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是2022年版課標安排的文化主題之一,教材中共編排了四十余篇革命文化題材類的課文。在閱讀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透過文字,穿越到革命年代,投入歷史的洪流,體悟時代特征、人物魅力,感受家國情懷,汲取革命精神,逐步形成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往往是特殊年代、特殊情境下的特殊事件和相關人物的特殊言行,學生受成長環(huán)境、生活閱歷等因素的影響,往往無法深入地理解其內(nèi)涵,在情感體驗上難以產(chǎn)生共鳴。這就需要教師立足整體,突顯核心目標,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情境,整合文本及資源,設計進階任務,總結實施路徑,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一、關聯(lián):關聯(lián)文本與資源,感悟革命精神
新時代的學生生活在和平、繁榮的時代,遠離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動蕩與艱苦,難以深刻體會課文中人物的行為動機和價值選擇,這就需要教師及時關聯(lián)相關資料,適時搭建認知橋梁,拉近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
在教學四年級上冊《梅蘭芳蓄須》一課時,教師三次引入資料。第一次: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梅蘭芳生平資料,觀看《貴妃醉酒》演出視頻,讓學生對梅蘭芳先生有初步認知,并了解戲劇中的“旦角”。第二次:補充文字資料,介紹時代背景。第三次:補充梅蘭芳熱愛京劇藝術的介紹,與課文中的拒演形成強烈對比,引發(fā)學生思辨,充分體會梅蘭芳先生的民族氣節(jié)。三次資料的關聯(lián),拉近了學生與文章的距離,在逐層推進中,降低理解難度,引導學生感受梅蘭芳所經(jīng)歷的危險和困難,體會他作為藝術家不能演出、不能創(chuàng)作的痛苦,忍受著虛度藝術生命的精神折磨,從而體會梅蘭芳的愛國情懷。當然,在補充資料時,教師也要注意適度,不能喧賓奪主,要做到適時、適當、適切地用好、用活資源,才能使學生在落實語文要素中融化情感,實現(xiàn)文道統(tǒng)一,否則就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本質。
對于革命精神和革命英雄的感悟,只憑一篇文本是很單薄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從教材出發(fā),關聯(lián)相關資料,也可以關聯(lián)不同作者的多篇文本或同一作者的多篇文本讓學生進行多文本閱讀,實現(xiàn)‘ 1+1gt;2 ”的效果。教材中有八篇與毛主席有關的文章,分別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八角樓上》《七律·長征》《為人民服務》《青山處處埋忠骨》《卜算子·詠梅》菩薩蠻·大柏地》開國大典》。教師可以以“毛主席的革命足跡”為主題,按照時間順序整合文本,關聯(lián)社會背景、歷史事件、人物活動軌跡、人物故事等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理想信念、歷史抉擇、家國情懷、革命精神等。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關聯(lián)相關媒體資源,鏈接時事新聞,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傳承革命精神。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延安,我把你追尋》一課時,教師聯(lián)系“蛟龍?zhí)朶"取得的成就、“神舟\"問天、中國高鐵、中國5G通訊網(wǎng)絡、探月工程等時事,通過詩句的二度改造,讓學生在今昔對比中感受到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正是“追尋”的意義,從而體會到,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正是在“延安精神\"的不斷加深、拓寬、延展、豐滿中,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總之,教師要善于挖掘與課文內(nèi)容更貼切的、與兒童生活有碰撞的、更能打動心靈、引發(fā)思考的背景資料,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統(tǒng)整:整合語言實踐與跨學科學習,升華革命精神
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都具有很強的思想教育性。教學這類課文時,教師要做到“文道統(tǒng)一”,把學習、理解、運用語言文字與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德融為一體。因此,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的教學要統(tǒng)整革命精神和語言運用,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精神熏陶,言意兼得。
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體現(xiàn)的革命精神,往往是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設計任務時,教師應披文入情,從字詞句入手,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反復揣摩,以小見大,在反復研讀、比較質疑、想象體會中,走進人物內(nèi)心世界,領悟革命精神。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教師聚焦“打\"\"走\"“砸\"“跳\"等關鍵詞,引導學生通過這幾個關鍵詞想象畫面,進入故事中的場景,在品讀中體會人物的形象。教師由扶到放,以班長馬寶玉為重點,引導學生抓住他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進行品味,通過探討“為什么只重點寫他,其他人不重要嗎”,激發(fā)學生帶著問題深入探究,從而串聯(lián)起其他幾位壯士的描寫,領悟點面結合的寫法,工具性與人文性相得益彰。
“跨學科學習\"學習任務群在第三學段中要求“綜合運用語文、道德與法治、科學、勞動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小組研討、集體策劃、設計參觀考察活動方案,運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學成果”。據(jù)此,教師可以構建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開展閱讀革命文化題材類文本、觀看革命文化題材類影視作品、參觀革命歷史博物館和革命舊址等研學實踐活動,舉行革命故事閱讀分享會、革命詩歌朗誦會、革命歌曲演唱會等活動。
本人所在的河南省光山縣是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王大灣會議會址紀念館、五虎岔羊戰(zhàn)斗舊址紀念館、鄧穎超祖居等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這是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教材。
教師整合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和紅色教育資源,設計跨學科學習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光山境內(nèi)的會議舊址、戰(zhàn)斗舊址,設計光山革命領袖資料搜集、詩歌創(chuàng)作比賽、給英雄寫頒獎詞、光山紅領巾講解員風采展示、革命歌曲演唱比賽、“英雄在我心中”繪畫比賽、革命故事分享會、觀看革命題材電影《長津湖》《開國大典》等實踐活動,實現(xiàn)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結,擴大學習場域,進行課內(nèi)外聯(lián)動互融,讓學生在大情境的熏陶中學文悟道,傳承革命精神,厚植家國情懷。
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要以生活為基礎,關聯(lián)相關文本與資源,整合學習內(nèi)容、情境、方法和資源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學習革命精神,汲取革命力量,樹立文化自信,傳承紅色基因。
(作者單位:河南光山縣第五完全小學)
責任編輯 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