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游戲在幼兒成長中的重要性已經(jīng)得到廣泛認可。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均強調戶外游戲有助于增強幼兒的身體素質?!?-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也明確提出要保證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的過程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jīng)驗和感性認識。然而,相較于鄉(xiāng)村幼兒園,城市幼兒園的戶外空間普遍受限,通常只建有鋪裝平整的人工場地,游戲場地和器材趨向平面化、單一化,缺乏足夠的地形變化。近年來,不少園所都在思考通過戶外活動環(huán)境的改造,在有限空間內構建“迷你山坡”,為幼兒提供更加豐富的運動挑戰(zhàn)和游戲體驗,從而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支持幼兒的全面、充分發(fā)展。
蘇浙地區(qū)有句老話,叫“螺螄殼里做道場”,形容利用狹窄的場地、簡陋的條件做成精妙復雜的事情,城市幼兒園“迷你山坡”游戲的實踐正是如此。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我們聚焦三個問題進行思考:1.城市幼兒園如何在有限空間內改造“迷你山坡”,以提升游戲價值。2.山坡游戲的類型有哪些,分別促進幼兒哪些維度的發(fā)展。3.教師在山坡游戲中以何種角色支持幼兒,提高師幼互動質量。我們借助系統(tǒng)的教研省思,基于實踐與理論的密切對話,探索了適用于城市幼兒園的“迷你山坡”游戲模式。
一、城市幼兒園 “迷你山坡”的適宜性改造
城市幼兒園“迷你山坡”的改造必須充分考慮空間上的高效利用及功能上的多樣整合,宜從空間利用、功能、材料選擇等方面入手,在優(yōu)先考量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的基礎上提供更加多元的游戲選擇。
(一)追求空間的高利用率:應用模塊化思維
合理的地形塑造能夠讓狹小空間發(fā)揮更豐富的價值。秉持立體化、多功能、可調節(jié)的功能模塊化思維無疑是對“迷你山坡”進行適宜性改造的重要助力。作為山坡改造的設計者,教師一方面需要將“迷你山坡”區(qū)域作為一整個功能模塊,置于幼兒園整體戶外環(huán)境中加以考量,另一方面也需要像“拆積木”一樣,將“迷你山坡”拆解為微型模塊,思考每個小模塊的功能潛力。
在立體空間的整合和地形塑造方面,應盡量在有限空間內構建出多組高度層次和坡度層次,使幼兒能夠在多種地形上進行挑戰(zhàn)。
在空間利用方面,應當盡可能地考慮多種功能的綜合。
首先是坡面的組合設計,應有多種坡度以適應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能力發(fā)展要求。其次是結合現(xiàn)有設施的改造,將操場邊緣、綠化帶、沙水池區(qū)域等與山坡設計相結合,使不同區(qū)域的功能互補,提高空間的使用率;同時還應建設攀爬網(wǎng)、滑草、樹屋等立體設施,盡可能地為幼兒提供多樣化游戲的生發(fā)基礎。
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城市幼兒園“迷你山坡”的高度、坡度都不需要很大,在最初只需要設置最基礎的緩坡、陡坡,后續(xù)的弧形坡道、臺階式坡面可跟隨幼兒自然攀爬、奔跑的游戲進程而不斷增設,這樣可以使“迷你山坡”從攀爬、滑行的單一結構向運動、探險、創(chuàng)造的綜合游戲區(qū)域逐步拓展,而具體在什么時間段向什么方向拓展,則根據(jù)幼兒實際的游戲情況研判。我們建議在最初的改造中,一是優(yōu)先在坡面上設置木板橋、爬網(wǎng)、繩索,將“迷你山坡”融入日常鍛煉的體能循環(huán)中,使幼兒對“迷你山坡”區(qū)域感興趣,愿意來玩。二是在山坡下預留小山洞,為中、小班幼兒提供角色扮演的場所,在自由游戲時間,他們會主動利用這些空間構建他們自己的游戲情境。三是在山坡外5\\~8米的距離處預埋混凝土基礎或種植樹木,為后期設置滑索、繩梯預留可能。
