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只有打好組合拳,才能講好思政課,但無論組合拳怎么打,最終要落到把思政課講得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來,實現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叫人口服心服?!边@啟示我們:革命性創(chuàng)新與內涵式發(fā)展絕非局部改良,而是一場涉及理念、內容、方法、評價的系統(tǒng)性革新。唯有將整體創(chuàng)新思維貫穿教學全鏈條,思政課才能真正成為鑄魂育人的“關鍵課程”。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理念創(chuàng)新是思政課變革的“源頭活水”,它指引著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基本方向。隨著社會轉型與快速發(fā)展,思政課教學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以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扎根中國大地,讓理論煥發(fā)真理光芒。新時代思政課要注重將理論解碼為學生聽得懂、記得住、受啟發(fā)的“青春話語”。為此,思政課教師應成為新思想的“轉錄者”和“翻譯家”,教師可采用“理論溯源—實踐驗證—時代新證—成長啟發(fā)”四階教學法,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
觸摸時代脈搏,讓課堂永葆現實溫度。政策文件是總體形勢的反映,思政課教師應善于將國家大政方針轉化為學生可親自參與其中的實踐課堂。教師可通過建立“政策文件—教學案例”雙向轉化機制,把“鄉(xiāng)村振興”“共同富?!钡葢?zhàn)略部署轉化為鄉(xiāng)村振興田野調查、科技助農方案等社會實踐活動。當學生在田間地頭與農民算起“增收賬”、在居委會參與民生議題討論時,家國情懷便不再是抽象概念。
打破認知壁壘,讓課程彰顯生命價值。針對“思政課=說教課”的刻板印象,教師應強調課程在滿足學生成長訴求方面的價值功能,使學生形成對思政課的全新積極印象,以有效提升其上課積極性。例如,教師可邀請部分優(yōu)秀高年級學生以自身生命體驗講解思政課程如何助力個人成長發(fā)展,從而讓課程價值可視化。
喚醒情感共鳴,讓教育浸潤心靈深處。將傳統(tǒng)單向灌輸轉型為“情感沉浸式對話”也是新時代思政課教學創(chuàng)新重要理念。思政課教師應化身學生的“成長顧問”,將課堂教學轉化為融合理解關愛、理論啟發(fā)與價值引領等重要教育元素的新場域,用共情式表達替代權威式說教,使課堂成為情感共鳴的能量場。
內容是教學的核心,是連接教師與學生的重要紐帶。在思政課教學中,優(yōu)質教學內容應是理論深度、生活熱度與邏輯精度的三維融合。思政課教師要善于拓展、架構、解讀教學內容,使課程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其思想認知。
深耕經典文本,鑄就理論穿透力。經典文本是思政課教材抽象理論的原始思想根基,思政課教師要時常研讀、精讀、解讀經典,做一名光榮的“經典解碼者與傳播者”。在教學實踐中,可通過“原著閱讀—原理提煉—現實映照—成長指引”的講授邏輯,讓學生與馬克思等思想家展開跨時空對話,讓《共產黨宣言》等經典著作文本成為當代青年的“成長指南”。
萃取生活素材,增強現實解釋力。生活素材是連接抽象理論與現實世界的橋梁。思政課教師應具備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善于從現實生活中捕捉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素材,如社會熱點、時事新聞、身邊故事等。例如,筆者從2021年開始便圍繞大學新生思想困惑展開調研,上千名學生的心靈獨白與師生對話文本超過75萬字,這一“學生思想動態(tài)數據庫”既是學情分析的寶貴資源,也是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型案例素材。它不僅能夠增強思政課的現實解釋力,也有助于讓教學精準對接學生成長需求。
架構問題圖譜,激發(fā)思維生長力。問題鏈是啟迪學生思考、串聯課程內容的重要邏輯線索。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將教材重點、教學難點、社會熱點與學生疑點以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方式架構起來,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形成師生共同探究的問題圖譜,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方法是實現目標的手段,是教育內容入腦入心的橋梁。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要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方式強化“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以此打造一種“教師引導—學生探索—教師總結—學生實踐”的“雙螺旋”育人新模式。
發(fā)揮教師主導性,做教育節(jié)奏的“交響樂指揮”。在這一模式下,教師不僅是知識傳授者,更是學生的思想引領者與成長同行者。首先,教師要做一名課堂上學生情感情緒發(fā)生與轉變的記錄者,比如,課中設計“情感觸發(fā)點”(如播放航天發(fā)射直播片段),課后進行“情感情緒調研”,從而精準把握學生的情感波動,以便在未來的教學中實現精準施策;其次,教師要精心打磨“語言轉化”藝術,要善于將晦澀難懂的學術語言轉化為青春活力的生活語言,這樣的語言轉化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領悟思政課的深刻內涵,從而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后,教師要在“科研—教學”雙循環(huán)中不斷提升教學針對性與科研實效性。教師應積極參與科研項目,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以不斷增強教學說服力。同時,要善于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新問題、新現象,以此反哺科研工作,從而形成“科研促進教學,教學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環(huán)。
激活學生主體性,讓課堂成為思維競技場。在這一教學模式中,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探索者和積極建構者。首先,為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思政課教師可采用“成長積分體系”等過程性考核方式,將每一次課堂參與都轉化為可視化的成長積分,以此激勵學生課堂參與、提升參與質量;其次,教師應善于設計“認知沖突任務”,例如圍繞教學主題、教學重難點可采取辯論賽、演講比賽、情景劇展示、詩歌創(chuàng)作等趣味教學模式以強化學習效率和積極性;最后,教師可創(chuàng)設“項目化學習”,例如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研、志愿服務、實地考察等活動,讓學生在“社區(qū)養(yǎng)老方案設計”“校園反詐宣傳策劃”等真實項目實踐中體驗社會、了解國情,在解決問題中提升綜合素養(yǎng)。
技術賦能新場景,打開教育可能性邊界。數字化發(fā)展正深刻改變著教育領域,也為思政課教學創(chuàng)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應用,不僅極大豐富了思政課教學資源,也使教學方式變得更加靈活多樣。例如,利用虛擬現實等技術,學生可身臨其境地體驗不同歷史事件,從而在“跨時空隧道”中具身感受和理解相關思政知識。此外,在線學習平臺、智能教學系統(tǒng)等數字化工具的應用,也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個性化、自主化,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例如,筆者上文所述75萬字一對一對話調研文本就是依托學校教務云平臺實現的??傊?,數字化發(fā)展已成為推動思政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的關鍵力量。
當VR技術可重現長征路的艱辛、當大數據可繪制思想成長的軌跡、當元宇宙可構建價值對話的新空間,未來我們將共同見證思政課堂的無限可能。從理念革新到內容重構,從方法創(chuàng)新到技術賦能,這場系統(tǒng)性變革正在重塑思政育人的新范式。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思政課教師既要守護傳統(tǒng)理論的“根脈”,更要勇攀教育變革的“高峰”。讓我們以整體創(chuàng)新思維為翼,以赤子之心為舵,讓思政課真正飛入學生心靈,培養(yǎng)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既是思政人的時代使命,更是教育者的永恒追求。
基金項目:2023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青年項目“基于問題導向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23JDSZK15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