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7-2881(2025)08-0072-04
2011年,朱利安·巴恩斯的中篇小說《終結的感覺》榮獲布克獎。小說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圍繞主人公托尼·韋伯斯特的回憶展開。少年時期,托尼經(jīng)常與艾德里安等朋友談論哲學與歷史等話題。大學時期,托尼與維羅尼卡·福特相戀,并將其介紹給好友們。然而在與福特一家的短暫相處中,托尼暴露出自卑感。面對維羅尼卡關于未來的追問時,托尼含混不清的回答使女友意識到他膽小怯懦,二者關系破裂。隨后,維羅尼卡與托尼朋友中最優(yōu)秀的艾德里安交往,得知這一消息的托尼對二者的信件進行了“體面”的回復。小說的第二部分以維羅尼卡母親的信件為引,促使托尼對艾德里安的自殺展開調(diào)查,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回顧與糾正被扭曲的記憶。盡管托尼此時已年過花甲,但其懦弱和自以為是的性格沒有改變。通過與維羅尼卡的數(shù)次面談與回憶,托尼終于重構起四十年前的事實:他自以為“體面”的回復實則是對維羅尼卡與艾德里安的咒罵。惡毒的語言化為無形的推手,推動了艾德里安自殺的進程。小說結尾托尼終于發(fā)現(xiàn)薩拉·福特與艾德里安的不倫之戀。
《終結的感覺》作為巴恩斯的代表作,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學者從個體記憶與歷史的關系、敘事策略、生存焦慮、倫理困境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劉智歡和楊金才認為小說具有記憶書寫特征,指出“建構在記憶之上的自我認知及個體歷史虛實難辨,但通過追尋證據(jù)、擔負起記憶的責任”,就能找到真實與意義。聶寶玉分析了小說中的不可靠敘事和多主線交錯的立體敘事結構[2。張連橋指出,《終結的感覺》是一部因倫理身份混亂而引發(fā)倫理悲劇的小說[3]?;谝陨蠈W者的研究,本文從拉康的三界理論出發(fā),解讀小說中不同主體的行動邏輯及其心理變化,探討主體在自我建構過程中的影響因素。
一、虛幻的主體:薩拉·福特的誤認與自戀
拉康指出想象界的關系實質(zhì)上是一種自戀關系?,F(xiàn)實中自我是破碎的、不完整的,但在力比多的驅(qū)動下,主體通過鏡像認同獲得了一個完整的、理想的形象,建構了自我身份的同一性。拉康認為鏡像認同使主體沉溺于想象性的統(tǒng)一之中,本質(zhì)上是一種“誤認”,即對自我身份的虛幻建構。小說中,破碎的現(xiàn)實生活使得薩拉·福特沉溺于構建完美的、理想的自我。首先,托尼揭露了福特夫妻之間的不和睦。他將福特先生刻畫成“體型肥胖,滿面紅光”的酗酒男性,而將福特太太評價為“身上有某種藝術氣息”。托尼與他們告別時,福特太太忽視了福特先生的詢問,“她根本懶得回答,她只是對我微笑著,好像我們倆有什么秘密似的”4。這些細節(jié)體現(xiàn)出夫妻之間缺少溝通和交流。其次,維羅尼卡的哥哥杰克調(diào)侃托尼時,福特太太“對周圍的小插曲都視若無睹,詢問我的學習情況,還老是鉆到廚房里”4。福特太太在四十年后的信件中表明:“不論如何,我對前些年我的家人那樣對待你深感抱歉?!盵4這意味著她早已意識到家人不得體的行為卻沒有阻止,而是選擇無視,可見她對家庭的歸屬感與責任感并不強烈。此外,她多次挑唆托尼與女兒維羅尼卡的關系。她曾對托尼說道:“不要總讓維羅尼卡占你便宜。”4托尼與維羅尼卡分手后收到了福特太太的來信,信里沒有絲毫指責之意,還暗示他及早脫身是明智之舉。隱含作者借托尼之口揭示了福特太太的真實想法:“福特太太也并非巧妙地關心我,而只是顯露了對自己親生女兒的粗鄙的嫉妒心而已?!边@暴露出她對年輕貌美的女兒的排斥與嫉妒,因而她將維羅尼卡認作理想化的小他者,并與不完美的自身相結合,誤認成真實的自我。鏡中小他者的賦形作用讓她對自己產(chǎn)生了完美的錯覺,進而試圖搶奪維羅尼卡擁有的一切。她對女兒男朋友的引誘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福特太太與家人的關系凸顯出現(xiàn)實生活的不完美與破碎,因而她選擇以一種幻想的形式構建出完整的、理想的自我。
