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關鍵時期。新的時代背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以下簡稱“思政課”)在培根鑄魂上展現(xiàn)新?lián)?,在守正?chuàng)新上實現(xiàn)新作為。2023年12月,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要求“以浸潤作為美育工作的目標和路徑,將美育融人教育教學活動各環(huán)節(jié),潛移默化地彰顯育人實效”。探討美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意義和價值、融入方式,對于實現(xiàn)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一、美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三重維度
美育融人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深刻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xiàn)實邏輯。馬克思主義的美學思想構成其理論邏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美育人”的豐富實踐構成其歷史邏輯,講深講透講活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需要構成其現(xiàn)實邏輯。
(一)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的美學思想為融入提供理論支持
“志同”才可能“道合”。美育和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相通、內(nèi)容融通,為融入提供了可能。一是兩者目標相通。美育和思政課的終極目標都是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馬克思提出,人掌握世界的方式體現(xiàn)人的本質。人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有認知、道德和審美。認知求真,發(fā)展著人的智力;道德求善,發(fā)展著人的德性;審美求美,發(fā)展著人的情感。在現(xiàn)實意義上,美育和思政課都能培養(yǎng)大學生對真善美的理解和判斷能力,引導他們將科學的理想信念、正確的價值觀念、高尚的道德追求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兩者內(nèi)容融通。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分四大模塊,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其主要圍繞大學生成長成才面臨的“三大關系”(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開展教學。美育主要通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形態(tài)凈化情感、陶冶性情,使“藝術人生”成為可能?!八囆g人生的特點之一是不完全脫離感性生存的擴展和提升,使人生的空間變寬、變大、變高,使人的身體與精神、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地融合。”如何處理“三大關系”,如何貫通歷史與現(xiàn)實,兩者的教育內(nèi)容在這些問題上相融相通。
(二)歷史邏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美育人”的豐富實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美育人的豐富實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和實踐經(jīng)驗??鬃釉岢觥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盾髯印窂娬{“聲樂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美育被視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它通過繪畫、音樂、表演等多種形式,為人格成長奠定“誠心”“正意”的內(nèi)在基礎,培養(yǎng)人的審美情趣,提高人的道德品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美育雖然過程漫長,但方式春風化雨,效果深沉而持久。在實踐中,我們應借鑒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美育理念,為思政課注人新活力,培養(yǎng)更多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
(三)現(xiàn)實邏輯:講深講透講活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需要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真正講深講透講活思政課,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的成效,從主體和本體兩方面來看,美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都很有必要。從本體方面看,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理論性,加之理論與現(xiàn)實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對缺乏社會閱歷的大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從大學生對課程的歷史記憶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肯定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價值引導、規(guī)范約束、實踐指導和視野拓展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認為該課程難度大、概念抽象復雜、缺少與實際生活的關聯(lián)。從主體方面看,當代大學生有著鮮明的群體特征,他們愿意關注宏大事件,但不喜歡宏大敘事的表達方式。在日益多元化的媒介語境下,大學生更樂意接受形象性、生活化和體驗式的話語表達。將美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借助美育作品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拓展大學生視野,有利于通過“講活”來實現(xiàn)“講深”和“講透”。
