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768(2025)02-0067-06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講話中,常常引經(jīng)據(jù)典,形成獨特的“習式風格\"用典,鮮活生動,韻味雋永,言約旨遠。用典代入歷史感與時代感,以中國經(jīng)典講“中國經(jīng)驗”,以中國道理話“中國道路”,以中國智慧繪“中國方案”,展現(xiàn)了高超的語言藝術魅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自強,其珠璣之言“典亮”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承續(xù)之火,有著重要的現(xiàn)代價值。
一、習式風格用典特征
在浩如煙海的典籍里,習近平用典信手拈來,旁征博引,縱橫歷史,同時與新時代同頻共振,形成鮮明的“習式風格\"用典,其才高八斗與出神入化的引典技巧廣受青睞和關注。
(一)靈活用典文化敘事
習近平用典顯著特征是廣征博引文化典故,典故重在故事,蘊含傳統(tǒng)文化基因。文化敘事即以中國典故講中國故事,傳中國理念,在不同意境下引用恰當?shù)慕?jīng)典,非學富五車無能備矣。比如,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B20)開幕式上,習近平贊杭州是“生態(tài)文明之都,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著江南韻味,凝結著世代匠心。\"此處引用民國才子黃文中題寫的“西湖天下景\"楹聯(lián):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此名聯(lián)佳作又以北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為文化意境。習近平恰當靈活地演講出“山明水秀,晴好雨奇”,用兩個典故文化敘事,高度概括了杭州風光,向世界推介了中國生態(tài)之美、文化韻味之妙,點明了“中國發(fā)展新起點全球增長新藍圖\"這一主旨話題。引典獨具匠心,恰到好處,令人拍案稱奇,印象深刻。
另一文化敘事經(jīng)典引用“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云字一行”,是習近平在亞太經(jīng)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開幕詞里的開篇語:“每年春秋兩季,都有成群的大雁來到這里,雁棲湖因此得名。亞太經(jīng)合組織的21個成員,就好比21只大雁。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云字一行。今天,我們聚首雁棲湖,目的就是加強合作,展翅齊飛,書寫亞太發(fā)展新愿景。\"原典出自白居易詩作《紅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的點睛之筆,一“翻”一“點”,意境生動,古典唯美,明喻了經(jīng)合組織聚首雁棲湖,暗喻了似“長空雁行成字\"的場景里,國與國之間應互聯(lián)互通,加強合作,像融為一體的“雁陣”,推動世界“雁陣”飛向蔚藍遼闊的天空]。在歷史架構的典故里,習近平抓住蘊含中國文化獨有的雁群意象[2],以江風吹浪、雁陣棲湖之優(yōu)美場景,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美麗中國形象,以及中國祈愿書寫亞太發(fā)展新圖景的合作理念。
(二)創(chuàng)新用典渾化無跡
習式風格用典擅于結合具體語境,靈活創(chuàng)新典故,以古代今,達成水乳交融、妙用天成的引典效果。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習近平說:我們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詞,我們一貫歡迎客觀的介紹和有益的建議,正所謂“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此典出自元朝詩人、畫家王冕自作題畫詩《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詩人賦予梅花冰肌玉骨、高風亮節(jié)的品格。習近平借此說理性歷史故事,希望外國記者客觀公正給予中國事實的報道與有益的建議,習式風格引典將“好顏色\"稍許變換字序,改為“顏色好”,激活《墨梅》全詩,以高潔清氣滿乾坤的“墨梅\"代中國,借“不要人夸,只留清氣\"代中國自信,一種“滿乾坤的清香\"向世界傳播了典雅且傲然浩蕩的中國文化情懷。
習式風格用典在承續(xù)原典基礎上,除了以上字序變化創(chuàng)新引典外,還適當改字、刪字創(chuàng)新用典。比如,援引《荀子·大略》典語“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習近平改一字“如”成“為”,用心良苦?!叭鏫"字在《說文解字》里解釋為“從隨也”,荀子“如學\"原是為官不負平生所學,習近平改成“為學”,則是強調(diào)為官者要堅持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掌握進步主動權??芍^一字妙改見匠心,賦予了原典新的時代內(nèi)容和意義。又如,習式用典將曾國藩《治心經(jīng)·誠心篇》里“眾人效其所為,亦皆以茍活為羞,以避事為恥”,刪而精簡成“為官避事平生恥”,提綱挈領,通俗易懂[3]。曾國藩認為當官的不謀其政、不當其責,大恥矣,習式風格用典渾化無跡,意在勉勵領導干部勤政愛民、擔當有為,不避事、不逃責,警策意豐、言簡意賅。
(三)多維用典佳妙珠璣
習式風格用典廣泛、密集、多維,且渾然一體、化用釋微、宛自天開,皆佳妙之作,可謂珠璣。比如,在闡發(fā)人類文明各有千秋、各國有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時,習近平多維用典,有典出《孟子·滕文公上》的“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說明不同文明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有典出孟郊《答姚仗見寄》的“日月不同光,晝夜各有宜”,說明正是因為有了差別,世界才多姿多彩,有了分歧,才需要聚同化異;有典出《墨子·魯問》的“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說明各國要根據(jù)自身稟賦特點,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有典出魏源《默觚下·治篇》的“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說明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fā)展道路,最有生命力的發(fā)展道路就是持續(xù)造福人民。[4]