福特太太一生都沉溺于想象界中構建的偽我,無視、逃避自身的責任?!斑@種自戀的力比多沖動與社會文化的倫理觀念有時是相沖突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個體會轉而向外界尋求‘自我理想’來作為失卻的自戀的替代,通過對某一特別對象—一例如父親形象——的理想化來將力比多沖動投向自身以外的其他目標?!?福特太太與近乎完美的艾德里安之間的戀情僅是其自戀外現(xiàn)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她愛的不是艾德里安,而是不受象征秩序拘束的感覺,透過艾德里安這一鏡像對象,她看到了不受約束的、完整的自己。她寄給托尼的第二封信表明艾德里安“人生的最后幾個月是快樂的”[4。然而這一說法與艾德里安最終自殺的事實有所出入。她在信中對托尼表示:“也許你會覺得有些莫名其妙,說實話,我自己也說不清楚我的真實動機是什么。”④盡管四十年過去了,她依舊不肯面對自己在艾德里安自殺事件中所應承擔的責任,只聚焦于自己的形象和感受。她對艾德里安的回憶無意識地揭示了自我在當下的缺失,通過模糊的語言拒絕讓自己接受象征界的秩序,以此重構自我完美的幻影。正是由于福特太太的自戀,她終生沉溺于構建虛幻的自我,無視對艾德里安的責任,無視對家庭的責任,無視對女兒造成的無盡的痛苦。
總之,福特太太受到想象界和理想化小他者的操控,缺少象征秩序的規(guī)訓。大他者與小他者在人格塑造的過程中比例失衡,因而她未能形成健全的人格。由于對理想他者的誤認和自戀,福特太太注定滯留于想象界,通過各種方式不停地構建虛幻的自我。
二、崩潰的主體:艾德里安的欲望與死亡
拉康認為象征界是父法的世界,對主體認同具有建構功能。在父法的世界中,主體被禁止對母親產(chǎn)生欲望,要想進入象征秩序就要接受父法的閹割,將外在于自身的象征秩序或大他者場域的父法內(nèi)化于自身,最終成為被大他者認可的社會性存在。主體被閹割的部分使其不斷追求原始失落的對象,欲望以轉喻的形式運作。在欲望的驅(qū)動下,主體最終走向能指的界限一死亡,因此象征界內(nèi)含死亡驅(qū)力。
主體被閹割的部分為失落的欲望對象,即小他者。在象征秩序的作用下,主體對小他者的欲望被壓抑于無意識中,以轉喻和隱喻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艾德里安來自單親家庭,母親角色的缺失引發(fā)了其心靈的創(chuàng)傷。在無意識地運作下,他對母親的愛與欲望受到壓抑。托尼多次詢問艾德里安母親離開的原因,但艾德里安不愿提及母親,側面揭示出他對母愛的欲望與壓抑。因而,相較于同齡人,他更早地離開了想象界。小說將其刻畫成一個嚴肅、謹慎、理智的形象。在學校時,托尼等人將手表戴在手腕內(nèi)側以此獲取身份的同一性,但艾德里安沒有為了迎合朋友而改變自己。同齡人滯留于想象界,但他已經(jīng)進入象征界,恪守象征界的秩序和規(guī)則。對比其他人在歷史與文學課的發(fā)言,艾德里安的觀點凸顯出其對世界的深切感知。他成熟的思想和優(yōu)異的成績符合世俗意義上的優(yōu)秀,這意味著他已將象征秩序與文明教化內(nèi)化于自身,成為社會召喚的主體。然而隨著福特太太的出現(xiàn),他將對母愛的渴望移植到與福特太太的關系中。福特太太作為小他者和母親的替代,重新激發(fā)起艾德里安被壓抑的、對母親的欲望,并幫助他重返與母親親密結合的想象界,彌補童年時期的創(chuàng)傷。此時,他對母親的欲望暫時得到了替代性的滿足。
