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課標在“課程性質(zhì)\"中有這樣的表述:“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jīng)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鄙虾煼洞髮W教授吳忠豪指出:語言經(jīng)驗,應包括在語言實踐中獲得的漢字、詞語、句子等廣義的語言知識,包括語言運用的知識或法則,還包括在親身經(jīng)歷的語言實踐中獲得聽、說、讀、寫的專門能力。
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閱讀實踐活動,要引導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語言的表達方法,了解和學習語言表達的相關規(guī)則,這對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經(jīng)驗,提高自身語言的表達力和表現(xiàn)力,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將句式感知放在首位
積累語言經(jīng)驗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前提和基礎,是小學語文課最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v觀當下學生的書面表達情況,在他們的日常習作中常常會讀到那些口語化的句子。這些以短語、短句為主的大白話的表達,往往讓全文似流水賬,完全體現(xiàn)不出母語的準確、生動、形象,更不能體現(xiàn)句式的連貫、有序以及靈動的變化。因此,無論是在閱讀教學還是習作教學,教師都要重視學生學習和運用新的語言規(guī)則,尤其要讓學生從課文的典范性表達、有新鮮感的句子中汲取營養(yǎng),豐富他們的個體語言經(jīng)驗。
如,寫景的作文,在學生的筆下常出現(xiàn)這樣的句子:“春天到了,小草綠了,花兒開了。\"在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鄉(xiāng)下人家》一文中是這樣描述的:“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gòu)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對比之下,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課文中的語言表達更有色彩,更有感情,更有畫面感,因為其采用了“顏色 + 事物名\"和“事物 + 述評”的表達方式。而在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巨人的花園》中,作者采用的是“形態(tài) + 事物名\"的描述方式。如“園里長滿了柔嫩的青草,草叢中到處露出星星似的美麗花朵”,這樣有著強烈個人情感的語句,給人帶來了觸覺和視覺上的美好享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組織學生展開提取信息、體會情感的閱讀實踐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關注這些與他們平時表達完全不同的句式,并通過反復朗讀、感情誦讀進行內(nèi)化、沉淀,這樣可以有助于他們發(fā)現(xiàn)書面表達的特點、方法,提高對語言的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力。學生表達的不規(guī)范現(xiàn)象總是屢屢出現(xiàn),而要改變這樣的現(xiàn)象,最好的辦法就是“讀”。當學生讀書磕磕絆絆的時候,正說明他們的語言水平與所讀的書面語言存在差距。采用朱熹所說的“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標準,要求學生讀正確、讀流利、讀順暢,長此以往,他們的書面表達也會越來越規(guī)范。
二、將詞句積累貫串全程
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大聲、反復地朗讀與學生口語表達差別較大的語句段落,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豐富他們的語言直覺。但這些還不夠,要豐富學生的語言經(jīng)驗,梳理和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必不可少。在學生積累新鮮詞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指定 + 自選”的方式,在保底的同時賦予了學生高度的自主性。
如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貓》一文采用了對比的句式,將貓身上矛盾的諸多特點詳細列舉了出來,表達出老舍先生對它的喜愛之情。這樣的表達形式,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也是新鮮的。教師在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其遣詞造句的秘妙后,可以讓學生反復地讀幾遍。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工整練寫指定的兩到三句,再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練寫,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
這樣的積累過程看似花費了很多時間,但其效果遠比教師去分解、剖析好很多。因為很多時候,語言直覺和語感的形成,并不是能夠“說”明白“教\"明白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如果教師在學生粗粗閱讀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告訴他們,老舍先生在寫貓的性格時,采用了“說它…的確是啊…\"這樣的句式,顯得有理有據(jù),而后讓學生體會、驗證每一句是不是這樣。這反而讓原本有趣味的表達,讀來意味索然。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在對課文第2\~3自然段的語句選擇、展示、匯報的過程中,逐漸自悟、自得。雖然學生可能不會像老師說得那么專業(yè),梳理得那么到位,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恰恰是給了他們更多的自主、個性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空間。
教師在組織學生積累新鮮詞句時,也要特別重視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自覺積累的習慣,如學生在交流時有理有據(jù)地推薦了自己喜歡的句子后,教師要給予表揚。在記錄了新鮮詞句一段時間后,教師可通過展示佳作、給出建議等方式給予積極的評價激勵。這樣日積月累使學生有意識積累的習慣與積累的成果齊頭并進,這將讓他們終身受益。
三、將句式運用落到實處
組織學生感知書面表達、積累語言經(jīng)驗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積極運用。而學生的運用實踐,又會反過來促進對語言規(guī)范和表達規(guī)則的理解,讓積累的質(zhì)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如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課后安排了“讀一讀,注意加點的部分,再照樣子寫一段話\"這樣的小練筆。縱觀這一段話,包含著“總分\"結(jié)構(gòu)的構(gòu)段藝術(shù),運用六個“有些”鋪陳列舉的排比句式和列數(shù)字、作比較、分類別等說明方法的恰當使用。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品味、欣賞、評價的過程中,要注意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以及科普小品文的特點,引導學生聚焦加點字的研讀,展開想象,采用相關的說明方法去寫恐龍后代的“形態(tài)各異”。當學生的思維因為自身的認知受到阻礙時,教師可以鏈接“資料袋”中的內(nèi)容,讓他們運用積累到的語言通過想象進行續(xù)寫,并在寫作中體會說明方法對于表達的作用。
當然,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句式的運用時要把難度放低一點,把坡度放緩一點。比如讓學生直接運用積累的材料進行表達,或者用積累的材料來替換自己練筆或者習作中的某一部分,讓他們在“這樣寫真好”的成功體驗中,堅定日積月累的信心。如讓學生模仿《鄉(xiāng)下人家》中“他們把桌椅飯菜搬到門前,天高地闊地吃起來”,寫一寫自己的相關經(jīng)歷;或者用“他們把足球帶到綠茵場上,天高地闊地玩起來\"來替代學生表達中的“同學們到操場上踢足球”,讓他們比較、感知表達的不同等。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記性好、渴望新知識的特征,把積累語言表達材料和積累語言經(jīng)驗作為語文實踐的重要內(nèi)容,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和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