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孩子的出路在哪里?
這是我近日閱讀日本學者志水宏吉《父母格差》一書的感慨。書中“拼父母的時代”“教育的內卷”,讓既是教師又是家長的我感到憂心如焚。我們不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嗎?拿公務員考試數據看:2025年天津市某區(qū)一個需求6人的崗位,過審報名者1226人,競爭比例高達204.33:1。而2024年國考崗位最大競爭比為3572:1,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教育何為?家長又何為?
教育,本應是引領人們追求幸福、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卻在一定程度上變成束縛學生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枷鎖。為了破解這一困境,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尋找一種能夠培養(yǎng)學生幸福能力的新路徑。而勞動教育正是這樣一把能夠打開新局面的鑰匙。
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孩子
更豐富的職業(yè)興趣
重新認識勞動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勞動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獨立性、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勞動過程中,學生們能夠親身體驗到勞動的艱辛與喜悅,理解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學會尊重勞動、熱愛勞動。這些都是孩子在未來社會生存的基本能力。
勞動教育助力孩子
學業(yè)成績的提高
破局教育內卷,首先需要我們轉變教育觀念,不能簡單地追求分數和名次,更應該關注分數背后的認知過程。缺失勞動的教育,就成了枯燥的符號傳承,導致學生缺乏興趣、不會實踐、不懂創(chuàng)新,感受不到快樂,成績也難以提高。而勞動教育恰恰是打破學科壁壘的最好手段,將零散、呆板的知識活用化、生活化,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融會貫通。
天津市寶坻區(qū)的一些學校因地制宜地開發(fā)了“鯽魚解剖”“插秧脫?!薄八w環(huán)境與生物種群探索”“河床測繪”“橋梁設計”“濕地英語導游”“印象潮白”等多門學科勞動課程。在“鯽魚解剖”課上,學生們探索魚的生存環(huán)境、發(fā)現魚的體內組織、嘗試用烹飪魚的工藝來處置“廢料”。這一系列真實的體驗,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科學探究意識。
勞動教育培養(yǎng)了
學生的幸福能力
幸福能力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感受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僅取決于物質條件的豐富,更取決于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價值觀念和人際關系。通過開展勞動教育,能夠促使學生在勞動中尋找樂趣,培養(yǎng)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當學生能夠用雙手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成果時,他們就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幸福能力,學校需要將勞動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家長也應認真對待,從幼兒園開始,就應讓孩子參與簡單的勞動,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隨著年級的升高,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也應逐漸豐富和多樣化,引導孩子在不同的勞動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和品質。
總之,以勞動教育破局教育內卷,是成就幸福人生的有效途徑。學校和家長都應高度重視勞動教育的作用和價值,將其納入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為鑄就幸福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