拉康強調(diào)主體象征性認同的完成與俄狄浦斯情結的解決緊密相關,解決的關鍵在于主體承認大他者界域的父親功能,即禁止對母親的欲望。但艾德里安對福特太太的欲望打破了父法原則,俄狄浦斯情節(jié)沒有得到解決,他深陷小他者與大他者的沖突。福特太太懷孕使得他受到了象征界的質(zhì)問,因而再次脫離虛幻的想象界。主體在象征界需要接受文明和教化,而二者的不倫戀情違反了象征秩序的要求。在象征秩序和倫理道德的壓迫下,艾德里安沒能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并選擇自殺。他在遺言中寫道:“生命是一份禮物,卻非我輩索取而得倘若這人決定放棄無人所求的禮物,那么,依據(jù)這一決定的后果行事,是合乎道德與人性職責的?!盵4托尼將他的自殺浪漫化為:“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觀照自己的生命,掌控自己的生命,把握自己的生命?!盵4]與其說艾德里安是掌控自己的生命,不如說他將自殺視為合理化逃避責任的方式,逃避對福特太太和新生兒的責任,逃避對維羅尼卡的背叛。此外,拉康指出“欲望與法的辯證關系使得我們的欲望在與法的關聯(lián)中閃現(xiàn),通過法,欲望成為對死亡的欲望”5。艾德里安始終信奉加繆與尼采的哲學觀點,主張“自殺才是唯一的真正的哲學問題”[4。在文學課上,他指出:“愛神和死神。死神又一次得勝。”這些細節(jié)表明他深受死亡驅(qū)力的影響,在既無法回應象征秩序,也無法根除欲望之際,他最終只能邁向死亡的懷抱。艾德里安在浴缸中“躺在溫熱的水里割開了自己的手腕,流血身亡”[4],這暗示著他最終回到母胎,再次與母親合為一體,欲望最終以死亡的形式得以解決。
艾德里安起初受到象征秩序的規(guī)訓,遵守社會的規(guī)章制度,成為社會所召喚的主體。在對小他者的欲望顯現(xiàn)時,大他者的約束暫時失效,這使得艾德里安重返小他者的懷抱。但大他者再次發(fā)揮作用時,他陷入了對小他者的欲望與大他者的規(guī)訓的沖突中,這使得他不堪重負,最終選擇用死亡結束一切,艾德里安的主體建構之路徹底坍塌。
三、分裂的主體:托尼的逃避與創(chuàng)傷
小說中,托尼的心路歷程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青少年時期,想象性認同在他的自我建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起初,托尼的自我還未形成,但在艾德里安出現(xiàn)后,他將其作為鏡像認同的對象和理想化的自我。進入大學后,盡管與其他朋友有聯(lián)系,但他更希望獲得艾德里安的關注。與維羅尼卡交往時,托尼將她介紹給朋友們,他尤其渴望得到艾德里安的祝福,這體現(xiàn)出他對艾德里安的依賴。小說中多次描述托尼對艾德里安的敬佩,托尼贊揚其更有思想、性情更嚴謹、思維更富有邏輯;盡管艾德里安最終選擇自殺,但在托尼看來那仍是“一流的自殺”。艾德里安作為托尼象征界的父親,推動了托尼自我的形成。此外,維羅尼卡是影響托尼自我形成的另一鏡像認同對象。他多次強調(diào)維羅尼卡的品位更高級,自己為了迎合她而改變了喜好。盡管書架上的詩集讓維羅尼卡大加贊賞,但他卻認為收藏的書讓自已覺得分裂,“全然詮釋了一種我憧憬的人格”[4]。拉康強調(diào)自我的形成建立在想象性關系的基礎上。透過維羅尼卡,托尼找到了理想自我并渴望成為維羅尼卡,以此形成完整的自我。總之,托尼從一開始的缺乏自我,轉變?yōu)樵谙胂蠼缰型ㄟ^模仿鏡像對象來構建理想自我。
