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我們總是希望他們能夠擁有豐富的知識、技能和特長,以便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然而,在為孩子多才多藝不斷“賦能”的同時,我們往往忽視了一個更加重要的品質(zhì)——團隊意識。作為教師和一個孩子的媽媽,我深刻地認識到,團隊意識不僅僅標志著孩子具有和其他人一起協(xié)同完成任務的能力,更是一種高情商的體現(xiàn)。另外,團隊意識對于孩子心智、性格、行為的全面發(fā)展也至關(guān)重要,甚至關(guān)乎孩子一生的幸福。那么,家長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的團隊意識呢?
在家務勞動中增強責任意識
培養(yǎng)孩子的團隊意識,家中的鍋碗瓢盆就是最好的課堂。家長要把日常家務變成一家人共同參與的“協(xié)作項目”,讓孩子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體會分工和配合的意義。即使孩子因為不熟練或不小心搞砸了,家長也不要越俎代庖,而是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寬容,讓孩子學著家長的樣子慢慢干、保質(zhì)保量地干好。
比如,家庭大掃除時讓孩子擔任“清潔小隊長”,擦玻璃時爸爸擦高處,孩子擦低處,媽媽檢查邊角是否擦干凈了。如果孩子擦得不干凈,家長也別急著幫忙善后,而是要鼓勵孩子:“咱們再合作一次,你擦左邊,我擦右邊,看誰先讓玻璃照出人影!”一家人包餃子時,讓孩子把劑子一個個壓扁,爸爸搟皮,媽媽包。這一過程孩子即使弄得滿身是面,也別責備,而應該耐心示范,讓孩子通過不斷嘗試最終越干越好。當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參與和付出成就了全家的勞動成果,自然會生發(fā)出“我要好好干”的使命感,形成“小主人翁”意識,體會到父母的辛勞,增強家庭責任感。
通過參加社區(qū)活動增加自豪感
除了干家務活兒,家長還可以鼓勵孩子學做志愿者服務社區(qū),樓道、小區(qū)公共空間就是現(xiàn)成的實踐基地。家長不妨帶著孩子從“小家”走向“大家”,把社區(qū)當成延伸的大家庭,一些舉手之勞的小事看著不起眼兒,卻能讓孩子明白:建設(shè)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我也能出一份力。
社區(qū)居委會組織環(huán)境清整時,家長別顧著自己悶頭干,而要趁機拉著孩子當“衛(wèi)生小隊長”。家長先示范怎么把抹布疊成方塊,然后讓孩子召集同樓的小伙伴分工——有的孩子負責噴清潔劑,有的孩子用抹布擦扶手,有的孩子拿鐵刨花或舊牙刷清理拐角銹跡,讓孩子通過分工合作體會“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含義,無論什么事兒大家一起干都會干得又快又好。家長還可以帶孩子撿拾小區(qū)里的垃圾,當孩子嫌臟嫌累時,家長要掏出消毒濕巾讓孩子擦手,然后對孩子說:“剛才隔壁的奶奶看到你撿煙頭兒,對著你挑大拇指了,說你比他上初中的外孫子都能干?!?這樣,孩子“我為社區(qū)出了力”的自豪感會像種子一樣生根發(fā)芽,并感受到社會的溫度就藏在每個人愿意為他人多彎一次腰的細節(jié)里。
在體育運動中增強合作意識
體育運動不但能讓孩子強身健體,還能塑造孩子的性格。在球類運動中,孩子可以親身體會到“輸贏不是終點,協(xié)作才見真章”的真諦。如果孩子起初沒有自信,不知道怎么跟其他孩子融合,家長可以給孩子的小伙伴帶點兒零食、買些飲料,讓孩子和小伙伴分享,成功助力孩子“破冰”。
無論是發(fā)球失誤時的及時調(diào)整、傳球配合時的動作手勢交流、比分落后時隊友的相互鼓勵,都能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在團隊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家長可以當孩子的“場外教練”,輸了陪孩子復盤找不足,贏了教孩子感謝隊友,讓孩子明白其掌握的不只是打球技術(shù),更是與他人默契配合的能力。家長還可以當“親友團啦啦隊”,不僅在孩子表現(xiàn)出色的時候為孩子吶喊助威,還要用手機攝錄比賽片段,回家做成“賽場上的高光時刻”小視頻,讓孩子留作紀念方便日后回顧的同時,也讓孩子發(fā)給隊友,讓他們一起感受真正的成長不在獎杯或榮譽里,而在學會彼此合作為團隊爭勝、展現(xiàn)頑強斗志的每一個瞬間。
