破1.93億。2018-2022年,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從9 3 . 7 % 增至 9 7 . 2 % ,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的程度明顯提升。社會層面,數字技術賦能語文教學,打破了時空的阻隔,線上答疑、互聯網課堂呈現出了蓬勃生命力,是適應新時代社會發(fā)展的選擇。國家層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推進教育數字化”等目標,對推進教育數字化也進行了明確的部署安排。正如《學習的升級》一書中所說,“技術是學習的工具,也是思維、協作和溝通的媒介”[2]。所以數字技術賦能語文教學育人的這種現代化技術值得探究。
二、數字技術賦能語文教學育人的關注點
1.“學為中心,素養(yǎng)導向”是數字技術賦能語文教學育人的前提
調查報告顯示,初中生對數字技術的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例如,《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 6 0 % 以上的未成年人在數字技術涵蓋的互聯網方面缺乏使用技能的正面教授,同時,有相當一部分未成年人沉溺網絡而導致理想信念的缺失。因而“數字技術賦能語文育人”的教學方法必須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且踐行“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聚焦素養(yǎng)導向”的變革調整。
(1)迭代傳統(tǒng)“灌輸式”講授教學法
教師要留足時間給初中生,讓其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進行閱讀、討論、思考、表達、反思、總結與習得。同時,還要注重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活動時間,以學生為主體,提高“數字技術賦能語文育人”的教學實效。
(2)創(chuàng)拓新型“數字化”素養(yǎng)教學法
教師要依托數字技術賦能語文學科育人,結合語文課程的獨特性和初中生數字素養(yǎng)的實際情況,堅持語文素養(yǎng)導向,發(fā)掘并實踐多元數字技術在語文育人教學場景中的常態(tài)運用。
2.“育于素養(yǎng),數字助學”是數字技術賦能語文教學育人的保障
數字全球化浪潮風起云涌,數字化賦能語文教學在拓展初中生生存場域的同時,也要預防數字助學帶來的消極影響,語文教師要對初中生“數字技術素養(yǎng)”的提升進行前置有效的引領。
(1)健康建構自我意識與運用習慣
作為初中生,應當樹立“認知覺察一身份整飾一行為定位”的數字自我意識,了解這三者的含義與建構方式,主動由語文課內活動向課外拓展。如何建構培養(yǎng)?初中生要在語文教師的引導下建構起適合自己的數字技術運用習慣,包括創(chuàng)設運用目標、梳理學習內容,結合語文教學實踐進行生成。同時,在數字技術賦能語文教學育人的過程中,初中生要清醒地對數字技術世界保持動態(tài)地觀察、理解和反思。數字技術世界引領的潮流日新月異,但也屢屢出現諸如初中生“印象整飾”定位不清的現象,因而在進行數字技術賦能語文教學時,教師要提醒初中生對數字身份、現實身份、理想身份的多重角色扮演隨時進行自我察覺與深刻反思,學會關注數字安全、隱私等,建構積極向上的數字身份,在賦能語文教學的數字技術運用中明確規(guī)整行為,獲得“他育”和“自育”的成就感。
(2)積極增強數字素養(yǎng)與有效引領
語文教師首先要外跨到本專業(yè)外的數字技術領域進行知識儲備的深融,提升“專業(yè) + 數字”的技術素養(yǎng)。其次,要關注語文教材中真正能實踐“育于素養(yǎng)”的教學內容,并且思考能夠依托數字技術賦能的要點內容。秉承“學為中心”的理念,科學利用數字技術賦能教學育人,多元設計教學流程,鼓勵初中生積極參與語文學習實踐,扮演好教書育人的領航角色。最后,教師要挖掘和利用好各種數字化科技工具,積極參與諸如“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等數字技術培訓,及時進行數字技術賦能語文教學育人探究實踐成效的研究、反思,并對切實可行的做法、優(yōu)秀成果進行總結,主動引領數字技術賦能語文教學育人的經驗形成。
三、數字技術賦能語文教學育人的實踐探究
1.數字化情境推進生命教育
統(tǒng)編七上第二單元《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在進行內容與主題方向歸類時,教師應該要有“育人導向”靈敏度,文中母親病重以及臨終之前反復教導兒子“好好兒活”,凸顯“敬畏生命”的主題,顯而易見,此篇課文即是課程育人特殊性的載體。教學實踐中,在讀辨母親兩次“好好兒活”的話語時,由于剛從小學步入初中的學生少有像作者史鐵生這種生命遭受重創(chuàng)的人生體驗,教師很難在教學收束時引導初中生樹立生命信念和敬畏生命。如若還是按照傳統(tǒng)的“以文析情”的講授法來引導初中生閱讀、比較、討論和表達,那將事倍功半。所以,這堂課的育人核心要義為“珍愛生命”,就可以運用數字技術賦能語文課堂,創(chuàng)設文中史鐵生與母親的對話情境,彌補初中生人生閱歷的不足。語文教師可以從國家中小學教育智慧平臺、一點通教學視頻網等數字平臺獲取可視化的教學素材,以此來營造情境,增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命運的關注度,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進而水到渠成地將學生領進“生命教育”之門,培育他們敬畏生命、珍愛生命和善待生命的價值觀。
2.數字化軟件傳承理想教育
