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線與圓錐曲線位置關系問題是歷年高考考查的重點和熱點,該類試題對學生的數(shù)學運算、邏輯推理、直觀想象和數(shù)學抽象等素養(yǎng)要求較高.2024年全國甲卷理科數(shù)學第20題以橢圓為背景,綜合考查了橢圓的方程、直線與橢圓的位置關系等知識.本題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熟練的解題技巧,更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對該題進行深入探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高考數(shù)學的命題特點和趨勢,提高復習備考的效率。
1.試題呈現(xiàn)
題目 (2024年全國甲卷理20題)設橢圓 :
的右焦點為 F ,點
在 c 上,且 M F ⊥ x 軸(1)求 c 的方程;
(2)過點 P ( 4 , 0 ) 的直線與 c 交于 兩點, N 為線段 F P 的中點,直線 N B 交直線 M F 于點 Q ,證 明: . A Q ⊥ y 軸。
分析本題以直線與橢圓位置關系為背景,綜合考查了學生的圖形分析能力、運算求解能力和辯證邏輯思維能力.第(1)問是橢圓方程的求解,考查了函數(shù)與方程思想,易求得方程為 ;第(2)問是動直線與橢圓相交問題,考查了設而不求、函數(shù)與方程、數(shù)形結合、轉化與化歸等數(shù)學思想方法.該小題解法多樣,思路靈活,為不同考生提供了發(fā)揮的空間.本文重點討論第(2)小題
2.第(2)問解法探究
證法1 (聯(lián)立方程 韋達定理)由于直線 A B 的斜率存在,如圖1,設 A B : y = k ( x -4),
,
,聯(lián)立方程
,得
,由
解得
(2 又
3+2,而N(,0),故
直線 令
得
2x-5,所以y1-y0=y
故
,即 A Q ⊥ y 軸
評析 通過聯(lián)立方程,運用韋達定理求解是處理圓錐曲線與直線相交的常規(guī)方法,通過直線 B N 的方程表示出點 Q 的坐標,進而將問題進行等價轉換,利用韋達定理整體代入進行證明.此證法屬通性通法。
證法2(構造對偶式)設
),由
三點共線得
,即x1y-
又因為
,所以
由 ① ② 得
13y2③,由證法1可得y=5-2x=5y-2x2yi 3y1y2 一.將③ 代入化簡得
,故 A Q ⊥ y 軸
評析 此證法的關鍵是利用直線 過定點 P ,通過
三點共線和橢圓方程構造對偶式
一
和
,從而簡化運算實現(xiàn)證明.
證法3(定比點差法)設
)
,則有
① 即
且
.又因為點
在橢圓 C 上,所以
12λ2③.由②③得3.+λx2.χ1-xγ+y.y-y2=12④.將①代人④得5λ-(20
由 P ( 4 , 0 ) , F ( 1 , 0 ) 知
.設
,由 Q , B , N 三點共線得
所以
,故 A Q ⊥ y 軸.
評析定比點差法是解決圓錐曲線與直線相交問題時常用的一種方法.通過引入?yún)⒆兞?λ ,可以巧妙地將 A , B 的坐標進行整合,避免了復雜的聯(lián)立方程和韋達定理計算
證法4(利用橢圓的參數(shù)方程)設 ,
,
,由
三點共線得2cosα-4= 2cosB-4,即sin(α -β) = 2(sinα -
,所以
,即 tan
由證法1可得
,所以
,故A Q ⊥ y 軸
評析此證法關鍵在于利用橢圓參數(shù)方程將動點 坐標用變量 α , β 來表示,減少了未知數(shù)的個數(shù),將代數(shù)問題轉化為三角問題,然后借助和差化積公式求解。
證法5(利用直線的參數(shù)方程)設直線 A B 方程為
為參數(shù)),代人橢圓方程得
設
對應的參數(shù)為
,則
由 P ( 4 , 0 ) , F ( 1 , 0 ) 知
,于是直線
).令x=1得y0=3+2tcos0 所以
(20號
將 ① ② 代人 ③ 得
,即
,故 A Q ⊥ y 軸
評析本證法是利用直線參數(shù)方程中 的幾何意義進行求解,運算量相對較小,但在具體操作中容易忽略參數(shù)
的具體含義,導致正、負符號取錯.