二、美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價值意蘊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歸根到底要落實到大學生的知情意行之中。將美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有利于運用美育的獨有特性,實現(xiàn)以美促知、以美動情、以美強意、以美導行。
(一)運用美育的形象性,有利于講活思政大道理,夯實大學生思想根基
馬克思曾說,理論只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事實上,在“理論的徹底”與“掌握群眾”之間,還需要“徹底說服”。美是由一定的內(nèi)容和形式構成的,它總是以形象生動的形式濃縮或再現(xiàn)社會人生,啟迪人的認識功能。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電視劇《覺醒年代》爆火,被無數(shù)年輕人追捧?!昂螢橛X醒?為什么要覺醒?怎么覺醒?我們這一代人身處和平年代,通過影視作品,可以想象和體會100多年前的中國是處于何種境地,人民的精神面貌是怎樣,覺醒是那一代青年肩負的使命。”在觀看影片過程中,大學生注人極強的自我投射及代人感,歷史與現(xiàn)實、理論與信仰、自我與作品中的人物等多種元素在這里交融,加深了觀眾對中國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識,真正做到理論入腦人心。
(二)運用美育的情感性,有利于確認自我,厚植大學生家國情懷
要將認知轉化為行動,還需要情感解決愿望和動機問題。審美發(fā)展著人的情感,體現(xiàn)了人的本質。情感不僅是認知的動力,自身就具有本體論和價值論意義。中國是“情本位”的社會,以美育情、以情育德的傳統(tǒng)源遠流長。道德開始于審美,結束于審美,美育的本質是情感教育。首先,通過美喚醒大學生的情感,通過詩歌、繪畫等建立起他們與外界的關系,讓他們學會共情。其次,“發(fā)乎情,止乎禮”。情感喚醒帶來的不只有和諧,隨著社會聯(lián)結的豐富和復雜,人們必然會面對理想與現(xiàn)實、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沖突及各種價值觀的激烈碰撞。沒有經(jīng)歷沖突及不觸及靈魂的情感不可能成長,這時需要認知、理性的介入,或者用社會規(guī)范規(guī)約情感,或者追求、生長出具有時代價值、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新的情感選擇。最后,達到自由自覺狀態(tài),“從心所欲不逾矩”,既有鮮明的情感好惡和價值判斷,也以自我價值追求中得到的情感滿足作為精神享受。將美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遵循情感發(fā)展規(guī)律,讓大學生通過情感共鳴和理論學習,激發(fā)積極情感,厚植家國情懷。
(三)運用“崇高”審美范疇有利于淬煉意志,激發(fā)大學生的使命與擔當
科學理性的認知和價值觀念是正確和強大意志力的堅實保障,實踐則是淬煉意志的重要途徑。如今的大學生,成長環(huán)境優(yōu)越但缺乏實踐生活歷練,對社會的復雜性認識不足,面對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容易產(chǎn)生困惑,“躺平”“內(nèi)卷”就是典型表現(xiàn)?!俺绺摺睂徝婪懂犇軉酒鹑藗儚娏业奶剿饔钊藗?nèi)フ鞣粗?、克服困難、超越自我,從而向“無限”升騰。這種超越感,讓大學生對崇高使命、堅定意志產(chǎn)生崇敬心理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美。受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網(wǎng)絡上滋長了一股抹黑英雄、質疑先烈、惡搞歷史的歪風,讓處于價值觀塑造期的大學生產(chǎn)生錯誤的歷史觀,進而動搖他們的理想信念,削弱其奮斗及斗爭精神。當前國內(nèi)外風險挑戰(zhàn)相互交織,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仍然需要發(fā)揚光大。思政課教學從藝術作品、社會變革之美中挖掘反映中華兒女追求自由、發(fā)憤圖強、銳意進取、守正創(chuàng)新的故事,對大學生砥礪奮斗意志、銘記使命擔當具有重要意義。
三、美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路徑
將美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提升教師的“四個素養(yǎng)”,加強“兩個融通”。