(二)注重要素的功能屬性:選擇多類型坡面材質
“迷你山坡”坡面材質的選擇關乎幼兒活動的安全性,也關乎幼兒游戲的體驗感。實踐證明,多樣化的坡面材質能夠為幼兒提供更豐富的運動感知和探索體驗,幫助他們在不同質感的坡面上發(fā)展平衡感、協(xié)調能力和運動規(guī)劃能力。在綜合考慮鋪設材料的耐用性和與幼兒游戲的適配性后,我們認為“迷你山坡”至少應當有三類材質,即在坡度較緩的地方優(yōu)先鋪設草坪,在坡度較陡的地方鋪設塑料滑草,同時至少保留一面自然裸露的泥土。
我們最初選擇的是沿坡全部鋪設草坪。草坪具有良好的緩沖作用,柔軟的質地使幼兒在行走、奔跑、翻滾和滑行時能獲得更多的安全保護,為幼兒提供一定的自然觸感。另外,草坪的溫度調節(jié)能力較強,冬暖夏涼,可以提升幼幾游戲時的舒適度,因此也成為大多數(shù)幼幾園的第一選擇。但我們在后來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部分幼兒對草坪興致索然,反而更喜歡在裸露的泥土地上游戲。尤其是在雨后,稍微濕潤的泥土能夠提供更多的建構可能性,幼兒喜愛在坡面上挖掘、堆砌,結合樹枝、石頭等自然元素進行創(chuàng)作。泥土的溫度、濕度、顆粒感等特性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觸覺體驗,也為師幼共同進行生態(tài)探索提供了可能。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在坡度較大的地方,幼兒對于滑坡的興趣極高,他們不僅喜歡直線滑行,還會嘗試通過不同的坐姿、躺姿或俯、臥方式來改變滑行、滾動的體驗。塑料滑草可以為幼兒提供更加可控且低摩擦力的游戲選擇,使其能夠在坡面上快速下滑,感受不同的速度變化,同時體驗重力與慣性的作用。綜合而言,我們建議采用混合鋪設的方式使草坪、泥土面和塑料滑草形成互補關系,提升“迷你山坡”的整體功能性和耐用度。
二、 “迷你山坡”游戲的類型及價值
“迷你山坡”是幼兒自由自主游戲的重要場所,成人預設坡度并不等于侵占幼兒自主選擇游戲的空間,幼兒的自由、自主游戲也不等于幼兒游戲方式的完全隨機。教師仍需對“迷你山坡”游戲進行分類跟蹤,應用模塊化思維及時調整山坡區(qū)域的基礎環(huán)境。
(一)幼兒生成的游戲類型及其價值確認
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迷你山坡”游戲大部分是幼兒圍繞運動、社交和探索三條邏輯展開的,即山坡游戲的主要類別有三類:基礎運動類、合作社交類、科學探索類。
基礎運動類游戲是“迷你山坡”最普遍、最直接的游戲形式,包括跑動、跳躍、滑坡、滾坡和攀爬等基本運動方式。相比傳統(tǒng)的滑梯,“迷你山坡”提供了更具變化性的滑坡體驗,坡面的材質(如草坪、塑料滑草或光滑泥土)決定了滑行阻力,影響滑動的速度,更能有效鍛煉幼兒的核心力量。幼兒會不斷嘗試爬上坡頂,再滑下或滾下,享受這種由身體自主控制速度和方向的游戲體驗,促進前庭系統(tǒng)的發(fā)育。與此同時,“迷你山坡”因其功能的集聚性,也成為幼兒團隊互動和合作游戲的理想場所,角色扮演游戲便是這一類別中的重要形式。幼兒經(jīng)常扮演探險家、消防員,利用坡面開展“山地冒險”“火場逃生”等游戲。他們會賦予坡道特定的象征意義,如“這是一座火山,我們需要爬到另一個山頂才安全”“這是一座雪山,只有滑下去才能到達營地”等。他們與同伴協(xié)商游戲規(guī)則,展現(xiàn)各自的領導力、合作精神、問題解決能力,內化合作游戲的規(guī)則經(jīng)驗。除此以外,“迷你山坡”為科學、技術、工程等維度的融合提供了物質基礎。在“迷你山坡”,師幼可以通過坡面水流實驗、坡度建構等方式,將STEAM元素自然地融入游戲體驗之中。幼兒在山坡上掘出水道、裝上導管,嘗試用樹葉、小木塊甚至自己設計制作的小船來測試水流的速度,觀察水在不同坡度上的流動速度和方向變化…此類科學探索游戲,有助于提升幼兒的主動性和專注度,他們能夠自主嘗試不同的策略,在教師的引導下復盤游戲過程,并在失敗后不斷調整方案。
(二)成人預設坡度與游戲類型的匹配