在用人育人等問題上,習式風格用典隨處可見佳妙珠璣?!盀檎?,莫先于用人”,典出司馬光《資治通鑒·魏紀五》的“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典出《韓非子·顯學》;“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典出清朝詩人顧嗣協(xié)的《雜興》;“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用人,不可以教人”,典出魏源的《默觚·治理七》......此例多維用典數(shù)不勝數(shù),形成了習近平完整的人才觀[5]。
二、習式風格用典承續(xù)弘揚文化典籍精髓
優(yōu)秀文化典籍積淀著中華民族深層的精神力量,代表著中華文化獨特的精神標識,承續(xù)著中華文明根本的精神命脈。習近平說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6]。習式風格用典正是踐行了這一理念,用典承續(xù)弘揚文化典籍精髓之深之廣之厚,是對中國文化自信自強的最好詮釋,以下僅以一隅之見述之,探尋其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一)“天地之大,黎元為先\"的為民情懷
習近平懷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之為民情懷,始終堅持敬民愛民、親民近民、惠民安民的原則遵循、政治立場與價值追求[7]。
“敬民篇\"是《習近平用典》第二輯的開首篇,突出體現(xiàn)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疤煲曌晕颐褚?,天聽自我民聽\"作為“敬民篇\"第一個文化典故,出自《尚書》,中國最早一部上古歷史文獻匯編、重要核心儒家五經(jīng)之一。此典故是民本思想最重要的經(jīng)典表述,記載的是《尚書·泰誓》里的湯武革命歷史典故,即周武王代天行義討伐商湯末朝暴君紂,只因商紂王不敬上天、禍國殃民、百姓怨聲載道,天視民聲,興周王,推商亡?!短┦摹酚涗浀氖侵芪渫醴ジ兜氖膸熢~,“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出自中篇,上篇還有“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均意味著上天體恤百姓,上天會依從百姓意愿,民意即天意,君王必遵從民意。所以,周武王在《泰誓》里將其革命稱為承天意、順民意的正義之戰(zhàn),曰:“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朕必往,我武維揚,侵于之疆,取彼兇殘,我伐用張,于湯有光?!盵8]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此典故,就是要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民本之維”,人民利益是一切的檢驗標準與衡量準繩。[9]
習近平還引用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意思是人從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從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國家治理狀況,簡而言之,就是“以民情為鏡”。典出《管子·牧民》的“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常被習近平引用,“民心\"是執(zhí)政黨一個根本問題,是最大的政治,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是習近平時刻關注的主題,正所謂“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百姓心猶如一面明鏡,照著鏡子,執(zhí)政黨才能與老百姓打成一片,真正為人民服務,同時與百姓的血肉聯(lián)系是執(zhí)政黨立于不敗之地的鎖鑰與密碼。
習近平借用一系列孟子的民本思想精髓:“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強調(diào)“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公仆,一要為公,不能有私心;二要為仆,不能有官氣。公仆對人民負責,天經(jīng)地義。”[10]習近平“天地之大,黎元為先\"的敬民愛民思想、“足寒傷心,民寒傷國”的親民近民觀點、“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的惠民安民理念,無不昭示著習式風格用典,將文化典籍精髓,奏響出當代中國“最美和聲”,為民族復興\"中國夢\"唱響未來、添韻增色。
“為民”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大的主題詞,為民,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的“人民性”是其文化思想的首要特征。鄭板橋的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里,一枝一葉總關情。\"習近平特別喜歡,并在很多場合引用,這是其情到深處,自然流露的為民情懷,是其創(chuàng)造性話語“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用典金句,更是其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來抓的踐行理念。同時,也充分體現(xiàn)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石,在于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的豐富“人民性”特點。
(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擔當胸懷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是《習近平用典》第二輯“治理篇\"的開篇典故,典出《禮記·禮運》,原典是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是習近平引用頻率極高的典故,援引到當代,賦予了比原典更深邃、更宏廣的蘊含意蘊,“大道\"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公正價值觀,“天下”是全世界一道建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美好的未來即“大同之世”。
“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典出《墨子·兼愛上》:“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習近平引用此典進一步說明何以致“大同之世”,“兼相愛,交相利\"則天下太平也,“同舟共濟、互信互利\"也是習近平據(jù)此典提出的理念,更是其以典喻今,希冀各國秉持“天下一家、和衷共濟”之信念,攜手創(chuàng)造世界的美好未來。
