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發(fā)展的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學面臨著諸多的挑戰(zhàn)與機遇,以語言知識傳授為主導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初中英語新課標強調,教師應將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教學核心目標,積極改變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圍繞特定的主題,融入不同學科知識,創(chuàng)設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通過不斷優(yōu)化學習方式,從而建立完善的跨學科學習機制。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應高度重視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開展工作,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確??鐚W科主題學習活動能夠充分發(fā)揮其育人價值?;诖耍疚膹囊韵路矫孢M行了詳細探討。
一、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與初中英語教學相融合的意義
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策略,將其融入初中英語教學,契合了當前英語教學改革的需求。教師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可以打破傳統(tǒng)英語教學單一模式,通過將英語與歷史、地理、科學等學科知識相融合,以此構建多元化的教學體系。例如,在學習“環(huán)境保護”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適當?shù)匾氲乩碇R,給學生講解全球氣候變化對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在學習與歷史文化相關的英語單元時,可以結合歷史學科知識,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歷史文化背景。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幫助他們建立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提高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解決跨學科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技能,在經(jīng)歷問題的分析、推理、判斷以及決策后,有效鍛煉了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第二,教師可以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與跨學科學習活動相融合,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第三,教師可以將情境教學模式與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相融合,指導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靈活運用英語知識,使學生深刻領悟語言的實際意義,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英語應用能力。第四,學生通過參與跨學科討論、演講、寫作等實踐活動,能夠鍛煉自身的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這為各項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初中英語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開展策略
(一)基于學生的學情和情感傾向,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在學習中會將已有知識經(jīng)驗與當前的學習內容相關聯(lián),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在開展初中英語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之前,應先了解學生的學情和情感傾向,據(jù)此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方案。
例如,在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2“Meet My Family”單元教學中,教師將英語學習與家庭文化、歷史、藝術等多學科知識相融合,在了解學生的語言基礎、家庭情感狀態(tài)后,設計了如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
第一,活動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先設計了家庭照片分享環(huán)節(jié),分享了自己的家庭照片,并使用英語簡單介紹了家庭成員,營造了一個溫馨、親切的分享氛圍。隨后,教師設計了“頭腦風暴”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What makes a family special?”鼓勵他們收集并整理關于家庭的獨特見解和感受。
第二,知識構建環(huán)節(jié)。教師先設計了詞匯與句型的學習環(huán)節(jié),通過展示相關主題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學習本單元的核心詞匯和句型(this is)。隨后,教師設計了文化拓展環(huán)節(jié),向學生介紹了不同國家的家庭文化和家庭傳統(tǒng),如中國春節(jié)的團圓習俗、西方感恩節(jié)的家庭聚會等,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第三,實踐應用環(huán)節(jié)。教師首先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制作“家庭樹”,將家庭成員(grandfather、father、uncle…)、關系、職業(yè)(driver、teacher、student、doctor、nurse、worker…)等信息融入其中,并用英語標注;其次,結合“家庭樹”進行角色扮演,模擬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并使用本單元詞匯和句型;最后,教師設計歌曲與詩歌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以家庭為主題創(chuàng)作或改編一首歌曲,也可以寫一篇文章,以此表達自己對家庭的愛和感激之情。
第四,跨學科主題活動的延伸。教師要求學生回家后,用英語向自己家人介紹自己的學校生活,并錄制視頻,以此建立家庭成員之間良好的溝通橋梁。此外,教師還要求學生自主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習俗,撰寫研究報告,或制作相關PPT,在下次課上進行分享。
教師通過設計以上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英語知識,還能促使學生從情感出發(fā),深刻認識到家庭的價值,從而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論,選擇合適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形式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教師在設計學習活動時,可以將語言、邏輯數(shù)學、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關系、自然觀察等多元智能融入其中,從而打造一個更加全面的學習空間。因此,在開展初中英語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時,教師應選擇合適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形式。例如,在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3“Our Colorful School Life”的單元教學中,教師將關注點放在跨學科主題學習形式的優(yōu)選上,以期構建一個融合不同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空間,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項目啟動與分組教學形式的使用。在單元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播放了一段展現(xiàn)世界各地學校生活的短視頻,激發(fā)學生對多彩校園生活這一主題的學習積極性,并鼓勵他們用英語討論視頻中的亮點。如,在討論學?;顒拥脑掝}時,教師可以設定一個話題:“描述你最喜歡的學?;顒印?,并說明原因。有學生回答“My favorite school activity is playing basketball.It’s fun and I can make friends with my classmates.”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每個小組可以負責一個特定的校園活動方向,并用英語進行介紹。
