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2.049
AbstractChinese reading literacy is anorganic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critical thinking,aesthetic perception,and cultural confidence,involving the developmentof students'cognitive abilities,thecultivationof their emotional atitudes,and the refinement of their skils. Group reading helps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ext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atmultiple levels.Basedonthe perspectiveofreading literacy,this studyproposes groupreading strategies such as combining self- awareness,strengthening language use,applying natural cognition,and focusing on spatialanalysis.Theaim is to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reading literacyand stimulate their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Keywordsreading literacy;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group reading
群文閱讀是基于傳統(tǒng)語文教學而提出的創(chuàng)新性教育方法,其主要特征在于通過多篇文本的比對互動,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與批判性思維,促進學生跨學科知識整合。群文閱讀強調文本間的對比分析,幫助學生構建更為全面的文本理解,這一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打破單一教材局限,幫助學生在多重語境中提高理解與表達能力、發(fā)展多元思維。
1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素養(yǎng)的意義
1.1提升學生思維獨立性
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素養(yǎng)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的思想觀點與表達方式,這些內(nèi)容能夠刺激其獨立思考,促使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質疑觀點、對比不同的解釋,這一過程有助于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
1.2增強學生語言表達
在提升閱讀素養(yǎng)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接觸到各種文體、句式、詞匯和修辭手法,這些積累將為學生提供多樣化表達工具,能夠幫助學生更為精準、生動地傳達思想與情感。隨著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學生在溝通交流中會更加自信,也更能夠在復雜的情境中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成為善于表達的思考者。
1.3提升學生綜合理解能力
學生在提升語文閱讀素養(yǎng)時需整合不同層面的內(nèi)容,明確字面意義、隱含意義、文化背景及情感表達等多個層次,進而培養(yǎng)系統(tǒng)性思維,學會在閱讀中抓住主要思想,理解文本的深層次含義。隨著理解能力的不斷提高,學生在面對其他學科的內(nèi)容時,也能夠更加輕松地進行知識遷移與整合。
2當前初中語文群文閱讀存在的問題
2.1文化自信導向不足
盡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加強學生文化素養(yǎng),但在具體實施中,部分教師仍側重于知識傳授,未能強調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引導,難以激發(fā)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與自豪感。群文閱讀的設計實施若缺乏文化自信的引導,將容易導致學生忽視本國文化的價值與魅力,無法在大量閱讀外文作品的同時,通過比較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進而形成文化自覺。缺乏文化自信的教學,很難幫助學生樹立起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的自我認同感,從而影響其素質全面發(fā)展。此外,部分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未能充分利用課本中的豐富文化資源進行拓展,使得學生的知識學習與文化背景脫節(jié),未能實現(xiàn)語言學習與文化傳承的有機結合,難以充分發(fā)揮閱讀教學的文化育人功能。
2.2語言表達訓練不足
群文閱讀教學是綜合性較強的教學方式,本應幫助學生在多篇文本的對比閱讀中提升語言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然而,部分教師較為注重文章內(nèi)容的傳達,忽視了語言表達技巧的訓練,導致學生雖然能夠理解文本,但在表達個人理解和感受時,難以有效運用恰當詞匯與句式來呈現(xiàn)個人思想。盡管有時教師會組織學生討論,但大多數(shù)討論僅僅停留在表層,未能深入挖掘學生的語言潛力。
2.3思維能力培養(yǎng)缺失
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依舊傾向于以知識點傳授為主,學生常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缺乏足夠思維碰撞和思考空間。在遇到群文閱讀中的多種觀點與情境時,學生往往是直接接受教師的解釋或教材觀點,使得學生思維逐漸變得機械、單一。此外,群文閱讀應引導學生在多個文本之間建立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文本間的共性與差異,進行有效比較與批判性思考。然而,由于教學中缺乏有效引導,學生常常僅停留在對個別文本內(nèi)容的表面理解,無法進行深入思維分析,影響其閱讀素養(yǎng)的提升。
2.4審美與創(chuàng)造性訓練不足
群文閱讀的獨特之處在于其通過多篇不同文本的對比,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與情感碰撞,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然而,部分教師在設計群文閱讀教學時忽視文本的文學性、藝術性、情感性等方面,僅關注文章的語言、結構等表層要素,導致學生的審美體驗缺乏深度、廣度,無法深入挖掘作品中的藝術魅力。此外,當前部分閱讀教學課堂未提供自由表達和創(chuàng)新探索的機會,導致學生創(chuàng)造力訓練嚴重不足。
3閱讀素養(yǎng)提升趨勢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策略
3.1結合自我認知,增強文化自信
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從課程目標出發(fā),解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文獻,引導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認同感。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經(jīng)典作品,幫助學生從多維視角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化背景信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激發(fā)其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心。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對比分析的方式,帶領學生辨析中外文化的異同,使學生認識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獨特地位。教師在課堂中可通過提問、反思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經(jīng)歷與理解,參與文化認同的構建過程,使其在學習中不斷加深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從而增強其文化自信的內(nèi)在動力。