具體到創(chuàng)造美好世界,習近平引典《管子·度地》“故圣人之處國者,必于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xiāng)山,左右經(jīng)水若澤。\"這是管子與齊桓公對話“規(guī)整治城\"措施的典故,習近平《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表達了城市發(fā)展除了追求經(jīng)濟目標之外,更需追求生態(tài)文明建設。他尤其愛講“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令人神往的城市文化傳奇,穿越歷史風煙的白堤、蘇堤,經(jīng)由古人悉心呵護與精心打造,成為永久城市發(fā)展理念與文化代表。在解決現(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問題上,習近平借用中華傳統(tǒng)文化“天人觀”,典出《荀子·天論》的“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在《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等文中,闡發(fā)“天人合一\"的思想、“萬物并育\"的理念、“和諧共生\"的智慧,踐行生態(tài)行動價值觀和綠色發(fā)展可持續(xù)道路。質(zhì)言之,習近平以“大道為公\"的格局、“兼愛互利\"的抱負、“萬物調(diào)和\"的視野,向國際社會貢獻了責任擔當與中國智慧。
“創(chuàng)新性與世界性\"賦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篇主要特征,其出色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開闊的世界眼光,讓他具備“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大局觀與天下觀。王勃千古傳誦名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被習近平用典予以精髓闡釋,為構建新型國際外交關系創(chuàng)新了通識立意。司馬遷的諺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成為“一帶一路”建設在全世界產(chǎn)生巨大影響力和感召力的習典用語精準說明?!渡袝返腬"協(xié)和萬邦”與《周易》的“萬國咸寧”,均為習近平多次引典,賦予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更深的內(nèi)涵表達,同時,也體現(xiàn)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天下為公”一脈相承的世界觀與大胸懷。
(三)“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篤行襟懷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典“為者常成,行者常至”,表明不能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一篤行觀。原典為《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身材矮小、貌相丑陋的晏子憑著“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執(zhí)著進取,終成地位尊崇的大政治家,有著“民之望也\"的威名,《史記·管晏列傳》里司馬遷如是說:“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太史公對晏子的敬仰之情一覽無遺。習近平以古論今,強調(diào)實干興邦、不倦前行的重要性。在2023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習近平又一次引用此典,號召:“大道至簡,實干為要…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歷史不會辜負實干者。我們靠實干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過去,還要靠實干開創(chuàng)更加美好的未來。\"在2023年新年賀詞里,習近平密集用典,短短的48個字里,5個成語,4個典故,表達了同樣的實干精神篤行觀:“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氣、滴水穿石的毅力,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積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夠把宏偉目標變?yōu)槊篮矛F(xiàn)實。”
《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jié)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第七集的主題專就“篤行\(zhòng)"系列典故作了闡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典出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典出《尚書·周書》;“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典出《荀子·儒效》;“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出自顧炎武的《日知錄》;“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出自劉向《說苑·政理》;“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五》。節(jié)目從尚行一言勝于行、敏行一明辨善行、力行一一身體力行等維度,向受眾展示了習式風格用典,充分表明用典是對文化典籍精髓“知行合一\"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承續(xù)弘揚[11]。
“實踐性\"凸顯了習近平鮮明的文化思想,“行勝于言\"正是習近平母校清華大學的校風。他多次強調(diào)的“擼起袖子加油干\"緣于用典“知行相資以為用”“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因為習近平給予用典“遇事無難易,而勇于敢為”新的時代內(nèi)涵,才讓其箴言“幸福不會從天降”,更有激勵人們力行的鞭策意義和共行共創(chuàng)共贏人類美好未來的動力。
三、習式風格用典承續(xù)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
傳統(tǒng)是民族獨特的標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異彩紛呈的文明寶庫,習式風格用典鉤沉發(fā)微,以“兩個結合\"為文化建設方法,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于寶庫中探得瑰寶明珠,在新時代熠熠生輝,展現(xiàn)了盛世中華何以大國的自強與自信,同時,推動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兩創(chuàng)\"發(fā)展和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建設,引典的精髓闡釋與新的時代內(nèi)涵,閃爍著習近平文化思想光芒與智慧。