多帶孩子參與家庭旅行
家庭旅行是流動的生命教育課堂,山河湖海皆是彌足珍貴的教材。當行李箱成為共享的物資庫、路線分歧變成全家協(xié)商的議題、突發(fā)狀況轉(zhuǎn)為考驗親情的試題時,孩子方能在實踐中領(lǐng)悟:真正的團隊精神不是在空洞的口號里,而是在爸爸背負的沉重行囊中,在媽媽精心規(guī)劃的打卡路線圖里,在自己用零花錢為長輩挑選的伴手禮上。
當孩子開著手機導航卻兩次帶錯路,父母沒有抱怨,而是由爸爸尋找當?shù)厝藛柭?,由媽媽拍下途?jīng)的標志性建筑,最后終于成功到達目的地,一家三口擊掌相慶,并由孩子舉著自拍桿拍下全家人相依偎的合影,團隊意識如花兒般悄然綻放。當一家四口去野外露營,哥哥和爸爸一起搭帳篷,妹妹按照清單清點物資,媽媽準備晚餐,全家人有條不紊地各司其職。爸爸忙完后并沒有享受安逸,而是先幫妹妹一起清點,再幫媽媽拿所需東西。在旅行中最美的不是沿途的風景,而是一家人齊心協(xié)力的溫馨親情。如此這般,孩子才能在旅行中懂得真正的強者從來都不是單打獨斗,而是既能扛起自己的責任,又能感知家人的陪伴。
鼓勵孩子參加校園辯論賽
校園辯論賽的賽場是錘煉團隊意識的大舞臺,唇槍舌劍間藏著比勝負更珍貴的協(xié)作精神。當四個或熟悉或陌生的辯手結(jié)成“思想戰(zhàn)隊”,必須像齒輪嚙合傳動,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無縫銜接,每次攻防轉(zhuǎn)換都考驗著對伙伴思維脈絡的解讀。輸贏從不取決于某個閃光的金句,而在于團隊能否把碎片化觀點編織成無懈可擊的認知網(wǎng)。家長要引導孩子認識到:辯論不是逞一時的口舌之快,而是學習如何讓不同的聲音在團隊框架內(nèi)同頻共振,方能形成石破天驚之勢。
在辯論的模擬準備階段,四位小辯手根據(jù)個人的特長和優(yōu)勢進行分工,當孩子和其中一位同學都執(zhí)著于二辯“攻擊手”的光環(huán)時,指導老師并未直接裁決,而是讓兩人模擬三分鐘攻防戰(zhàn)。兩人很快發(fā)現(xiàn),若無人構(gòu)建邏輯地基,再鋒利的反駁都像無根箭矢。若缺少四辯的升華,所有論據(jù)都只是散落的星辰。最終,孩子主動扛起三辯“補位者”的使命,在自由辯論中反而發(fā)現(xiàn)了自己串聯(lián)全場的天賦。在辯論賽當天的自由辯論中,當對方辯手拋出犀利論點,四人未按腳本應對,卻憑日常訓練的思維聯(lián)結(jié)瞬間響應——有人以歷史事件破題,有人用最新報告為佐證,有人用詩意語言將核心價值拉滿……多角度攻勢引得全場掌聲與喝彩。無論最終成績?nèi)绾?,孩子會在此過程中意識到團隊合作的真諦就是讓每個齒輪找到最適配的卡位,即便突然偏離預設(shè)軌跡,也能在集體運轉(zhuǎn)中綻放出新的鋒芒。
通過參加公益市集加強愛的教育
公益市集是愛心和善意的集散地,也是孩子感受和傳遞無私奉獻精神的最佳場所。當孩子不再對自己制作或售賣的愛心物品缺乏信心,也不再羨慕別人的愛心物品和受歡迎程度,而是默默地堅守自己的攤位,竭盡所能地講解和售賣愛心物品時,不管有多少人慷慨解囊,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愛的教育,會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社會各界的涓涓暖流“聚沙成塔”。
在公益市集中,當孩子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從前期的精心策劃和布置構(gòu)思,到后來的選購或制作物品,以及在攤位前互相配合,并經(jīng)歷從不敢主動介紹自己的創(chuàng)意和商品,到鼓起勇氣大膽向經(jīng)過攤位的人熱情介紹或吆喝,以及與同伴之間交替出擊、互相支持的過程,就能充分感受到團隊的力量。如果市集過半時突然下雨了,孩子的布藝攤位瞬間無人問津。幾個孩子看著被雨淋濕的布藝,啟動應急方案:小林用防雨布苫蓋,小唐架起手機直播“雨中義賣”,小譚找主辦方借烘干機,小秦靈光一現(xiàn)改編口號:“被雨淋濕的每個布藝都有愛的印記!”當大家為他們的處變不驚所震撼,紛紛掃碼購買時,四個孩子相視一笑,瞬間懂得真正的團隊意識不是聽天由命、坐以待斃,而是攜手把危機變成商機,用愛心喚起和匯聚更多愛心。
(作者系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實驗小學南校區(qū)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