中年時期,托尼固化自我以此逃避象征秩序的入侵。隨著大他者場域父法的干涉,托尼既有意識地抵抗象征秩序的異化,又無意識地受到象征秩序的影響。一方面,托尼建立心理防御機制,回避維羅尼卡對未來的追問,拒絕象征秩序、逃避責任。他的自我保護和受害理論暴露出其自卑和懦弱的性格特點,因此二人最終分手,導致他在感情上的創(chuàng)傷。另一方面,在無意識的操縱下,他利用語言對過去的事件進行不可靠敘事。他曾惡意地想象出“也許維羅尼卡精神崩潰了,變得形容枯槁,甚至更加瘦小了”[4,而在維羅尼卡與艾德里安相戀后他卻給出“得體地回信”[4],前后語言充滿了矛盾。托尼在回憶中用語言美化了自己的行為,并將維羅尼卡置于加害者的地位。充滿攻擊性的語言實則是在掩蓋他未能與初戀獲得圓滿結局的憤怒。拉康認為能指通過轉喻和換喻對欲望對象進行替代和置換,使主體自愿接受并沉迷于能指的統(tǒng)治。托尼以轉喻和換喻的形式扭曲記憶,因此由初戀引發(fā)的創(chuàng)傷和欲望得到暫時性的緩解,語言功能為其建構出一個虛假的主體。表面上托尼堅持理想自我、抵抗象征界的侵入,實際上早已被無意識和語言所操控,被欲望編織的網(wǎng)所捕捉,修飾的語言和扭曲的記憶映射出托尼主體性的分裂和求而不得的矛盾心理。
在人生的后期,托尼通過回溯記憶撕開了過往的偽裝與逃避,實在界以創(chuàng)傷的形式籠罩著托尼。象征語言的表象與無意識的原初功能的沖突不僅促使他反思自我,還強化了主體的分裂性。盡管他一直否認自己的不甘心與創(chuàng)傷,用語言貶低維羅尼卡,但回溯的過程暴露出他失落的欲望對象就是維羅尼卡。二者再次相見時,維羅尼卡早已看清托尼的本質(zhì),而托尼依舊渴望得到她的認可,滿足自己的欲望一這再現(xiàn)了他創(chuàng)傷的原初場景,即對維羅尼卡的求而不得。原初場景的復現(xiàn)揭開了他在無意識層面的自我:自卑、敏感、懦弱、對他人具有強烈的攻擊性,這與他敘事中溫和的自我形象全然相反。記憶的回溯揭露了維羅尼卡不是如托尼敘述中的高傲的背叛者形象,她反而是在試圖接納、靠近托尼并懷有強烈的責任心,這與托尼恰恰相反。此外,在托尼重讀當年自己寫給艾德里安的信時,深切地感受到惡毒的語言在其自殺事件中所起的作用。艾德里安的秘密在小說末尾被揭露,托尼這才恍然大悟,但由于時間的流逝,他只能處于無盡的悔恨之中。正如隱含作者借托尼之口所傳達的內(nèi)容:“歷史其實是那些幸存者的記憶?!崩抵赋鋈藗儫o法真正地認識到實在界的創(chuàng)傷,“只能時時刻刻焦慮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在真相被揭露后,托尼最終陷入了嚴重的焦慮不安,這是無法彌合的創(chuàng)傷。
托尼的主體性實現(xiàn)了從無到有的過程,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小他者的占比過重,使他無法勇敢地直面象征秩序所賦予的責任。年少時期的逃避和創(chuàng)傷,在人生晚年才被揭露,實在界帶來的真相和象征化的語言表象產(chǎn)生了劇烈的沖突,促使托尼這一分裂的主體最終只能深陷時間與歷史的裂痕。
四、結語
本文從拉康的三界理論出發(fā),分析了朱利安·巴恩斯《終結的感覺》中三位主人公的行動邏輯及其心理變化。通過細致地挖掘文本,本文不僅論證了小他者和大他者對三位人物自我的塑造作用,還揭示了主體如果無法平衡小他者與大他者,便無法真正形成健全的自我。在自我與他者的互動中,如何平衡欲望與責任是主體建構中值得探討的核心命題。
參考文獻
[1] 劉智歡,楊金才.論《終結的感覺》中的記憶書寫特征Ⅲ].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
[2] 聶寶玉.不可靠敘述和多主線敘事一朱利安·巴恩斯小說《終結感》敘事策略探析Ⅲ}.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10).
[3] 張連橋.“恍然大悟”:論小說《終結的感覺》中的倫理反思[I].當代外國文學,2015(3)
[4] 巴恩斯.終結的感覺[M].郭國良,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21.
[5] 吳瓊.雅克·拉康:閱讀你的癥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6] 泰森.當代批評理論與實踐[M].趙國新,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2.
(特約編輯劉夢瑤)