(一)融入之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宗旨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單純一條線的工作,而是全員全方位的,并且用“融入式、嵌人式、滲入式”概括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因為美育融人思政課教學是對這一模式具體化的探索,所以在融入過程中一定要牢記思政課本身的性質,不能因為追求趣味性、愉悅性而忽略思政課的政治性,不能因為偏重情感教育而忽略思政課的學理性。在美育融人課程教學中,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致力于培養(yǎng)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教學目的上,以形象性帶動知識性和價值性,注重美育的閾限,落實思政課根本任務;教學內(nèi)容上,選取的美育對象要兼具藝術性、政治性、思想性,美育形式應包括經(jīng)典影視劇、歌曲、古詩詞、紀錄片;教學方法上,以參與性促進大學生的自主性,體現(xiàn)久久為功。
(二)融入之要:提升教師的“四個素養(yǎng)”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和親和力,將美育融入思政課,教師要因時而變、不斷學習,努力提升“四個素養(yǎng)”。一是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當今世界處于經(jīng)濟社會深刻變革時期,新自由主義、虛無主義、普世價值、消費主義等各種社會思潮交錯交鋒。作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的重要陣地,高校要鞏固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就需要打造一支思想政治過硬的教師隊伍。思政課教師要自覺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提升看家本領。二是提升美學素養(yǎng)。教師要自覺學習和掌握美學以及美育相關知識,提升審美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理解力、創(chuàng)造力,按照“美的規(guī)律”構建課程教學,包括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境審美化。三是提升情感素養(yǎng)?!敖處煹娜穗H關系水平與學生的成績、出勤率、自我認識、對學校的態(tài)度和在校行為有直接關系?!币鰪妼W生的感受力,教師自己首先要是一個情感能力強的人。情感能力包括移情能力、情緒辨認能力、情感調控能力、體驗理解能力和自我愿望能力。教師做好了榜樣,學生就會在模仿中積累感性材料和情感基礎。四是提升新技術運用素養(yǎng)。00后大學生成長在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中,泛在的互聯(lián)網(wǎng)空間讓他們成為“數(shù)字土著”。思政課教師提升新技術運用能力,充分挖掘和應用蘊含思政要素的美育內(nèi)容,是思政教育占領網(wǎng)絡高地的時代性要求。
(三)融入之基:加強“兩個融通”
一是加強理論實踐融通。思政課的魅力既依靠真理的力量,也依靠實踐的感悟。對于學生而言,教師富有學識和深度的見解、富有啟發(fā)和思考的點撥是課堂教學的精華。真理的力量需要到實踐中去檢驗,思政課教師要注意把實踐教學當作課程來精心建構。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情景劇、經(jīng)典影視配音、朗誦等活動,以美促德。首先,創(chuàng)建學生成長共同體,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建立起自我與他人的深度聯(lián)結。其次,增強學生對相關主題的代入感,使他們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利用黨日團日活動、校園歌手比賽、美術作品展覽、微電影拍攝等活動,將思政內(nèi)容嵌入其中,達到陶冶精神、提升氣質的目的。在社會實踐中,重點抓好體驗式實踐教學。例如,利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紅樓)、八七會議會址等紅色教育資源,引導學生深切感悟和理解黨的百年奮斗史,實現(xiàn)增信崇德。二是加強線上線下融通。雙線融通的核心是“融合”與“共生”。線上教學突出基礎理論知識,重點在于拓展學生的視野。首先,思政課教師要圍繞“人生觀”“四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和法治思維”等重點主題,開發(fā)美育資源,建立美育主題特色數(shù)據(jù)庫。其次,思政課教師在課前要求學生觀看相關主題影音資料,形成初步感知。線下教學運用美育資源對重難點、社會熱點進行深度且形象的解讀,增添教學的可感性和親和力,加深和鞏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將美育融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思政課教學模式的一種創(chuàng)新探索,其最終成效仍需在長期實踐中加以檢驗,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持續(xù)優(yōu)化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EBOL].(2023-12-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0e_794/m0e_628/202401/t20240102_1010974.html.
[2]杜衛(wèi).今天,我們?yōu)槭裁葱枰囆g:關于經(jīng)典藝術人文價值的闡釋[J].中國社會科學,2022(5).
[3]佘雙好,湯楨子.大學生對“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歷史記憶、現(xiàn)實認知和未來期望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
[4]黃沖,王志偉.紅色影視劇:受訪者印象最深的是《開國大典》[N].中國青年報,2021-04-01.
[5]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第3版)[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責編: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