幼兒的年齡發(fā)展差異直接決定了他們在游戲中的運動方式、挑戰(zhàn)能力以及探索興趣??茖W、合理的坡度設置能夠在確保游戲安全性的基礎上,為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提供適宜的挑戰(zhàn),使他們在游戲中獲得充分的發(fā)展。
托、小班幼兒的運動能力尚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身體協(xié)調性和肌肉控制能力相對較弱,因此適合設置坡角度為 的緩坡,以便他們能夠通過爬行、簡單滑坡和滾坡體驗逐步建立對身體的控制能力。我們觀察發(fā)現(xiàn),3\\~4歲幼兒更傾向于采用四肢并用的方式攀爬,再從坡道上躺下并順勢滾動下來。而進入4\\~5歲階段的幼兒,身體協(xié)調能力和肌肉力量都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他們開始對更具挑戰(zhàn)性的游戲方式產(chǎn)生興趣,因此適宜的坡角度可以增加至
,以便幼兒體驗更高難度的跳躍和小坡面競速。繩索攀爬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來說既是挑戰(zhàn)也是樂趣,因此我們還建議在坡道的一側設置輔助攀爬繩,使幼兒可以借助繩索完成上坡任務,增強手臂力量,鍛煉核心肌群。而運動能力已趨于成熟的5\\~6歲幼兒的身體力量、平衡感和空間感知能力已經(jīng)有了顯著提升,坡角度可以增加到
,最大可達
,為幼兒進行“野戰(zhàn)游戲”提供場所。
三、教師在“迷你山坡”游戲中的角色審思
不可回避,成人需要從安全性、便捷性、維護成本等角度出發(fā),主導“迷你山坡”的設計、改造和使用。因此,和幼兒園中的其他游戲相比,“迷你山坡”區(qū)域的空間布局、環(huán)境規(guī)劃、材料調整等方面的權力大多歸屬于成人,幼兒的話語權相對缺乏。教師有必要專門去審思自己在“迷你山坡”游戲中的角色,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幼兒游戲的權利,避免成人視角凌駕于幼兒的實際需求之上。
在“迷你山坡”游戲中,教師的角色包含空間設計者、游戲組織者、行為觀察者,以及最重要的,游戲參與者。首先,教師是山坡環(huán)境的設計者,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完全以成人視角的管理便利性為優(yōu)先,而應當像前文所述那樣,充分考慮幼兒的游戲需求和游戲體驗,及時增設、刪減“迷你山坡”的功能模塊,支持幼兒根據(jù)自身能力選擇適合的游戲材料和游戲方式,拒絕被動地遵循預設的“唯一正確路徑”,以實現(xiàn)適宜幼兒發(fā)展需求的環(huán)境支持。其次,教師是游戲的組織者。組織的重點在于激活幼兒的游戲潛力。比如在山坡競速游戲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討論并制定公平的競賽規(guī)則,幫助他們在復盤的過程中獲得經(jīng)驗的再提升,生成下一次的游戲計劃。再者,教師是游戲的觀察者,只有基于對幼兒游戲行為的深入觀察了解,兼顧山坡游戲的外在形式和幼兒發(fā)展的內在邏輯,高質量的師幼互動才得以發(fā)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師是游戲的參與者,不可否認,現(xiàn)階段受某些觀點的影響,很多幼兒園教師秉持著“后退一步”的理念,不敢參與幼兒的游戲。事實上,教師在和幼兒沉浸式共同游戲的過程中,是會激發(fā)出成人本體內在的“孩童”屬性的一“游戲著的教師事實上也是一名兒童”。我們務必牢記,只有教師真正沉浸于“迷你山坡”游戲中,才能發(fā)現(xiàn)“預設”所存在的問題,才能體會到諸如“樹上必須掛簡介牌”“必須按計劃玩游戲”的可笑之處…
在幼兒園“迷你山坡”的實踐探索中,只有當教師真正尊重幼兒在游戲中的主體地位,才有可能打造好、利用好“迷你山坡”,使之真正成為幼兒園中充滿活力、自由與創(chuàng)造的場域。也只有這樣,師幼才能共同創(chuàng)造出在有限的“螺螄殼”里無限探索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