統(tǒng)編七上的文言文《誡子書》,是典型的“理想教育”主題代表作。這篇文章除了以文言文形式表達,還以議論文的文體呈現,對于文言功底不深且心智不成熟的七年級初中生來說,理解起來頗為困難。這篇課文中有很多值得初中生深挖思考的細節(jié),比如“‘志’與‘學’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這篇文章啟示我們成才要具備哪些條件”等。從古至今,中國式“家書”不僅飽含著中國人血濃于水的親情,還承載著中國人綿延千秋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如歸有光《項脊軒志》中的“兒寒乎?欲食乎”,傳達給孩子的是關于珍愛生命的教導。《誡子書》則是諸葛亮對小兒子諸葛瞻未來人生的理想教育,就如《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在過去的教學中發(fā)現,這篇課文雖然是中國式“家書”的典范,但很難深刻地吸引初中生產生共情,他們不能理解信中作為父親的諸葛亮嚴肅的告誡,也不能學后隨即志存高遠。這節(jié)課育人教學目標的實現其實可以借助數字技術支持下的互聯網騰訊會議的小程序,嘗試課中連線往屆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分享“理想規(guī)劃”和“治學修身”的經驗之談,也可以連線幾位家長進行“即情家書”的真情傳遞,如此,“理想教育”也就顯露出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之意了。
3.數字化3D建模強化愛國教育
統(tǒng)編七年級下冊“革命愛國”主題的課文有《黃河頌》《老山界》《誰是最可愛的人》等。在語文課程的總目標中就對初中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自己擁有“文化自信”的核心素養(yǎng),進一步弘揚中國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因而,教師在教授“革命愛國”主題課文時,就要特別關注初中生對于歷史紀實課文的感受狀態(tài)。很多初中生因為碎片化的閱讀與短視頻的觀看而遭受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襲,因而語文教學中的愛國教育并不理想。這時,就可以將運用數字化3D建模技術的紅色題材紀錄片引入我們的語文教學。以《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節(jié)課為例。教師可以播放紀錄片《亮劍長空》,突破時空屏障,讓初中生較為直觀地看到中國志愿軍當年在抗美援朝空中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斗機排列場景、志愿軍戰(zhàn)士浴血奮戰(zhàn)的壯烈畫面,如此,那些原本對于初中生而言虛無的歷史細節(jié)轉換為震撼人心的畫面。數字化3D建模技術強化了黨史敘事的沉浸感,自然而然,那種“熱愛祖國山河”的自豪感、那種對“戰(zhàn)士樂觀無畏的革命精神”的敬仰感、那種“愛國主義”熱忱于初中生精神信念里生根強化。
四、數字技術賦能語文教學育人的成效
在數字技術賦能語文教學育人探究的實踐中,初中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有目共睹,從他們的習作可以窺探數字技術賦能語文教學育人的部分成效。比如在“寫金磚”征文活動中,一同學寫作《中國是塊金磚》一文,文題范圍雖大,但是該同學運用數字技術,查閱眾多學習素材,做到讓自己的作品以史立證、以小見大、立意升華。該同學在文末寫道:“中國,一個古老而嶄新的國家,金磚上風光旖旎,但華夏經歷的太多太多,不論是高綴枝頭,還是飄落在地,始終保持著一塵不染,華夏那百年造就的欣欣向榮被我們見證;那百年的時間升起的璀璨的紅旗是多么耀眼,我身處其中:上下五千年的智慧向世界寫下中國特色的注腳,金磚五國之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正飽蘸著拼勁,熠熠生輝,照亮前行之路,大步前行…”從中可以感受到這位初中生內心的文化自信和強烈的愛國精神。又如一同學寫作的《心中的一束光》一文,文章開篇娓娓勸慰:“‘哪怕是這世上的灰塵,只要太陽一出來,就會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是啊,‘寒冬’不是理由,只要有努力進取的意志,太陽一出來,便會春暖花開?!毙∽髡吖P下的“那束光”不就是生命的價值體現嗎?就是那份“堅定”的理想信念。
五、數字技術賦能語文教學育人實踐的探究展望
“風展紅旗邁雄關,又踏層峰望眼開”,隨著數字技術的加速創(chuàng)新,我們這個歷史悠久、品質堅韌、充滿智慧且飽含奮進力量的民族,迎來了新時代與新夢想的挑戰(zhàn)機遇。書中有言,“我認為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這個過程幾乎是在出生時就在無意識中開始了。它不斷地發(fā)展個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識,形成他的習慣,鍛煉他的思想,并激發(fā)他的感情和情緒”[3],數字時代里的中華兒女情緒昂揚,永葆愛國熱情一“育人育己”時不我待,使命在肩,未來我們師生終將一次次于數字技術賦能的語文教學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4.
[2]約翰·庫奇,賈森·湯,栗浩洋.學習的升級[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05:130.
[3]約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條[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