證法6(利用調和線束、調和點列的性質)在證法5中,設直線 A B 與直線 M F 交于點 T ,由 的幾何意義知
,于是 B T
所以
,所以
(204 將
代人化簡可得
,即
由線束和點列的交比可知,直線 Q B , Q T , Q A , Q P 為調和線束.
設直線 Q B , Q T , Q A , Q P 的斜率分別為 ,
,根據(jù)調和線束的斜率公式有(k-k)·(k-ka)=-1,由于直線QT的斜率不存在,所以 -k=-1,即2k=k+①.設點
則
又,
P ( 4 , 0),所以
2y,代人①可得k=0,故AQ
軸
評析由極點極線的代數(shù)定義知,點 P 和直線 關于給定的橢圓是極點和極線的位置關系,所以點
為調和點列,以 Q 為中心,直線 Q B ,Q T , Q A , Q P 為調和線束,從而借助調和線束的斜率公式快速證明題目。
通過以上解法的探究,還可以將結論進行一般性推廣。
結論1 已知橢圓 直線 l 過點
且垂直于 x 軸,過點 P ( m , 0 ) 的 直線與 c 交于
兩點, N 為線段 M P 的中點,直線 N B 交直線
于點 Q ,則 A Q ⊥ y 軸
證明 設 ,由
三點共線得
即
y)①,又因為x-2=(22) (a2)=2(x-)(+)
由
得
又
,故
0),直線 B N 的方程為
(204號
得yQ
,將 ③ 代人可得
,故A Q ⊥ y 軸
通過GeoGebra軟件作圖探究分析(圖2、圖3),結論1在雙曲線和拋物線中同樣成立.(限于篇幅,證明過程這里不再贅述,感興趣的讀者可自行證明)
結論2 已知雙曲線( 0),直線
過點
且垂直于 x 軸,過點P ( m , 0 ) 的直線與 c 交于
兩點, N 為線段 M P 的中點,直線 N B 交直線
于點 Q ,則 A Q ⊥ y 軸
結論3 已知拋物線 ,直線 l 過點
且垂直于 x 軸,過點 M ( m , 0 ) 的直線 與
交于
兩點,直線
與直線 l 交于點 Q ,則 A Q ⊥ y 軸
3.復習啟示
3.1 回歸數(shù)學本質,重視教材,夯實基礎
教材是高考試題的重要來源,高考中的很多試題都是依托教材上的例題或習題,進行精心設計、恰當遷移、延伸、拓展與變式探究等改編而成的新題.在圓錐曲線的專題復習中,教師要根據(jù)高考考查的重點、熱點和高考試題的命題思路,以教材中的例題、習題為范本,引導學生深挖教材例題、習題的內涵,追溯高考真題命題背景,探究其滲透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
3.2強化解題教學,注重一題多解,提高思維 品質
在備考復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高考真題出發(fā),共同研讀試題內涵、分析解題思路、探索解題方法,通過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一題多變和多題歸一,努力培養(yǎng)學生、敏捷性、靈活性、獨創(chuàng)性等數(shù)學思維品質,這樣學生在面對創(chuàng)新題、綜合題、變式題時,才能從容面對,游刃有余。
3.3注重解題反思,提煉通性通法,發(fā)展學生素養(yǎng)
解題反思是對解題過程的回顧與審視,是一種反思性學習活動,通過回顧與反思問題的解決過程,可以使學生清晰問題解決方案的發(fā)現(xiàn)途徑,梳理問題解決中涉及的知識、思想和方法.解題教學中,當完成一道題目后,不應僅僅滿足于得到答案,而要引導深入思考解題的方法和思路,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新問題、找到新規(guī)律、提出新見解,使學生在學懂、學通、學透數(shù)學的過程中提升關鍵能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