(一)展現(xiàn)了治國理政的智慧
習式風格用典常常廣征博引、援古證今,賦予文化典故鮮活的時代價值,為中國之治、中國之路、中國之理提供了“思想密鑰”,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貢獻了無窮智慧與能量。
在治國理政底線思維中,習近平引用“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典出唐代吳兢《貞觀政要·直諫》,是魏徵勸諫唐太宗治國基本做法要防患于未然,表現(xiàn)了習近平未雨綢繆、憂患意識的理政思想。他還引用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的“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體現(xiàn)了其治國本根論。法治關系國家治亂興亡,習近平引用王安石《周公》的“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展現(xiàn)了其“良法善治”依法治國的法治思想,全面建設法治社會的中國之治為實現(xiàn)天下大治提供了中國方案。
在治國理政上線思維中,習近平“愛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若地”,其民生導向始終堅持著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他深知“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典出《禮記·大學》),民眾、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國家永遠的中心詞?!爸螄谐#駷楸綷"(典出《文子·上義》),習近平引此古語,充分體現(xiàn)了其不止一次表達的宏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因此,他認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典出《管子·治國》),利民富民必先愛民敬民,“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旁苦為之悲?!保ǖ涑鰟⑾颉墩f苑·理政》)質(zhì)言之,“天地之大,黎元為先”是其執(zhí)政為民的宗旨與信念。
廉政是爭取民心的重要執(zhí)政舉措,構造清明的政治生態(tài),是永遠的系統(tǒng)工程。在治國理政終線思維中,習近平以零容忍態(tài)度懲治腐敗,他引典“鋤一害而眾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典出桓寬《鹽鐵論·后刑》,表明共產(chǎn)黨與腐敗水火不容、人民對腐敗深惡痛絕?!袄舨涣剑瑒t治道衰”,典出班固《漢書·宣帝紀第八》,漢宣帝對百姓疾苦和廉政吏治體察整頓,社會清明和諧,繁榮中興,習近平借此說明“打虎拍蠅\"鐵腕反腐行動的重要性。引典蘇軾《上神宗皇帝書》\"紀綱一廢,何事不生”,表明反腐行動永遠在路上,正所謂“逆水行舟用力撐,一蒿松勁退千尋”,并且立下“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方竿\"的治腐誓言,以懲惡揚善、激濁揚清、正本清源的智慧和正能量,建設風清氣正的現(xiàn)代政治文明生態(tài)。
(二)展現(xiàn)了修齊治平的智慧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嚴以修身是政治生態(tài)得以風清氣正的首要條件。習近平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修齊治平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要元素之一,凝練了中華民族的共識智慧。
《百家講壇》特別節(jié)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第六集主題是“修身”,從三個部分闡釋了“什么是修身”“為什么修身”“怎么來修身”。修身是修齊治平最為重要的元素,習近平引典“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強調(diào)了共產(chǎn)黨員修養(yǎng)道德的問題,同時用典闡述了修身立德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警示要反躬自省、自我批評;“冀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警示要遵紀守法、守好底線;“慎權、慎獨、慎微、慎友”,警示要防微杜漸、不棄微末;“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警示要不貪不腐、無欲無求;“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警示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警示要懷為政之德、敬畏之心。簡言之,自身修為成“律己宜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已之心恕人”[2],則會如“墨梅”一樣“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正所謂“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也”。
習近平談及家風家教,引典《孟子·離婁上》“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家齊國治平天下,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大特色,習近平曾說“家和萬事興\"“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13],這一理念生動體現(xiàn)了“國——家——己”三位一體相互鏈接影響的關系,由此延伸的家國情懷體現(xiàn)了“愛家\"與“愛國”一體性與互通性。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習式風格用典,都體現(xiàn)出濃厚的家國情懷與修齊治平的智慧。
(三)展現(xiàn)了哲學思維的智慧
哲學是人類認識中最高的智慧,是關于世界普遍規(guī)律與人生意義價值的智慧,也是對宇宙和人生問題的整體把握。馬克思說:“哲學是時代的精髓。\"與人息息相關,具有普遍性,哲學智慧普適于全人類。以哲學智慧處世、理政,社會和諧、天下清明,柏拉圖在《理想國》里提倡“哲學王”,善治國理政。不過人言必稱希臘,知“古希臘三哲”,殊不知中國多少諸子均是哲人智賢,其實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整個西方哲學僅是柏拉圖的注腳而已。\"相比而言,中國哲學相當發(fā)達,亦相當高明。習近平常常引用古代經(jīng)典哲理,其高超的語言藝術和智慧的哲學思想,堪稱柏拉圖理想國里的“哲學王”。正是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豐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滋養(yǎng)。