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群文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紀念白求恩》入手,提問:“你們了解白求恩的事跡嗎?他的精神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啟示?”隨后引導學生深入分析《紀念白求恩》的主文,明確白求恩的革命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信仰的力量》和《“坐得住”方能“立得住\"》兩篇輔文,先引導學生閱讀《信仰的力量》,提問:“信仰是如何塑造這些革命人物的力量的?他們的精神與我們今天的文化自信有何聯(lián)系?”學生從多維度理解文化的力量。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舉例對比中外文化在革命精神、集體主義和個人價值等方面的差異,鼓勵學生思考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獨特的歷史地位與貢獻。教師可以設計問題:“你認為中國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西方的個人主義有何不同?這種不同體現(xiàn)在哪些歷史事件中?”學生結合自身經(jīng)驗和理解,分享自己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看法和感受,逐步增強文化自信。通過上述教學策略,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完成自我認知提升,增強文化自信,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
3.2強化語言運用,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細致分析文本,深入剖析課文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語法結構及情感表達,讓學生感知語言的豐富性與藝術性。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逐步遞進的語言訓練活動,具體可包括詞匯積累、句式運用、段落組織分析等,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實踐操作,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表述的訓練,具體可以采用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內(nèi)容、組織辯論活動、進行角色扮演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實際語言運用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群文閱讀教學為例,本單元包含《觀滄?!贰肚镌~》《天凈沙·秋思》等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注釋內(nèi)容,進行集體朗讀,使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產(chǎn)生初步感知。接下來,教師可將學生分為小組,以小組為單位概括三首詩詞的意義。在小組討論時,教師可以提供問題指導:“你們認為曹操的《觀滄海》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些手法是如何增強詩歌表達力量的?\"在小組討論后,教師隨機抽查各小組,讓學生展示組內(nèi)討論成果。學生需要用自己的話復述詩文內(nèi)容,從而強化語言表達能力。在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需引導全班學生進行更為深刻的分析,對比三首詩歌中的“秋\"字所展現(xiàn)的不同情感色彩。教師可以提出引導性問題:“曹操筆下的‘秋'給人什么樣的感覺?與劉禹錫的‘秋'相比,馬致遠的‘秋’又是怎樣的?\"學生在討論和辯論中深入挖掘詩詞的情感內(nèi)涵,并在言語表達中體會不同的語言魅力。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素養(yǎng),教師還可以安排角色扮演活動,學生可以選擇其中一位詩人,依據(jù)其詩歌的風格與意境進行表演,將詩歌的情感表達出來。在此過程中,學生能感知詩文的情感波動,還能在實際表述中訓練語言運用與表達技巧。
3.3運用自然認知,增強思維能力
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應針對文章中的關鍵問題設計層層遞進的思維訓練環(huán)節(jié)。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進行歸類、分類、對比等認知操作,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推理能力與判斷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重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事物背后的因果關系和內(nèi)在聯(lián)系,不斷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
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群文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秋天的懷念》一課,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標出自己認為語言表達精彩的句子,并進行簡單分析。接下來,教師可以著重引出“悄悄地躲”和“偷偷地聽\"這兩組表達,提出問題:“從‘悄悄地躲'和‘偷偷地聽'中,你可以讀出什么?”促使學生感悟母親的細膩與寬厚,激發(fā)學生進行推理,分析母親為何選擇以這種方式關注兒子。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以繼續(xù)拓展思維訓練的深度與廣度,引用《母親》中“繼母總說‘不礙事兒,掛著吧'”這一片段,引導學生分析繼母在這一細節(jié)中的語言表現(xiàn),進一步探討繼母與“我\"的關系,揭示繼母對\"我\"的寬容與理解。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對文本進行情感解讀,還要進行因果關系的推理,思考繼母對“我”的態(tài)度如何影響二者之間的互動。同時,教師可摘選《自送》中“我”目送兒子走上遠行旅途的片段,提出問題:“從‘我’目送兒子的這一段文字,你能感受到父母在子女離去時的哪些情感?\"學生從情感層面進行深度分析,理解父母心中難以言表的不舍和無奈。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宏觀角度歸納本單元三篇作品在情感表達、人物塑造和主題呈現(xiàn)上的異同。在分析過程中,學生需對比文本中的細節(jié),并通過邏輯推理梳理出文本所傳達的情感和思想,進而提升自身思維能力。
3.4注重空間分析,發(fā)展審美感知
教師可以精心設計情境,引導學生對比不同作品中描述空間、人物、景象的手法,讓學生從文字表達中體驗美的多維度和獨特性。教師應鼓勵學生在閱讀中關注作品的布局、結構、節(jié)奏等方面,進而發(fā)展其空間感知和美學洞察力。教師還應讓學生基于已讀內(nèi)容進行創(chuàng)新表達,鼓勵學生通過文字、圖像、聲音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美的理解,逐步激發(fā)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潛力。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群文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情境設計入手,為學生提供一張群文閱讀記錄表,表格中列有“快樂的事”“好玩的地方”“有趣的人”“童年的特點\"“童年的顏色\"等欄目,要求學生在默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魚鱗瓦》《系在風箏線上的童年》《失去了的書桌》后,填充表格內(nèi)容。在此過程中,學生需細致地分析每篇文章中作者如何描寫空間與景物,進而感知童年的美好。在課文分析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設計比較任務,讓學生對比《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與其他三篇文本中的空間描寫,設置問題:“這些文本中的空間如何影響你對童年的理解?你能從空間的不同構造中體會到哪些美學特點?”通過對比,學生能夠更深刻地感知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空間意境,同時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升自己對美的審視能力。
4結語
隨著教育改革深入,教師在課堂上應更加注重群文閱讀策略的實踐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與此同時,教育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應加強對群文閱讀方法的推廣研究,推動這一教學理念的廣泛應用。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群文閱讀在不同年齡段學生中的適用性,以期實現(xiàn)更廣泛的教育效益,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鐘錦惠.“ 群文閱讀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2025(2):60-62.
[2]李惠芳.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實踐研究[J].學周刊,2025(3):86-88.
[3]馬濤.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課堂內(nèi)外(高中版),2024(47):8-9.
[4]呂榮利.“大語文觀”視域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探析[J].甘肅教育,2024(24):113-116.
[5]黃汝梅.初中文言文群文閱讀的實踐策略探究[J].貴州教育,2024(1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