第二,選擇跨學科探究與創(chuàng)作形式。一是美術與英語相融合,主要以視覺日記、班級壁畫等活動形式來實現(xiàn)。如,在視覺日記活動中,教師讓學生描繪自己一天的校園生活,用英語簡短描述每個場景,從而鍛煉他們的英語寫作能力和繪畫表達能力。在班級壁畫活動中,教師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設計并繪制一幅反映多彩校園生活的大型壁畫,并用英語標注各個元素,以此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意表達能力。二是英語與音樂相融合,主要以校歌創(chuàng)作、音樂會籌備等活動形式來實現(xiàn)。例如,在籌備小型音樂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創(chuàng)作或改編一首關于學校的英文歌曲,歌詞需要體現(xiàn)校園生活的積極面,并靈活應用音樂課所學的基本曲調、作詞技巧。在創(chuàng)作結束后,教師鼓勵學生用英語介紹歌曲背后的故事和靈感來源。三是英語與體育相融合,主要以體育賽事報道、健康教育工作坊等活動形式來實現(xiàn)。如,教師模擬了一場校園體育賽事,讓學生分別扮演運動員、教練、記者等角色,要求他們用英語進行現(xiàn)場解說和賽后采訪,以此鍛煉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在健康教育工作坊活動中,邀請體育教師,以“健康生活方式”為主題開展講座活動,要求學生用英語記錄要點并制作宣傳海報,將所學健康知識融入跨文化傳播。四是信息技術與英語相融合,主要以數(shù)字故事講述、虛擬校園導覽等活動形式來實現(xiàn)。如,在數(shù)字故事講述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軟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個關于研究特色校園活動的英文數(shù)字故事,并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xiàn)研究成果。在虛擬校園導覽活動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一個在線平臺,讓學生設計并錄制一段英文虛擬校園導覽視頻,介紹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及其獨特之處,以此鍛煉他們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三)創(chuàng)設跨學科主題學習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在初中英語跨學科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相應的真實情境,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以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科素養(yǎng)。例如,在仁愛版英語七年級Unit5“Love Mother Nature”的單元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一個情境:學校組織一次綠色校園環(huán)?;顒又?,旨在提高全體師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鼓勵大家能夠拿出實際行動投入其中。作為此次活動的策劃者,學生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務,如環(huán)保知識的宣傳、制定活動方案、宣傳新的環(huán)保理念等。在創(chuàng)設了真實情境后,教師找到了以下跨學科融合點。
第一,英語與生物相融合。在活動準備中,教師要求學生查詢關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物種多樣性等生物學知識。如,“We should know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我們應該知道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結合這一單元課文深入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第二,英語與地理相融合。如,“Rainforests and deserts are two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s.”(熱帶雨林和沙漠是兩種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讓學生探討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后果,并分析不同地區(qū)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以此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第三,英語與藝術相融合。如,教師要求學生設計環(huán)保主題海報并制作宣傳視頻,通過視覺藝術的方式,有效傳遞環(huán)保信息。
(四)聚焦知識探究和知識體系建構,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初中英語跨學科主題活動中,教師應聚焦于知識探究、知識體系構建,充分發(fā)揮跨學科主題活動的效能。例如,在仁愛版英語七年級Unit6“Celebrating the Big Days”的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步驟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
第一,展示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節(jié)日圖片或視頻,讓學生在視覺沖擊下,對不同文化節(jié)日產(chǎn)生探究興趣。如,中國的春節(jié)、美國的感恩節(jié)、印度的排燈節(jié)等。
第二,設計知識鏈接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英語詞匯和句型,并引入與節(jié)日相關的新詞匯、新表達方式。如,學習“festival”“celebration”“traditional”等詞匯,并指導學生運用英語描述這些節(jié)日活動或習俗。
第三,設計節(jié)日探究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從歷史、地理、社會等多學科角度探討節(jié)日的意義和背景。如,讓學生研究春節(jié)的歷史起源、感恩節(jié)的來歷,圣誕節(jié)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慶祝方式等。同時,開展小組合作活動,每個小組可以選擇一個節(jié)日作為研究主題,搜集并整理相關信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制作介紹節(jié)日的PPT,以此鍛煉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
第四,設計成果展示活動。鼓勵各小組展示研究成果,包括PPT、海報、短劇等形式。在一組展示的過程中,其他學生可以提問,展示小組則需要用英語回答問題。通過這種互動活動,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五)設計有挑戰(zhàn)性的跨學科主題活動,確?;顒拥奶豳|增效
在初中英語跨學科主題活動中,教師應確?;顒泳哂幸欢ǖ奶魬?zhàn)性,以學生當前的語言知識、語言能力、語言應用能力為基礎,推動英語學習活動朝著提質增效的方向發(fā)展,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1“Let’s Be Friends”教學中,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鼓勵學生積極融入校園生活,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介紹自己和朋友的說明文語篇,包括寫作目的、結構特征、基本語言特點以及信息組織方式等,從而理解和領悟詞匯的基本含義及文化背景?;诖?,教師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的跨學科主題活動,通過將語言學習與其他學科知識相融合,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互動、豐富以及寓教于樂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設計本次跨學科活動的主題為“友誼的橋梁”,以下是活動的具體過程:
第一,活動研究和準備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分組展開研究,每個小組選擇一個英語國家,針對這個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友誼表達方式進行研究與分析,并準備一份關于該國文化的英文報告或PPT材料。
第二,交流和分享環(huán)節(jié)。各小組會依次分享研究成果,用英語介紹所研究國家的友誼文化,并與其他小組展開問答互動,以此加深相互間的交流與學習。
第三,創(chuàng)意實踐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創(chuàng)作一件以友誼為主題的藝術作品,形式可以包括繪畫、手工藝品、歌曲創(chuàng)作等。在作品中至少融入一個國家的友誼元素。隨后,舉辦校園內的友誼文化節(jié),邀請其他班級師生共同參與,并鼓勵學生在互動中用英語進行交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邀請外教參與活動,讓學生可以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師直接交流。
第四,建立完善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評價機制。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仔細觀察學生的參與度、團隊合作的情況、英語運用能力等多方面的表現(xiàn)。在同伴評價環(huán)節(jié),要求小組成員相互評價對方的貢獻;在自我評價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評價自己的參與過程;在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要求各小組依次展示作品,由其小組對其作品和現(xiàn)場表現(xiàn)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機制可以有效提升初中英語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有效性,讓學生通過評價直接了解自己在學科素養(yǎng)方面的發(fā)展情況。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和實施初中英語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能深化他們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和尊重。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激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促進其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的發(fā)展。同時,它也為教師提供了一種新穎且高效的教學路徑,有助于教師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學習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