習近平以全球思維構建中國氣派,“講信修睦,親仁善鄰\"列為二十大報告里中華文明眾多智慧哲思結晶之一?!傲⑻煜轮唬刑煜轮蟮馈?,典出《孟子·滕文公下》,站在天下最正當?shù)奈恢谩岸Y”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義”上,國品如人品,大國風范者,舍我其誰。中國雖是大國,但歷來有愛好和平的文化基因,習近平多次引典《司馬法·仁本》“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呼吁世界和平,推進大國外交。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海為一家”,抒發(fā)“天下大同\"理想情懷[14];以“德不孤,必有鄰\"“禮之用,和為貴”,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以“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膠漆,堅于金石”,打造合作共贏的命運共同體。用典《三國志·魏書·夏侯玄傳》“和羹之美,在于合異”,引導文明交流互鑒,倡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求同存異、和而不同。
習近平以辯證思維構建中國特色,尤其在民本思想上,形成其獨特宏厚的敬民愛民風格。用典《論語·為政》“舉直錯諸柱,則民服;舉柱錯諸直,則民不服”,說明讓人民信服的辯證道理:用正直之人于上位,置邪惡之人于下位。以典“利民之事,絲發(fā)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強調(diào)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強調(diào)要為人民辦實事,解憂添樂?!皣悦駷楸荆琊⒁酁槊穸ⅰ?,強調(diào)人民是國家的中心主題詞,人民幸福安樂即“國之大者”[15]?!叭诵奈┪?,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表明要用圣人治天下的大法,堅持一條不偏不倚的正確路線,傳承中國文化傳統(tǒng)著名的辯證“十六字心傳”,續(xù)寫中華民族哲學智慧、文化核心與思想靈魂。習近平以古人之寶典,開今人之生面,辯證地回答了“哲學之問\"“人民之問\"“為政之問”。
習式風格用典是對中華民族文化高度自信的充分彰顯,是增強文化自覺的有力踐行,使中國特有的文明智慧打開了時代之問的“思想之窗”,使“魂脈\"(馬克思主義原理)與“根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并發(fā)生“化學反應”,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并帶上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翅膀”,飛入尋常百姓家,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添厚實充足的底色、成色與今色,讓世界感受到以古喻今的時代強音,讓東方智慧春風化雨般澤被當世現(xiàn)今,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承續(xù)弘揚且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第二輯[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301.
[2]吳瑾宜,汪少華.習近平外交話語用典的認知語用機制解讀[J].江海學刊,2020,(6):5-11.
[3]曹格格.論習近平用典對傳統(tǒng)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價值啟示[J].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2023,44(1):8-11.
[4]曹雅欣.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跟習大大學引經(jīng)據(jù)典[EB/OL].(2015-10-23)[2024-02-25].https://news.cnr.cn/special/xjpcfyg/zxxx/20151023/t20151023_520246608.shtml.
[5]凌繼堯.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習近平話語體系風格研究[J].藝術百家,2017,33(1):9-13.
[6]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
[7]孫開,李效東.文化自信語境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以《習近平用典》為例[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3(2):74-79.
[8]楊新華.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EB/OL].(2019-02-05)[2025-02-18].http://www.dongliw.com/html/?3426.html.
[9]史競男.《習近平用典》第二輯出版發(fā)行[N].人民日報.2018-05-16.
[10]劉鶴亭.從習近平用典看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以對《孟子》的引用為例[J].鄧小平研究,2022(2):94-104.
[11]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臺.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39-155.
[12]張猛,周均.從《習近平用典》中感悟修身之道[EB/OL].(2018-10-08)[2024-04-11].http://www.81.cn/2018zt/2018-10/08/content_9304879.htm.
[13]新華網(wǎng).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習近平總書記這樣重視和引領家庭家教家風建設[EB/OL].(2022-05-15)[2025-02-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σ= σ 1732897523602683746amp;wfr σ= σ spi-deramp;for=pc.
[14]陳東利.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24,46(3):1-6.
[15]張洪昌,王森.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內(nèi)涵、基本特征與時代價值[J].決策與信息,2024,(3):5-14.
[責任編輯:馬好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